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歷史悠久,龐雜博大。據北宋中葉編的《新唐書·宗室世系》稱:李氏源出自羸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司法長官),是東夷族的首領,生益。益生思成,曆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征,字德靈,理氏家長,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在今河南淮陽)契和氏與子利貞不甘心坐以待斃,逃出家門,流浪四方。當他們逃難于伊侯之墟時,四周全是荒蕪人煙的廢墟,連續顛簸數日的母子倆又饑又渴,根本沒有任何可充饑的食物。正在瀕臨絕望之時,一抬頭發現路旁樹上結滿了又紅又大的果實。娘兒倆掙紮著爬上樹去摘下一堆果子,便狼吞虎嚥起來。這果實甜中帶酸,既可充饑又能解渴。他們向當地人打聽後,得知這種果子名叫 “ 李子 ”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便以李子度日,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後來娘兒倆逃到苦縣長住了下來。利貞長大後,從此安居新土,歷代繁衍。生子昌祖,為陳大夫,家于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據《姓氏考略》, “ 理、李古字通 ” 。李姓先為理氏,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豫西,後到豫東鹿邑縣定居。利貞母子為了感激李子的救命之恩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又因理與李同音,遂改 “ 理 ” 姓為 “ 李 ” 姓。又據《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記載,除了李氏和理氏之外,還有�氏。 “ 本�氏,春秋改焉。晉有�克、魯有�革、鄭有�析。 ” 晉國的�克是當時的名人,晉獻公的權臣。後居襄城者,又為�相。春秋時主要居於北方,散居晉、魯、鄭各國。這些�氏是否同源雖不可知,但理與�兩個姓氏原來的確是與李氏各自分別存在,只是後來都改為李氏而已。從李利貞、理 政、�克說明早期李氏的起源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從李利貞開始李姓延續萬代,一天天地發達起來。
唐人林寶《元和姓纂》稱,李利貞的 17 世孫是李耳(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昌祖的 15 世孫李乾 “ 為周上卿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耳 ” )。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為老子,生於苦縣厲鄉曲仁�,周平王時做過管理藏書的史官。李氏自商末至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居住在豫東。據《新唐書·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記載,李耳的 8 世孫李曇,字貴遠,為趙柏人候,入秦為御史大夫,葬柏人(今河北唐山)西。曇有四子:崇、辨、昭、璣,因在外地任官,定民而分出兩支。長子崇伯祐,任隴西守,南鄭公,為隴西(在今甘肅境)房;四子璣為趙郡(在今河北境)房。後來,隴西方分為 39 房,趙郡房分為東、南、西三組,繁衍昌盛,人丁興旺,都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即《史記·老子列傳》中所雲:老子後裔李假 “ 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印太傅,因家於齊焉。 ” 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遷居西南,分佈於川,滇一帶,曆蜀漢,晉、唐、宋,都已發展成為當地的大族,其中有的融入于氏、白、苗、瑤、侗、壯、水、藏、傣、滿、回、布依、仡佬、毛難、仫佬、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被視為最尊貴的士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佈於部分地區。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近 300 年�,李氏作為 “ 國姓 ” ,最為顯貴,因之人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僅就王室而言,唐高宗李淵 22 子,分為 15 房,唐太宗李世民有 14 子,高宗李治有 8 子,中宗李顯有 4 子,睿宗李旦有 6 子,玄宗李隆基有 23 子,肅宗李享有 14 子,代宗李豫有 20 子,德宗李適有 11 子,順宗李誦有 22 子,憲宗李純有 20 子,穆宗李�有 5 子,宣宗李忱有 11 子,懿宗李崔有 8 子,僖宗李儇有 2 子,昭宗李曄有 17 子,共 41 房;另有宗室宰相 12 人,隴西李氏宰相 10 人,趙郡李氏宰相 17 人,又分出許多支脈。此外凡唐初跟著李淵、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將,或有功于唐王朝的人,均被賜為唐朝國姓李氏。被賜為李姓的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氏及少數民族的鮮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也大大地擴充了李姓人口。《廣韻》載李氏的郡望有 12 個: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範陽、廣漢、梁國、南陽。唐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稱,渭州隴西郡 13 姓之首為李氏,鄂州江夏郡 7 姓之首為李氏,冀州渤海郡 28 大姓有李氏,趙州趙郡 7 姓之首為李氏。李氏支庶既蕃,子孫必眾,廣泛向各地擴遷,歷經唐代的大發展之後,其子孫開始遍佈全國。據《李氏族譜》記載,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總章年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是為李氏入福建最早者;二是 “ 安史之亂 ” 時, “ 中原鼎沸,衣冠南走 ” ,又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三是從唐末黃巢大起義至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氏有自長安轉道開封再遷往福建者,也有直接自河南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在莆田、晉江等地定居。此後,李氏還有因在福建、廣東等地做官而落戶於南方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明朝初年,李氏開始遷徒海外,去琉球國的多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純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 25 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 “ 閩人 36 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 ” ,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就更多了。
近些年來,有資料顯示,李姓在今天仍位居華夏四大姓之首,已成為全世界所有姓中人數最多的一個。由此可見,李氏家族,歷史長,氏族望,人丁興,分佈廣,英傑多,貢獻大。 二、李氏門閥
(一)隴西李氏
隴西,顧名思義,隴山之西。在今甘肅省境內。隴西郡,秦置,今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西北。晉徒治襄武,在今甘肅隴西縣西南。唐朝時的 “ 隴西 ” 概念,當指今甘肅省的東南部以今隴西縣為中心之地, “ 隴西 ” 二字己作為大唐家族的標識,千百年後的李氏家族,也以此為標識,可謂源遠流長,榮耀無比。
“ 隴西堂 ” ,建于唐中葉,殿堂林立,巍峨宏大,今存牌樓一座…… “ 李家龍宮 ” 就在該縣李氏聚居的南安鄉一心村。
著名學者李甲中先生積十餘年考證,(認為)李氏確系源出隴西……故有 “ 天下李氏出隴西 ” 之謂。臺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書稱: “ 凡吾國各地所有李姓無不冠, ‘ 隴西郡 ’ 三字,足證李氏家族肇始於隴西,殆無疑義。 ”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詩曰: “ 我李白萬葉,柯條遍中洲 ” 。可見唐代時期,李姓的分佈已經很廣了。時至當今,李姓更是遍佈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史笈記載的李氏郡望有 13 個,它們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柳成李氏、略陽李氏、雞田李氏、代北李氏、高麗李氏、範陽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還有一個是隴西徒京兆的李氏。其中,隴西和趙郡兩支郡望名聲最大,人口最多,今天下李氏多出自這兩支郡望。隴西李氏的榮耀甚早,秦漢兩朝將相輩出,至唐朝則顯赫無比。大唐的開國皇帝李淵,是來自當時的隴西,大唐帝國在 290 年之間,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 39 房;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曇之後裔。李曇秦國的司徒,其長子李崇傳下了隴西房,次子李璣傳下了趙郡房,兩房同出一源,李崇為隴西李氏的始祖。 “ 隴西 ” 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自唐以來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隴西。
隴西是中華民族李氏的發源地。
(二)盛唐李氏
中國歷史上的李姓稱帝者共計 58 人,創百家姓中之最。李姓建立的政權,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朝、大蜀、西夏和大順等。這些政權的興衰,給中國歷史增加了無比豐富、生動的色彩,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漢初年,李憲建立了淮南王朝,這是李氏建立的第一個政權。《後漢書·李憲傳》載:李憲,河南許昌人,王莽時任廬漢(今安微廬江)屬令。王莽統治末年,江賊王州公等起義,有眾十餘萬人,攻城奪地,勢力日盛。王莽急令李憲為偏將軍,前去鎮壓。李憲很快便攻破州公。此後,王莽敗亡,李憲便據廬江郡自立,更始元年稱淮南王。至建武三年,逐自立為天子,置公卿百官,擁九城,眾十餘萬。李特,字玄休,原笈巴西宕縣(今四川渠縣東此)。後遷居漢中,再遷略陽(今甘肅省安縣東北)。西晉末年,李特率眾反晉,西元 302 年,佔領成都東北的大片土地。次年,李特流民軍正式建立年號,獨立於西晉統治之外。李特在綿竹之戰後,進攻成都之益州刺史羅尚的一次戰鬥中犧牲。後由其子李雄繼續率領軍隊,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都於郫縣。李雄與羅尚展開多次戰鬥,後終攻入成都。西元 304 年六月,李雄即帝位,國號大成,改年宴年,定都成都。曆五王 41 年,李雄之後是哀帝李班,依次繼任是李期為幽公,李壽西元 338 年改國號為漢,故史稱成(漢),最後李勢即帝位。李氏建立的成(漢)政權,雖立國時間不長,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李暠,漢朝李廣將軍之後裔,世為涼州大族。他生性聰敏,待人寬和,還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對武藝、兵法也頗有研究,曾任敦皇太守等職。西元 400 年建立西涼王朝,稱涼公,改元建初,史稱西涼,先後定都敦皇、酒泉。西涼政權曆兩代之王,共 21 年。李暠死後,其子李歆、李恂先後繼位。西涼立國雖短,創國者李暠卻成為隴西李氏的驕傲。
