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隶属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性质为专业核心课。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核心课,为以后金融学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货币和货币制度、信用、利率和利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其工具、货币政策等。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内容如下:
1.
熟练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
了解和掌握货币银行的前沿知识和理论;
3.
能够运用货币银行知识及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微观经济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货币银行学》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货币和金融知识,为后续金融学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得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等理论知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财经现象,提升学生金融决策能力,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热爱金融行业,培养学生金融知识素养、刻苦耐劳
精神、敏捷分析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
(
1
)货币的产生
(
2
)货币的本质
(
3
)货币形式的发展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
1
)价值尺度
(
2
)流通手段
(
3
)贮藏手段
(
4
)支付手段
(
5
)世界货币
第三节 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
1
)货币制度的形成
(
2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
3
)货币制度的演变
第四节 货币的层次和衡量
(
1
)货币层次的划分
(
2
)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第五节 人民币的与管理
(
1
)人民币的设计与印刷
(
2
)人民币的发行与回收
(
3
)人民币的流通与保护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货币职能、货币本质、货币层次
重点:货币本质、货币层次
3.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与商品的关系,并从货币的概念着手,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阐述货币的职能、作用,分析货币的定义,初步掌握有关货币的基本理论。
4.
教学方法
本章采用讲授和讨论方法,通过讲授,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货币职能、货币本质、货币制度演变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层次及其经济涵义。
第二章 信用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1
)信用的产生
(
2
)信用的发展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和信用工具
(
1
)信用的基本形式
(
2
)信用工具
第三节 利息与利率
(
1
)利率的本质
(
2
)利率的分类
(
3
)利率的结构和作用
(
4
)利率决定的理论分析
(
5
)利率市场化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用及其本质
难点:利率决定理论
3.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信用的含义、各种信用形式与各种信用工具、利息和利率的定义、利率的表示与计算方法以及利率的种类;掌握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以及利率变动后会通过哪些途径作用于一国经济;结合我国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利率体制的改革有一个较为系统与全面的了解。
4.
教学方法
本章采用讲授和讨论方法,通过讲授,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信用、利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讨论利率市场化及其经济涵义。
第三章 金融市场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
1
)金融市场基本概念
(
2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第二节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
1
)货币市场概述
(
2
)资本市场及其工具
第三节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
1
)一级市场
(
2
)二级市场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
(
1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
2
)金融衍生工具类别
第五节 金融资产组合
(
1
)金融资产概述
(
2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
(
3
)投资者类型
(
4
)马可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金融市场构成
难点:金融衍生工具
3.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基本架构和基本运行机制,重点理解并掌握金融市场的定义、分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定义、特征及各自的优缺点,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金融工具的概念及分类、对金融市场管理的主要手段等。掌握金融衍生工具概念及其基本运用。
4.
教学方法
本章采用讲授和讨论方法,通过讲授,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讨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运作程序。
第四章 商业银行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1
)现代银行业的产生
(
2
)金融机构体系结构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地位和组织形式
(
1
)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
(
2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
1
)负债业务
(
2
)资产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
1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
(
2
)资产管理
(
3
)负债管理
(
4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发展方向
(
1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
2
)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
(
3
)技术创新
第六节 商业银行的危机与监督
(
1
)信息不对称
(
2
)巴塞尔资本协议
第七节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收缩
(
1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前提
(
2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过程
(
3
)货币乘数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业银行业务
难点:信用创造和收缩
3.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商业银行的组织体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双重性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理解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掌握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和信用创造功能。
4.
教学方法
本章采用讲授和讨论方法,通过讲授,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讨论商业银行发展和开放民营银行的意义及其前景。
第五章 中央银行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
1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2
)中央银行的发展
(
3
)中央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比较
(
1
)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
(
2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
3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
4
)中央银行的管理体制
(
5
)特殊的中央银行制度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
1
)中央银行的性质
(
2
)中央银行的职能
(
3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
1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
2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
3
)财政赤字和基础货币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
1
)货币政策的目标
(
2
)货币政策工具
(
3
)货币政策的传导
(
4
)货币政策的效果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央银行业务
难点:货币政策
3.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央银行的产生和概念、职能、类型。理解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4.
教学方法
本章采用讲授和讨论方法,通过讲授,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央银行业务、中央银行运行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演变及其经济影响。
第六章 金融抑制、深化和创新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抑制
(
1
)金融抑制的根源
(
2
)金融抑制的手段和表现
(
3
)金融抑制的后果
第二节 金融深化
(
1
)金融深化的出发点
(
2
)金融深化的内容
(
3
)金融深化的理论贡献
第三节 金融创新
(
1
)金融创新的动因
(
2
)金融创新理论
(
3
)金融创新的内容
(
4
)金融创新的影响
第四节 经济货币化、金融化及金融自由化
(
1
)经济货币化的概念
(
2
)经济货币的作用和影响
(
3
)影响货币化程度的因素
(
4
)经济金融化
(
5
)金融自由化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难点:金融创新
3.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概念及背景,理解金融深化对经济的影响,掌握金融创新内容及经济货币化及自由化。
4.
教学方法
本章采用讲授和讨论方法,通过讲授,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金融创新及其经济影响。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和分类
(
1
)通货膨胀的定义
(
2
)通货膨胀的度量
(
3
)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
1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
2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
3
)结构性通货膨胀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
(
1
)通货膨胀的“促进论”与“促退论”的争论
(
2
)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理论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
1
)需求政策
(
2
)收入政策
(
3
)供给政策
(
4
)结构调整
第五节 通货紧缩理论
(
1
)通货紧缩的定义
(
2
)凯恩斯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
(
3
)奥地利学派理论
(
4
)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5
)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
(
6
)萨缪尔森、布坎南、瓦格纳等人的“滞—缩”理论
(
7
)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
(
8
)伯纳克的信贷中介成本理论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货膨胀成因
难点:通货膨胀治理
3.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定义,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掌握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措施以及通货紧缩理论。
4.
教学方法
本章采用讲授和讨论方法,通过讲授,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知识,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原因及其经济影响。
四、课程内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内实践教学内容共计
0
学时,应开设实践(实验)项目
0
个。
1.
推荐教材:《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第五版;
2.
教学参考书:
(
1
)《货币银行学》,易刚、吴有昌编著,格致出版社,
2014
年第一版;
(
2
)《货币银行学》,姚长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第四版;
(
3
)《货币金融学》,(美)米什金著、马君潞,张庆元,刘洪海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年第四版。
3.
教学信息化资源
(
1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
2
)中国证监会网站
(
3
)中国银监会网站
(
4
)上海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网站
七、考核方式
1
.课程的成绩评定一般由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组成,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
50
%,平时成绩占
50
%。设置平时成绩及格线、期末考核成绩及格线,两个及格线均达到的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平时成绩及格、期末考核成绩不及格者,总成绩按期末成绩记载为不及格。
2
.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
3
.考试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记分。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以及分析题。命题既考知识,又考能力,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试题分值占
60%
左右,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分值占
40%
左右。
上一条:
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下一条:
工商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