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其他园林 四个方面来介绍这一时期的园林的规划、布局、景观和风格,以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温馨提示:本文篇幅中等,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 内容速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

曹魏邺城规划

北齐邺城规划

北齐仙都苑

北魏洛阳规划

六朝健康规划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

庄园、别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观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园林

PART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多集中在城市里。

北方为邺城、洛阳,南方为建康。

PART 2

曹魏邺城规划

Cao Wei Ye City Planning

▼ 城市结构

曹魏邺城的城市结构严谨,呈方格网格局,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 宫城的大朝文昌殿建置在全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中轴对称。

▼ 功能分区

利用东西干道划分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 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寓意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 ,也利于宫禁的防卫。

▼ 城市用水

漳河穿城而过,供应居住坊里的生活用水, 另外开凿长明沟引漳河之水穿过城北,解决公园的用水问题。

▼ 皇家园林

①. 铜雀园:御苑“铜雀园”又名“铜爵园”,毗邻于宫城之西。铜雀园紧邻宫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 邺城的西北面有三台,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三台之间相距各六十步 ,其作用是观天象、通神明。

②. 玄武苑: 曹操于邺城北郊建的一处离宫别馆 ,也是训练水军的基地。

PART 2

北齐邺城规划

Planning of Ye City in Northern Qi Dynasty

公元538年,东魏扩建南邺城于曹魏邺城之南。新 的邺城约为旧城的两倍之大。宫城居中靠北,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呈前宫后苑的格局;

PART 4

北齐仙都苑

Xiandu Garden of Northern Qi Dynasty

公元571年,北齐后主高纬于邺城西郊兴建仙都苑。苑中封土堆筑为五座山,象征五岳。五岳之间引来漳河之水分流四渎为四海— —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汇为大池,又叫做大海。

仙都苑不仅规模宏大, 总体布局之象征五岳、四海、四渎乃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苑内的各种建筑物从他们的名称来看,形象相当丰富,如贫儿村模仿民间的村肆,密作堂宛若水上漂浮的厅堂,城堡类似园中的城池等等。 在皇家园林的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PART 5

北魏洛阳规划

Planning of Luoyang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内城南半部纵贯着一条南北向的主要干道——铜驼大街, 大街以北为政府机构所在的衙署区,衙署以北为宫城(包括外朝和内廷),其后为御苑华林苑。

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向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以此来突出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此外北魏洛阳规划形成了 宫城、内城、外城 三套城垣的形制。完全成熟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皇都格局的模式。

PART 6

六朝健康规划

Six Dynasties Health Plan

▼ 中轴线规划体制

干道——宫城——御苑形成中轴线 ,宫城位于中央;

▼ 大内御苑

华林园。 引玄武湖之水入华林园,堆筑景阳山;

▼ 乐游园

是南朝一处重要的“行宫御苑”。

PART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Royal Gardens

➊.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其 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 规模较大如仙都苑,则施工粗糙;

➋. 功能由狩猎、求仙等趋向于以游赏为主, 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 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植物配置多为珍贵的品种,建筑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建筑物及飞阁、复道都是沿袭秦汉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

➌. 皇家园林开始 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

➍. 创作方法由写实 趋向于写实和写意相结合;

➎. 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园”的更多。 御苑在都城规划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结束。

PART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

private garden

到了魏晋南北朝,为了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山水风景, 官僚士大夫纷纷造园,门阀世族的名流、文人也非常重视园居生活 ,私家园林便应运而兴盛起来。这一时期的 私家园林有城市私园(宅园、游憩园)和建在郊外的别墅、庄园两种。

PART 9

Urban private park

➊. 北方的城市私园:以北魏首都洛阳诸园为代表。 《洛阳伽蓝记》屡次提到洛阳“舍宅为寺”之前的住宅庭院绿化以及宅园的情况。还记载了大官僚张伦的宅园。其中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已经能够把天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精炼地表现出来。这说明 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从单纯写实模拟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➋.南方的 城市私园也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如文惠太子开拓的私园“悬圃”;

➌.城市私园大多数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色娱乐之享受,其中也不乏有受到时代美学思潮而天然立意者。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趋向, 一是设计精致化的趋向,二是规模小型化的趋向。

PART 10

庄园、别墅

Estate, villa

01.东汉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了。 庄园一般包含四部分内容: 一是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二是农业耕作的田园,三是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四是庄客、部曲的住地。为士人“归园田居”的隐逸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

金谷园为西晋大官僚石崇经营的一处具备一定规模的庄园, 生产和经济运作占主要地位, 只不过它园林化的程度更高一点。潘岳庄园也在洛阳附近, 也属于生产性的实体经济的范畴。 文人陶渊明所经营的为小型庄园;

02.各地士族向山林川泽进军,形成许多结合于山泽占领而有山有水的庄园, 当时称之为“别墅”“墅”“山墅”; 发达的庄园经济,加之当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再结合于士族的崇尚老庄、玄学的高度文化素养,这便催生出很多园林化庄园、园林化别墅。山地别墅的园林化,其例为谢灵运《山居赋》所记述的别墅(谢氏庄园)。《山居赋》是当时山水诗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反映了士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的深刻领悟;

03.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 但它们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及其所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它们以园林的性格。 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庄园、别墅以及它们所呈现的山居风光和田园风光,经过文人的诗文吟咏, 逐渐在文人圈子里培育出一种包含着隐逸情调的美学趣味。 这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促成了唐宋及以后田园诗画、山居诗画的大发展。

PART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观园林

Temple Garden

➊. 佛教早在东汉时已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是为“汉传佛教”。 它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深重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不仅受到人民的信仰,统治阶级也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遂广泛地流行起来。

道教开始形成于东汉 ,讲求养生之道、长寿不死、羽化登仙,不仅在民间流行,同时也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利用而兴盛起来。

佛、道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 ,由城市及其近郊而偏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

➋.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 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一方面,随着佛教的儒学化, 佛寺建筑的古印度原型逐渐被汉化; 另一方面,由于深受儒家和老庄思想影响,中国人对宗教持平和、执中的态度。因此宗教建筑(寺、观等)无非是住宅的放大和宫殿的缩小。 当时文献中多有“舍宅为寺”的记载,住宅大量转化为佛寺。

➌. 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 :一、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宅邸;二、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三、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第一、二种情况。 城市的寺观不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朝洛阳的佛寺园林最为详尽,其中紧邻寺院单独建置的园林大抵都是舍宅为寺以前的宅园, 例如宝光寺、景明寺、冲觉寺、景林寺。 南朝城市的寺观园林以建康的同泰寺最为著名。

郊野地带的寺观,一部分类似世俗的庄园,或者以寺观地主的身份占领山泽建立别墅;另一部分则是单独建置的,类似后世的世俗别墅。在荒无人烟的山野地带营建寺观园林又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靠近水源以便获得生活用水,二是靠近树林以便采薪;三是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

➍.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逐渐形成 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 著名的茅山、庐山风景区都是这时候开发出来的。

PART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园林

Other gardens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 新亭、兰亭 这样一些近郊的风景游览地,就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 兰亭作为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自有其历史的价值。 文人名流的雅集盛会和流露出来的审美趣味,给予当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