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次听到《跳舞的梵谷》我就想写些什么,但总是不甚满意,拖到现在。

这首歌与时下流行歌曲相比,显得如此特立独行。文艺得张狂,阴郁得深邃。孙燕姿每一次出现都能带给人们一点惊喜、一点惊叹,以自己独有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开拓出属于她的音乐领土。

很多人说,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感到难以理解,难以入耳,但某一次再听到时,就如同灵魂突然受到一击,被深深吸引得单曲循环。

这个过程听起来十分有趣,就如同当年的梵高一样,你可能一时无法理解他,但你迟早会发现他所描绘的那些动人心魄的美。

演唱:细腻的狂放

孙燕姿对诠释歌曲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她的细节处理都非常的细腻且到位,也正因如此,她非常擅长演唱凸显人声和情感表达的抒情歌曲。

但她的能力和野心远不止于此。

正如这首歌,即便恢弘大气和阴诡疯狂并存,她依然可以支撑起来。整首歌从阴郁,到迷幻,再到癫狂,再到挣脱世俗,每一层情绪的递进都能够通过她的声音清晰地传达给听众。也不用做过多的分析,光是结尾的

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不回顾 不顽固 不踟蹰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

就可以品出。三次反复的旋律,但却用不同的细节处理分出了三种层次,唱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绪状态。

你可以不理解她为什么会选了这么一首奇奇怪怪的歌曲,但你不得不感叹,面对如此复杂的歌曲,她依然可以保持鲜明的个人特色,又驾驭得如此灵动顺畅。

旋律:利底亚调式的大胆运用

这首歌旋律上的特别,可能和这首歌大胆采用的调式有关。

如果我没有判断错,这首歌运用了一种中古调式——利底亚调式(在公众号上多解释一句吧,利底亚调式(Lydian Mode)如果不用太专业的说法,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它和我们常用的大调 1 2 3 4 5 6 7 不同,它是 1 2 3 #4 5 6 7;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它的起始音不是 1 而是 4,是 4 5 6 7 1 2 3。)这种调式在流行音乐中不太多见,大众很少有机会好好消化它,初听可能会不习惯。但它容易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恢弘的氛围,与这首歌曲诡谲又复古的气氛十分契合,这种少见的调式在习惯之后反倒会因为它特别的韵味而更加耐听,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编曲:张力与画面感

整首歌的编曲也充满张力和画面感,使人感受到极强的情绪色彩。

开头,几个空洞又些许嘈杂的声音,像极了我当年在法国蓬皮杜看到的那些后现代实验艺术视频里播放的实验音乐,如同潜意识里的梦境一样迷离而恍惚。歌曲中尤其是主歌和过度句的部分,运用了诸如此类的极具实验气质的电子音色,制造出一种精神上的压抑和迷幻。

歌曲中还大量运用了电子化的人声伴唱,这些伴唱或耳语,或呢喃,或癫狂,音色变化多端,就好像精神错乱的梵高听到的耳边的呓语,弥漫着诡秘、癫狂的气氛。

而几次副歌则弱化了实验音色,用华丽的提琴演奏描绘出了恢弘而复古的场景,并与鼓声逐渐攀升的强烈节奏来不断增强歌曲的情绪色彩,直至最后的高潮部分,甚至还加入了女高音演唱,将歌曲推向疯狂的最顶端。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间奏中还引用了歌曲《Vincent》的一句旋律。

歌词:歌者与画者的精神共鸣

不用我说,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首歌的歌词,大量运用了与梵高画作有关的意象:向日葵、麦田、乌鸦、咖啡座、starry night,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个使“我”坠入的精神世界。

而后,我们能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我”与梵高之间独立的精神对话,因为

翻过身 他就是我

在这场隔空的对话中,“他”与“我”有着共通的精神世界,只有“我”能够体会“他”的孤独和痛苦,只有“他”能带着我跳舞和疯狂,与这个世界无关,而听歌的“你”只能是看客。

这就像是孙燕姿与梵高之间跨越时空的一次精神的对话和交融,他们一同悲伤、一同孤独,一同跳舞,一同疯狂,甚至那句结尾的

不回顾 不顽固 不踟蹰

不谢幕 不庆祝 不欢呼

更像是她与梵高一同发出的关于人生态度的宣告。

2017-10-23 阅读 4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