十分钟速成课 哲学 笔记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包含三个主要分支,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价值论
1.形而上学( metaphysics)是了解世界、宇宙、存在本质的思考。
2.认识论( epistemology)是对知识的研究。
世界是我所想的那样吗?
我所见的,所经历的是否是真实的?
什么是寻找真理最好的方法?
找到方法后我如何知道我的结论是正确的?
3.价值论( value theory)包含伦理学和美学
3.1伦理学( ethics)研究人类应该如何相处 。
我应该如何的生活?
我是否应该区别的对待所爱的人和陌生人?
善与恶是根据什么判定的?
3.2美学( aesthetic)研究美与艺术。
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否存在?
逻辑( logic)是哲学思考最重要的工具。
第二节 如何论证:哲学推理
一个人做出决定,得出结论时有三种因素影响,分别是理性论证,情绪冲动,生理渔网。
理性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哲学思考应全部由理性论证来完成。理性论证的方法有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
演绎推理:如果前提为真,则结果为真(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第三节 如何论证:归纳与溯因
1.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基于事物的可预测性,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来推断未来会发生什么。
2.溯因推理
溯因推理并不直接由前提推到结论,它通过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进行推理。
“当排除掉所有的不可能之后,不论剩下什么,不论有多么不可能,那都一定是真相。”
第四节 第五节 现实的本质与怀疑主义
思想实验:缸中之脑 / 盗梦空间
我们所了解的物理世界(现象)可能并不是真实的。
1.怀疑主义:指我们是否能确定的知道任何事情?
2.笛卡尔怀疑论:我们曾经相信的很多信念(belief)现在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有什么理由相信现在的信念(belief)是正确的?
3.笛卡尔论证方法:保证自己的信念(belief)没有错的方法,就是仔细检查自己的每一个信念,抛弃其他,只接受毫无疑问的事实。
4.笛卡尔的论证过程与结论
4.1普遍怀疑理论:世界诞生于5分钟之前,你的记忆与周围的环境是创造者给你留下错误的记忆,错误的历史印记。(这种我们无法相信任何信念的想法也被称之为极端怀疑主义)
4.2一个人可以怀疑任何事物,除了“怀疑”这件事本身,这就证明了这里有一个会思考的生命。
因此,笛卡尔相信身体可以是虚假的,但思考证明了他的存在。
既 我思故我在。
第六节 经验主义
对怀疑主义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理性主义 2.经验主义
1.理性主义
1.1
理性主义者将人们对有关事物的见解区分为一般的、易犯错误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证实了的真理性知识,并在其中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
感觉经验只能产生关于表象世界的意见,由于表象可能使人受到蒙蔽,所以这种得之于观察的经验是不可靠的,无法被确认为知识。主张全面放弃感觉,而专注于从理性中寻觅真正的知识。
知识仅仅存在于一个独立世界之中。
2. 经验主义
2.1
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
经验主义反对怀疑主义: 你在思考,并不意味着你的思想就可以以任何可靠的方式反映着物质世界。
2.2
经验主义者洛克认为:“人们出生是一张白纸,一切都是后天学到的”,人出生前不具备特定的知识,所有知识都是通过感官获得。
洛克同样认为感官会传达错误信息,因此提出事物具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一性质:不在我们脑海中,实际存在于客体中,如苹果的硬度,质量,密度等等。第二性质:人通过感官接触 而得到的信息。其中,第二性质是导致我们产生分歧的原因。
2.3
贝壳莱反驳:两种性质实际上不可分开,人们无法想象一个只有第一性质,没有第二性质的东西。这意味着第一性质也是不真实的。
