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有真正意义的第一台蒸汽机
- 2 蒸汽汽车的诞生
- 3 实用内燃机的发明
- 4 第一台柴油机的诞生
- 5 第一辆内燃机汽车的诞生
- ▪ 卡尔·本茨的三轮汽车
- ▪ 哥特里布·戴姆勒的四轮汽车
- 6 手工装配单件小量生产
- 7 汽车史上首次大批量生产
- 8 车型种类和技术的发展时期
- 14 汽车全球化
- 15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
- 16 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
有真正意义的第一台蒸汽机
1757年,木匠出身的技工詹姆斯·瓦特被英国格拉斯戈大学聘为实验室技师,有机会接触纽科门蒸汽机,并对纽科门的蒸汽机产生了兴趣。1769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作,发明了装有冷凝器的蒸汽机。1774年11月,他俩又合作制造了真正意义的蒸汽机。蒸汽机曾推动了机械工业甚至社会的发展,并为汽轮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蒸汽汽车的诞生
到1804年,脱威迪克又设计并制造了一辆蒸汽汽车,这辆汽车还拉着10T重的货物在铁路上行驶了15.7km。
1831年,美国的史沃奇·古勒将一台蒸汽汽车投入运输,相距15km,格斯特和切罗腾哈姆之间便出现了有规律的运输服务。
后来,蒸气机发展成为铁道车辆和船舶使用的外燃动力源,人们在为汽车寻找功率体积比、功率重量比高的轻便动力装置。
实用内燃机的发明
曾和奥托共过事的德国人G.戴姆勒发明了燃烧炼制灯用煤油副产品的汽油蒸气内燃机,1883年取得专利,其于1885年把这种内燃机装在了木制自行车上,翌年又装到了四轮马车上。同年,德国的本茨把汽油内燃机装上了三轮车,这些自行推进的车辆,被后人称做是汽车和摩托车的初始。
第一台柴油机的诞生
1897年,德国人鲁道夫·狄塞尔(1858~1913)成功地试制出了第一台柴油机,柴油机从设想变为现实经历了20年的时间。柴油机是动力工程方面的又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为柴油找到了用武之地,而且它比汽油省油、动力大、污染小,是汽车又一颗良好的“心脏”。鲁道夫·狄塞尔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柴油机称做狄塞尔柴油机。
第一辆内燃机汽车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由德国人卡尔·本茨(1844~1929)于1885年10月研制成功的,一举奠定了
汽车设计
基调,即使现在的汽车也跳不出这个框框。他于1886年1月29日向德国专利局申请汽车发明的专利,同年的11月2日专利局正式批准发布。因此,1886年1月29日被公认为是世界汽车的诞生日,本茨的专利证书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张汽车专利证书。
其实,在本茨之前还有一些人在研制汽车发动机和汽车,法国报刊早在1863年就报道过雷诺发明的汽车,车速不到8km/h,但是它还是从巴黎到乔维里波达来回跑了18km。1884年,法国人戴波梯维尔运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制造了一辆装有单缸内燃机的三轮汽车和一辆装有两缸内燃机的四轮汽车。
早在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前,与它相关的许多发明就已经出现了,如铅酸蓄电池、内燃机点火装置、硬橡胶实心轮胎、弹簧悬架等,所以汽车是许多发明或技术的综合运用。
本茨和戴姆勒是人们公认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他们的发明创造,成为汽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他们两人因此被世人尊称为“汽车之父”。
手工装配单件小量生产
汽车史上首次大批量生产
1896年福特试制出第一台汽车。1903年建立福特汽车公司。初期,租赁马车制造厂做总装厂,装配两座带篷船式车身A型车,售价850美元。发动机、化油器、变速器、车桥、车身均外购。后建比凯·阿庇纽新厂,三层式厂房,一层机加缸体、曲轴等18个大件,二层机加工小件,三层最后组装,已具备大量生产的基本形态。
1908年,亨利·福特及其伙伴将奥尔兹、利兰以及其他人的设计和制造思想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汽车——T型车,一种不加装饰、结实耐用、容易驾驶和维修、可行乡间道路、大众市场需要的低价位车。T型车装4缸20马力汽油机,前置于发动机罩内,两前进档一倒档行星齿轮变速器,充气轮胎,双排座带蓬船形车身。该车投放市场获好评,接到大量订单。1909年开始T型车单一品种生产,当年售价950美元,产量达万辆。1914年,他将泰勒的流水生产线技术运用到汽车上,这种技术被后人称为装配线。装配线不仅有助于在装配过程中通过生产设备使零部件连续流动,而且便于对制造技能进行分工,把复杂技术简化、程序化。组装1辆汽车由原定置式的750分钟缩短为93分钟,工厂单班生产能力达1212辆。当时有专用机床约1.5万台,工人1.5万人,这就是后来为全世界汽车厂继承的汽车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原型。
