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暴乱,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本并不读书。

出自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绝《焚书抗》。

全诗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译文如下:

燃烧竹帛的青烟散尽帝业也化而为虚,函谷关和黄河白白护卫着始皇帝所居。

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暴乱,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本并不读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议,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烧毁图书(医药、卜筮、农作书籍除外),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活埋儒生,力图使他的帝业延续下去。作者可能到过烧毁图书的地方,耳闻目睹,有感而作。

作品赏析

这首诗否定秦始皇焚书策略,认为这一举措对稳固帝业毫无用处,但是诗人没有提出切实的措施能帮助秦始皇稳固基业,也没有探讨秦代灭亡的真正原因,而是将这种思考留给了读者。这种方式既可以说是对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也在另一方面透露出诗人见识的不足,难以给读者一种思想上的警醒。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②,关河空锁祖龙居③。坑灰未冷山东乱④,刘项原来不读书⑤。

【注释】①焚书坑:又名坑儒谷,传说是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下。②竹帛:指书籍,古代用竹简和绢帛书写文字。烟销:用火烧光。销:销毁。虚:落空。③关河:指函谷关和黄河的险阻。锁:严密防守。祖龙:隐语,指秦始皇。④山东:华山以东,即六国旧有之地。⑤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点评】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运用讽刺手法,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文化浩劫。焚书的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巩固帝业,但结果适得其反。用一“虚”字暗指秦王朝土崩瓦解,帝业落空,讽刺焚书的愚蠢。“祖龙居”是指秦国首都咸阳所在的关中之地,尽管关河险固,防守严密,最终还是徒劳,故谓“空锁”。诗人没有正面写秦亡的原因,而是从侧面提示出:并不是因为人们“读书”的缘故。“坑灰末冷山东乱”,运用夸张手法,写从焚书到农民起义相隔时间之短(实际是相隔四年),借以讽刺愚民之举之愚蠢。以“刘项原来不读书”作结,既与开头紧密呼应,又深化了本诗的主题。刘邦出身于泗水亭长,项羽是“学书不成”,正是这两个“不读书”的人把“焚书”的王朝给推翻了。本诗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叙史为依据,深入剖析,重在议论,表明观点,对所咏之史作出评判,成为咏史绝句中的名篇。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主要表达对秦始皇的讽刺,于刘项而言倒没有什么强烈的评判倾向。说到底,“刘项”只是诗人用于讥诮始皇的一个符号,符号本身是没有感情色彩的。
附注释:
焚书坑:传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下。
竹帛:竹简和绢帛,指书籍。烟销:用火烧光。虚:落空。这句是说秦始皇焚书之后自己的帝王功业也随之成空。
关河:函谷关和黄河。祖龙:祖者,开国也,龙者,帝皇也。暗指秦始皇。这句承接起句的功业成空,描述只有无主山河还在守护着皇城。
山东:华山以东,六国旧有之地。这句写从焚书坑儒(始皇三十四年、三十五年,BC213-BC212)到六国复国运动(二世二年,BC208)相隔时间之短。
刘项:刘邦和项羽。最后两句急转而下,写焚书的王朝最终被两个不读书的人推翻了,无限讽喻,自是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