李軌,字處則。隋末任鷹楊府司馬。大業 13 年,舉兵自立,建立涼國,自稱河西大涼王,置官屬,共曆三年。
李子通,東海丞(今山東棗莊南)人,幼年以漁獵為生。是隋未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引眾南下,自稱將軍,大業 11 年,稱楚王,佔領楊州後,自稱皇帝,國號吳,建元明政,江南人士多歸之。建國後,又渡江佔領今蘇南、浙江地區,一度遷都余杭(杭州)。歷時二年。
李密,字法主,為隋末起義軍領袖,大業 13 年,密稱魏公,設置壇場,即位,都鞏縣,改大業 13 年為永平元年,並設置官屬,李密所建魏國,歷時二年。
李淵,大唐王朝的建立者,隋朝太原留守。《舊唐書·高祖本紀》載: “ 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李 七代孫也 ” 。祖李虎,仕元魏有功,封隴西郡公,為八柱國之一。當時榮盛莫與比。至北周,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曾為北周安州(今湖北陸縣)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于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七歲襲唐國公。長大後 “ 倜儻豁達,任性直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歡心 ” 。隋代北周後,被補為千牛備身(皇帝親身護衛)。加上他的姨母獨孤氏是隋文帝的皇后,李淵的政治地位,可謂極高。隋煬帝末年,李淵為山西河東防慰大使,因襲突厥有功,大業 13 年拜為太原留守。同年六月,建大將軍府,並置三軍,設置開府,置官。 11 月,立隋代王侑為皇帝,是為恭帝。義守二年五月,隋恭帝禪位,李淵即位於太極殿,國號唐,改元武德,建都長安。此即著名的唐朝。唐朝曆 15 代 23 王,共 290 年。著名的皇帝有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顯、容宗李旦、玄崇李隆基、代崇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之後還有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等。
李存勖西元 923 年稱帝,建都洛陽,以唐為國號,史稱後唐。後唐曆兩代四王,共 12 年,李存勖之後,有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原、末帝李從珂。
以後各朝代的李氏皇帝,這�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李氏遷徙
(一)過江李氏
李氏源於北方,南方的李氏,除了當地極少數土著姓李之外,基本上都是從北方遷徒過去的。李氏南渡的第一個高潮是兩晉及南北朝時期,第二個高潮是唐末五代時期,第三個高潮則是宋室南渡期間。西晉時,北方渚州人口約 700 餘萬。而幾次大批移民南渡的就達 90 萬人,約占當時北方總人口的 1/8 。由北方南渡的僑人,約占東晉南朝境內人口的 1/6 。南渡的主導力量大都率領宗族、賓客、鄉党同行。如將領李頭、既有依附於他的 “ 親黨 ” , “ 部屬 ” ,是有相當勢力的門閥士族。祖逖手下有謀士李根、竟陵太守李陽。東晉元帝初鎮江左,兗州李述。梁武帝時期,有丹陽尹李安人。陳後主時期宦者李善度。李遷哲宇李彥,父元真,在衡州(湖南省衡陽)任職期間,遷增為監統部曲,後授侍中、驃騎大將軍、州刺史,進位大將軍等。唐五代時期南遷的李氏。多稱 “ 隴西李氏 ” 。對南方人口增加,經濟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綱,是唐太宗第八子越王貞之後,為主抗金的宋代名相。《錫山李氏世譜》記載越王貞次子愷居光州固始(今河南固縣東)遷邵武(今屬福建)。自李綱祖父起,始居無錫。五代時有名光遠者,在閩出任尚書。光遠生浚,官拜司徒。浚生贈少保僧護,僧護生贈太保賡,至此才遷居無錫。賡生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累封衛國公夔,夔生特進觀文殿大學士隴西郡開國公贈太傅諡忠是李綱。李賡則為錫山李氏第一世。李綱之後另一支定居宜興。李用楫字若濟,系宋忠定公第七子秀之生謙,謙三傳至元佑字吉甫,贅於宜興於才仲家,遂居南門,為李氏始遷祖。
李氏遷居閩粵桂各地,是唐宗室之後,遷徒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南遷浙江。安史亂後,廣平王之後,傳至傑公淪落為平民。生 10 子,因避難而亡九。僅存第三子奇公,逃隱於浙江。種瓜為業。因與詹氏發生衝突,又逃避於海外長達八年之久。
第二階段:定居宜興。奇公後來經商、至江南宜興縣南門定居,娶甘氏,生一子名珠。珠公生五子,以五行命名: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
第三階段:流寓福建。火德公流寓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勝運風浪崗,娶伍氏,年 60 而未有子,複納副室陳氏,生三子,長乾培、次坤培、三巽培。火德公年 97 而終,葬汀州府梅花嶺火浪�王山丙向。
第四階段:遷徒湖廣、廣西。坤公娶鄧氏,生五子,長仁、次義、三禮、四智、五仗。仁公遷至湖廣,禮公客寓廣西,智公定居汀州。
第五階段;徒廣東。智公生九子,老三惠公遷徒至寧化縣。惠公生二子,灝、鵬;鵬公生萼、藩;藩公生春華、朝華、日華;春華公生五子,長敏公受度出家,法名 “ 百八郎 ” ,元武宗(至大)元年,遷往廣東嘉應州長樂縣(今屬福建)。生四子,廷舉、廷試、廷宣、廷用,用公生四子,潘、華、高、祥俱住長樂,潘後徒程鄉(今廣東梅縣)。複居揭陽(今屬廣東)。生三子,二、三、住揭陽,長子回長樂橫流坡下。華公生二子,遷徒至廣西。
唐末南遷閩、粵又一大李氏,為李晟公的子孫。李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區)人。累世以武力人仕,然而位不過裨將。 18 歲投河西王忠嗣,跟隨王進擊吐蕃。晟一矢射殺敵軍首領,三軍為之振奮。忠嗣王扶其背稱讚他堪當 “ 萬人敵 ” 。唐德宗時以討朱批叛亂,累功封西平王。後任鳳翔、隴右節度使。晟有 15 子,其中以李訴最著名。曾任坊、晉二州刺史。晟公原笈隴西,子孫輾轉遷徙過江自閩入粵。
(二)湖廣李氏
湖廣地區早就有李氏大族定居,唐代趙郡李氏即有江夏一房。宋元以後,仍有李氏從各地遷居湖廣。其中最多是從江西和江蘇遷入兩湖地區。清末民初,湖北英山李士彬, “ 字百之,晚號石叟。溯李氏以唐太宗第三子郁林王恪公為始祖,傳 11 世至徵公,徒江西建昌。曆 28 世傳秀茂公,明嘉靖間遷湖北興國州,子大賢公遷大冶縣。再傳佑隆公,遷鄲州,子之麒公攜七子流寓英山縣。長子應試公為先生太高祖 ” 。至石叟先生,在英山定居已是第七代。唐太宗第三子名恪,初封吳王,其後則為吳王房。吳王格被珠於永徵中,有子四人,並流嶺表。據《李文莊公家乘》稱: “ 按吾祖自唐西平忠武第十子曰憲,為江西觀察使,家袁州白芒。曾孫丕徒廬陵福塘,七派孫賓家游田, 16 派孫餘居礱溪。皆自西平王晟始也。 ” 李晟之子憲數傳慶遠 “ 知茶陵、隧家焉 ” ,後來又由茶陵遷至湘鄉,再遷至湘潭。大約在宋代他們由江西遷湖南。
南宋初年,李氏再一次大規模南遷。李庭芝字祥甫。其先世居汴京,號 “ 義門李氏 ” 。金人攻陷汴京後,先是遷徒隨州的應山縣(今屬湖北。)金亡,襄、漢被兵,又徒隨州(今湖北隨縣)。這一族人, “ 以武顯 ” 之故,他們才能夠在襄、漢這一宋金世戰之區居住下來,而沒有進一步南下。
北宋末年,人稱 “ 浪子宰相 ” 的李邦彥,是懷州(河南武陟)人。懷州古為河內郡,故稱 “ 河內李氏 ” ,南渡遷浙,定居嘉興。後來,又有 “ 敷文、通直二房 ” 入蜀,四川忠縣、成都、新都、德陽、樂山,以至四川各地, “ 衣冠曆世不絕,舉諸族殆何翅千指 ” 。後又由四川遷至廣西。
李顯忠,綏德青澗(今屬陝西)人。自唐以來,世襲蘇尾九族巡檢。紹興九年二月十四日,夏主以顯忠為延安招撫使。他借得西夏軍力。攻取延安,然後駐四川趙臨安。南宋授顯忠開府儀同三司,殿前都指揮使。後定居紹興。
湖南寧鄉《李氏·修族譜》記載:該李氏是南宋淳熙間從吳西太和縣(今屬江蘇)遷入的,其始遷祖即太源翁。太源翁,吳西太和縣人也,世居縣之圳下,稱 “ 圳下李氏。 ” 南宋淳熙間,翁自圳來楚,蔔築於寧之煙竹沖。太源公有四子:玟常、玟定、玟煙、玟平。三子玟煙與四子玟平隨父入楚。玟煙之後無傳,寧鄉李氏合族均出自玟平。
乾隆《湖廣通志》卷 73 《流寓》記載一明代讀書人自江西徒湖北:李陽自號東北,江西人,徒居京山,教授,後客天門。
除了自江南、江西遷兩湖之外,宋元以後,則不斷有人自北方直接遷徒兩湖地區。
“ 湖廣鎮四川 ” 是流傳於四川民間認祖尋根的俗語,意即四川民眾來源於湖廣。 “ 湖廣 ” 一詞為明代 “ 湖廣布政使司(即行省) ” 的簡稱。大致相當於今湖南、湖北兩省行政區域。但元未明初遷入四川的移民多來自湖廣北部,即今湖北省。明清之際,又有大批移民陸續入川,形成了 “ 湖廣鎮四川 ” 的基本格局。由於湖北麻城孝感為移民的集散之地,故視為尋根問祖的朝宗聖地。當年的麻城孝感,為今湖北孝感市和紅安縣城關鎮一帶。
(三)遷台李氏
李氏移居臺灣的歷史相當久遠。不過早期多系隻身一人到台謀生。李氏大規模移民臺灣,則是明未以後的事情。據《臺灣使槎錄》卷 1 記載,萬曆間,顏思齊等剽掠海上,即以臺灣為巢窟。隨顏思齊赴台的大陸人,在台定居。清順治六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此間隨鄭氏遷台的官民有數萬眾。康熙 16 年,清朝接管臺灣,設臺灣府。初領二縣,至雍正元年又分置四縣。在此期間,李氏已大量渡海來台。所以臺灣有 “ 陳林李許芥,天下占一半 ” 之說。王國潘主修的《臺北市發展史》根據在臺灣的調查,對李氏遷台的歷史也有大致相同的說明。李姓入台頗早 , 明朝啟元年顧思齊、鄭芝龍結盟 28 人,有李英及南靖李俊臣同時來台。明鄭於永曆 15 年複台,亦有明代李姓遺老及官員、墾戶多人入台。清初來台李姓,多閩南及粵東移民,以宋李綱之後為多。而他族李氏也不在少數。臺北地區有燕樓李氏,謂其先為燕人,宋元間宦於泉州,後嗣來台,多居淡水一帶。又臺北縣金山鄉李氏,謂始居雲南,宋代遷福建上杭,再徒漳州平和縣小溪西山立基,後渡海來台。本市李姓,相傳有于康熙、雍正時期渡台的。又同安人李雍兄弟三人,相傳於乾隆中葉進墾南港區。
《大清一統志》卷 335 《臺灣府》,記載臺灣縣的知縣李中素,西陵(今湖北黃岡)人, “ 善聽斷,迂冤獄必竭力申救,民以不冤。卒官,台人思之。 ” 他最後死在任上了。此外還記載了李宋妻趙氏,是臺灣縣人。李宋也應是臺灣縣人。
據《中華姓氏通史》稱:李氏宗族對臺灣的開發多在明清之際。鄭成功渡台有李氏,清朝時期從廣東、福建入台的李火德後裔則不可計數。李氏入台早期開發,起了重大的作用,他們或墾茺,或經商,足跡遍佈臺灣的每一塊土地。李姓在開發臺灣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永定文史資料》第 7 期載有《李登輝家族大陸世系初考》,說到:在宋元之際,李火德之父李珠南遷寧化石壁鄉居住,至南宋嘉定年間,李火德遷至上杭縣勝運�豐郎村開基。李火德的第 3 代。長房孫子千三郎,遷(福建)永定縣大溪鄉莒溪坎下。至第 4 代三五郎,又遷鄰鄉湖坑嶺下。直至第 8 代德玉公(萬九郎),遷鄰村粵杳樓下開基,被稱為粵杳樓下李姓一世祖。李德玉的 13 世嗣孫李榮仕(諱夢三)生嵩文、崇文兩兄弟。清乾隆末葉,嵩文攜幼弟崇文去臺灣謀生。
關於李登輝的祖笈, 1988 年 8 月 7 日《臺灣聯合極》有專文說,李登輝的父親 “ 李金龍老先生則表示:族譜資料顯示,他們屬隴西堂,由中原移居福建的先祖是李火德公。到李登輝一脈已是樓下始祖的 19 代。至於來台始祖第 14 代的嵩文,崇文公兩兄弟,他們在清乾隆年間自淡水登岸後,就深入三芝鄉陳眉坑內山墾荒……到了崇文公的孫子乾聰公 , 終於購下三芝鄉埔坪村的源興居 ” ,都說明李登輝是入閩始祖李火德公的 26 代裔孫。
(四)李氏出洋
