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美国成立 交通工程师 协会,标志着交通 工程学科 的诞生。初期主要探讨有关减少 交通阻塞 、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等问题。40年代注意到 交通规划 问题。50年代注意研究 道路交通 中人、车、路三者的相互关系,创立了交通流理论。60年代开始在交通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控制 信号灯 、处理资料和制订规划,并注意研究 交通公害 问题。70年代在交通工程领域引入系统工程的知识。
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美籍华人交通工程专家 张秋 先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78年以来,以张秋先生为代表的美、日、英、加等国的交通工程专家,先后在上海、北京、 哈尔滨 、南京、西安等城市讲学,系统介绍了西方 发达国家 交通规划、交通管理、 交通控制 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经验。国内也派出了多个代表团出国参加由英、美、日、澳、德等国举办的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这些活动推动了国内交通学科的产生。
1980年 上海 市率先在国内成立了 交通工程 学会,1981年 中国交通工程 学会成立,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省级交通工程学会或交通工程委员会,有些早先成立的国家级专业学会也设立了交通工程分会。 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为 长安大学 )、 哈尔滨建筑大学 等院校相继设立了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并着手招收、培养交通工程专业的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我国的新闻出版部门也相继出版了《中国交通工程》、《 中国交通报 》、《道路交通管理》、《红绿灯下》等杂志及一批交通工程方面的报刊,广泛传播交通工程方面的知识。
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成立不像美国有明确的标志,但一般认为,我国交通工程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美籍华人张秋先生是该学科的奠基人。
交通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 交通特性 。包括车辆特性;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特性,主要指他们的 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反应能力 等;道路特性,如道路的数量、质量、道路 增长速度 与交通量增长速度的关系等;交通量; 汽车行车速度 道路通行能力 等。 调查研究 这些交通特性,是为了揭示交通规律,据此编制交通规划,设计 道路线形 和实施交通管理。
2)交通规划。在调查研究交通现状,预测未来的人口、社会经济和 土地利用 对交通的需要的基础上,制定交通规划。它是城市或区域 总体规划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交通流。即车辆在道路上连续行驶形成的车流,可用流量、流速和密度(道路 单位长度 上含有车辆的数量,单位是辆/千米) 3个参数来描述。研究道路交通流的运行规律,可用于分析道路和各种 交通设施 的使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4) 道路线形设计 。包括道路 平面线形 纵断面 线形、 道路交叉口 道路景观 、道路出入口和 道路渠化 设计。设计方针是保证行人和 车辆安全 、畅通。
5)交通管理。研究如何采用一系列手段正确处理交通中人、车、路三者间的关系,保证交通安全,减少交通公害。
6)交通 公害 。指机动车辆排放废气和产生噪声及振动而造成的对公众的危害。研究防治公害的措施日益受到重视。
7)交通经济。包括 运输系统 的优化、出行行为的分析、 节能汽车 的试制等。
8) 交通土建 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包括公路的设计与施工、城市地铁的设计与施工。
交通工程是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公路、铁路和市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到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建设79条地铁线路,总长2259.84公里, 总投资 8820.03亿元;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 国家高速公路网 ,高速公路 通车里程 将达10万公里;另外, 城际铁路 和轻轨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交通形式。
教育部
清华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天津城建大学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吉林省教育厅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长春师范学院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
长春建筑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黑龙江工程学院
哈尔滨剑桥学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大学
南通大学
盐城工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淮阴工学院
扬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科技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合肥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
福州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
闽江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江西省教育厅
华东交通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新乡学院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工业大学




