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夏本纪》载,“ 夏禹 ,名曰文命。禹之父曰 ,鲧之父曰帝 颛顼 ,颛顼之父曰 昌意 ,昌意之父曰 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 鸿水 滔天, 浩浩 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 登用 ,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 四岳 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 拜稽首 ,让於 后稷 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亹亹 穆穆 ,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 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 甸服 :百里赋纳 ,二百里纳 ,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 侯服 :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 绥服 :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 武卫 。绥服外五百里 要服 :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 荒服 :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声教 讫于四海。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
皋陶 作士以 理民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 谋明 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慎其身脩,思长, 敦序 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 黎民怀 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 何迁 乎有苗, 何畏 乎巧言 善色 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彊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 翕受 普施 ,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 肃谨 。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 天讨 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 皋陶 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 孳孳 。”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下民 皆服於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 九川 致四海,浚 畎浍 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 清意 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予即辟,女 匡拂 予。女无 面谀 。退而谤予。敬四辅臣。诸众 谗嬖 臣,君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帝曰:“毋若 丹朱 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於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皇 来仪 ,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 维时 维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 拜手稽首 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 康哉 !”又歌曰:“元首 丛脞 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然,往钦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 神主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 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 夏后 ,姓姒氏。
禹立 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 会稽 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后帝 ,禹之子,其母 涂山氏 之女也。
有扈氏 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 怠弃 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 帑僇 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 康立 。帝 太康失国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 中康 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 湎淫 ,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 胤征
中康崩,子帝 立。帝相崩,子帝 少康 立。帝少康崩,子帝 立。帝杼崩,子帝 立。帝槐崩,子帝 立。帝芒崩,子帝 立。帝泄崩,子帝 不降 立。帝不降崩,弟帝 立。帝扃崩,子帝 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 孔甲 ,是为 帝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 夏后氏 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 豢龙氏 。陶唐既衰,其后有 刘累 ,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後。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孔甲崩,子帝 立。帝皋崩,子帝 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於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
太史公 曰:禹为 姒姓 ,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 有男氏 斟寻氏 、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 夏小正 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 九土 既理,玄圭锡兹。帝启嗣立,有扈 违命 。五子作歌,太康失政。羿浞斯侮, 夏室 不竞。降于孔甲,扰龙乖性。嗟彼鸣条,其终不令!”
三过家门而不入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史记· 夏本纪 》中记载,当年帝尧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在这种情况下又没有合适的人选去治水,没有办法之中帝尧便任命崇伯鲧(即禹的父亲)治河,后来因“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而被舜派祝融殛死,传说“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与此同时,帝舜使禹继鲧之业。禹因为其父治水不成被舜陷害的前车之鉴,故而“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 早期

禹是 黄帝 的玄孙、 颛顼 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 女志 ,也叫 脩己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 。帝尧时, 中原 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大禹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农民,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