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现在已经很少用到,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现过席卷全国的集邮热,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可以说,
改革开放后,邮票成为群众最先玩起来的收藏品、投资交易品。
那个年代集邮的人,大多都有从信封上剪邮票的经历,集邮者之间也会进行交流和交换。那时,集邮可以说是纯粹的文化活动。
1983年11月29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性集邮展览在北京举行。这次邮展对以后集邮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1983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4版,《首次全国性集邮展览即将举行》)
1983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4版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的北京人热衷于收藏。集邮在所有的收藏活动中爱好者最为广泛。
1988年11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每当新邮票发行,不论春夏秋冬,中国集邮总公司门口总是排着长队,令人生畏。
1984年7月,北京市首次群众邮票交换日纪念封、纪念张的发行,吸引了众多集邮爱好者。胡敦志 摄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时,北京集邮学会集体和个人会员已发展至十万之众。(1989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2版,《京华兴起收藏热》)
1989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2版
集邮是一项社会性文化活动,邮品流通日益频繁。
自发邮市应运而生,初时集中在东华门、六部口、三里河、礼士路、黄庄等繁华地段。
1987年秋,广大集邮爱好者翘首企盼的正规邮票市场终于诞生于月坛公园内。邮品流通活动总算有了合法的场所。
1991年1月5日,北京和平门南区邮电局外,等待购买生肖邮票的市民。90年代初,邮票已经成为老百姓的一种重要投资手段。1980年推出的“猴票”身价倍增,引得老百姓此后每逢发行生肖邮票时便排大队购买。
月坛集邮品市场后来发展成了中国第一邮市。(1992年7月3日《北京日报》6版,《月坛邮市启封了》)
1997年5月,为恢复月坛公园的公益休闲功能,经市政府批准,月坛集邮品市场整体搬迁至西城区黄寺大街的福尼特家具城新址。后来成为“马甸邮市”。
2010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8版
集邮热烘托之下,马甸邮市的名气越来越大,各地邮迷纷至沓来。邮市鼎盛时期,市场为了安全甚至想出了卖门票的办法,场内最多容纳5000顾客,出去一个才能再放进去一个。
到2014年时,马甸市场经营面积已达2万多平方米,商户增加到1000多户。据权威数据统计,2013年该交易市场中,集邮票品、钱币、磁卡的交易总额占全国邮币卡交易总额的60%以上。这里早已成为全国邮币行情的风向标。(2014年8月27日《北京日报》10版,《马甸邮币卡市场搬新家》)
2014年8月27日,《北京日报》10版
1991年,邮市曾迎来了一波价格疯涨。
据1991年11月2日本报6版《邮市疯潮录》记载,一个并不常到邮市的人,听人说“夜宴图”行情看好,就花1.5万元买了500版,合每版30元。回到家,包也没开,数也没数,就扔进抽屉里,1个月后原封不动地重返邮市,每版已涨至60元,转手卖出,带回家3万元。
一个人头天买了数百枚邮资片,每枚5元。第2天上午到邮市问价,又惊又喜:每枚已涨至12元。他立即以10元“打出”,几个人闻声围上来抢买,把他的提包都抢坏了。一夜之间,连本带利翻了一番。
有人说:“月坛邮市满地都是钱,前面的耙子搂过去,后面又铺满了。”
人们的集邮观也发生了改变,一些人集邮并非出于喜爱,而是单纯为了 “保值、增值。”
一位看自行车的老头,辛辛苦苦攒了一笔钱,托人把存折换成了邮票,原因是“存钱不如存邮票”。
一位外地的施工队长,请集邮者帮着代买1万元的邮票。问其买何种邮票,他说:“我也弄不懂,啥值钱就买啥。”
为了维护邮市正常秩序,公安、工商部门和月坛邮市管理人员曾两次联合行动,抓了一些高价倒卖邮品者。月坛邮市还曾被短期关闭。集邮总公司拿出一些库存票品,在窗口零售。邮电部门则重申整顿新邮发行渠道,堵住后门。
当时,有集邮评论家分析说,邮市风云不能局限于观察邮市本身。倘若作些由微观及宏观的调查,你还可以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发现种种端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集邮活动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即有钱,有闲,有识,特别是有集邮知识。(1991年11月16日6版,《邮市疯潮录》)
1994年11月,北京邮品拍卖会在王府饭店举行。此次拍卖创下了三个全国第一,即拍品底价、总成交额、单件邮品成交额第一。翟伟 摄
1997年初,邮市再迎一波高潮,达到了巅峰。但也是当年,邮市又经历了暴跌,此后陷入了一段低潮,也逐渐回归到正常轨道,人们的集邮活动日趋冷静。
2012年1月5日上午,龙年生肖票开售,集邮爱好者一大早就在建国门邮局外排起了长龙。排前两位的老人是凌晨一点来的。张风 摄
时到如今,邮票的收藏史尤其以年代和重大事件为载体,小小邮票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强盛。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北晚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