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辽宁省公办高校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收藏
0 有用+1
0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简称沈航(SAU),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3] 是由辽宁省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4] 沈航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方共建高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等荣誉称号。 [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原航空工业部所属的6所本科航空院校之一,历经了“沈阳航空工业学校”“东北第一工业学校”“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多个发展阶段,期间三迁校址、六变隶属、八易校名,于2010年3月正式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61] 2011年,成立了研究生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 [40] 2017年,学校获批硕士推免权。次年3月,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本硕博贯通培养。 [37] 2023年11月,学校获批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1730.8亩,建筑面积82.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9.4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7亿元;下设25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49个本科招生专业;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1058人。 [2]
图集

基本信息

现任领导
范振伟 [5] (党委书记) 李润东 [5] (校长)
本科专业
49个(截至2023年10月) [2]
硕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截至2024年6月) [71]
专业学位类别7个
博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截至2023年10月) [2]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1个(截至2023年11月) [1]
院系设置
25个教学、科研单位(截至2023年10月) [2]
校    训
德能并进,勇毅翔远 [2]
校    歌
《梦圆长天》 [3]
地    址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37号 [3]
院校代码
10143 [58]
主要奖项
辽宁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示范高校(2024年) [66]
辽宁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 [55]
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单位(2019年) [67]
辽宁振兴发展科技成果省内转化十强高校(2019年) [67]
知名校友
刘政崇 [48] 苑伟政 [50] 张永福 [51] 侯孝江 [52]

