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公园的创始人张鹏是什么来历,他的能量有多大?极客公园是否聚集了很多牛人?

主要想了解一个媒体人的成功之道! 补充: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14 先后两届参加的人有施密特、沃兹、李彦宏、李书福、雷军、阿北、周鸿祎、王兴、王小川、…
关注者
253
被浏览
27,141

4 个回答

在下有幸在东四环中路41号1328室工作过一段时间。关注这个问题几年了,终于等到了一个好答案。搬运到这里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keso怎么看」





极客公园的创始人张鹏最近在知乎开了一门音频课,这几天不少人都在分享这个课程。这家伙昨天带着一帮人飞到硅谷去拜访那边的巨头新贵,今天可能又跟李彦宏、刘强东、罗永浩在某个高大上的会议上侃侃而谈,就觉得他一直在飞来飞去,忙个不停。他能闲下来开一门课,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趁他开课,我想写写我所知道的张鹏,也算是给他打个 Call 吧。
张鹏是个很有料的人,也是个圈内的神秘人物,这些年他创立的极客公园名声比他大,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他有太多第一手的精彩故事,只是过去没有机会公开讲给大家听。
我记得很多年前知乎上就有个问题问:「极客公园张鹏是什么背景,为何科技圈大佬老去他的大会?」,这问题到现在也没个像样的回答,我今天就说说我的看法。
认识张鹏挺久的,也听他讲过一些过往。张鹏应该是 1998 年大学毕业的,之后就进入媒体工作了。最开始在《IT 经理世界》做记者,由于资历尚浅,被分配去观察互联网行业。那时候,腾讯、Google 才刚刚成立,互联网行业十分冷门。很少有人能想象到,互联网会在接下来的 20 年里,对人类社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
后来,张鹏从一个普通记者一路成为《IT 经理世界》的执行总编,后来还做为联合创始人,创办了《商业价值》杂志并担任主编。我认识的一些他的老同事回想说,10 年前,张鹏的编辑部不到 20 人,可是因为思潮无拘束,纵容年轻人无法无天自由发挥,于是同期有很多有意思的同事,后来都在互联网界发光。
知乎创始人周源、摩拜创始人胡玮炜、网易新闻客户端第一任内容负责人吴茂林、云锋基金合伙人李娜、K2VC(险峰长青)合伙人李黎、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夏勇峰……好多人开玩笑说他是个「科技圈摆渡人」啊,跟他共事后出来一堆明星。他还觉得这称号挺好,后来自己也干脆这么说了。

2011 年,雷军在极客公园线下活动谈小米手机。


2010 年,他因为个人爱好开始创办极客公园,那时候每个月在朝阳公园一个地下室搞 2 次四五十人的产品经理交流,我也去过不少次,那时候去交流的雷军做手机还没人信,微信还没啥人用,张一鸣还坐在观众席里。
张鹏应该是个文科生,但他就是比较信科技,人很热情,也懂得交流的意义,极客公园算是为国内外科技行业的创业者和创新者搭建了一个广域交流平台。
8 年走过来,现在的极客公园不仅在科技领域提供持续的报道和观察,也开始为科技创新公司提供加速服务和直接的投资,而举办了 8 年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GeekPark IF)更是业界公认的中国科技圈最有内容品质和科技气质的活动。这个事儿可能不是个多大的事儿,但是能把一个「小事」坚持得很认真,还是挺难得的。

2017 年,科幻作家刘慈欣(左一)、阿波罗 11 号人类首次登月宇航员 Buzz Aldrin(左二)与张鹏在 GeekPark IF。


说到这,我觉得另一个很有意思的是,当西方国家偏向用「极客(Geek)」概括「对科技有近乎痴迷的热爱,却情商极低、形象邋遢」的人群时,这个词在中国的发展却始终保持着正面的形象。我想,这里极客公园也出了一份力吧。
张鹏属于观点输出能力很强的那种,小米生态链的夏勇峰就说他以前听张鹏选题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人形观点输出机」,他做杂志时候也经常提炼出「新经济双螺旋和 50 个热点」、「移动互联网创新 39 个热点」等总结性的内容;还有「要观察技术对信息总量和信息流速的提升,因为这是世界变化最主要的推动力」;以及「手机是一种器官,是人类体外进化」啊啥的。
张鹏就像是科技圈的伯乐,千里马总能被他发现。我记得他很早就发现了像大疆、今日头条这样的公司;小米还不被业内认可为能够做成的时候,他也是最早那批支持雷军觉得这事儿能成的。当年好像张小龙做微信、王兴做美团、雷军做小米后的第一个杂志封面报道,都是他弄的。
由于文章和判断力在媒体人里确实算是比较独特的,加上年头带来的圈内的影响力积累,张鹏和国内外不少企业家有较多私下的交流。但他不是很功利,知道的比谁都多,但很少见他爆料给自己刷存在。人品加能力,让他的人脉在圈里确实还是比较牛的。
后来极客公园大会年年有科技大咖出现,而且很多都是和他做对谈,包括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苹果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还有李彦宏、雷军、刘强东、王兴、张一鸣、罗永浩等等,而且基本上每年创业领域的新星都会去他的会上讲讲。媒体人做到把对谈树立为一种品牌,并连续不断请来最牛的创业者,他这个口碑和人脉确实国内无人能敌。并且他「一把岁数」现在还在坚持做,也真是比较少的了。