閩、粵各地的李氏,自清朝開放海禁以來,紛紛出洋謀生,先是到南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繼而又遠走歐美、大洋州。閩南和粵東一帶,有很多人去泰國,不僅個人隻身前往,還有結夥前去的。道光 23 年,廣東饒平縣柘林李武豪等十多人,結夥從柘林前往泰國。泰國境內遷入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就建立起自己的同鄉會,宗親會等組織。 “ 泰國客屬總會 ” 就是這類組織中較大的一個,其前身是 19 世紀 60 年代梅縣人李嘉仁、伍福建立的洪門組織 “ 集賢館 ” 。
福建安溪不僅遷台者眾,同時也是著名的僑鄉。 “ 清代,安溪人帶著種茶、賣茶的特殊技藝和種田、經商等營生本領,紛紛到東南亞各國開拓發展。現在已分佈到五大洲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的安溪笈華僑,華人近 70 萬人 ” 。李氏是本縣境內人口超過五萬人的大姓。清代和民國時期,該李氏有很多人移居東南亞各地,在那�繁衍生息,尤以印尼椰城為盛。
分佈於海外各國的華裔李氏,其先祖多是當年從福建、廣東一帶出去的,多系李火德公的後裔。有相當數量的裔孫遷往海外,形成今天李姓在海外各國佔有重要地位的局面。
據臺灣《李氏源流》及大宗祠的《李氏史記》記載,李氏在海外的分佈極廣,涉及到亞洲、美洲、歐洲等十幾個國家,初步統計,在美國、泰國、菲律賓、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日本、朝鮮、歐洲各國、加拿大各地,海外每 30 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姓李的。可見李姓在海外華僑的人數之多,分佈之廣,作用之大。
世界各國李氏,通過各個李姓宗親組織把李氏宗族的榮耀昭顯於世,把李氏氏宗族的門風發揚光大。每個李姓後裔,無論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國,他都能尋找到自己血緣裔親,沉浸于同宗同源的親情之中。
李火德被公認為南方李氏大始祖,現居於台、港、奧及東南亞的李姓華人多是李火德的後裔。李火德,字丙風,號閩海,於開禧二年丙寅歲 11 月初八子時,出生在化石壁村。按李氏族譜記載,李火德屬隴西李氏的 27 世裔孫。 19 歲當上了汀州府寧化縣儒學渝。李火德元配伍氏,無生育。在 63 歲時(西元 1268 年)納娶上杭豐郎陳梅山之 19 歲女兒為妾,婚後六年得三子二女。這三子後裔繁衍極盛,並且名人輩出。李火德的八世孫李崇成,為明朝進士,被詔入翰林院任淵閣大學士,曾奉命參修《永樂大典》;第 15 世孫李魯,明末時任兵部尚書,譽為護明忠臣。像李魯這樣的忠臣,火德公門下不乏其人。第 17 世孫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書協辦、文化殿大學士;第 11 世孫李福英、第 16 世孫李明吾、第 17 世孫李陟瞻、第 22 世孫李端毅、 23 世孫李鹹光等分別在明、清時期任將軍職。 28 世孫李宏在民國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李火德之後裔,支分派出,繁衍不窮,遠布海內外。不僅福建、廣東、浙江、臺灣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公之子孫,甚至遠在美國、泰國、日本、加拿大、印度印西亞、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及歐洲各國的華僑李氏,尋根求源,也都歸於李火德門下,因為這些華裔李氏基本上是從福建、廣東、浙江一帶移居海外的。由此看來,李火德是南方隴西李氏的一世始祖,亦被稱為隴西入閩粵始祖。
據《古野唐溪李氏族譜》(廣東大埔縣)記載,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是李氏入閩始祖李火德第 28 代孫。火德公的 25 代孫李華卿,字協裔,由廣東唐溪遠度重洋到新加坡謀生。華卿之子李雲龍在新加坡繼續承家業,由於經營得法,家業得到進一步發達,並任輪船公司經理。李雲龍有子振坤,振坤生有四子,名曰光耀、金耀、羨耀、添耀。
四、李姓在國內和海外的分佈
據《人民日報》 1987 年 5 月 3 日公佈的統計結果,李姓在全國 100 個人口中最多的大姓中,名列第一。另據 1982 年全國人口 0.5 ‰( 57 萬人)隨機抽樣調查,再加上臺灣省的姓氏資料,統計結果,全國漢族人口的 55.6% 使用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這 19 個姓氏,其中李姓占漢族人口的 7.9%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整理研究室與山西大學計算機系合作、利用 1982 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使用計算機對 174900 個人進行抽樣綜合統計,統計材料分別從全國 6 大區的 7 個省市抽取。統計結果:李姓在本地區內各姓氏人口數量的名次排位,依次是廣東(占 11.938% ),四川(占 6.264% )並到第一,遼寧列第二,陝西列第三,北京列第四,上海列第七,福建列第十位。
根據 70 年代後期的兩項抽樣調查,製成《臺灣之十大姓與其在總姓氏中所占之百分率》表稱:李姓在臺灣全省占 4.7% ,名列第六位,而在台南地區則占 6.3% ,名列第四位。
據 1982 年普查 , 湖北大梧縣、內蒙赤峰市、湖南益陽地區,河南周口地區、吉林東豐縣、寧夏市中衛縣、甘肅敦煌市、貴州赤水縣、雲南中甸縣等統計,李姓在本地區內各姓氏人口數量的名次排位,均到大姓前一、二、三名。
據有關資料記載,李氏在海外的分佈極廣,涉及到亞洲、美洲、歐洲等幾十個國家,初步統計,這些國家是:美國、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亞、印度、日本、朝鮮、歐洲各國、加拿大等各地。當然,還有一些國家沒有統計進去。但僅從上述各國來看,李姓在這些國家中都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據臺灣《李氏源流通訊錄》所載。世界各國擁有 “ 宗親會 ” , “ 親睦會 ” , “ 隴西堂 ” , “ 隴西公所 ” , “ 宗親總會 ” 等 74 處李氏宗族組織。宗親會,就是集會同姓人士,不論親疏,不分派別,建立宗祠,共祀其受姓之始祖,用以聯絡同宗感情。宗脂是宏揚祖德,敦睦友誼,團結互助,以發揚民族精神;其活動包括建祠、祭祀、修譜、獎學、以及舉辦各種慈善事業、公共福利事業等。
現臺北市的 “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 ” 是現今李氏宗族中規模最大、組織最完整的世界性的李氏宗族組織。 1971 年 10 月 29 日,召開國內外宗親墾親大會,會址設在臺北市南京東路 309 號李氏宗祠。有 22 個國家、地區, 77 宗親團體及 600 余位宗親出席大會。會議通過了《世界李氏宗親懇親大會組織章程》及世界李氏宗親聯合總會組織章程。這個命名為 “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 ” 的世界性李姓組織宣告成立。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李氏宗族組織分佈於世界各地,通過各個李姓宗親組織把李氏宗族的光耀昭顯於世,把李氏宗族的門風發揚光大。每個李姓後裔,無論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國,他都能尋找到自己的血緣裔親,沉浸于同宗同源的親情之中。
姓,是中國的家族,在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演變中,而具有特殊的性質和形式,是家族或家庭的一種標誌。據《中華姓氏大辭典》稱:中華民族姓氏現有 11969 個,其中單字姓 5327 個,二字姓 4329 個。三個字以上的姓氏 2313 個。姓、氏、是我們祖先的偉大發明,被譽為中國 “ 第五大發明 ”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種文化,它關係到我們的歷史與血脈。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國姓氏萌生於人類早期的原始部落,源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距今己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由家族文化而家族精神。家族是社會的細胞,宗族為血緣的群體。家庭和宗族是最基層的群體組織,其起源、發展、遷徒、演變的歷史進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種姓、不同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宗教信仰、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社會形態,形成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的家族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微觀縮影,剖析歷史的重要視窗。家族文化,是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歷史結晶。
族譜,也叫家譜、宗譜、家乘、譜諜,是中國古代宋法社會記載家族或貴族家世淵源,傳承世系和宗族事蹟的典章文獻。簡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書。 “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 ” ,家譜歷來被視為與正史、方志並列的三大史學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急待開發、整理研究的瑰寶。毛澤東主席早在 1957 年成都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談到歷史研究時,曾對家譜給於高度評價: “ 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資料。 ” 國家檔案局和國家教委也曾指示: “ 家譜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中,急待發掘的一部份,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經濟學、人物傳記、宗族制度以及地方資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 ” 現在,有許多人,對自己的祖先和家族歷史說不清楚,對追溯和認識本家族的過去是很普遍的興趣和願望。自己的姓源自何時何地,有過哪些人物事蹟,家族如何移居變遷,都是大家希望瞭解的。尤其是身在異域的華僑華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的起源地形成尋根的情結。
家譜作為載錄家族、宗族事蹟的史書,由來已久。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商王世系 “ 甲骨家譜 ” ,現存最早的文學家譜是以後輯錄的《世本》一書,載錄了 “ 五帝平紀 ” 和各個世家的重要依據。周代以來,歷代都有專掌修譜的史官。魏晉南北朝時,由於門閥制度的盛行和 “ 九品中正法 ” 的實施,修譜之風大盛。隋唐之際,譜牒的修纂,大都由家方譜局編寫。宋代以後,私家修譜之風日漸盛行,並形成了一整套體例完備、格式規範、內涵豐富的譜學體系,家譜體例至此基本定型。其中影響最大,為後人所推崇的是歐陽修、蘇東坡分別創立的 “ 歐、蘇體例 ” 。元、明、清三代家譜體例進一步發展和擴大,增加了譜論、像贊、族規、家訓、恩蔭錄、五服圖、字輩排行、人物傳記、文約契據、藝文著述等多項內容,成了名副其實的家族歷史。女兒、女婿、繼室、側室也可入譜,部分小妾也因生有兒子, “ 母以子貴 ” ,特許入譜。明清之際譜學的發展,出現了房譜(族譜之支譜)、族譜、統譜及異姓聯譜等多種形形色色的譜牒。由於家譜具有維繫血親,載系家史、規範論理等特殊的社會功能,各個宗族對於家譜的創修極為重視。每隔三、四十年都要重修、續修一次。