因此物质(matter)是不存在的;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存在,就是被感知 ,甚至感知者没有任何实体,只是一团思维;
进一步结论:我们并没有由于不被感知而消失,那是因为上帝注视着每一个人。
第七节 知识的意义
1. 知识的传统定义
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
知识的传统定义是被证实的、真实的信念。
2. Gettier gass对传统定义的反驳
一个人看见远处山坡上一坨白色,因此他相信山坡上有一只羊,但他看到是实际上是一条狗,然而,在他没看到的地方,山坡上确实有一只羊。
Gettier gass的问题 :人可以拥有被证实的真的信念,但却不是知识。
你恰好蒙对知识,并不意味着你真的知道。
第八节 卡尔·波普尔对知识的定义
1. 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理论,从过去的现象中寻找证据。
例如: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相信星座理论...就只去看可以推论出它们存在的证据,而不看证伪它们的证据。
2. 卡尔·波普认为如今所被接受的现代科学思想:可检验、可反驳、可证伪。
如果你的某个信念得到证伪,那就应放弃这个信念,接受证据,继续前进。
我们的信念应该随数据本身而变化。而无条件的确认某件事会让你封闭自己的思想。
3.卡尔·波普对知识的定义
我们掌握的知识是当前情况下事物最可能的结果,知识包含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因此,我们应当时刻准备在新的证据面前颠覆我们之前的认知。
第九节 安瑟伦与论证上帝
1.神学:以神的存在为前提,讨论现象与结果以及其他哲学问题。
2.宗教哲学:讨论神是否存在,以及所带来的哲学问题。
一个人的信仰(faith)从根本上定义来说是不可证明的,所以信念从哲学的角度讲是没有价值的。
3.1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人类不能想象出比上帝更完美的东西。如果我们把上帝定义为比我们头脑中想象的还要更完美的东西,那唯一能比我们所想象出的上帝更完美的东西,那就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上帝。
3.2 上述的谬误是窃取论点,即结论包含在论据中的循环论证。
例如,车库里的喷火龙。
3.3 康德认为安瑟伦的错误
“存在”不是一个谓词,因此不可以对事物判断、定义。
谬误:是推理中的错误,可以削弱和摧毁一个论证。
谓语:描述一物体的属性。
第十节 阿奎纳与论证宇宙
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前四个为宇宙论证( 有点像把必然存在定义为上帝,而不是把上帝定义为必然存在 )
1. 运动论证: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中,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由推动者导致的(推动者是引起运动的东西) ,一切运
动的事物,其运动都有由另一个运动的事物引起的, so一定有一个事物产生了最初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一切的运动都由其他事物推动,不存在无限倒退的推动者,所以必须存在第一推动者,其自身是不
动的, god。
无限倒退:链上每一点的论据,都依赖于前一个点的存在。
2. 起因论证 :一些事物是被引起的,任何被引起的事物都由其他事物引起(因为没有事物会引起自身) ,不存在无限倒
退的起因,所以必须存在第一起因,其自身不会被引起, god。
3. 偶然性论证:我们的世界不能一切都是偶然的,因为这样的话,根据定义,一切可以很容易的从未存在过,所以他
需要一个必然存在
必然存在:一个过去现在存在,未来继续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的存在。
偶然存在:任何可以不存在的存在。
4. 等级论证:属性来自于等级,为了有一个完美的“等级”,必须存在不依赖其他任何事物衡量标准的“完美”,上
帝就是完美的顶峰
反驳
1. 这些论证没有建立任何特定上帝的存在
2. 宇宙论证不能证明“有感知的上帝”存在
3. 对于无限倒退的坚持可能是错误的,阿奎纳把“一切必须有起点”作为前提
4. 自相矛盾
总结
你可以接受一个结论而拒绝论证本身。
如果你不同意一个论证,你必须给出反驳。
第十一节 智慧设计
智慧设计观点:人类、动植物等是被上帝以一定目的设计出来的。
反驳观点:
1.自然界充满了不完美的地方。
2.进化论与幸存者偏差
第十二节 上帝是什么样子?
