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三国演义》里着墨并不多,但是在史书里人物形象还是非常丰满的。
建安5年(200年),官渡之战期间,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也就是《讨贼檄文》原文1700多字,这里就不引用了)痛斥曹操,曹操因为读了这檄文之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竟然不疼了。而当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之后,在袁绍的墓前,曹操质问陈琳,骂自己也就算了,为何要骂自己的祖宗八代?陈琳因而说了那句著名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三国演义》通过陈琳与曹操的“过招”,既刻画出陈琳的才华,又刻画出了曹操的心胸。
陈琳不是河北人,而是扬州人(当然也有可能是盐城人,或者泰州人、淮安人),但是并不是网传的盐城射阳县人,广陵射阳与射阳县并无必然关系。江苏在古代涉及到射阳的地方,至少有两处,一个是射阳山,一个是射阳湖,但是都于盐城的射阳县无关。广陵射阳应该属于射阳湖,那里是扬州、盐城、淮安、泰州四市交界处。陈琳幼时家贫,但是热爱读书,颇有所成。在汉灵帝时期,曾经做到了国舅何进的主簿,算是国家公职人员了。
如果站在现代的是非曲直观点来评价陈琳,陈琳人品值得商榷,有点“趋炎附势”,但这在当时是属于主流认知。
何进死后,董卓进京,陈琳避难河北,依附于四世三公的袁绍。陈琳的选择代表着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选择,那就是汉末社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以身份家世来评判其社会价值。所以可以理解刘备出头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什么一定要带着“皇叔”的这顶华冠。为什么大家都可以投降多次,而吕布就一定会被称为“三姓家奴”,为什么曹操一定会受人诟病。除了自身的一些自身原因之外,更多的也被掺杂了这种身份评价的因素。
当曹操攻打陈琳的老乡臧洪的盟友张超时,袁绍不愿得罪曹操而不肯相救,而此时没有见到陈琳替臧洪说句话。等到雍邱被曹操攻破,张超被灭族,臧洪出于义愤,宣布东郡独立。此刻袁绍帅兵攻打臧洪,此刻陈琳跳出来写信给臧洪,劝臧洪投降,洋洋千字,都被历史记载下来了。结果臧洪兵败被杀的时候,陈琳又哑巴了。
或许作为一个刀笔吏,人微言轻,一些不需要你出场的镜头,不被历史记录,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袁绍攻灭公孙瓒之后,为颂扬袁绍的功业,特意写了《武军赋》,写得非常壮伟,成为一时名篇。
曹操之所以没有杀陈琳,最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陈琳就是一个刀笔吏,文采非常出众,业务能力非常强悍。但是,谁是他的老板,他替谁说话。他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是非好恶的判断。曹操向来是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才,哪怕你行为孟浪,有失德行,我也依然用你。其实曹操身边这类人很多,很典型的就是谋士郭嘉。所以,曹操并不在乎所谓“名声”的东西,因为在乱世,“名声”从来就没有站在过曹操一边,曹操只相信实力。
曹操此举换来了什么?
陈琳转投曹操之后,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就专门替曹操写檄文。但实际上,陈琳还不止写了檄文,还同样写过一篇马屁诗,在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特意写了篇可与《武军赋》媲美的《神武赋》,以赞美曹操的军容之盛。
而且陈琳和曹丕关系很好,曹丕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原因可能大家并不知道,因为在《为曹洪与世子书》中,把曹丕吹捧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曹丕投桃报李,在《又与吴质书》里,称“孔璋(陈琳的字)章表殊健”。
但是很显然,曹植并不买账,耻笑他人品有问题,说他写那些拍马屁的诗,其实就是在学司马相如,只不过画虎不成反类犬。
但是人性其实和历史一样,是非常复杂的。虽然陈琳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趋炎附势,对功名的热衷,但是其实他也是有一颗悲悯之心的。
这首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对战乱时期,离人的互相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曾彻底打动过童年身在乱世的琼瑶阿姨。此诗正是陈琳所作。虽然经历千年,现在读来仍然可以激起内心涟漪。就像一袋奸雄曹操也能写出《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这类悲天悯人的诗歌一样。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