李氏族譜,唐以前,存在士族門閥制度,朝廷為了維護士族門閥的特權地位,用官修姓氏錄或氏族志,嚴格劃分士族與庶族、門閥與非門閥的界限。如高士廉等奉唐太宗詔令編撰的《大唐氏族志》,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原書有 100 卷之多。此書連同武后當政時重修的《姓氏錄》都已不傳。敦煌文書中有《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這部《氏族譜》是一部官修姓氏書的抄本。唐朝全境分為十道,故本書分十道記載諸郡姓望。這一氏族譜基本上反映了唐初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的社會地位。
由於庶族政治、經濟地位的上升,自唐高宗和武則天時起;舊士族門閥不斷受到打擊,開始衰落。衰落的重要標誌,就是官修姓氏書的喪失權威。於是,私家自撰譜牒較以前大為盛行。《新唐書·藝文志》載 “ 譜類 17 家, 39 部, 1617 卷。 ” 其中大部分是家譜,收錄的李唐皇室譜牒有《唐皇玉牒》 110 卷(開成二年李衢、林寶撰),《唐皇家維城錄》一卷,李匡文《天潢源派譜》、《唐偕日譜》、《家譜》等等。唐以後,隨著門閥制度的瓦解,用以區分世家大族門第高下。維繫門閥士族制度的官修氏簿狀的編纂終止了。宋以後,修撰家譜之風十分盛行,幾乎每個大家族都有家譜。家譜記載著全族的戶口、婚配和血緣關係,全族的墳墓和族田的四至方位等,以及家規、家法,也都載入家譜。這些文獻,對於維繫家族共同體的存在、調解宗族成員的相互關係,都至為重要。因此,修譜自然成為全體族人的重大事件。沒有家譜的家族要新修,已有的則要續修。每隔一段時間,因婚喪嫁娶導致家族人口變化,新增墳墓等。為將以上種種變動在家譜上反映出來,所以每個家族的家譜都要定期續修。修譜有一定的義例和原則,它具有法規性質。歷代相沿襲,修譜時族眾必須遵循。其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隱 “ 惡 ” 揚 “ 善 ” 和準確無誤。這就是宋明以來的私譜的特徵。遺憾的是:宋以前的家譜多是有目無書,流失嚴重。
據《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記載,李氏家譜明清民國以來共有 382 部,其中有近 300 部分別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圖書館、部分省、市、縣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有 56 部藏地在美國; 19 部藏在日本; 14 部藏在臺灣。
近年由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李姓族譜有:《中華姓氏通史》、《中華姓氏民譜》、《自古李姓多豪傑》等。對李姓續譜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和依據。
追溯李氏族譜之源,仍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入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六、家族形態
(一)李氏祖訓
訓孝順父母
人之百行,莫大於孝,家庭中有善事父母、克供子職者,理合褒嘉,呈請給匾,以旌孝行。
§ 訓敬老尊賢
高年、碩望、模範、具為國家,具有優待之典,族姓可無推財富之文?今與子姓約,尚敬禮之,毋或敢忽。
§ 訓和眭親旅
子姓蕃衍,皆祖宗一脈分形之人,忍膜外親乎?凡我族人尚篤親親之誼,方不愧為望族。
§ 訓勤讀詩書
報國榮親,詩書之澤甚大,凡我子孫,有志誦讀者,品行文章,著力砥勵,或到廣序,或掇巍科,非特祖有光,亦副族人之望。
§ 訓誠實正業
農、工、商賈,各有專業,敦本務實,乃克有成,凡我子姓,宜執其業,實其職者,方為克家令嗣。
§ 訓早完錢糧
錢糧為惟正之供,輸納實臣民之人,凡我族人,宜各早完,毋累親族。
§ 誡不孝不友。
五倫之大,孝友為先,倘明發有虧天顯罔念甚不足掛齒,維我眾人定以不孝、不友之罪,罪之。
§ 誡挖賣祖墳
宅兆安厝,祖先之靈爽所棲也,俗有不肖之徒,以賣墳墓為生涯,忍心害理,莫此為甚。倘子姓蹈此惡習,眾削其圖譜,呈官重懲,永不許入祠與祭。
誡為匪亂倫
淫亂一事,律裁五刑,況滅倫壞紀,尤禽獸不如。子姓若犯此禁,削其圖譜,拒其與祭,家法所在,決無輕縱。
§ 誡承充隸卒
隸卒,世所共恥,以是人而列譜系、與祠祭,豈不玷祖宗而壞家風。倘有誤踐者,宜親房令,從正業,如固執迷,圖譜擯黜。
§ 誡欺祖霸嘗
祖宗嘗田,完糧辦祭所從出也,如有抗欠,藉端欺霸,以致祭祀不敷、錢糧貽累,情同悖祖,眾共攻之。
§ 誡酗酒打架
家燕合歡,禮法所在,若酒酣耳熱,攘臂逞兇,亂我籩定禮法,奚存,長少雖異,均當懲戒。
以上訓誡諸條,俱有關於國法族誼,故特詳列。凡我子姓,際雍熙之治,世承禮讓之家風,遵所訓,避所誡,履仁蹈義,則非特一門之盛抑,亦足為邦家之光。願我族尊房長,秉家規,為懲勸眾,共勉旃毋忽。
(二)李氏族風
第一,和睦宗族,萬脈同源。
第二,敬孝老人,友愛兄弟。
第三,敬賢師,重學識。
第四,勤勞務業,各實其職。
第五,重祭祀,貴祖墳。
第六,禁胡非為,行為不端。
(三)李氏族規
(四)李氏家訓
一孝父母。
父母,吾身之本,少而鞠育,長而教訓,其恩如天地。不孝父母,是得罪天地;得罪天地,天所禱也。凡我族人,切不可失養失敬,以乖天倫。
二和兄弟。
兄弟,吾身之依,生則同胞,居則同巢,如手如足。不和史弟,是傷殘手足;傷殘手足,難為人矣。凡我族人,切不可爭產爭財,以傷骨肉。
三睦宗族。
宗族,吾我之親,千友同本,萬脈同源,始出一祖。不睦宗族,是不敬宗祖;不敬宗祖,則近於禽獸。凡我族人,切不可相殘相欺,以傷元氣。
四生祭祀。
祭祀,禮重報本,昭穆常情,所以動先祖之格也。苟不凜如在之,誠是瀆先祖也。凡我族人,切不可怠忽,以瀆先靈。
五修墳塋。
墳塋,先祖之所棲,盡其祭掃,修其墳塋,所以妥化者也。苟任其頹壞不修,必致他人之侵佔。凡我族人,切不可務費以露祖骸。
六務農業。
農桑,衣食之必資,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養妻子,所以奉生之本也。苟不勤力耕種,必致荒蕪田無。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懶惰。以致終身饑寒。
七重敬賢。
敬賢乃吾族人之重望也,賢者為人之師,其學有所傳,禮有所學。不重敬賢,是人之愚昧;人之愚昧,不得為人也。凡我族人,務必尊長敬賢,以示文明。
八慎婚配。
婚配為人倫之始,結婚合配,當審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濁明白。苟婚配不擇淑女,非特為終身之害,而且傾家聲之不小。
九禁洋煙。
洋煙之流毒於中國也,深矣,大則亡身傾家,小則廢時失事。苟不嚴禁洋煙,不但前人被其所害,而後人亦遭其毒耳。凡我族內,切不可開設煙館,以害子弟。
十禁非為。
家風之墜,雅淫者,十惡之首;賭博者,傾家之源。凡我族人,務宜告誡子弟,切不可放僻邪侈,生平甘受沾辱。
十一正人倫。
人倫,九族之源,人生所當,存於方寸之中,而遵卑長幼,各得其序,綱常倫紀,各得其次。凡我族人,要必倫正名順,萬世不易也。
(五)聖諭廣訓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親族以昭雍睦,
和鄉親以息爭訟,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
點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懲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
誠匿逃以免連株,完銀糧以省催科,
聯鄰居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
(六)宗祠祭祖
宗祠,也稱祠堂、宗廟、家廟,是宗族祭祖先的地方,被視為血緣崇拜的聖殿。人類對祖先的崇拜由來已久,早在氏族社會已經盛行,在殷墟遺址中,就發現有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殷商時期,同姓者有共同的 “ 宗廟 ” ,同宗者有共同的 “ 祖廟 ” ,同族者有共同的 “ 禰廟 ” 。到周代,由於宗法制度的確立,廟制逐步完備。據《禮記·王制》雲: “ 天子七廟 ” 、 “ 諸侯五廟 ” 、 “ 大夫三廟 ” 、 “ 士一廟 ” 、 “ 庶人祭於寢 ” 。民間的祠堂,是西漢時才發達起來。宗代祠堂視為高於一切,為家族命運之所系,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明清時代,祠堂成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徵。由於祠堂祭祀先祖的範圍、內容不等,所以祠堂有總祠、支祠、分祠等不同類別和稱謂。祠堂規模,視族人、族田、族產的多少而定。
祭祀對象主要是得姓始祖、當地始遷之祖和平支開派之祖和以功德、爵位著稱的歷代先祖。祠堂是安放祖先的神主牌位,也叫 “ 靈位 ” 。正中神龕最為崇重,安放供奉本族始祖,左龕為 “ 崇德 ” ,供奉有功名出士,德澤於民的先祖;右龕為 “ 報功 ” ,供奉捐資贈產,大修祠堂,購置族田、創辦義學等有功於本族的先祖。其他歷代祖先則按 “ 左昭 ” 、 “ 右穆 ” 的順序分別安放於偏殿、側室。一般男子死亡後其神主牌位都可進入祠堂。祠堂由族長主持管理,並選派族中子弟負責日常有關事務,按照族規家法嚴加管理。
祭祖,在宗祠中舉行的最隆重的儀式是對祖宗的祭祀。祭日無統一規定,多在民間傳統節日,清明、夏至、秋分、冬至進行。一般每年祭一次,也有兩三年祭一次,最多一年祭四次。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應與祭。祭祖的原則是 “ 必豐、必潔、必誠、必敬 ” 其中最根本的是 “ 敬 ” ,就是對冥冥之中的祖先心存敬畏,虔誠信奉, “ 事死如事生 ” 。祭祖的經費開支,一般由族田、族產公共收益中支出,若有不及部分由族人捐助或推派。宗祠,還是處理族中重大事務和族人糾紛的場所,具有宣揚教化倫理,凝聚約束族人的重要功能。
(七)族田義田
族田,又稱公田,包括祭田、義田、學田幾類。祭田又稱 “ 丞嘗 ” ,其收入主要用於祭祀祖先。《西唐李氏支譜》卷 4 載有宣統六年族人李正墀撰寫的《繼善公祭田記》,對祭田的性質及西唐李氏設置祭田的歷史,均有具體的說明: “ 凡設祭田,以備祭掃墳墓之需,俾後人得有所資,永展孝思子弗替。 ” 西唐李氏自嘉慶 14 年 9 月始有祭田之設;李正墀 “ 先曾祖龍章公 ” 兄弟五人分產時, “ 另提田 64.7 畝,及高祖母吳氏太太針鑿餘貲,自置田 28.7 畝,共 93.4 畝,為繼善公祭田 ” 到光緒 30 年 5 月, “ 複由同族合力續捐田 30 餘畝 ” 。這樣,西唐李氏的祭田,前後合計就達 123.4 畝。收入只用於祭祀繼善公及其上兩代一宏昭公和坤興公,用作這三代掃墓之費。祭田田租收支,最易引起分岐。故族對祭田均有具體的規定。
義田又稱 “ 義莊 ” 。在清乾隆年間,《苞溪李氏家乘》卷、《先世遣跡義田》稱:苞溪李氏的義田,來自 “ 殷實之家 ” 、 “ 仕宦之家 ” 和 “ 乏嗣之家 ” 的捐輸。公舉族中 “ 賢能 ” 進行管理,收入用於三方面:救濟鰥寡孤獨,建塾延師及資助貧困者就學以及幫助貧乏者完成喪葬婚娶。學田,顧名思義,主要是用於助學,祭田、義田、學田,用途少有差別,性質基本相同。族產是家族組織存在及族長執行族權的經濟基礎。族產萎縮以至喪失,家族組織自身的存在也就大成問題了。
(八)交河李氏《譜例》
《交河李氏族譜》中的《譜例》 15 條,實際上是家族的法規。其內容包括族長地位、祠堂和祭祀、入譜和立嗣、族眾關係及行為準則以及祭田等各方面。具體條款如下:
總族長一位元,管理合族事務。
既為族長,必須品端心正,性情和平,乃可服人,亦可拿事。
凡是族長,賴其約束族人,必須恪遵家訓,規步方行,方可訓教子弟。如行詣有愧,觸犯規條,合族齊集公討其罪。如稍有改悔,聊示薄懲,以警其後,不然則削去族長名字,永遠不許再立。
凡族長已黜,即刻公議明白,擇其端方正直者而補之,不許久空其缺,有誤公事。
不許恃族長名色做事不端,處事不公,以致家法紊亂。凡族人有犯訓者,公議明白,按事定罪。秉公處斷,不得忘出己見,致令人心不服。
