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锡进(人物)
谢邀。 [图片] 理解胡编眼下的A4雕花。 但胡编也得理解一些基本现实: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1.72亿人,其中超过7000万人为跨省务工。 这些人在工作所在地是没有资产的,要租房或住宿舍; 租房一般也是合租在工厂附近的城中村,因为承担不起通勤的时间成本; 居住密度很高,十几平米的房间里三张上下床。因为他们只租得起这种月租500元左右的床位(格子单间一般得上千); 很多人从事着每天10小时以上的中高强度体力工作,基本没有自己…
在一个月前开始放风的时候,我就写过一个回答 国家卫健委最新通知称「不再判定次密接,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当时我说“我知道共存实际上跟躺平没区别,这个系统从来就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只能靠一刀切的命令来动员基层,指望什么“ 精细管理 ”简直就是缘木求鱼,一旦放松了基层的紧箍咒,那可以预见的就是躺平或者半躺平” 同时我也判断“卫健委提到了要大力推动 分级诊疗 、管理设施,但即使这么做…
溃败肯定谈不上。双十一就说了,三年防疫的成果已经落袋为安,这不能否认。 至于目前各地的情况,看大数据就知道了。可供公开查询最简单的是百度指数,拉出7日内「发烧」的搜索分布: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北地区全面开花,接下来是武汉、成都、重庆。广州紧随其后。还有兰州,要么是接近了,要么已经越过了检索高峰。 其实各个互联网大厂干点人事,比如微博、抖音、小红书,手头的大数据已经足以非常精准的反映目前的疫情地图。 总之,念了一个月…
无风不起浪,胡肯莫名其妙来这一出估计闻到味了 但对事不对人,当下问题就是需求不足,就不骂胡肯了 为什么这几年国内内循环起不来,因为内循环也需要驱动力的,过去几十年靠的是房地产经济,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大量内需,只要想一下就理解了:一个房地产项目带动一堆人就业,这些人工作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项目本身可以产生资产也就是可以产生资产信用,而从业人员工资也产生一种信用,也就是 一个项目的俩个环节能产生俩个…
看到有专家还在讨论期房制度应不应该取消?竟然专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分歧。 这是我今天看到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现在讨论这个还有什么意义吗?就算期房制度不取消,现在谁还敢买期房呢? 无论停贷事件最终发展如何,期房的销售量一定是暴跌的。从现在开始,期房制度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所以这件事情的影响比很多人意识到的都还要深远的多,不仅仅是烂尾楼在银行的2万例存量贷款。而是影响到所有的在建未卖楼盘。以前很多没有…
谢邀。 请不要把老胡划入“公知”序列。 当年“公知”遇到这类新闻,是一定会转向“财产公示制度”的。 另:我国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于87年开始提议,到12年开始试点,至今仍然在试点阶段。 我国著名财税专家贾康曾在17年的博鳌论坛上表示: ...认为这个官员财产报告和公示制度在中国普遍的实行时机不成熟,只能试点,包括财政部系统和另外一些系统,信息是不对社会公布的。
4、张维为讲好中国故事。现阶段还吃香。 然而后来中国发达了,有牛津、剑桥、xxx斯学会的大儒讲更好听的中国故事,生动感人,细节丰富,全平台多语种。维为老师逐渐被人遗忘。 3、老胡生前中肯,身后被发现里面全是怪话。评价180度-720度之间某个角度反转。 2、沈逸每当有人想拿资质问题堵你嘴,「你一个学医的/学法的/学土木的懂什么国际政治?」 这时候搬沈逸老师出来就很重要——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谢邀。 被老胡拉黑后,只能通过这种问题描述来远距离观察老胡了。 [图片] 像极了一位徘徊在闺房外的痴情小男生... 老胡的角度和以往一样,安全,讨喜。 一,蔬菜的供应无论如何都是会出漏洞的; 二,政府要表达歉意,赶紧补漏; 三,政府要对负面舆论有承受力。 有毛病么?没毛病。 只是这个逻辑和实际问题的重合度有点低。 没人指望你能够实现无纰漏的供应,大家抱怨的是:有没有疫情封城下的基础供应? 这个问题我记得疫情之初就有讨…
都什么年头了,怎么还有期房这种狗东西? 期房是房价做火箭上升的产物。在打算抑制房价的时代就不该有。 不要等开放商自己说干不下去,才觉得那是市场该淘汰他们的信号。期房这种东西金融属性太高了,完全在本应该被淘汰的时间里继续做,然后把代价转出去。最终你发现市场淘汰这个商业模式的信号竟然是老百姓喊疼。 这是什么?这就是次贷危机。 只不过美国的是还款能力的“次”导致断供,咱们这是交付能力的“次”导致断供。 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