历史沿革

沈阳航空工业学校

从1953年至1960年,学校的名称历经了多次变更,包括“东北第一工业学校”、“沈阳第一工业学校”、“沈阳航空学院”和“沈阳航空工业专科学校”。然后于1962年8月,学校的名称再次变回“沈阳航空工业学校”。 [35] 期间在1958年10月7日,由沈航师生自行研制的“沈航1号”通用飞机飞上了中国的蓝天,参加了当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 [38]
沈航师生自行研制的“沈航1号” [37]
1969年3月,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改为251厂,并于4月,学校宣告停办,改为国防工业生产航空装备的军工厂,厂名为“国营沈阳航空电磁仪表厂”。 [39]
1972年9月,第三机械工业部下达《关于恢复沈阳航空工业学校的通知》,学校重新恢复办学。此时的“251厂”作为学校附属工厂,承担军品生产研发和学生实习的任务。 [39] 到了1978年4月1日,国务院宣布在全国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包括将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改建为高等学校,校名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40] 1998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沈航成为硕士授予权单位学校,首批招收8名研究生。 [37] 1999年,学校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37]
第三机械工业部关于沈航恢复本科办学的文件 [37]
2002年9月,国防科工委和辽宁省政府首次共同签署共建沈航协议, [40] 学校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防科工委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 [35] 2003年,沈航成为空军依托培养后备军官的全国18所地方院校之一。 [37]
2004年,学校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工作,新校园占地1700余亩, [37] 同年9月19日,沈航新校区举行奠基仪式。 [40] 2006年11月,国防科工委和辽宁省再次签署了共建沈航协议。 [40] 2008年6月,学校改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接续原国防科工委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 [35]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教育部关于同意沈航更名通知 [37]
201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决定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共建沈航。2017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沈航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航空发动机学院。 [40] 2017年,学校获批硕士推免权。次年3月,学校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实现了本硕博贯通培养。 [37]
2019年4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国际工程师学院,开展中外合作教学。 [60] 2021年6月,中共中央授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59] 2023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新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 2024年1月29日,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主持研制的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RX4HE原型机(120kW)在沈阳市法库财湖机场成功首飞。 [69]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杨凤田主持研制四座氢内燃飞机首飞仪式 [69]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航空发动机学院
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6]
航空宇航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学 [7]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8]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9]
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消防工程、保险学、飞行器适航技术 [10]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11]
自动化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12]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跨境电子商务、工业工程 [13]
设计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14]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金属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16]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 [17]
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 [18]
民用航空学院
交通运输、飞行技术、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19]
国际工程师学院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
人工智能学院
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1]
体育部
- [22]
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学院、辽宁工匠学院)
- [22]
继续教育学院
- [22]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2]
应用技术学院
- [22]
国际教育学院
- [22]
飞行学院(筹)
- [22]
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
- [22]
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22]
注: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学科建设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部分学科建设
类型
学科名称
国防特色学科(部分)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6]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等 [2]
省一流特色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0]
一级学科博士点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6] 、机械工程 [11]
二级学科博士点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6] 、航空机械检测及控制 [12] 、航空材料设计与构件制造 [70]
博士后流动站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
一级学科硕士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美术学、设计学 [71]
二级学科硕士点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 [6]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 [12]
专业学位类别硕士点
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交通运输、资源与环境、机械、旅游管理、工程管理 [71]
世界ESI排名前1%
工程学、材料科学 [2]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学科建设,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师资力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师资力量
级别
姓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凤田 [41]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润东、杨天华等 [44]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李润东 [44]
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李润东 [44]
辽宁省特聘教授
王吉波 [47] 、杨天华等 [44]
辽宁省教学名师
孙延鹏、王志坚、徐世峰等 [28]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王珩 [47] 、杨天华 [44] 、席剑辉 [45] 、王尔申等 [46]
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孟光磊 [45] 、王尔申等 [46]
辽宁省攀登学者
李润东 [44]
沈阳市“领军人才”
徐世峰 [47]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师资,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教学建设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部分专业建设
类别
名称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飞行器动力工程 [6] 、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11] 、测控技术与仪器 [12] 、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13] 、工业设计 [14] 、金属材料工程 [15]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16] 、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安全工程 [72]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安全工程、网络工程 [74]
国家特色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 [7] 、安全工程 [1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 、工业设计 [14]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 [7]
国防科工委共建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 [7]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部分)
飞行器制造工程等 [7]
国家战略新兴专业
智能制造工程 [11]
国家新工科建设专业
飞行器适航技术 [10]
省普通高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 [7]
省首批一流示范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 [7] 、网络工程 [8]
省航空航天类本科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核心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 [6]
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6]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7]
省示范性专业(部分)
飞行器动力工程 [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 [75]
省级“卓越计划”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 [6]
省本科重点支持专业(部分)
能源与动力工程等 [6]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6]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7]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12]
省工程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7] 、工业设计 [14]
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部分)
航空航天工程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8] 、安全工程 [10] 、机械电子工程 [11] 、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12] 、金融学 [13] 、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14] 、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 [15]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16]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 [17] 、物联网工程 [21] 、通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消防工程、交通运输等 [72]
省本科特色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8]