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全在、全时
反驳:
1 举不起来的石头
2 上帝知道未来就代表这我们没有自由意识,也意味着祈祷(pray)没用
3 上帝能否犯罪
第十三节 恶的问题
1.有神论者:相信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
2.无神论:恶的存在表明这些属性存在矛盾。矛盾是一套不可能同时为真的信念。
3.神义论 /自由意志辩护 :尝试证明恶的存在并不排除上帝的存在的可能性 。
解释:上帝把世界的善最大化,通过创造自由的存在,自由意味着我们有选择去做恶的事情。(自由意志只能解决道德的恶,即由人类有意实施的恶)
反驳:自然的恶,既自由意志辩护无法解决自然的恶,如地震、台风等。
4.灵魂塑造神义论 :生活的艰难,赋予我们坚韧的品格和意志,这只有在不完美是世界中才可能实现,我们不是上帝的小宠物,他也不是我们仁慈的主人,主人唯一的工作就是保护我们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反驳:没有意义的恶,例如 papercut,种族灭绝。
第十四节 阴谋论与认识责任
1. 认识责任:对自己的信念所负的责任。
2. W.K.克利福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相信任何没有充足证据的事,都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的信念会通过交流,行为,悄无声息的传播,影响他人。
因此,毫无根据的相信上单,是“人类史上漫长的罪恶”。
第十五节 实用主义
1.实用主义者:对生活有帮助的信念 与 正确的、有证据的信念(真理) 相比,我们应选择前者。
2.实用主义的上帝论证:不管上帝真的存在与否,有信仰者生活更好,比如对世界有序的安全感。
反正不要钱,多少信一点。
3.反驳
3.1 信仰上帝的代价是巨大的。
3.2 同样的理论也可去信飞天面条。
4.索伦·克尔凯郭尔:我相信,因为相信本身就荒谬。信仰上帝最美妙的地方在于,这是完全非理性的。你不能用大脑分析和推理。(爷就是信,咋地?)
第十六节 存在主义
1.本质:一套使事物成为自身,必要本质的特定核心属性。
本质主义:人们生来被赋予一些本质,本质赋予生活目的,因为与生俱来就要成为特定的存在。
2.尼采:虚无主义:,既生命没有任何意义。
3.存在主义
3.1 定义: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3.2 存在主义三个原则
第一,存在先于本质;
第二,宇宙是没有意义的,人们的出生不存在任何目的;
第三,人们通过选择生活方式决定自己的本质,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3.3 萨特: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道德,正义都是其他的人创造的,父母、教会、ZF等这些权威,实际上都是和你一样的人,一样没有任何答案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拒绝相信它们。
盲目的相信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不去赞同已有的道德观点,我们每个人就不得不为自己自己设计出一套道德准则,创造自己遵循的道德观点。
4. 存在主义的回答:每个人生命的任何意义都只能是自己赋予的。
第十七节 对待死亡的态度
1. 伊壁鸠鲁:死亡是感知的终止,好的坏的都只有被感知才会有意义。所以死亡既不好也不坏。
2. 唯物主义者:相信“你”就是“你肉体”的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
3. 伊壁鸠鲁说,死亡就像死亡宿醉之前喝了一夜的酒,死亡不可避免,但你永远不会真的感觉体验到。
4.托马斯内格尔:有些人害怕死亡,因为他们会错过一些想体验的东西。如果你没有对出生之前的事情有深刻的遗憾,为什么你会遗憾你错过了死后发生的事情。
5. 庄子:你应该庆祝所爱之人的死亡,就像你庆祝他们经历过的其他生命的变化,你应该把它们的死看成是一场伟大旅行的送别会,你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不放。
第十八节 事物同一性
1.同一性传统观点
1.1 戈特弗里德·威廉·布莱尼次提出不可分辨的同一性:如果任意两个事物是同一的,那么他们必须具有完全一样的属性。
1.2 同一性指事物只与自身存在的关系。所以,任何使事物独一无二的东西,定义了事物的同一性。
1.3 本质属性:事物成为自己所需要的核心元素。
1.4 偶然属性:可以从物体身上拿走而不会使物体变成另一样东西的特征。
2. 存在主义观点
存在主义者拒绝承认事物的本质属性,既没有事物与自身是同一的。事物不存在同一性,既事物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之中。
赫拉克利特:你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没有事物与自身是同一的,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
3. 持久同一性
可替代性:同一种类的物体是可以彼此互换的。
我们关注的是事物的价值,对我们来说有相同价值的事物,便是同一事物。
第十九节 人格同一性(1)
1. 肉体理论 :一个人最本质的是他的肉体,人体使人格同一性跨时间保持一致。
反驳:人身体的细胞在不断的更新。穿越小说的主角。
2.记忆理论 :你的同一性跨时间一致,因为你保持着自己在不同时间点的记忆,每一个时间点的记忆都与前一个记忆彼此相连。
反驳:没人记得自己如何出生。记忆会遗失。记忆会出错。
第二十节 人格同一性(2)
1.
