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北大附中学科竞赛在追求卓越中持续发展的一年,各科竞赛捷报频传,多点开花、全面突破。其中:2人进入国家集训队,获北清优秀认定;全国决赛获得4枚金牌、5枚银牌;9人入选北京市代表队,省一获奖人数27人,年级分布均衡,保持居于北京市前列。 数学:1人获全国决赛金牌,1人获全国决赛银牌。省奖32人,省队人数、最低年级、决赛奖牌全方位突破 物理:4人获得省一,18人获得省二,22人获得省三。省一均为低年级同学,潜力巨大,海口1人获得全国银牌 化学:2人获全国金牌,1人入选国家集训队。8人获得省一,省奖43人,包含初赛北京市第一名 生物:6人省一、13人省二、11人省三,竞赛成绩稳步提升。海口分校1人获得全国银牌 信息:1人获得全国金牌(国家集训队),4人获得全国银牌。省队人数北京市第一,7人省一,北京市保持领先。 荣获2024年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全国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的葛沐昊同学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言。 他鼓励学弟学妹们大胆地尝试各类竞赛和活动,广泛涉猎知识,深入挖掘自己的兴趣与潜力,尽情享受竞赛带来的知识探索乐趣;同时,不要因为害怕失败就不敢迈出第一步。 “在北大附中学习竞赛,是我高中生活非常珍贵的一段历程。它让我在挫折中学会成长,在挑战中努力超越自我。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珍惜学校给予的宝贵资源,怀着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在竞赛之路上有所收获。” 荣获2024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的陈凯丰同学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言。 他表示,在北大附中学习信息竞赛的经历给他带来许多人生思考与感悟。他感谢北大附中贯通培养体系对他一路以来的滋养,使他能够发展爱好、锻炼身体、全面发展。他还对自己的竞赛教练和往届学长表达了真诚的感谢。 “能够找到自己长久热爱的事物和领域的人是很幸运的,希望大家能够不忘初心,不忘来路,记住现在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自己,并以此为动力继续向着未来前进。” 本次典礼特别邀请了北大附中2013届校友、原数学竞赛选手赵鹏宇学长来到现场,同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他的学习经历与人生感悟。他对同学们取得的亮眼成绩表示由衷的祝贺,并与同学们分享了三点对于竞赛学习的领悟: 1. 不要过度关注成绩与奖项本身,要更重视竞赛学习对思维方式的培养与世界观的塑造; 2. 享受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竞赛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习竞赛能培养自信心、自学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帮助树立不服输的精神和敢于拼搏的积极心态。 典礼进入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校领导和教师代表为获奖师生依次颁发周沛耕数学奖学金、苏世荣化学奖学金、明羽奖学金、睿恒奖学金、诺辉奖学金、科技竞赛奖、“优秀指导教练”奖与“优秀指导教师”奖。 周沛耕数学奖学金由北大附中85届校友池燕明和李革于2017年共同设立,他们都是北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周沛耕老师的得意门生。正是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母校及恩师的感恩之情,池燕明校友回到附中成立了周沛耕数学奖学金。在往年的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池燕明校友曾表示,希望附中同学们能在所做的事情上坚持不懈,在追求优异成绩的同时葆有与才学相当的人文精神,从而收获快乐幸福的卓越人生。 睿恒奖学金是由北大附中04届毕业生池恒校友在2019年出资建立,为了嘉奖在物理、信息技术方面能力出色、成绩优异的附中学生,同时激励更优秀的学生进入北大附中就读。捐赠人池恒校友曾获得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并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他希望通过此奖学金的设立,激励附中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为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明羽奖学金由北大附中91届校友范翔和李朝晖于2020年出资设立,用于嘉奖在物理、信息和生物学科表现优异的学生。范翔校友初中就读于北大附中实验班,后在清华、耶鲁、沃顿商学院学习,毕业后一直从事金融工作,现任高盛高华证券董事长及高盛集团中国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李朝晖校友同样初中就读于北大附中实验班,后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杜克大学学习,现任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腾讯投资并购部总经理及腾讯集团副总裁,并于2019及2020年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投资人”榜单。明羽奖学金的设立汇聚了范翔校友和李朝晖校友对母校的殷切之爱。希望在此奖学金的激励下,附中的同学们能够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诺辉奖学金是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88级校友、杭州诺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朱叶青先生为支持北京大学基础教育发展、更好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于2022年发起的捐赠项目。 马玉国校长为本次颁奖典礼致辞。他代表学校向一直以来关注和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的奖学金捐赠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2024年收获瞩目成绩的同学们和全体竞赛教练表示热烈祝贺。新的一年,他对老师和同学们寄予三点期望: 一是“尊重兴趣”,不忘初心。同学们要将最初接触竞赛时那份内心的希望与热情铭记于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兴趣、锤炼品质,学海泛舟不忘因何出发。教练团队要始终着眼于每位学生独一无二的成长,因材施教。 二是“以赛促学”,敢打敢拼。同学们成绩的取得并不只在于一场考试,平时的训练、考试和对外交流都是必要的。教练团队也要勇于闯出去、展风采,在时代的“大考场”中,合理平衡课程与教学实践,积极与中学同行和大学相关领域专家交流研讨,全面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三是老师们要站在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的视域中反思提升,持续探索完善人才的早期发现与贯通培养机制体制,以学生为本、深耕细作——只有老师们的汗水挥洒到位,才可能映出绚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