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
网络工程 [8]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19]
省应用转型试点专业(部分)
消防工程、保险学等 [10]
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部分)
测控技术与仪器 [12] 、产品设计等 [14]
省“优势特色”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17]
省重点建设应用型转型专业
交通运输、飞行技术、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19]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专业建设,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部分教学中心建设
类别
名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
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
省优秀教学团队
航空发动机构造强度及振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6]
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17]
省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
辽宁省飞行器及动力装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6]
物理实验中心 [17]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部分)
辽宁省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9]
辽宁省航空电子与通信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9]
物理实验中心 [17]
辽宁省材料分析测试本科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15]
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电子信息工程教师团队 [29]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教学中心建设,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部分课程建设
类别
名称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部分)
飞机典型零件数字化制造虚拟仿真实验 [11] 、物理实验、大学物理 [17]
国家一流线下本科课程(部分)
机械设计 [11]
省级一流课程(部分)
流体力学 [6]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面向航空典型零件智能制造系统虚拟仿真 [11] 、高等数学、数学模型、数学分析、力学、电磁学 [17]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课程建设,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部分教学成果
获奖等级
成果名称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航空航天类地方高校“一心三环”实践链人才培养模式 [31]
民航空乘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73]
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基于在线跨校选课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索与推广 [27]
以一院一赛为载体,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校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7]
以自主学习和协同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基础程序设计能力 [27]
依托计算机博弈,构建赛课同建互融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新模式 [27]
针对核心能力培养的设计专业创新工作室教学改革 [27]
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跨专业仿真实训模式探索与实践 [27]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1+N”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0]
智能管理产训协同内外结合的实习实训新模式 [30]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及微课教学模块设计与实践 [30]
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创新: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73]
依托一心三环实践平台构建两基两创实践教学体系 [30]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以全方位协同育人理念塑造高素质综合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与实践 [27]
“重素质、强思辨”的高校通识课程《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实践 [27]
项目驱动、竞赛引领,新工科范式下工程训练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27]
精准管理驱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施 [30]
“智慧引领,校企协同”-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0]
坚持工程认证先进理念的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30]
产教融合、虚实结合五位一体培养航空特色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改革与实践 [30]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转型期应用型工科类高校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探索 [30]
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27]
《数学分析》课程有选择地采用多媒体与模块式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27]
创新与实践-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工科数学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27]
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导向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 [27]
寓教于研-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 [27]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7]
以生为本工科院校高等数学分层分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0]
面向产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0]
测控专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0]
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突破课堂单声道教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0]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教学成果,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合作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部分科研平台
类别
名称
国家级科研平台
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6]
多语言协同翻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6]
辽宁先进通用飞机设计与制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6]
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26]
省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航空推进系统先进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 [6]
辽宁省飞行器数字化制造工艺与试验技术重点实验室 [26]
辽宁省先进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26]
辽宁省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26]
辽宁省大规模分布式系统重点实验室 [26]
辽宁省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重点实验室 [26]
辽宁省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 [26]
辽宁省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 [26]
辽宁省新能源飞机电推进系统重点实验室 [26]
辽宁省飞机火爆防控及可靠性适航技术重点实验室 [10]
辽宁省航空发动机结构件数控加工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11]
辽宁省飞行器测试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12]
辽宁省先进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12]
辽宁省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15]
辽宁省航空轻合金及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15]
辽宁省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 [16]
辽宁省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 [9]
省级科研平台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空天信息处理与应用中心 [9]
辽宁省知识工程与人机交互技术研究中心 [26]
辽宁省激光再制造与激光成型技术研究中心 [26]
辽宁省农用无人机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6]
辽宁省燃气轮机清洁与运维工程中心 [26]
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26]
辽宁省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基地 [26]
辽宁省新能源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26]
辽宁省可持续能源创新科技平台 [16]
辽宁省高性能金属增材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11]
辽宁省航空综合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6]
环境增值能源技术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26]
辽宁省光纤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
辽宁省航空航天装备与机器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11]
辽宁省燃气轮机清洁燃烧与运维工程中心 [16]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辽宁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16]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科研平台,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研究成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部分研究成果
类型
名称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难加工材料切削参数优化及切削数据库建立 [42]
大型难加工整体构件高效加工技术 [42]
现场可视化装配仿真技术应用研究与系统实现 [42]
超声场下激光增材修复技术 [42]
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基于多传感器的航空复合材料智能制造及健康监控 [43]
锐翔双座电动飞机及其关键技术 [43]
含Cardo结构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43]
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结构件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43]
省级自然学术成果一等奖
单晶硅超精密切削加工表面质量各向异性特性研究 [42]
省自然成果二等奖
超声辅助钛合金激光沉积成形试验研究 [42]
省文化厅图书馆应用科研成果二等奖
航空航天特色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42]
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染料敏化电池用的TiO2纳米棒、微米球制备 [42]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科研成果,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学术资源