与此同时,福特公司调整销售组织,在销售服务子公司基础上,开设现地组装厂,把从底特律运来的散件组装成车。这样,可以用普通货车运输,大量削减运输费用,且节省底特律的占库面积。大批量生产和分装使生产成本逐年下降,1924年底T型车售价下降到290美元。1917年福特公司市场占有率逾42%,1921年达55.45%,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T型车1927年停产前共售出1500万辆,同一车型连续生产长达19年,这是T型车和大批量生产创造的辉煌
大批量流水生产的成功,不仅使T型车成为有史以来最普遍的车种,而且使家庭轿车的神话变为现实。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成功,不仅大幅度地降低了汽车成本、扩大了汽车生产规模、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汽车工业,而且使当时世界上的大部分汽车生产从欧洲移到了美国。1929年,美国生产汽车54.5万辆,出口占10%,占领了美国之外的世界市场的35%。
车型种类和技术的发展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先是出现装甲车用于作战,又动员民用汽车运送兵员和补给品,连巴黎的出租车都参加了急送兵员的行列。战争使各国参谋部领悟到汽车对实现军队机动化是不可或缺的,战争推进了汽车,尤其是载货汽车发展,使汽车类型逐渐完善,趋于多样化,同时各种汽车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
20世纪20年代,美国杜森伯格、皮尔斯-箭、帕卡德、林肯、施图兹和凯迪拉克等公司按顾客意愿设计车身,服务于经济富裕买主;欧洲豪华型轿车制造公司劳斯莱斯、苏依莎、佛雷曲尼竞相设计高雅车型,如英国宾利、法国布加蒂、意大利阿尔法·罗密欧等供富人享用,还有专为赛车手推出的车型。1922年英国推出奥斯汀7挑战福特T型车。
1922年美国哈得逊公司率先出售封闭式厢型轿车,这种型式车身很受欢迎,1923年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传统的敞篷式轿车,到1929年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0%。
20年代轿车车身不断加长,还出现了新型大客车。1921年美国加州奥克兰法乔尔安全汽车公司造出第一辆真正意义的大客车。这种车具有低车架,大轮距、轴距更长,轮胎胎面宽、发动机前置。4年后该公司又造出一辆整体式构架、车顶、侧壁和地板均为承载构件的全承载式车身和底盘完整结合的大客车,发动机置于地板下,空出了车厢内部空间,驾驶室在车辆最前方,便于驾驶且有利于行车安全。
随着汽车车身结构的演变,在汽车使用材料方面主要开发出薄钢板轧制新技术。1923~1929年美国约新建650座新工艺薄板轧制厂,为汽车工业供应的薄钢板和一战前比,板厚仅为其数分之一,幅宽增大数十个百分点,板长由不足2.5米延伸到百米以上,这使车身、车前板和保险杠等薄钢板件得以从一张薄钢板下料。其次,平板玻璃连续处理技术,让汽车用上了安全玻璃。还有,汽车涂装的快速干燥技术,以及汽车燃油炼制方面开发出高辛烷值汽油炼制工艺,为提高发动机设计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汽车结构方面的技术创新还有:1920年杜森伯格公司在四个车轮上全部采用液压制动器。在此之前,仅后轮装制动器便可满足当时稀疏交通和低速行车的需要。随着车速提高,四轮液压制动逐步普及,直到30年代才全部取代拉索连杆式后两轮制动方式。汽车自动起动已经普及,这项技术是1912年凯迪拉克公司首先采用的。1927年帕卡德公司开始在后驱动桥主传动采用双曲线伞齿轮、使得传动轴、地板和车身高度降低,整车重心下降,提高了在美国大部分已是铺装道路上高速行车的稳定性。低压轮胎取代了早期汽车使用的多种硬质、高压胎。除性能要求最简单的车子,所有汽车都具备了风雨防护结构。
厄尔时代
哈利
厄尔
进入通用公司,1927年设计出凯迪拉克lasalle,哈利厄尔时代开始。它有圆润的线条,锥形的尾部,修长低矮的轮廓。1928年哈利厄尔在汽车设计中加入了镀铬装饰,三十年代开始,他建立的艺术色彩使通用汽车逐渐成为最强大的汽车帝国。1938年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
概念车
别克
Y job船型车身,复杂曲面构建的流线型车身都是此后几十年厂商模仿的对象,Y job还第一次引入黏土模型技术,使汽车外形更加灵活,该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2]
斯隆模式
汽车技术进步时期