立看守祠堂人一名。每逢祭期,予行灑掃潔淨,備辦香燭、紙錁,不許臨時誤事。凡祠堂內一切器物,小心看守,如有失落,照樣賠補。凡族人擺祭,看守供器,勿要損壞,有違重處不恕。
祠堂門常常封鎖,非祭祀不許擅開。
合族人等到祠堂大門首,俱要下馬下車,違者重處。
凡至祭期,尊者俱在階上,抬香祭祀;卑者俱在階下。行禮務按次序,不許紊亂。
凡有晚妻帶來之子,不許敘入族譜,有犯異姓亂宗之例。
凡無子之家,必遵長門無子過次門之長,次門過長門之次之例,不許亂爭,如無應繼之人,必擇其近支之子多者而繼之。如近支無人,必選其遠支有才者而繼之。如遠近均無可繼,過嗣處人之子,必須合族人等立字畫押,然後許入族譜,不然斷無續入族譜之例。
凡祭田內所獲籽粒,交於看祠人收存,以備公費,不許本族人借用。如蟲傷鼠耗,天雨漏濕,補賊偷盜等,於存者無幹。
凡合族人等,務要接以禮貌,方是世家體統。如敢違犯尊長,口出戲言者。長輩不自尊重,戲罵晚輩者,罰出香燭外,更令其跪祠堂門前,以恥辱之。
凡族中有不論是非,不遵家訓,毀罵宗族者,領受責罰外,凡合族人家,不論輩次尊卑。會其逐門叩首以警眾。
凡族中有不遵法律,敗壞倫常,或做賊放火,任意邪行者,合族公議,立刻處死,伊家眷屬不得阻撓。
翻開中國歷史和李氏家譜,不難看出李氏英傑,對推動社發展,對人類的貢獻。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 60 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東漢初。許昌人李憲稱天子,歷時三年。 16 國時,巴郡氏人李雄創建大成國,後又稱漢,曆 5 王 41 年。西元 400 年,臨洮人李暠建立西涼國,初都敦煌,後遷酒泉,曆 3 王 21 年。隋未,武威人李軌起義,稱涼王,年號安樂,曆 1 年。李子通在江淮起義,稱吳帝,年號明政,都楊州,曆 2 年。李密率瓦崗軍起義,稱魏公,年號永平,都鞏縣。曆 2 年。成紀人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都長安,曆 24 帝 290 年。唐德崇時,遼西人李希烈攻入汴州(今河南開封),稱楚帝,年號武成。五代時,沙陀人李存勖創建後唐,曆 4 王 14 年。徐州人李創建南唐,都金陵(今南京),曆 3 王 39 年。宋代,川峽地區人李順起義,都成都,稱大蜀王,年號應運,銀州黨項族人李繼遷曾建立西夏國,李合戎於松滋起義,年號太平;李接起義,年號羅平。明代,錢唐人李珍起義,年號天順;麻成人李添保起義稱王,年號下烈;漳州李新起義,年號洪武;河南新鄭人李原起義,稱太平王;因原李文起義,年號真混;米脂人李自成率義軍滅明,建立大順政權,都北京,年號永昌;清代,雲南李天極稱帝,年號元興,湖南李明先起義,年號洪順;雲南李永和起義,年號順天。此外,唐太宗子曹王明的後裔李公蘊,建立南國(今越南)李朝,都今河內,曆 8 王 216 年;由遼東遷至朝鮮的李氏後裔李成桂,于 1392 年建立李氏朝鮮,都漢城,傳 26 代,歷時 500 多年。
自古到今,李氏英才輩出,代不乏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教創始人李耳;戰國時,有法家李悝、水利家李冰;秦代有政治家李克;西漢有名將李廣,音樂家李延年;三國時,有音韻家李登;東晉有文學家李充;隋代有工匠李春;唐代時,有詩人李白、李紳、李嶠、李頎、李益、李賀、李商隱、李群玉。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李邑,畫家李昭道、李思訓,小說家李複言,史學家李百藥,學者李筌、李善,軍事家李靖;五代時有詞人李詢,李瑾(南唐中主)、李煜(李後主),畫家李成;北宋時,有文學家李 ,書法家李建中,畫家李公嶙,營造專家李誡,名臣李綱;南宋有學者李侗,史學家李心傳,女詞人李清照,畫家李唐、李迪、李嵩,名將李顯忠;元代時,有戲曲作家李直夫,畫家李衍,數學家李冶,大將李�;明代時,有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戲曲家、文學家李開先,文學家、畫家李留芳,文學家李夢陽,李攀龍,畫家李在,詩人李東陽,傑出醫學家李時珍,明未清初,有哲學家李壅,戲曲作家李玉;清朝時,有文學家,戲曲理論家李調元,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地理學家、文學家李兆洛,文學家李慈銘,畫家李方膺、李群,小說家,李汝珍、李寶嘉,數學家李善蘭,太平天國將領李開方、李世賢、李秀成,義和團首領之一李來中;近現代,著名人物更多,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民國末總統李宗仁,中國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軍事家李先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人大委員長李鵬,政治局常委、政協主席李瑞環。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臺灣國民黨主度李登輝,水利專家李儀祉,地質學家李四光,植物學家李繼侗等等。 旅居海外的李氏,都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各個領域。各行各業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物。美籍華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別獲取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都是當今世界一流的科學家;英籍華人李昌雲獲邱吉爾頒發的 “ 雷達博士 ” 獎;李豪曾獲得新加坡 “ 樂壇巨星 ” 獎;李旭光被譽為緬甸 “ 玉石大王 ” ;李萊生被譽為馬來西亞 “ 橡膠大王 ” ;李國欽被美國譽為 “ 鎢礦大王 ” ;祖籍廣東大埔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坑日戰爭時期,菲律賓華人李清泉曾購買救國公債 40 萬元;現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曾捐資創辦汕頭大學及潮州醫院,並在國內興辦許多教育事業,他們則直接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爭或社會主義建設。
以上這些人堪稱李氏族人中佼佼者。
(二)名人簡介
皋 陶 是李氏血緣始祖。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 “ 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 ” 。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 “ 天子因生而賜姓 ” 。皋陶,在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剕、宮、大辟),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提出賢明的謀略,認為治天下須填修其身,特別強調 “ 知人 ” 和 “ 安民 ” ,他的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以皋陶最賢,將他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但因未來得及把帝位禪讓。皋陶就病逝了。皋陶 “ 葬之於六 ” 《史記》引《括地志》雲:壽州(安徽)安豐縣南 130 �。故六城車,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皋陶長子伯益,舜帝賜了嬴姓,為嬴姓部落的首領。次子名仲鄄、又叫仲偃,仍以偃為姓。以後,偃姓奉皋陶為祖,以姓為氏。皋陶之後,曆虞、夏、商三代共 26 世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這種以官為氏的理氏。一直傳至理征時止。據載:皋陶,為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皋陶作為李姓的血緣始祖,他正直果敢,富於創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孫的楷模和驕傲。
李利貞 是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姓第一世。利貞的父親理征是商朝的理官,又是李氏家長,他執法如山,辦案不畏權貴,深得百姓愛戴。理征對商紂王的昏庸無道,沉湎女色,迫害忠良,屢屢進諫。執法不阿,為昏淫的紂王所不容,終遭殺身之禍,被判了死刑。按當時法律,理氏整個家族也將面臨著被誅滅的危險。理征的妻子陳國契和氏,決心為理氏保留一點香火,於是帶著幼子利貞逃出家門。他們走到伊候之墟(今河南境內)荒蕪人煙,又饑又渴。母子以“李子”為生。母子外逃後畏紂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恩,改稱李氏。這就是後來“指樹為姓”之說。李姓之始是在商末周初。李利貞在隴西之北繁衍生息,故稱為隴西始祖。
李 耳 道教始祖,“正史”明確指為李姓第一人。字伯陽,諡曰聃,習慣稱他為老子。是楚國苦縣曆鄉曲仁�人,曾任過周(東周)守藏室之史。據《中華姓氏通史》稱: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李氏二世,為西周陳國大夫。昌祖生彤德李氏三世,彤德曾孫碩宗,李氏六世,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到李氏16世李乾,字元果時,當了周朝的上御史大夫。他娶益壽氏女嬰敷,生下李耳,于周平王時任太史。李耳,古之聖人,博大精能,孔子曾問禮於他,受益不淺,說,我見到老子,就像見到了乘風雲而上天的龍一樣。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流傳於後世。著有《道德經》上、下編五千言。被道教視為經典。李耳為李姓第17世。子李宗,字尊祖,為魏將軍。孫李同,趙國大將軍。同生兗第20世,為趙國相。兗生躋第21世。趙陽安君,二子恪,恪生洪,字道弘第23世,為秦國太子傅。洪生興族,字育坤,一名汪,為秦國將軍。興族生曇,字貴遠第25世,秦國仕御史大夫。曇生四子:崇、辯、昭、璣。崇,字伯祐,仕秦隴西(治甘肅臨洮)守,為李姓隴西房的始祖。璣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房始祖。崇、璣為李氏第26世。
李 廣 隴西成紀縣(今甘肅秦安北)人,出身于行伍世家。其祖先李信在秦滅燕的戰爭中立過大功,留給子孫後代的除精湛的騎射之術外還有一張強勁的大彎弓。李廣聰敏好學,刻苦努力,很快便承襲家傳,被文帝選為侍衛官廷的即官。武騎常侍(皇帝的侍從官)。先後任太守。漢武帝任命他為前將軍。李廣是漢朝的著名將領,他曆事文、景、武三代皇帝,一生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功績昭著,號稱“飛將軍”。是我國著名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在梁山泊108將中,有一位百發百中的神箭手名叫花榮,綽號“小李廣”。李廣為李氏33世。
李 斯 是楚國人(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年輕時當過郡小使。秦王政很欣賞李斯,提撥為長史。李斯全力以赴,輔佐秦王統一六國,起到了較大作用,到秦王朝建立時,位居九卿之一,掌管全國司法事務廷尉。後為秦國丞相。他對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起到重要作用。他反對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等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李斯在秦始皇時期功勳卓著,位極人臣,使滿門富貴。其長子李由是三川郡守,其餘幾個兒子娶的都是秦公主,女兒嫁的都是秦公子。西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去世。
李 雄 (274〜334)四川渠縣人,16國時期成國的建立者。西晉末蜀地流民起義領袖李特之子。西元303年繼李特和叔父李流為起義軍領袖,攻克成都。次年建立政權,稱成都王。306年即皇帝位,國號大成。