  • 学术刊物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是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双月刊。设置了航空宇航工程、机械与材料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民用航空与安全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基础科学与工程等七个栏目。期刊被收录进了包括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来源期刊在内的多个数据平台。 [2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创刊于2012年,双月出刊,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与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主办,是辽宁省唯一一本整体反映航空宇航领域学术和科研成果的连续性内部资料。设置了航空工艺、空气动力与飞行力学、航空维修工程、航空材料与冶金、飞行技术与安全、无线电与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十七个栏目。 [24]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校园文化

播报
编辑

学校标志

  • 校徽
  • 校旗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旗由校徽和周恩来手体的校名组成,整体色彩由白色图案和蓝色背景构成,突显学校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 [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旗与学校航模队队员

精神文化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训为“德能并进、勇毅翔远”。 [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训
  • 校风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风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2]
  • 校歌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歌为《梦圆长天》,邬大为作词,铁源作曲。 [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歌
《梦圆长天》
作词:邬大为
作曲:铁源
蓝天有一片最美的霞,那是我们亲手浇灌的花
青阳碧波孕育高飞梦想,锐翔展翼踏出青春步伐
蓝天有一片最美的霞,那是我们亲手浇灌的花
不忘初心把新人培育,喜看桃李正开遍天下
啊!母校——沈航,德能并进,勇毅翔远
用生命催开蓝天之花,催开蓝天之花,催开蓝天之花
参考资料: [64]

社团文化

行政管理

播报
编辑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范振伟
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润东
党委副书记
张业伟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辽宁省监委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监察专员
孟宪梅
党委常委、副校长
孙延鹏、王金刚、张庆新、卫海桥
参考资料: [5]

校园环境

航空博览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博览园是学校作为国、省、市三级综合性科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基地为沈航打造航空特色办学理念搭建了实践实训平台,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航空科普知识,讲好航空报国故事,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新平台,是全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和航空报国情怀的重要载体。2022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博览园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6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览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览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览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览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览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览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彩绘桥由沈航师生共同设计绘画,画有由沈航科研团队自主研制的RX1E-A、RX4E、RX1S等飞机。 [63]
彩绘桥 彩绘桥 彩绘桥 彩绘桥 彩绘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彩绘桥
航空科普基地位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内,这里有镇馆之宝——配装歼-7、歼-8系列飞机的涡喷-7发动机,沈航自主研制的飞机——“沈航一号”“锐翔电动飞机”模型,还有以中国航空发展史为脉络的飞机模型展厅。 [65]

校友情况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部分校友情况
姓名
级别
职位及荣誉
刘政崇
1959级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空军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技术少将 [48]
张林
1978级
中航工业雷电研究院副院长 [49]
徐英杰
1978级
哈尔滨新科瑞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民营企业家 [49]
孙琦峰
1978级
西安市工信委主任 [49]
陆建平
1978级
解放军石家庄陆军学院教授、副军长职待遇 [49]
史维峰
1978级
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9]
周继红
1978级
中航工业沈阳606所党委副书记 [49]
滕林
1978级
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党委书记 [49]
苑伟政
1982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电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50]
郭殿满
1982级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 [48]
张永福
1982级
沈阳富莱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51]
任伟新
1982级
深圳大学智慧交通与安全运维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48]
徐占斌
1985级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48]
田玉龙
1985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48]
骆学涛
1986级
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副总工程师 [48]
张力
1988级
朝阳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52]
李克明
1994级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48]
刘航
1998级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21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48]
侯孝江
2000级
沈阳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和孝江说》《星光夜话》监制,2020年荣获“最美沈阳人” [52]
郑堂介
2004级
航空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48]
景阳
2005级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52]
闫峰
2006级
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48]
耿育科
2007级
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装厂厂长 [48]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校友,排名不分先后,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

所获荣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部分学校荣誉
年度
所获荣誉
2013年
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 [32]
2019年
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单位 [67]
2021年
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先进集体” [32]
2021年
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示范高校” [32]
2022年
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57]
2022年
辽宁省“三全育人”示范高校 [56]
2022年
辽宁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55]
2024年
辽宁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示范高校 [66]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学校荣誉,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