2014 年,Tesla Motors 创始人 Elon Musk 在极客公园的首次中国公开演讲。


张鹏入行差不多 20 年了吧,20 年还在观察、撰写科技评论的人已经不多了,不少人早已转行去做了其他。张鹏每年还会写些东西,觉得这家伙本质上没什么变化,还是喜欢输出观点和不同视角。不过说实话,这两年他的文章写的确实不多了。所以这次他在知乎开了个音频节目「张鹏科技内参」我一听还是有些意外的,据说要搞 90 期,我觉得这么上套了挺好,准备听听他不做杂志好多年后,被催更的时候扛不扛得住。去年我写 36 氪收费专栏,可是死的心都有。
记得有次聊天他跟我说,以前做媒体的时候,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点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决策,但自己创业后才发现,那时候很多观点里真相和「真理」太远。往往更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企业家的思维和决策考量,才能更好地理解科技公司和科技创业者。我觉得这可能是他的一个优势和特点吧。
我记得 2018 年 4 月 3 日晚间,摩拜召开股东大会,表决是否同意美团对它的收购。会议大概从晚上 9 点多开始,在 11 点多的时候,会议中的信息便已陆续传到一些媒体手中,这些信息不仅包含了表决的结果,还有一些尤为详尽的细节。于是整个大会就像是通过媒体对公众进行了现场直播,一些报道也迅速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大多数人沉浸在对大会细节的品评和八卦当中,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件事情在商业逻辑中是否有不合常理之处。
很快,张鹏发了一条朋友圈,指出了这件事情背后的吊诡之处。他说:在中国互联网商业领域,很少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公司机密和重大会议信息的直播式泄露,对摩拜的品牌和服务是不利的,而能掌握这些信息的人一定是股东或核心团队成员,这样的泄露说明了一个现状,那就是一些股东的利益和诉求已经和公司不统一了,有人想利用媒体来对这件事情抢先定调。这样的分析看似简单,但要做到从喧闹的表层信息再向前多想一步,看到可能隐藏在背后的一些东西,却尤为不易。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他的深度观察《拼多多「闹革命」》,几乎刷屏了科技圈的核心人群的时间线,那篇我也在朋友圈转了。现在内容谁都能写,热点谁都想蹭,但这种愿意做理性和深度的分析,并且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的,真是越来越少了。
这次知乎大学联合极客公园推出的私家课《张鹏科技内参》,张鹏说是想把自己 20 年来对科技行业的观察思考以及和国内外众多企业家交流产生的思想火花,用音频的形式分享给更多人。我其实比较期待他把平时私下讲的很多新闻时评和观点,甚至一些媒体不知道的问题真相能讲出来。虽然他平时说的观点我也不是都同意,但他说这个栏目是为了「推动大家养成追求独立思维」这件事,我举双手赞同。
最后呼叫下知乎的创始人周源:你能把张鹏这个全球满天飞的科技圈神人弄出山,还是挺值的。我觉得是不是要在知乎上给《张鹏科技内参》置个顶啊?听你们老同事说,当年你在杂志社的「好稿奖」,张鹏给你评了不少呢。



放两张我参加极客公园地下活动时的视频截图,以证明我早就为他站过台。

作为现场提问的观众,我还称职吧?


我是认真的。

处女座本来想修改下问题。大神,除了第一句是正常的,后面在说什么?什么叫那么大能量?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觉得他有那么大能量?他又聚集了哪些牛人?业界知道的都有谁?解释中还提到一个媒体人的成功之道。切不知他如何成功了?极客公园在他的带领下多出了哪些成就?怎么就成功了?感觉提问者既不是媒体圈也不是读者,问题能打包下重新发吗?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