李 暠 字元盛,小字長生。隴西紀人。漢前將軍李廣之16世孫,北涼段業(16國時涼王)時,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西元400)自稱涼公,改元建初,成為西涼的開國皇帝.是李姓的第一個皇帝。傳說,李暠身丈二,膊闊四圍,豹頭虎眼,每餐儲一鬥,蒸豚二肘,酒量如滄海,力能拔山,氣蓋世,戲劍鉞200斤如舉一羽。李暠在位期間,西涼政權安定、昌盛,被奉為興聖皇帝。李暠生有十子;譚、歆、讓、愔、恂、翻、豫、寵、眺、亮。其中李歆,字土業為西涼後主,他有八子,其中重耳,字景順,歷任�農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使。重耳生熙,熙生三子,其中第二子李虎,即唐太祖。李暠系李氏宗族49世孫。
李 虎 是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字文彬,為後周柱國大將軍,因助宇文泰建立關中政權,受封為唐國襄公,並賜姓大野氏。據《新唐書·高祖本紀》載:至隋文帝楊堅在北周執政時,允許其複姓李。李虎生有八子,李昺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總管,後任柱國大將軍,襲爵唐國公。李昺的長子李淵,是李虎的孫子。李虎是李氏得姓後的直線世系第54世。
李 冰 戰國時期水利家。約西元前256〜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著名,2000多年來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他還主持了鑿平青衣江的溷崖,治導什邡等縣的洛水和邛崍等縣的汶井江,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等工程。
李 昺 先任北周安州總管,後任柱國大將軍,襲爵唐國公。李昺的父親是李虎,是後周柱國大將軍,因助宇文泰建立關中政權,受封為唐國襄公。李虎生有八子,李昺為最小一子。李昺的長子李淵,是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祖上三代以來,一直是西魏、周、隋的大貴族。李昺是李氏家族的第55世。
李 淵 于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李暠七代孫。大唐王朝的建立者,唐代開國皇帝。隋朝任太原留守,隋代北周後為千牛備身(皇帝親身護衛)。隋煬帝末年,為山西河東防慰大使。義守二年五月,李淵即位於太極殿,國號唐,改元武德,是為唐高祖,建都長安。唐高祖李淵共有22子,其中大子建成及太宗世民、衛王玄霸、巢王元吉四兄弟都是太穆皇后竇氏所生。除玄霸早亡,其餘三子均是功勳卓著的軍事將領,尤為李世民功勞最大。李淵為李氏第56世。父李昺,祖父李虎。唐朝曆15代,共290年。
李世民 生於西元599年陝西的一個貴族家庭�,其父李淵任皇帝時,世民為秦王,是高祖第二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史稱“玄武門之變”後,八月高祖禪位給李世民,是為太宗。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一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時年29歲,太宗在位23年。最傑出的表現是納諫和用人。既能知人,更會用人,不拘一格地任用賢才。有的是他原來的政敵的手下,都以誠相待,給以重用。李世民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唐朝社會以他即位之初殘破不堪的狀況,一躍而成為太平盛世。李世民於西元649年病世。他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為李氏57世。
李 靖 (西元571〜649),陝西三原人,唐初軍事家,精熟兵法,高祖時任行軍總管,率軍從李孝恭征服肖銑,並取得嶺南,任嶺南道撫慰大使。又以副帥佐李孝恭,鎮壓輔公祐起義軍。太宗時,歷任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職,先後擊殺突厥、吐穀渾,封衛國公。著有《李衛公兵法》,原書今佚。
李 密 (西元583〜618),字玄邃,一字法主。祖笈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後徒為京北長安人。隋末瓦崗軍首領。西元616年投奔瓦起義軍,輔助翟讓聯合附近各部義軍,並設計擊殺隋將,得翟讓信任,自統一軍。次年取得全軍領導權,並殺翟讓,對瓦崗軍起了嚴重的破壞作用。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對瓦崗軍發起突襲,李密大敗,不得已率殘部2萬人降唐,封邢國公。不久又借率部出征王世充的機會反唐,兵敗、死於陣前。李密的曾祖李弼,西魏八桂國之一,祖父李曜,周太保,魏國公。父李寬,在隋朝為上柱國蒲山公,皆知名當代。
李 嶠 (西元644〜713),河北人,唐詩人。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書令。玄宗即位,貶為廬州別駕。詩多詠物之作。與同鄉蘇味道齊名,合稱“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有集50卷,已散佚。中書令李嶠曰:“舍人思若湧泉,吾所不及”。 “思若湧泉”被選入典故成語。
李 邕 (西元678〜747),江蘇江都人,唐書法家。李邕、唐李善之子,曾任北海太守,以文章書法聞名於世。工文、善書、尤擅以行楷與碑,取法二王有所創造,筆力沉雄,自成面目,對後世影響較大。反對學書法一味摹仿,曾說:“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存世碑刻有《麓山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等。文集已佚,明人輯有《李北海集》。
李 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藉西域碎葉城。是唐代乃至中國整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西元701〜762年),其先原為隴西成紀人,九世祖為涼武照王李暠之孫。西元705年隨家人逃回內地,客居蜀中錦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南)。10歲通詩書,兼習劍術。20歲游成都及峨眉山等名勝,以詩文見賞於世。25歲經三峽漫遊長江,“南浮洞庭,北遊襄漢,東上廬山,直金陵揚州東北訪汝南一帶。”開元15年,在安陸(今屬湖北),入贅許家,以故相許圍師孫女為妻。三年後赴長安。42歲稱讚他是“謫仙人”,玄宗詔李白供奉翰林院。天寶15年,被永王李璘辟為王府僚佐。晚年流落於襄漢及江淮一帶。62歲死於當塗(今屬安徽)。李白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今存李白詩共1000餘首,另有賦8篇,文60餘篇。他的詩感情奔放,想像豐富,語言誇張,並慣於採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表達感情。他最擅長樂府歌行,近體則以世絕和五律著稱。其詩文,清王琦輯有《李太白全集》。李白為李氏宗族第58世。
李 泌 字範源,(西元722〜789),陝西西安人,是唐大臣。歷任參謀軍事,翰林學士,楚州刺史,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玄宗時為皇太子供奉官,曆仕肅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鄴侯。好神仙通術。他七歲能賦詩,談論國家大事,是位神童。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傑出代表。李泌死後,其子李繁撰有《鄴候家傳》流傳於世。唐德宗興元時,李泌為杭州刺史。為解杭州城中缺水之困,始於城中作六井,引湖水以濟民。六井中以相國井最大,至今相國井遺址仍存,其餘多已湮沒。
李 晟 字良器,(西元729〜793),甘肅臨潭人,唐朝將領。初在西北邊鎮為裨將,屢立戰功,後調任右神策軍都將,德宗時率軍討伐藩鎮叛亂;朱此叛居長安,他回師討平,收復長安。任鳳翔、隴右節度使,兼回鎮、北庭行營副元帥,封西平郡王。貞元九年(西元793年八月薨,時年67。李晟墓位於西安市高陸縣白象村渭水橋北端偏東處。其墓為圓錐形,高5米,直經15米。墓前有)唐碑一通,為裴度撰文,柳公權書寫,俗稱“三經碑”。
李 賀 字長吉,生於唐德宗貞元六年(西元790〜816年)僅僅話27歲。河南省福昌縣(今宜陽縣)人。其遠祖李亮唐封為鄭王。李賀系“王孫”或“宗孫”。他的父親李晉肅,做過邊疆小使。李賀從小聰慧,七歲時便會作詩。李賀因《高軒過》而名動京師,說他“少年詞筆動時人。”“讀萬卷書,行萬�路。”是李賀的座右銘。元和元年17歲的李賀出門遠遊。所到之地,都留下了詩人的詠歎之作。李賀一生只做過“奉禮郎”的小官。這朝廷祭祀,朝會的司儀者工作這與詩人的理想差距太大了,便辭官回家。李賀嘔心瀝血著詩歌242首流傳至今。魯迅先生曾說他年輕時“喜歡李賀”。毛澤東說:“李賀的詩很值得一讀”。後人評價他“才力絕人”、“天縱奇才,驚邁時輩”。他名句多,如“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至今還在為人們所傳誦。
李元吳 (1003〜1048)即夏景錄。夏國主。又名曩霄。李繼遷孫,李德明子。1032〜1048年在位。好佛,通蕃漢文字、兵法。1032年嗣位,改唐宗所賜姓為嵬名氏。自稱吾祖。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立官制,制禮儀,造文字,建蕃學,立左右廂江監軍司,轄地22州。對宋遼作戰屢獲勝,形成宋、遼、夏鼎立局面。後在統治集團爭權鬥爭中被子甯令哥刺殺。李元吳死後,由其子李諒祚繼位,在位20年。後相繼是李乾順,李仁孝在位共35年。西夏相繼還有桓宗李純祐,襄宗李安全,神宗李遵頊、獻宗李德旺繼位。李元吳,所建立的西夏國歷時190年,時間較長,影響深遠。
李東陽 (西元1447〜1516),湖南茶陵人,明朝詩人。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宦官劉瑾專權時,依附周旋,頗為時人所不滿。其詩多應酬贈之作,古樂府多詠述歷代曆事。形式上追求典雅工麗,因其政治地位顯要,在當時很有影響,形成以他為首的茶陵詩派。李東陽為長沙始祖。任弘治宰相。人稱多謀,正德時官升少師少保。
李夢陽 (1473〜1530)字天賜,又字獻吉,明文學家,空空同子,慶陽(今甘肅)人。後徒河南扶溝。弘治進士,曾任戶部即中,因反對宦官劉瑾下獄。瑾販,遷江西提學副使。其文學主張,強調真情,倡言復古。反對虛浮的“台閣體”,對民歌在文學上的價值也有所肯定。與何景明等互相呼應,號稱“前七子”。其詩雖有撫時感事,不滿葬政之作,但缺乏獨創性,流於膚廓。有“空同集”。李夢陽為江西始祖。
李清照 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曆城縣(今山東濟南市)人。西元1084年出身於一個封建官僚家庭。父親李格非在朝中當禮部郎,是學者兼散文作者。家中藏書豐富。母親王氏名門之後,知書能文。李清照自小聰明好學,五六歲時,能背誦上百首古詩。少女時代,執筆為文,展卷呤詩,更是錦心繡口。李清照18歲結婚。丈夫是太學生趙明誠,宋朝有名的金石家。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女詞人,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文學著作,在南宋時已刊了包括詩、文在內的《李易安集》和詞集《漱詞》等。她寫的《一翦梅》詞:“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去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該詞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廣為後世流傳。西元1129年她丈夫去世後,過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生活。她的晚年是在寂寞與困苦之中度過的,西元1155年病逝。