大卫休谟:自我概念并不会跨时间保持一致。不存在同一个你,从生到死都是同一个人。
自我概念不过是幻觉。
所谓的“自我”不过是一捆印象,由无数个不同的东西组成,我的肉体、思想、情绪、喜好、记忆,甚至别人给我贴上的标签。
我们只不过是不断变化的一捆“印象”,我们的大脑一直欺骗自己一直没有改变,因为这些印象打包装在每天看上去差不多一样的肉体容器中。
2.
帕菲特:一个人出生到现在是一套心里连接,人具有心里上的连续性。
因此,箱子中的标签是相互连接的,不同的连接关系构成了人的独特性。
因此,我们因一些标签结下的契约,在我们扔掉这些标签后,仍需要遵守,因为与之相连的大部分仍然在箱子内。
第二十一节 人性
1. 哲学中的人(person)是一个道德术语。人是我们“道德共同体”的一部分,是值得道德考量的个体。
2.
遗传标准:如果你是个人,你拥有人类的 DNA
反驳:尸体、细胞
3.
社会标准:只要社会认可你是人,或只要有人在乎你(有道德意义,对他人有意义的时候)
反驳:漂流荒岛、没人在乎的人。
4.
彼得·辛格:人性的关键在于感知,感受快乐和疼痛的能力。
反驳:无视了物种的概念。
5.
人性的梯度理论:
人性不是全有或全无,而是有多有少,有一个渐进的程度。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阙值,在一个个体到达这点之后,就不值得道德考量了。
6.
理性是人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一个人是否值得道德考量,在于他/她/它是否拥有理性,是否能逻辑思考。
第二十二节 心灵哲学——身心问题
1.
笛卡尔的二元论: 人由身体和精神两个部分构成。
反驳:心-身问题:我的身体内如何为潜伏着一个叫“精神”的独立实体,控制着我的身体,并被身体控制。
2.物理主义
2.1 观点:这个世界仅仅由物理的东西组成,人的一切意识由物理的人脑控制。(十分钟速成课心理学)
2.2 问题:感受性如何用物理解释?
思想实验:一个人一生生活在黑白房间中,她了解了人眼、颜色的原理 知识等等等,但她走出房间,看到外面的颜色时,她得到从未拥有过的感受。
2.3 感受性的反驳:窃取论点,即前提假设这本该证明的结论。
3.
副现象论:物理状态可以影响精神状态,精神状态不能影响物理状态。
4.
柯林·麦金的神秘主义:意识的问题无法被人类的智慧所解决。
第二十三节 人工智能与人性
1. 当我们看到有人表现出非常像我们的行为,诸如意向性,理解力,我们就会认为他拥有自由意志与理解能力。
lycan:如果一个机器人(henrey)有兴趣爱好,有社会活动等等各方面都给人以人的印象,只是他/她被割伤后流出的不是血而是机油。这种暴露不应该导致人们对它的认知状态,从人到非人。
2.思想实验
2.1 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躲在一个房间,外面的人在纸上写好汉语递给他,他通过查字符,编码等手段把汉字组合起来,回应给外面的人。这样,外面的人就会认为他懂中文,通过了图灵测试。
john searle:人工智能应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而机器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
2.2 “中文房间”应当做是一个系统,房间里的人,编码本,符号结合在一起,可以当做懂中文。
第二十四节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1)
1.定义
自由意志: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讲,我们可以自由行动,既人们依照其拥有的条件去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强决定论: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事都是由过去的事决定的。
2.矛盾
自由意志的原则认为,如果一个行为是自由的,那么做出行为的人,一定是本可以做出其他的选择的。决定论与之相反,不允许选择的存在。
3. 自由意志的观点
3.1区分事件因果关系和主体因果关系
事件因果关系:所有的物理事件都是有之前的物理事件引起的,既物理世界本身是决定论的。
主体因果关系:主体作为一个受到精神推动的存在,可以开启一系列不受其他因果关系影响的关系链。
反驳:身心问题。
3.2 我们不应该低估我们主观体验的正当性,我们感觉自由,就应该考虑自由的可能性。
反驳:诉诸情感。
4. 强决定论的观点
所有此刻发生的事,都是一连串事完整件链的结果。