湖北省教育厅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湖南省政府
长沙理工大学




广东省教育厅
深圳大学
广州大学
五邑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交通大学




四川省教育厅
西华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云南省教育厅
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甘肃省教育厅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宁夏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新疆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科技大学
A+等级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所属主要学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清华大学 等院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合并建立同济大学公路铁路与桥梁系。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是首批获得交通运输 一级学科 博士点 的院校,拥有 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交通信息工程 与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四个 二级学科 的博士点与硕士点,以及道路与铁道工程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同济大学的 优势学科 和优先发展学科,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和“ 211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
交通运输学院是北京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1986年,运输 管理工程专业 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同年成为首批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7年运输管理工程学科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2001年,在国家组织的第二批重点学科评比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继续被评为该领域全国3个重点学科之一。
交通运输学院下设运输管理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交通信息管理工程系、旅游管理系、系统工程与控制研究所、 系统科学 研究所、交通运输 系统模拟 实验室及 电子商务实验室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1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统工程等3个博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与集成 系统理论 、安全技术及工程和环境工程等6个硕士点,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旅游管理、电子商务4个本科专业和1个部级开放实验室。学院还有交通运输工程、控制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
学院现有交通运输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系统工程五个 博士学位授权点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五个 工学硕士学位 授权点以及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与信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成人教育、自学考试、 网络教育 等交通运输、 专升本 专业;两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 和两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 教育体系 ,专业覆盖了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交通运输优化组织及 经营管理 、交通运输安全等领域。
公路学院 (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长安大学“211工程” 重点建设 的学院,历经 西安公路学院 公路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学院、公路学院。50多年以来,学院视富民兴邦为天职,以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为己任。学院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 公路建设 的重大课题和关键 技术研究 ,为我国公路交通科技事业和 基础建设 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素有 交通系统 黄埔军校 ”之美名。
多年来,学院依托重点学科和 重点实验室 ,以 学科建设 发展为方向,不断完善和创新 用人机制 ,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成绩卓著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学院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员14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9人、 交通部 “十百千”人才工程7人、交通部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3人、 陕西 省“三五”人才6人、陕西省 教学名师 4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于2002年中南大学院系调整时,由原 长沙铁道学院 的交通运输、机车车辆工程、轨道工程机械等相关优势 学科专业 高速列车 研究中心组建而成,旨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层面上创办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轨道交通安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拥有自主设计、全世界规模最大、国内唯一“列车 空气动力 性能及撞击 模拟实验 装置”。设有3个系, 1个研究中心,1个实验中心,7个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6人, 博士生导师 18人。国家高端外专1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5人, 湖南 省“ 轨道交通 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全国专业人才先进集体”1个。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原中央大学工学院 土木工程系 的路工组、1987年成立的运输工程研究所、1989年成立的交通运输工程系。2000年4月,原南京高等专科学校、原 南京地质学校 的相关学科并入 交通学院 ,组建成立了新交通学院。设有8个系,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设置7个本科专业。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 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内第一个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1992年5月经原 机械工业部 与交通部批准,在 汽车运用工程专业 和运输管理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 吉林工业大学 交通学院,2000年6月合校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是我国高校中成立较早、实力较强的交通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原任和现任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4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拥有一支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和 年龄结构 合理的教师队伍。
交通学科已成为吉林大学“九五”“ 十五 ”“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经过多年建设,学院科研能力和学科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智能运输系统、 载运工具 智能化及可持续发展、运输 系统规划 与物流管理、 道路桥梁 安全监测与养护等领域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条件,具有承担国家与行业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培养高层次、 复合型人才 的能力,通过对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车辆与 检测技术 、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控制与安全、 交通环境 与评价、物流 管理系统 智能化、 半刚性基层 沥青混凝土路面 与桥梁的设计施工等 关键技术 问题的研究,使学院稳定保持在全国交通领域的整体领先水平。
A等级
8. 大连海事大学
9.兰州交通大学
10. 武汉理工大学
11. 山东科技大学
12 .上海海事大学
13. 长沙理工大学
1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 中国民航大学
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7. 重庆交通大学
18.西北工业大学
19 .华东交通大学
20 .山东理工
21. 大连交通大学
2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3 .华南理工大学
24.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5. 辽宁工业大学
26 .哈尔滨工业大学
27 .西南科技大学
28.福建工程学院



B+等级(40个)
B等级(39个)
C等级(27个)
名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