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读音有哪些来源?
6 个回答
谢邀。关于汉字读音的问题,我想先讲一下“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 的观点。
汉字有多少读音呢?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但是作为只有四个声调,21个声母,39个韵母(不包括轻声、零声母什么的)的普通话,总共也才1338个音节( 按《现代汉语词典》统计 )。那么问题来了,这10万个左右的汉字的读音是怎么对应到这1000多个音节上来的呢?这比问“99%不常用汉字的读音怎么来的”要好一点……但是这两个问题都问得有问题(好拗口)。
1、 汉字的数量始终在增加。 因为人们总在不停地创造文字。比如有一个好玩的,“工受”(工妹切,造字原理:音译兼会意。你放心,总有一天它会被收入那些乱七八糟的字典的)。你所看到的很多简体字有很多都是新造的,你所说的那99K不常用汉字里,包括了很多繁体字,被废止的异体字等等各种小清新的、骚柔的、非主流的字符。
2.这些字的读音是怎么来的呢?其中 大部分是约定俗成的 ,而文字不过是记录了这个语音而已。举个简单的例子——泳,本字永。“永”字本身就是一个人在水里的象形符号。当表示游泳的“永”被借去表示“永远”的意思后,为了区分,就在“永”字的左边加了个形旁,从此用这个“泳”字来表示游泳,还读yong。除了假借,通假、讹用、误用、省写的等等。这些我把它称为 自然发生的新增汉字 。
3.还有非自然增加的,我把它叫做 自觉发生的新增汉字 。如简化字中的新造字,它们的读音还是用其对应的繁体字读音。还有一些生物化学术语用字,如氧、氢、氮、镁、镭、酶,还有乱七八糟我也不会读的鲦、鳆、稣、鲻、鲵、鲋、鳙、鲚、鲂(这些里面有的应该是古时就有的字)。
4.我想说明什么呢?语言文字的原理就是先有对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然后有了它对应的语音形式(语音形式的背面是意义),然后才有记录语音的书面符号——文字。比如“镭(radium)”我们一开始就叫它“Ra”,你叫它“锐”还是叫它“镭”都可以。规范统一一下,造个“镭”字。所以不用担心,以后这样的字还会增加。
5.声旁表义就不叫声旁了,就该叫声旁兼形旁,比如你说的那个“铜”。我理解你的意思,你是指“镭”中的“雷”是“Ra”的音译,所以它就表义了?但Ra本身就是一个表音文字啊。 它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没有理据可言的。归根到底还是表音。不能【因为这个音表示另一个有意义的音,所以说它表义】,既然以形式作为判断标准,就要在形式层面看问题。
6.在这种体系下,纠结“表音”“表义”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已经超出了我们所说的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范畴。普通话里把豇豆读成jiangdou,但是我就习惯说gangdou,以前普通话里还规定七个八个读“奇个拔个”呢?后来被当做北京土话从普通话里去掉了。 我认为争论这些已经存在的事实符合哪种概念很没意思,无非是各类人在为自己造出来的概念找优越感,还想用自己的概念把别人套进去罢了。 有趣的是这些字是怎么来的。
7.汉语的音节是有限的,因为它受自身拼合规律的限制。但是汉字的字符却是无限的,因为造字上基本没什么限制,四体二用,合理即可,造得好还会让人拍案叫绝。至于造出来的字读什么音,基本上遵循形声的规则,也可以约定俗成。
8.汉字字形都很考究,值得去深入研究考证其发展演变。因为字形字义的结合不是任意的。而研究字音也应该建立在字形的基础上,毕竟从单个字角度来看,音义间的结合是任意的。我的文字研究理念是音形义三位一体,最终落脚点在字形。
谢题主邀,本来想把我的理论和观点再来一篇长篇大论的,但是有另一位知友的回答说的非常好了,基本上完全同意本题下答主 @冬生 的看法,即: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文字只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首先纠正题主,现行《规范汉字表》收录汉字8105个,即便是除去较为生僻的第三表,也有六千五百余字,这些字覆盖了生活中汉字99%的使用,并不像题主说的那么少。
而且关于“马”旁和“鸟”旁,这里再次抛出我的观点: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是只有奴隶主阶级和他们附庸才有机会学习汉字,认识汉字的,奴隶阶级受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只能因生活所迫从事辛苦劳动。所以造字的一帮人等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这里只涵盖了商代以后,商代以前无从考证)。而马,鸟,等完全是供上流社会娱乐消遣的东西,综合两点,也就是为什么马和鸟旁的字特别多的原因。其实马旁的字比马种类多出很多,比如“四匹马拉的车”:驷,三匹马拉的车:骖,两匹马拉的车:骈;纯黑色的马:骊,黑鬣黑尾的红马:骝,黑白相间的马:骓,黑色的马:骐,浅黑带白的马:骃……
可以看出,这些字造出来完全是为了上流社会的人聚在一块堆互相吹牛用的。
关于形声字,题主想问,形声字到底是现有声,还是现有义,我的回答是:既有先有义的字,也有先有声的字,还有“形声同时有”的字,看你如何理解形旁和声旁。汉字造字法中六书:象形,指事,形声,假借,会意,转注,形声可谓是“高级造字法”,早期几乎不见于甲骨文,但是,因为他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可以说汉字简化之前形声造字法还没有完全消失。
先说第一种,先有声后有形,这主要见于汉字字义的分化时期,这里不得不说六书中另一个种类,假借。随着人类的发展,人想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造字速度却跟不上,所以出现的同音假借的现象,用一个同音的字表示另一个字(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白字)。这就导致了一个字表达了很多的意思,这时汉字就会出现分化,一个字分裂成好几个字,分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加形旁,高中学过很多通假字,都是这样,“反”加了形旁成了“返”,莫加了形旁成了暮,戉加了形旁成了鉞。这里边,作为声旁的部分先于形旁出现,当然,上边三个例子都是分化出来的意思是未分化前的字的本意。
再说先形后声,主要是因为由于汉字增多,人们无法识别这个字的本意,于是为了方便加了声旁。比如“网”,网本为“网”或“冈”形,为象形字,后来人们不认识了,加了声旁“亡”,成了“罔”,(后来人们又开始不认识这个字了,因为形旁产生了变化,加上多了新的意思,于是又加了形旁变成了“網”,建国以后汉字简化做“网”。)
先写这么多有时间了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