30年代,在美国,大众车的性能和造型向中、高级车靠拢。中、高级车的奇异造型和昂贵的特殊配置竞相出局,更为注重实用。车型设计开始重视空气动力学效应,整体结构车身备受瞩目,流线型车身就是在这样时期诞生的。如1933年皮尔斯-箭公司推出的银箭原型车,1934年克莱斯勒的气流和迪索多公司的气流型车,虽然都是挡泥板和车身分开的传统结构,但其造型与流线却浑然一体。
这一时期出现了竞赛汽车,如美国克莱斯勒公司超级战马,其性能开始超过高级车;前轮独立悬架结构几乎普及化;德国奥迪、法国雪铁龙和美国科德公司推出前轮驱动轿车;1934年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制造出首部柴油动力轿车;1936年中级车格雷厄姆取得值得称道的汽车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双优;1937年美国哈德逊公司创出了免离合器的电动换档。
这一年德国政府成立大众汽车公司,计划生产名为甲壳虫的VW33型国民车,1938年费尔迪南德·波尔舍(又译保时捷)完成车型设计,该车采用风冷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在批量投产之前,公司成为吉普车制造厂,用该车风冷发动机的德制吉普车,二战中用于北非战场。二次大战迫使汽车转入战时体制,轿车生产几近终业。1942年初,美国民用轿车暂时停止生产。汽车工厂主要生产从吉普车到大型载货车类军用汽车和某些兵器生产,也获得了装备增强和战时利润。汽车技术进步主要在发动机、燃料、润滑油方面;也促进了合成橡胶发展;德国从煤中提炼合成燃油;欧、亚许多地区采用发生炉煤气,也有地区使用酒精代替汽油。汽油、润滑油和轮胎等物资匮乏困扰着汽车运行。
汽车产品多样化时期
汽车产品的多样化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到1973年是世界汽车发展的黄金时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汽车业界已形成“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公司鼎立局面,并且以压倒的优势雄居世界汽车市场。同时期的欧洲厂商也开始实行“量产化”,另外,欧洲厂商具有卓越的产品设计性能,从而生产出各式各样的跑车,转而销往美国,从而出现欧美两霸并存的局面。
1948年,美国独占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大量石油使汽车燃料和生产汽车所需电力及各类材料得到低价充分供应,美国不但有充足的汽油供燃用,且有低价格和低汽油税。厂家生产高档车利润丰厚,促进了美国轿车的大型与豪华,小型发动机达到3.2升,大者超过7升。自动变速、助力制动、动力转向和车身与底盘成一体的结构已普及,大型尾翼、多款镀铬件和优质涂料把汽车打造得光亮夺目。汽车耐用期已增到十年,但崇尚消费的美国平均3年换新车成为社会规范,各厂家纷纷以产品换型、变更式样,用大型、大马力、高操纵性形成的高价格化获取最大限度利润。这一时期,出现了搭载大排量
V8发动机
、具有强劲马力、外形富有肌肉感的各式跑车——美国肌肉车型,美国人称其为“Muscle Car”, 如
雪佛兰
科迈罗(Camaro),
道奇
挑战者
(Dodge Challenger )以及福特野马(Pony car),在六十年代的美国极其盛行并受到人们追捧的。
欧洲燃油不充分,油税也高,战后经济复兴中重点发展了小型车。欧洲汽车厂商改进国内生产的产品,以适宜各国大不相同的市场情况。如意大利,国民收入低,燃料税率高,人们集中在街道狭窄、停车条件受限制的古老城市。这些条件结合起来导致消费者需求集中在小型汽车。在瑞典,燃料税低,国民收入高,城市人口密度小,冬天的驾驶条件恶劣,消费者要求大而耐寒的车辆,耗费更多的燃料也在所不惜。当时的许多欧洲制造商也在寻求对不同设计要求的多样化技术答案。有的偏爱功率大的发动机,有的在设计别出心裁的气缸。有的使用后置式发动机,也有的集中研究前悬挂式发动机和后轮驱动。竞争的领域不仅表现在组合车身的设计上,连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也在里面。
欧洲汽车设计轻巧,各具特色又省油,这成为主要的出口工业品,名品有德国的甲壳虫,英国的希尔曼、莫利斯,法国的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各国普遍实行大量生产方式。20世纪60年代英国奥斯汀迷你牌小型车采用发动机前横置,前轮驱动结构,使之占用空间更小,车子更紧凑,这一开山之作几乎成为当代轿车的标准布置方式。
欧洲还发展了许多款跑车,如英国的捷豹和奥斯汀·希利,德国的保时捷和奔驰,意大利的菲亚特和阿尔法·罗密欧,这类车行驶性能优越,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奔驰300SL为更好地参加比赛,采用了如柴油机供油式的汽油喷射,捷豹C型跑车采用了盘式制动器,到20世纪70年代,前轮盘式制动器成为轿车的标准配置,欧洲的跑车主要出口美国。