李善長 字百室,定遠(今屬安徽)人。明朝建立,官拜太子少師,授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是官制,禮儀,監修《元史》,編《祖訓錄》、《大明集禮》,事無巨細,都由他與儒臣謀議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洪武四年(1371),主持修建臨濠(今安徽鳳陽)宮殿。時朱元璋徒江南富民14萬於臨濠,又以李善長管理其事。九年(1376),與曹國公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同議軍國大事,督修圓丘。23年(1390)李善長胡(惟庸)黨獲罪,連其家人一起處頑強。關於李善長是否參與謀反,明代史家鄭曉、王世貞等人均持否定態度。李善長自1354年投入起義軍朱元璋幕下,由於足智善斷,善於因才用人,深得朱元璋信任,常參贊其左右。
李時珍 是偉大的醫藥學家。明正德13年,出生在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門外的瓦硝壩。父親是一名醫生,李時珍從小當起父親的助手。14歲中了秀才。李時珍夜以繼日地苦心鑽研醫藥學,重修“本草學”。從1552年起,到1578年(明萬曆六年)止,總共花費了27年時間來撰寫《本草綱目》,完成190多萬字的輝煌巨著。閱讀了近千種書,摘錄了上千萬字的材料,經過分析、整理、消化、吸收、重新編排進書中;他又行路上萬�,取得豐碩的成果。《本草綱目》共52卷,並對1892種藥物進行分類介紹。1593年初秋,76歲去逝。《本草綱目》為我國藥物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對世界藥物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606年此書流傳到日本與歐美,先後被翻譯成日、法、德、拉丁、英、朝、俄等許多種文字,成為國際科學界的重要文獻。李時珍的名字和《本草綱目》將在中國科技史上永放光輝。
李三才 字道甫,號修吾。陝西臨童人,寄籍順天通州。明朝萬曆二年(1574)進士,曆官戶部主事、山東僉事、河南參議、大理少卿。27年(1599)以右僉都禦史總督漕運,巡撫淮陽。在任期間,堅決反對礦稅,懲治了山東稅監陳增及其黨羽程守訓,深得民心,頗有政績。被譽為:“清正廉潔的明代大臣”。李三才善於籠絡朝士,交結者遍天下。時顧憲成講學東林,他深與相結,得憲成信任。並嘗請得大僚,意在擢用東林黨人。萬厲中準備推薦三才入閣。天啟三年(1623)起為南京戶部尚書,未赴任卒。死後遭閹黨追論,被奪封浩。崇禎初複贈官。
李自成 生於1606年,陝西省米脂縣李繼遷寨,出身於農民家庭,幼年上過私塾。13歲時母親去世之後,他給大戶艾氏放過羊,做工,還當過鐵匠。20歲時父親病世。李自成到銀川驛站當馬夫。因無力還債被抓,帶上枷鎖遊街,妻子被縣衙當差的惡棍霸佔。李自成忍無可忍,殺死姓艾的地主,逃亡甘肅當了兵。1629年,李自成率領部分士兵起義,殺了領兵的將官。李自成體魄健壯,善騎烈馬,射得一手好箭。在崇禎年間,他投身于其舅高迎祥的農民起義軍後,被稱“闖將”。崇禎九年(西元1636年)七月,高迎祥不幸犧牲,李自成被起義軍擁戴為“闖王”,勢力迅速發展。李自成開始政治上有所建樹。提出了“均田免糧”的革命綱領。當時,流傳的歌謠:“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1614年李自成攻佔洛陽。1643年10月佔領了西安。次年春節李自成正式宣佈建國,改西安為西京,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同年3月19日就攻佔了北京城。絕望的崇禎皇帝朱由儉在煤山(景山)上吊自殺。統治了270餘年的明終於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推翻了。李自成進京後,立即著手改革現制。由於進入京城後,農民軍部分將領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忙於享受勝利果實,對明朝在江南的殘餘勢力聽任其存在,對關外滿族的陣兵缺乏警惕。當十幾萬軍隊的吳三桂勾結軍來時,李自成又犯了輕敵的錯誤,結果損失慘重。他又聽信了牛金星的讒言,殺死了李岩,內部分裂,進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力量。1644年4月李自成率部撤出了北京,第二年,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突然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李自成不幸壯烈犧牲,這年,他僅僅39歲。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統治,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均田免糧”的政綱,豐富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內容。李自成不愧是農民起義軍卓越的領袖。
李秀成 太平天國傑出將領。1823年生於廣西梧州府藤縣寧風鄉。父親李世高,母親陸氏,家庭貧苦,靠“種山幫工就食”。1851年9月加入太平軍,屢建戰功。1857年擔任軍事領導工作被封為忠王。李秀成有勇有謀,與陳玉成的配合作戰中,連連取勝,摧毀了敵人的江北大營,又打了著名的“三河戰役”。率大軍攻下杭州、蘇州後,乘勝攻佔常州、無錫、蘇州等地。進軍上海。在清浦戰鬥中,殲滅美國人華爾洋槍隊數百人,繳獲洋槍2000余支,洋炮100多門,給侵略者沉重打擊。但是,李秀成此時一心只想經營蘇浙,對太平軍西征武漢不熱心,導致西征失敗。1861年李秀成從江西徑回浙江。1863年奉命回援天京,同圍天京城的湘軍激戰40多天,由於敵人力量強大,蘇浙戰場瓦解。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曾國藩攻破天京城。李秀成逃到荒山中被拿獲,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
李鴻章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大臣,洋務派首領。道光27年(1847)中進士,後政翰林院庶起士,授編修。鹹豐三年(1853)受命國笈辦團練。後在安徽巡撫幕府中任職,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同治元年(1862),效法湘軍編成淮勇五營,遂率淮勇乘英國輪船抵滬,自成一軍,是為淮軍。李鴻章致力於擴張軍隊,購買西方槍炮,兩年內建成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六七萬人的地方武裝。淮系軍閥集團逐漸形成。與外國雇用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清廷褒功,加太子太保禦,封一等肅毅伯。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主張向西方學習的重要人物。其辦洋務事業時間最長,涉及方面最廣,聲勢巨大。他仿效外國積極籌建新式軍事工業,開始從事標榜“自強”的洋務事業。1865年創立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金陵(南京)機器製造局。任直隸總督後,擴建天津機器製造局,以供各省軍事需要。19世紀70年代起,進一步擴大洋務事業,由標榜“自強”進而“求富”,以“官督商辦”的形式創辦了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總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佈局、漠河礦務局等。建立北洋海軍。還創辦各類新式學堂,派人赴歐美留學。他對中國封建體制的瓦解和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李鴻章還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代表清朝政府與各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1901年11月去世。溢文忠,被清廷贈封太傅,晉封一等候。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烈鈞 原名烈訓、字協和、別號俠荑。江西武寧縣人。反袁先鋒是民國前期護國軍領袖之一,1913年7月,他打響了“二次革命”第一槍。生於1880年2月23日(清光緒八年)。父親李駿興曾投身太平軍,後回故鄉務農,後兼營茶葉販運,家境富裕。李烈鈞自幼愛讀書和習武,1902年進入江西武備學堂學習,兩年後被選送到日本學習陸軍,1907年參加同盟會。1908年士官學校畢業後回國,任江西混成協第54標第1營管帶,後任雲南講武堂教官,陸軍小學堂總辦,江西都督府總參謀長,都督府海陸軍總司令,蘇、皖、粵、鄂、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民國成立之初任江西都督,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改革。李烈鈞信奉三民主義,反對袁世凱的專制和獨裁,1913年7月12日在湖口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宣佈獨立,通電討袁,斥袁世凱稱帝為全國之公敵。二次革命告敗後去日本。1915年12月初,李烈鈞奉孫中山之命回國,與蔡鍔、唐繼堯在雲南揭起了護國討袁的旗幟,宣告雲南獨立,發表《討袁宣言》,歷數袁世凱20條罪狀。李烈鈞任第二軍總司令,出兵兩廣。後任大元帥府參謀總長。1924年1月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7年被蔣介石委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後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歷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軍參院院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後,李烈鈞主張抗日。1946年2月20日,李烈鈞在重慶病故。
李濟深 (1885〜1959)廣西昌蒼梧人,字任潮,北京陸軍大學畢業,曾任粵軍第一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總司令部參謀長、黃埔軍校副校長。1933年11月與陳銘樞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人民革命政府”,任主任兼軍委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後,響應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的號召,反對賣國政策。1948年發起成立中國國黨革命委員會,任主席。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李大釗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李大釗出生時,父親已病逝幾個月,一歲喪母,跟隨爺爺度日。過早失去父母的撫愛,使他養成了自立、倔強的性格。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六年畢業。1913年冬,考入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為了反袁世凱鬥爭中途輟學,1916年5月回到中國,在北京主編《晨鐘報》,宣傳新思想和抨擊反動的北洋政府。1918年初,任北大經濟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和《新青年》雜誌編輯。俄國十月革命後,最早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發表《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創辦《每週評論》,積極領導五四運動,並和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思潮作堅決鬥爭。1920年在北京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黨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北方區黨的工作,並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分部主任。是中共第二屆中央候補委員,三、四屆中央委員。1924年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年代表中國共產黨去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國共合作期間,在幫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方政策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被軍閥張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年僅38歲。遺著編有《李大釗選集》。
