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清华简的前世今生
本文第一部分节选自《民族艺术》2014年第5期李学勤先生所著《我与清华简的初步整理研究》一文,其中详细记述了清华简的发现和入藏的过程,诸多机缘转折犹如探秘小说一般引人入胜。而第二部分中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亦振奋人心,为世人揭开战国时代鲜为人知的历史。
清华简的前世
清华简原来是一批盗掘文物,其具体出土时间与地点已无从得知。有人推测是湖北一带,但无具体依据。这批竹简被走私到香港文物市场后,才为内地学者逐渐知道。据香港中文大学古文字学家张光裕教授回忆,他曾于2006年冬天在香港文物市场见到过八支楚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胡平生研究员也曾回忆,2007年4月,他在台湾大学教书结束返回北京途经香港时,也听说香港文物市场有一批战国楚简。他们两位都认为,这应该就是后来的清华简。2007年秋冬间,李学勤获得张光裕教授提供若干支竹简摹本照片,其中有纪年简,感觉其内容很重要,至于其真伪,还不敢轻易断定。
2008年6月4日,清华大学党委与行政领导宴请中文系新引进的资深学者傅璇琮夫妇,并邀请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夫妇以及李学勤夫妇陪同。席间李学勤先生将这批竹简的有关情况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学校领导觉得此事重大,要他马上与香港方面进行联系。李先生便请张光裕教授对这批竹简的真实性作了初步观察鉴定。6月24日,学校领导又嘱李先生准备一个简短材料,向学校党委常委会汇报,提议学校作出收藏决策。会后,李先生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李均明研究员等专家与有关行政人员一同赴香港。到香港后,在张光裕教授帮助下,李先生观摩了竹简实物,对竹简的真实性形成了进一步共识。清华大学的一位校友得知这批竹简的价值后,便慷慨出资买下了这批竹简,并捐给了母校。
2008年7月15日,这批竹简终于入藏清华大学,开始对竹简作清洗、杀菌等抢救性保护工作。在清洗过程中,李学勤先生及其团队特别注意简的质地、字迹等现象,没有见到任何伪作的痕迹。同时,团队又根据竹简的形制和字体特征,初步判断其当为战国中晚期的楚简,与以往发现的荆门郭店一号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相近似。后来,团队还专门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后的年代数据为公元前305±30。这与他们根据简的形制字体特征所判断的年代相一致。
清华简在香港购回时,被人用保鲜膜包成了若干包,在清洗保护的过程中,发现同一篇内容的简往往散见于不同的包里。这一方面说明各篇的次序早已在竹简的流散过程中被打乱了,同时也说明这几包竹简应该是同一批出土的文物,最大的可能是出于同一个墓葬。
将竹简全部清洗后,作详细点数,所得确切数字为2388枚竹简。这个数字包括残简,估计原有完简在1700-1800枚左右。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达46厘米,最短的仅有10厘米左右。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一,大多结体精整,十分清晰。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
完成了上述工作后,到2008年10月14日,学校邀请了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李伯廉先生、复旦大学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以及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单位的11位相关知名专家对这批竹简作了全面鉴定。经过仔细观察,热烈讨论,专家组最后提出了一份《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鉴定意见》,对这批竹简作出了高度评价:“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鉴定组认为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2008年10月22日,学校正式对外公布了清华大学入藏战国简的消息。“清华简”一词就这样成了学术界、文化界一个热门的话题。
清华简的今生
与许多简牍以文书档案为主不太相同,清华简都是一些重要书籍,经初步整理编排,总共约有近70篇文献,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发现了许多篇《尚书》。《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为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据称先秦时《尚书》有一百篇,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8篇传流下来,即“今文尚书”。
而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等,但文句与传世本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不见于传世本《尚书》,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清华简中发现有《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还有若干前所未见的佚篇,如《尹至》、《厚父》等,有待于做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它们对于上古文明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于估计。
清华简中还发现一种类似《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研究人员将其题名为《系年》。《系年》所记事件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左传》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并有许多以往史书中没有记载的历史事件。
清华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与《周易》有关的书等,此外,简中还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算表》并在2017年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都是两千余年中无人见过的,可谓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李学勤教授曾风趣地说,清华简的内容让人读起来太激动,一天之内不能看太多,否则会让人心脏受不了。
为了让学术界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清华简的珍贵内容,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完成了对清华简的抢救性保护和初步编排之后,开始积极从事整理报告的撰写。经过努力,第一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于2010年12月正式出版。此后中心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基本上按照每年整理出版一辑清华简整理报告的速度进行整理工作,其中第八辑整理报告已于2018年正式出版。
目前,清华简的整理工作仅进行了五分之二左右,我们对于它们的认识也还很肤浅,因此当前讨论清华简对于中国古代文史研究所将产生的影响也还只能是初步的,随着整理工作的不断展开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清华简的学术价值将在今后不断得以体现出来。
文/编:彩雯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资源开发部:(8610)62783786 项目管理部:(8610)62797255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综合办公室:(8610)62794587 公共关系部:(8610)62789633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894260 战略研究部:(8610)62780779
Email:tuef@tsinghua.edu.cn
传真:(8610)6278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