日本的石油完全依赖进口,故主要发展了省油的小型车和柴油商用车。日本引进欧美先进产品和制造技术,把美国管理技术融合为日本方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整合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形成系列化协作配套体系,推行大量生产和装备持续现代化。1963年丰田汽车公司全面推行把工件号、数量、时间、工程和用途等指令计入看板,实现了精益生产方式,这是组织汽车生产的又一重要技术进步。日本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产品出口,参加世界汽车拉力赛促进了提高汽车水平,国际竞争力提高,1973年日本出口汽车达到200万辆,其中轿车145万辆。
汽车产品低价格时期
汽车全球化
各强势汽车工业集团以其技术和资本优势,在产品、生产成本、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销售及各类售后服务和资本运作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激烈竞争。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剩余资本、技术;另一方面相互兼并、重组、吸纳全球资源,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谋求利益最大化,进一步推进了汽车全球化。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组成立戴-克集团;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收购瑞典沃尔沃公司轿车事业部;法国雷诺集团向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出资36.8%,向日产柴油机工业公司出资22.5%。至此,全球形成6+3汽车集团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和雷诺6个集团化程度高的大集团,及本田、宝马和标致-雪铁龙3个集团化程度小的公司。但金融危机加速了全球
汽车
版图调整的速度,最主要体现在北美三巨头的变化上:其中,克莱斯勒分立两年后无法独立生存重新被菲亚特整合;而通用
汽车
和福特
汽车
不断分拆出售自己的下属子品牌或资产以自保。一系列变化导致全球
汽车
产业出现新的“6+3”+X的格局。新的6大集团包括日本丰田集团、德国大众集团、新通用和福特,日欧联合车企雷诺-日产联盟,及新的菲亚特-克莱斯勒联盟。新的3小集团包括现代-起亚、本田和标志-雪铁龙。另外,戴姆勒、宝马和包括铃木在内的多家日本车企业、不断成长的中国和印度新兴市场的
汽车
公司也是全球
汽车
版图中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苹果于2014年3月3日宣布推出车载系统Carplay,此系统是将用户的iOS设备,以及iOS使用体验,与仪表盘系统无缝结合。如果用户汽车配备CarPlay,就能连接iPhone等设备,并使用汽车的内置
显示屏
和控制键,或
Siri
免视功能与之互动。用户可以轻松、安全地拨打电话、听音乐、收发信息、使用导航等,也再次点燃了大家对车载智能的热情。如果将汽车电子化定义为“功能机”时代,那汽车智能化将步入“智能机”时代。汽车网络化,即车联网,将依托于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与运营商,汽车电子化与智能化实现“人-车”互动,车联网实现“人-车-网络”的互动,而智能交通将实现“人-车-网络-路”的互动。可以预见,汽车的电子化、智能化还将出现许多新系统、新成果,使驾乘汽车变得更加安全、环保、节能、舒适和愉悦。
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
汽车新技术的推出并不能完全避免汽车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所以绿色能源逐渐会是汽车的首选,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技术将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其中,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渐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个形势来看,日本是电动
汽车技术
发展速度最快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特别是在
混合动力汽车
的产品发展方面,日本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世界上能够批量产销
混合动力汽车
的企业,只有日本的丰田和本田两家汽车公司。目前汽车产业链各个层面都在研发节能技术,通用、福特、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本田等汽车制造商都在积极研制可以利用无线电技术充电的小型电动汽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