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诗词创作成就比唐宋逊色不少,没出现李白、杜甫、苏东坡这样划时代的文学巨匠。但明朝的小说创作却熠熠生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在明朝创作的,《金瓶梅》也出现在明朝。可以说,明朝的小说创作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在开辟这个新阶段的过程中,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施耐庵创作了《水浒传》,罗贯中创作了《三国演义》,并参与了《水浒传》书稿的整理。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出生于江苏兴化,相传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人,学问深厚,与刘伯温是元朝的同年进士,因看不惯元末官场的黑暗,弃官回乡,后到杭州设馆收徒为业。张士诚起事后,施耐庵曾为其效力,因张士诚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施耐庵失望离去,带着家人迁居江苏兴化的白驹场,潜心创作《水浒传》。明朝建立后,为了避免朝廷征召,他又迁到淮安隐居,最后染病而亡,终年75岁。
罗贯中也是元末明初人,比施耐庵小30多岁,出生于山西太原(他的籍贯有10种不同说法),从小喜欢看小说和杂剧,也喜欢创作。那时江南一带是小说、杂剧艺术的天堂,罗贯中就渡江南下,到了杭州从事小说和杂剧创作。张士诚起义后,罗贯中当过他的幕僚,因看不惯张的为人,罗贯中愤而离去,回到山西太原,不久又回到杭州,开始创作《三国志演义》。
罗贯中完成《三国志演义》的创作后,为了纪念已经去世的老师施耐庵,决定加工、增补老师创作的《水浒传》,并大体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成书。罗贯中因为跟随过张士诚,失去了在明朝为官的机会,便把满腔热情全部倾注到文学创作上,陆续撰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系列历史演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之王。
那么施耐庵与罗贯中是何时有了交集呢?笔者查了一些资料,没有找到确切记载,但根据两人的经历和年龄差,笔者认为可能是在施耐庵到杭州设馆教学的时候。施耐庵是进士出身,不是只会写小说,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年轻的罗贯中应该对他很仰慕,于是拜在了他的门下。笔者认为,施耐庵主要是教罗贯中学问,而不是教他怎么写小说,毕竟小说创作也不是轻易能教出来的。
罗贯中雕像
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的说法,有少数资料可以佐证。明代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中说:“(施耐庵)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一书中曾谈到《水浒传》的创作源头,他说“施耐庵得到了宋朝大臣张叔夜提审贼寇的招供记录,知道了这108个人的造反经历,把他们的经历加以润色修饰写成了此书。他的学生罗本(罗贯中)也仿效此书创作了《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剧照
由于元代统治者对文人的轻慢,对小说、杂剧作者的漠视,施耐庵、罗贯中等人的生平资料较为有限,现在找到的一些资料,缺漏很多,记述不够详尽,而且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使人难以得到确切的结论。现在有不少学者不认同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师徒关系,更有学者提出了“施耐庵本不存在,是罗贯中托名”的说法。
《三国演义》剧照
这些学者认为《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相对多一点,而施耐庵的资料却很难查到,罗贯中很有可能托名出版。《水浒传》的明代早期版本有不少罗贯中单独署名的,后期版本中才出现了施耐庵与罗贯中的联合署名。“施耐庵”用山东口音正着读就是“实乃俺”,倒着读就是“俺乃是”,那么联合署名“施耐庵 罗贯中”的潜台词很可能就是“实乃俺罗贯中”或“俺乃是罗贯中”。
《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
以上说法听着挺有道理,毕竟只是联想和推测,缺少有关史料的佐证。但无论施耐庵、罗贯中是师徒,还是素不相识,抑或是同一个人,都无损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伟大艺术成就。假使那时有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应该会花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