“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如果一个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对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 —拉普拉斯
霍尔巴哈男爵(强决定论者):我们的任何行为实际上都不是自由的。
因此,人们无需为自己承担个人责任,因为一切都已经注定。
第二十五节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2)
1. 相容论(弱决定论)
定义:一定程度上就像强决定论者,宇宙遵循定律一般的秩序,过去决定未来。同时有些人类行动是有些不同的,有一些我们的行动,确实是自由的。比如被别人推下水和自己跳下水的区别。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因为我们的一些决定仅仅来着我们自身。
2. 结论
因此,我们导致我们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不可抗的外部因素和我们自主决定的内部因素。
丘奇兰德:如果我们不能区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也许答案只能简单的说是“行为,或多或少是自由的”。到底有多少自由取决于有多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着我们,以及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到底有多少控制。
感到自由就意味着拥有控制。
3. 相容论的矛盾
自由意志论者会指出,由内部因素引发做出行动仍然使我们的行为与真正的自由有距离。因为这个回答说:我们每一个选择,仍然由什么东西所决定,所以我们永远无法做不出不被决定的选择。
第二十六节 语言与意义(1)
1.哥特罗布·弗雷格认为语言分为含义和指称。
指称:一个词要指明的物体或概念
涵义:这个词把我们与物体或者概念连接起来的方式
一些词语的指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含义不同。例如“猫咪”与“捕鼠大师”。
他们通过“定义”连接在一起,人们对“定义”长期以来的观点是:如果你搞清楚使得某件事物X成为X本身的充要条件,那么你就拥有了对它的定义。
2.
维根斯坦的反驳:“定义”不应是僵化的,人们对很多定义无法达成共识,但这不重要。
维根斯坦:词语的意义是一个集群概念,不存在任何一个元素,是集群中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但是每个成员都与其他成员有一定共同点。
每个人都接受的概念是“典型例子”(集群概念的中心);有些人会接受,有些人会排除边缘例子。例如,人们都认可足球是一项游戏,但“比谁在水下憋的久”有人不认为是游戏。
这种观点的假设是意义与特定的语言共同体绑定在一起的。
维根斯坦:语言只能指代内部状态,被其他人公开观察到的那个方面。例如,我所体验到的红色与你所体验到的红色未必是相同的。
3.
说话者意义:当人们用话语沟通时,存在着说话者意义,就是说话的人使用词语时,想要表达的意思。
听话者意义:听话的人理解的意思。
因为语言的全部意义都在于沟通,我们的目标是说话者意义与听话者意义能够匹配。但越是常用的词语,包含的意思也越多,造成分歧的可能也就越大。
第二十七节 语言与意义(2)
1.我们通过会话含义理解所听到的话。
会话含义:我们要区分所说与所指,所说是实际语言的内容。所指 (含义):结合我们所说的话语,以及我们说这话的背景。
2.一场谈话可以通过一下准则帮助双方交流。
2.1 听话者
合作原则:任何时候,当说话者的话语中存在歧义,听话者应该寻找当前背景下最有可能的一种意义。
2.2 说话者
四大准则:
数量准侧: 1、你应该提供充分的信息。 2、我们不应该提供过多的信息。
质量准则: 1、我们不应该说我们认为是错误的事情。 2、不要给缺乏充分证据的事情下结论。
关系准则:说相关的事情。
方式准则: 1、我们要避免含糊不清 2、杜绝歧义 3、简洁 4、条理清楚。
3.可以在特定时间地点无视规则。
第二十八节 语言如何伤害他人
1. 人们交流时会发生误解,这通常是由说话者意义与听话者意义的区别所导致的。
2. 语言学中的厚概念:一个词语不仅仅包含描述信息,还有评价性的内容包含了态度、价值观等。当你使用这些词语时,就代表着你赞同这些潜在的观点。
3. 脏话、仇恨言论通过词语后概念中的态度信息伤害别人。钓鱼、引战的言论中,常常包含着这些描述与态度绑定在一起的词语。
4. 隐喻识别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一定程度上由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所塑造。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尤为显著。人们会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他人的期待采取行动。