李四光 (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字仲揆,湖北黃岡人。曾留學日本和英國,獲英國伯明罕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一直從事古生物學。建國後,任冰川學以及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曾任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物研究所所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主席,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在地質學理論上最重要的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李四光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分析了我國東部地區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前景。十幾年後,大慶、大港、勝利油田等相繼建成,使中國貧油的帽子被甩掉了。1971年因病去世,終年82歲。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為中國的地質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以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 達 中國著名的理論家、教育家。字永錫,號鶴鳴。1890年10月2日出生於湖南省零陵縣。1917年春,他考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學理科。開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他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社會問題總覽》三本著作。1920年8月,他與陳獨秀、李漢俊等共同組織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曾代理書記。1921年7月,中共上海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李達為宣傳主任。9月,他創辦了人民出版社並任主編,出版馬列著作15部。1922年5月,應毛澤東的邀請到湖南自修大學講授馬克思主義,不久任校長。1923年4月,李達任《新時代》月刊主編。1926年6月,他出版了《現代社會學》。1927年3月,任湖南省黨校教育長。1929〜1944年,在上海政治學院、廣東中山大學任教。1949年春,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政治大學副校長,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校長,兼任中科院中南分院、武漢分院副院長、院長,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和常委,中國哲學學會會長,法律學會理事,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法制委員會委員等職。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三屆人大常務委員,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八大代表,中共湖北省委委員。為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很大的貢獻。1966年8月24日,李達去世,終年76歲。李達一生追求真理,矢志不移,尤其是在宣傳、介紹馬列主義方面,做了巨大的理論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愧是著名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教育家。
李宗仁 (1891〜1969)廣西臨桂人,字德鄰,原為國民黨桂系首腦。廣西陸軍速成學校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曾任廣西綏靖處督辦。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西征軍總指揮,第三路軍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武漢政治分會主席。1929年蔣桂戰爭桂系失敗後回廣西任護黨救國軍一方面總司令。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漢中行菅主任。曾指揮徐州會戰,獲台兒莊大捷。抗戰勝利後任北平行猿主任。1948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1949年1月任代總統,12月去美國。1965年7月回到北京,並發表聲明,決心為國家統一作出貢獻。
李德全 (1892〜1972):北京通縣人。馮玉祥夫人。早年參加反帝反封建民主運動,積極從事婦女解放和兒童福利保健事業。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衛生部部長、全國婦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李克農 (1898〜1962):安徽巢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征前期負責中央和蘇區保衛工作。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抗戰期間,任八路軍新四軍駐上海、南京、桂林等辦事處處長,解放戰爭期間任中共中央社會部部長。解放後一直擔任黨、政、軍重要職務。
李立三 (1899〜1967):湖南醴陵人,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同年任廣東省委書記。1930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員、宣傳部部長期間,犯了“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錯誤。建國後曾任過許多重要職務。
李富春 (1900〜1975):湖南長沙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旅歐總支部領導人之一。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等職。自1927年以後,一直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為革命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求實 (1903〜1937):湖北武昌人。中共黨員。1928年以前歷任共青團中央委員、中宣部部長等職。曾任《中國青年》刊物主編、《紅旗日報》編輯。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工作。1931年1月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被害於龍華。
李先念 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之一,國家主席。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11月他率領本鄉農民自衛軍參加起義。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10月他率領300多名青年加入紅軍。任4軍第11師第33團政委。先後擔任紅4方面軍11師政委、紅30軍政委等職。李先念率領紅4方面軍一部由岷江西進,攻戰懋功後,同紅1方面軍勝利會師。他多次指揮戰鬥殲滅敵人數萬人,在西路軍建樹的功績,毛澤東同志曾給高度評價稱:李先念是將軍不下馬的。徐向前說:“李先念同志受命于危難時刻,處變不驚,為黨保存了一批戰鬥骨幹,這很了不起”。後任中共豫鄂邊區省委軍事委員會副主任、軍事部長,創建挺進縱隊。皖南事變後,他率領新四軍第5師1.5萬人,堅持敵後抗戰。1941年11月,在漢陽侏儒山戰役中殲滅日軍5200余人,解放了漢川、漢陽、沔陽地區。先後建立了7個專區和38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組建了5萬人的正規軍和30餘萬人的民兵武裝隊伍。對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李先念統帥和指揮中原軍區6萬部隊,奮力抗爭,消滅敵人。敵軍30萬包圍中原,李先念率領1.5萬人主力軍從北路迅速突破包圍圈。擊敗了胡宗南8個旅的兵,打開了進入陝南的大門。解放了商縣等少數縣和農村,建立了陝南解放區。中原突圍戰,是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起點,關係全局甚大。新中國成立後,李先念曾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湖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武漢市委書記兼市長、中南局副書記、中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1954年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在“文革”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協助周恩來總理主持經濟工作。1971年後任中央軍委辦事組成員。1976年後任中央軍委常務委員。1983年任國家主席。1988年4月任第七屆全國政協主席。1992年6月21日,李先念在北京病逝。
李天佑 (1914〜1970)廣西臨桂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百色起義。曾任紅軍第七軍團長、第三軍團師長,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15師團長、代旅長,參加平型關戰鬥。1939去蘇聯學習軍事,後任北滿軍區參謀長、松江軍區司令員。哈爾濱衛戌區代司令員、第四野戰軍一縱隊司令員、解放軍第13兵團副司令員。建國後,歷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