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究竟有没有人殉传统?
作者:双尾猫
修订:数学老师
随着牧野漂橹的血河,一个新的王朝在大商的尸骸上建立起来。周人的伐纣事业,在传统叙事中无疑是禁乱除暴的伟大事业。然而也有人指出,大周的祭坛上,仍然充斥着殉葬者的累累冤魂。甚至有人认为在人殉传统上,周王朝初期比起商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视剧《东周列国志》可以说是一部制作相对精良的电视剧,拥有8.4的豆瓣高分。但是在第一集开篇宣王的葬礼上,赫然出现了不少人被活埋进周宣王的墓室给周宣王殉葬的场面。难道周克商的神话,真是更加凶暴的恶龙完成屠龙而取而代之的故事?
除了《东周列国志》之外,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也有鲁国季氏殉葬家奴的场景。
许多人认为,这很正常,《墨子·节葬》也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那么事实究竟如何?
临淄史志官网里面有对山东地区一些大墓的介绍,显示出山东两周带有殉人的墓葬确实不少,像临淄郎家大墓发现殉人9具,陪葬者17人。有的是被处死后殉入的,有的是活着被埋入墓中的;无一定葬式,多无葬品,有的仅有陶罐和小型骨石串珠,而陪葬者有棺椁,有的陪葬者还有附属的殉人。可以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了。
山东的其他地区像滕州市薛城发掘了九座薛国贵族墓,其中5座春秋墓都有殉人;
莒南县大店镇发掘的二座莒国贵族墓各有10个殉人;沂水县刘家店发掘了二座莒墓,其中m1号墓殉40人左右。在胶东地区的蓬莱、莱阳、烟台等地发掘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的贵族墓,也常有殉人。
显然,在两周时期的山东,人殉习俗确实常见,贵族会让自己的奴隶还有近臣殉葬。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令人毛骨悚然,不由对周武革命的正义性产生质疑。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许多人便以为,孔子实是支持殉葬,反对用俑,与周朝奴隶主的残忍如出一辙。凡事就怕但是,我们且看看,孔子所生活的鲁国风俗如何?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从鲁故城墓地中发现的甲乙两组墓葬,其中甲组属于原来的商遗民,而乙组属于周人,两组墓葬仅甲类墓县城西北角墓地m202在北二层台上置殉人一具,头东脚西,仰身直肢;余贵族墓皆无人殉墓发现。
史载,吕氏建齐之后,对于山东当地风俗并不禁止,考古发现齐国墓葬还有大量的商文化和东夷文化习俗。齐国被田氏改朝换代以后,东夷风气更有恢复之势。其他东夷国家,更依然保留人祭和人殉的习惯。
相比之下,鲁国则尽量移风易俗,目前发现的鲁国墓葬中殉人非常少见。因此,孔子的本意是认为陶俑像人,觉得以俑殉之亦不可,符合周人一贯反对人殉的风气。
各位看官若不信,可以再看看其他地方的周人墓葬。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就极少发现殉人。以M1193为例,这座墓的墓主人是燕侯克,他是召公的儿子。
召公是西周太保,他的地位和周公平起平坐,但他的墓中,没有一具人殉。在琉璃河墓地中商人墓葬在填土与腰坑中殉狗,规格高的有殉人;在琉璃河墓葬群中,商人是臣周人是主,而召公的儿子克却没有殉人,殉狗也很少,这显然不是权力大小说得通的。
除此之外,山西北赵晋侯墓地和羊舌晋侯墓地也很少发现殉人。在周人的老家关中,带有殉人的墓葬也极少发现,关中的扶风北吕墓地、凤翔西村墓地等周人贵族墓葬中皆无人殉现象。
在周原遗址、武功郑家坡等先周墓地,同样没有殉人现象,在关中东部的两处芮国贵族墓地也很少发现殉人,比如目前发现的几个芮国国君墓中就没有殉人痕迹。早期曾国(曾国是南宫适的后代)墓地中殉人也非常罕见,三门峡虢国墓地也是如此。还有周公庙大墓(墓主人疑似周公)和洛阳发现的周天子墓也没有殉人。综合考古资料来看周人墓葬,可以发现高级别的周人墓葬罕见人殉、人牲。
综上所述,《东周列国志》开篇那一幕,以及《孔子》中鲁国卿大夫部下强迫家奴殉葬那一幕,并不合理。虽然一些姬姓诸侯像曾国,比如曾侯乙就用侍女陪葬,还有安徽寿县发现的蔡侯墓(殉人一个),但那更多是受荆楚文化的影响。用活人殉葬并不是周人的习惯。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将禁绝人殉之风逐步推广,缔造华夏文明的仁义底色,周岂非有大功哉?虽然其仍具有奴隶社会的极大局限性,相比商朝确实有很大进步了。故,阴谋论实是不可取,我辈当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