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等级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所属主要学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
清华大学
等院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合并建立同济大学公路铁路与桥梁系。
交通运输学院是北京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1986年,运输
管理工程专业
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同年成为首批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7年运输管理工程学科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2001年,在国家组织的第二批重点学科评比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继续被评为该领域全国3个重点学科之一。
交通运输学院下设运输管理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交通信息管理工程系、旅游管理系、系统工程与控制研究所、
系统科学
研究所、交通运输
系统模拟
实验室及
电子商务实验室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1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统工程等3个博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与集成
、
系统理论
、安全技术及工程和环境工程等6个硕士点,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旅游管理、电子商务4个本科专业和1个部级开放实验室。学院还有交通运输工程、控制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
学院现有交通运输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系统工程五个
博士学位授权点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五个
工学硕士学位
授权点以及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与信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成人教育、自学考试、
网络教育
等交通运输、
专升本
专业;两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
和两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
教育体系
,专业覆盖了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交通运输优化组织及
经营管理
、交通运输安全等领域。
公路学院
(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长安大学“211工程”
重点建设
的学院,历经
西安公路学院
公路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学院、公路学院。50多年以来,学院视富民兴邦为天职,以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为己任。学院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
公路建设
的重大课题和关键
技术研究
,为我国公路交通科技事业和
基础建设
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素有
交通系统
“
黄埔军校
”之美名。
多年来,学院依托重点学科和
重点实验室
,以
学科建设
发展为方向,不断完善和创新
用人机制
,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成绩卓著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学院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员14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9人、
交通部
“十百千”人才工程7人、交通部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3人、
陕西
省“三五”人才6人、陕西省
教学名师
4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于2002年中南大学院系调整时,由原
长沙铁道学院
的交通运输、机车车辆工程、轨道工程机械等相关优势
学科专业
和
高速列车
研究中心组建而成,旨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层面上创办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轨道交通安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拥有自主设计、全世界规模最大、国内唯一“列车
空气动力
性能及撞击
模拟实验
装置”。设有3个系, 1个研究中心,1个实验中心,7个研究所。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原中央大学工学院
土木工程系
的路工组、1987年成立的运输工程研究所、1989年成立的交通运输工程系。2000年4月,原南京高等专科学校、原
南京地质学校
的相关学科并入
交通学院
,组建成立了新交通学院。设有8个系,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设置7个本科专业。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
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内第一个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1992年5月经原
机械工业部
与交通部批准,在
汽车运用工程专业
和运输管理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
吉林工业大学
交通学院,2000年6月合校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是我国高校中成立较早、实力较强的交通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原任和现任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4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拥有一支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和
年龄结构
合理的教师队伍。
交通学科已成为吉林大学“九五”“
十五
”“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经过多年建设,学院科研能力和学科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智能运输系统、
载运工具
智能化及可持续发展、运输
系统规划
与物流管理、
道路桥梁
安全监测与养护等领域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条件,具有承担国家与行业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培养高层次、
复合型人才
的能力,通过对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车辆与
检测技术
、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控制与安全、
交通环境
与评价、物流
管理系统
智能化、
半刚性基层
沥青混凝土路面
与桥梁的设计施工等
关键技术
问题的研究,使学院稳定保持在全国交通领域的整体领先水平。
A等级
8. 大连海事大学
|
9.兰州交通大学
|
10. 武汉理工大学
|
11. 山东科技大学
|
12 .上海海事大学
|
13. 长沙理工大学
|
1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5. 中国民航大学
|
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7. 重庆交通大学
|
18.西北工业大学
|
19 .华东交通大学
|
20 .山东理工
|
21. 大连交通大学
|
2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23 .华南理工大学
|
24.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25. 辽宁工业大学
|
26 .哈尔滨工业大学
|
27 .西南科技大学
|
28.福建工程学院
|
|
|
|
B+等级(40个)
B等级(39个)
C等级(27个)
名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