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到黎巴嫩,游览了很多地方,处处看到秀丽妩媚的风景。黎巴嫩整个国家依山傍海,就像一条飘带,系在地中海东岸,自然景色千姿百态。它那碧蓝的海水,翠绿的植被,平坦的高原,起伏的丘陵,雄伟的高山和深邃的河谷,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称得上是大自然的杰作。长期以来,黎巴嫩被誉为“中东的瑞士”。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建筑别致,别具韵味。它濒临地中海,依傍吉尔吉斯湾,建在黎巴嫩海岸中部一个三角形小岛上,背靠黎巴嫩山脉。贝鲁特素有“地中海明珠”和“东方小巴黎”之称。建城之初名为“阿什特里特”,意为“爱与美之神”,后改为贝鲁特。在叙利亚语、腓尼基语和希伯来语中,贝鲁特是水井的复数。因此,它又被称为“多井之城”。贝鲁特市内古代建筑物多呈白色,濒临的地中海常有雪白的波浪翻滚,背靠的高山峻岭上又常年白雪皑皑。因此,贝鲁特还有“乳白色港城”之称。贝鲁特东区为基督教徒居住区,建有许多教堂;西区为穆斯林居住区,建有大量清真寺。此外,还有一些古罗马庙宇和其他名胜古迹。
黎巴嫩中部地区有著名的贝卡谷地。它东接外黎巴嫩山,西邻黎巴嫩山,南北走向,长约120公里,宽8~14公里。欧朗提斯河与利塔尼河发源于该谷地,分别向北、向南流经谷底。贝卡谷地是旅游胜地和农业区,也是战略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贝卡谷地以生长黎巴嫩雪松最著名(见压题照片)。雪松是一种常绿树木,树冠形状似塔,枝叶繁茂,小枝下垂。它是一种松科观赏植物,看上去端庄美丽,刚劲挺拔。黎巴嫩的基督教徒称它是“上帝的杉树”,穆斯林称它是“真主赋予的杉树”。黎巴嫩的国旗、国徽的图案均取自于雪松。
贝卡谷地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名为巴勒贝克,以罗马帝国时期的名胜古迹著称,尤以巴勒贝克神庙最为著名。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罗马时代的神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认为,巴勒贝克之称谓来源于迦南,意为谷地之神。而另一部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则认为,公元前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在此修建神庙供奉日神巴勒,巴勒贝克即“太阳城”之意。公元前312年,希腊人统治巴勒贝克,称此城为赫留布里斯,意为太阳神城或天神城。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占领该城,继续沿用希腊人对该城的称谓,并保留其宗教功能。
罗马人在前人建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经过近300年的修建,建成规模宏伟的神庙群,其中有万神之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爱神维纳斯和太阳神庙等。太阳神庙中有长宽各135米的祭祀场,场内设有两个高达8米的祭坛,一个供达官显官祭祀之用,另一个供神职人员祭祀之用。巴勒贝克神庙的设计独具匠心,入门部分建筑呈六边形,代表大自然中金、木、水、火、土、空气六大要素。周边12根大立柱,代表一年12个月;30根中立柱,代表每月30天。庙宇场内共84根各种立柱,代表84路诸方神灵。
神庙中的雕梁画栋体现了当地居民高超的彩绘雕刻技艺。石雕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天然色彩,作品中的葡萄、麦穗、蜜蜂、椰枣、松柏、飞鸟、服饰、人物等图像栩栩如生。距巴勒贝克半公里处有一巨石,被称为黑卜莱巨石,当地人称其为天下第一石。这块巨石重达1000吨,长21.4米,高4.6米,宽4.3米,总体积达400多立方米,是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开凿的巨石,现为游人参观的景点。
每年夏天,黎巴嫩文化部门都在巴勒贝克神庙举办盛大联欢节,邀请全国艺术团体演出,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人们既能饱览神庙中的名胜古迹,又可欣赏各国的艺术表演。这类艺术节是古今艺术的结合和体现。
从贝鲁特驱车沿海边向南行驶,沿途一片翠绿。漫山遍野的芭蕉树绿得醉人。一眼望去,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与地中海的碧水遥相呼应,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先到赛达,然后又去苏尔。赛达旧称西顿,苏尔又名提尔。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考证,两城均有6000~7000年历史,均为古代腓尼基奴隶制重要城邦,4000多年前为其辉煌时期。赛达手工业发达,曾以所产染料与玻璃器皿著名。苏尔城建于公元前2750年,这座宏伟的腓尼基古城昔日在该地区沿海一带称霸一时。据传说,古代字母表和骨螺紫即发现于此地。其考古遗迹跨越了自公元前3000年到阿拉伯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其中最主要的属罗马时期。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赛达与苏尔相距不远,战略地位重要,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上半叶,两城均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黎巴嫩与以色列长期处于交战状态,以色列大规模入侵黎巴嫩,苏尔、赛达亦深受影响,显得有些萧条。
从贝鲁特北行37公里,便到达黎巴嫩另一著名游览名胜比卜鲁斯。该城今称朱拜勒,意为小山,坐落在地中海滨,是黎巴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据考证,黎巴嫩原为地中海海底,由于地壳上升,数千万年前形成现在的陆地。因此,比卜鲁斯地区是中东鱼化石的集中产地,尤以比卜鲁斯东北16公里处的哈格勒村最为著名。比卜鲁斯建有鱼化石博物馆并设展销部,此处的鱼化石一般都在一亿年以上。
比卜鲁斯即圣经中的赫巴尔,大约7000年前就有渔民在此定居。在他们居住的草屋里发现了当地人所崇拜的第一位神灵的石像,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000年初,比卜鲁斯就已成为地中海东岸木材贸易最重要的港口。1954年,埃及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附近发现法老殉葬品中有一条太阳船。据考证,这条法老御船是用黎巴嫩雪松木建造而成的,而这些雪松木就是从比卜鲁斯港装船运往埃及的。
公元前2800年,古腓尼基人修建了巴拉特·赫巴尔女神庙。公元前2700年,他们又在女神庙对面修建了供奉男性天神的神庙。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间铜器时代中期,比卜鲁斯建有巨石凿成的王室墓葬群,墓中藏有大量随葬品,其中有国王玉玺和男女神像。
比卜鲁斯字母在人类文明史上享有盛誉。据考证,公元前15~公元前14世纪左右,叙利亚西北部乌加里特王国创造了用楔形符号写在泥板上的字母文字,共有30个字母,被认为是世上最早的字母。乌加里特王国衰败后,比卜鲁斯王国兴盛强大起来,乌加里特字母也随即传入比卜鲁斯。此地的腓尼基人在此基础上创造出22个字母,故又称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后又产生了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又衍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因此,它被认为是欧洲各种拼音字母的共同来源。腓尼基字母传入亚洲部分后,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统,这一系统中演变出阿拉伯字母。
我慕名而到比卜鲁斯游览,写下《比卜鲁斯探古》一诗,诗文如下:
追本溯源游海底,喜见珍品鱼化石。
古城阅历七千载,俯拾即是遍古迹。
铜器时代宅墓群,首建神庙藏玉玺。
巧造雪松太阳舟,字母始祖济万世。
(作者为原驻也门、叙利亚大使,世界知识出版社原总编辑,外交笔会常务理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