第二十九节不存在的对象与想象的世界
指称:是词语所延伸契入现实中的客体
迈农的本体论: 超存在:每一个你能想到的可能的对象,都超存在,如果你可以想到它,它就是超存在
亚存在:数字、定理这样没有物理存在,但同样包涵任何情形的不可能的事物
存在:那些实际存在与物理世界的客体
论域
我们谈论的虚构对象,也同样有意义,我们展开谈话的领域,叫论域。
第三十节 美学欣赏
指称:是词语所延伸契入现实中的客体。
审美对象:在我们心中激发有价值的艺术情感的事物。
审美对象划分为艺术对象,即人造技术以及自然美对象。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是创造者难以言喻的情绪表达。
使事物成为艺术的,是事物给观赏者带来的美学情感,
维特根斯坦认为,艺术的概念无法被定义,当你看见艺术,你就知道那是艺术。
关于艺术作品的本体论
美学欣赏(审美)不是一种存在对与错的东西,这完全只关乎品味
休谟说,当我们思考艺术时,我们应该小心翼翼,不要混淆两个问题“我喜不喜欢”和“它好不好”,只要你诚实的,
你对一件事物的喜好就不存在对错,因为这是完全主观的。
休谟说,正如我们拥有嗅觉、视觉、听觉,我们同样拥有审美的感觉,一种观察和评估一个对象美学属性的能力。有些。
人天生拥有绝佳的美学品味,如果你恰好没有天生的好品味,品味任然可以在后天学习中提高
第三十一节 美学有什么好处
虚构的悖论:人们对艺术产生的情感,并不是真实的,它不存在或没有作用。例如,人们看恐怖电影时产生的恐惧,与真实生活中的恐惧是不同的。
回答了我们为什么会被虚构的事物感动。
第三十二节 元伦理学
1.伦理学:研究道德,即对与错的哲学分支。
伦理学的根本是寻找我们道德信念的基础,一种坚实的基础,是道德信念是真的,以一种清晰、客观、不可动摇的方式
2.元伦理学:研究道德本身最基本的基础,例如: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
3.道德现实主义: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像科学事实一样的道德事实。
根据这个观点,任何道德命题,只能是对的,或者是错的。
3.1 绝对道德主义:道德事实具有稳定性,就像光速和万有引力一样。
问题:
1.道德事实来源与何处?
2.我们如何认识到它们?
3.道德事实是否想科学事实一样可证实?可证伪?
4.如果道德是基于事实,为什么对于道德或不道德,会有分歧?
3.2 相对道德主义:对于特定的问题,正确的道德命题可以不止有一个。
3.2.1 文化相对主义:我们对道德的信念或者道德本身,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问题:
1.如果每个文化都是自己的道德裁决者,那么每种文化都是对的;
2.道德进步的概念没有意义。
3.道德反现实主义:道德问题根本就不是世界的客观特征,道德事实是不存在的。
4.1 道德主观主义:
道德命题可以是真或假,对或错,但他们仅仅指人的态度,而不是行为。
eg:有人赞同死刑,有人反对,但都到此为止,只有道德态度,不存在道德事实。
第三十三节 道德准则从何而来——神的旨意理论
神的旨意理论:相信道德和不道德都是由神决定的。
尤西弗罗困境 苏格拉底问:
1、正确的行为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神规定的?
2、上帝规定正确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本身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是一个两难困境,即必须在两难困境中选一个,每个选择都会导致不愉快的结果。
观点1:善与恶、对与错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上帝某一时刻的观点。上帝可以规定任何它想规定的事情。
观点2:上单并非是全能的;在道德领域,上单和宗教典籍是多余的。
第三十四节 道德准则从何而来——自然法理论
阿奎那:上单创造了人们,并给予了人们以下七个基本善:
1、 自保,维持生命的动力 2、繁殖 3、教育小孩 4、寻找上帝 5、活在一个群体里 6、感觉到羞耻和愧疚 7、求知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来源与这7个基本善。
大卫休谟提出的质疑:
实是 -应是的问题:某些事物实际的样子,并不一定是它们应该是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