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六堡茶在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黑茶类评选中的唯一金奖。
2007年开始,六堡茶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多项金奖、茶王奖,连续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届梧州国际宝石节,被定为第三、第四届宝石节的指定保健饮品。
2011年03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2]
2020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六堡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7月27日,六堡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2022年11月,六堡茶制作技艺成为梧州市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四)采摘
1.采摘时间:鲜叶采摘一般从3月至11月。
2.采摘标准: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四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
3.采摘方法:人工采摘或机械采摘。
(五)加工工艺
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包括初制、精制两个过程。
1.初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毛茶
2.初制加工技术要求:
(1)鲜叶:选用适制茶树品种芽叶为原料。
(2)杀青:要均匀,杀青以叶质柔软,叶色转为暗绿色,青草气味基本消失为适度。
(3)初揉:趁温揉捻至成条索。
(4)堆闷:初揉结束后进行筑堆堆闷,当堆温达到55℃时,及时进行翻堆散热,当堆温降到30℃时再收拢筑堆,继续堆闷直到适度为止。
(5)复揉:再次揉紧成条索。
(6)干燥:干燥至茶叶含水分不超过15%,成为毛茶。
3.精制加工工艺流程: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型→陈化→成品。
4.精制加工技术要求:
(1)筛选: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梗。
(2)拼配:按品质和等级要求进行分级拼配。
(3)渥堆:根据茶叶等级和气候条件,进行渥堆发酵,适时翻堆散热,待叶色变褐,发出醇香即可。
(4)汽蒸:渥堆适度茶叶经蒸汽蒸软,形成散茶。
(5)压制成型:趁热将散茶压成篓、砖、饼、沱等形状。
(6)陈化:将茶叶置于清洁、阴凉、通风、无异杂味的环境内,待茶叶温度降至室温,茶叶含水量降至18%以下,先移至清洁、相对湿度在75%至90%、温度在23℃至28℃、无异杂味的环境(洞穴)中陈化,然后移至清洁、阴凉、干爽、无异杂味的仓库中陈化。陈化时间不少于180天。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外形条索紧结、色泽黑褐,有光泽,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纯陈,滋味浓醇甘爽,显槟榔香味,叶底红褐或黑褐色,简而言之具有“红、浓、醇、陈”等特点。
级别
|
外形
|
内质
|
条索
|
整碎
|
色泽
|
净度
|
香气
|
滋味
|
汤色
|
叶底
|
特
级
|
紧细、圆直
|
匀整
|
黑褐,黑,油润
|
净
|
陈香纯正
|
陈,醇厚
|
深红,明亮
|
褐,黑褐,细嫩柔软,明亮
|
一
级
|
紧结、尚圆直
|
匀整
|
黑褐,黑,油润
|
净
|
陈香纯正
|
陈,尚醇厚
|
深红,明亮
|
褐,黑褐,尚细嫩柔软,明亮
|
二
级
|
尚紧结,尚圆
|
较匀整
|
黑褐,黑,尚油润
|
净,稍含嫩茎
|
陈香纯正
|
陈,浓醇
|
尚深红,明亮
|
褐,黑褐,柔软,明亮
|
三
级
|
粗实、紧卷
|
较匀整
|
黑褐,黑,尚油润
|
净,有嫩茎
|
陈香纯正
|
陈,尚浓醇
|
红,明亮
|
褐,黑褐,尚柔软,明亮
|
四
级
|
粗实
|
尚匀整
|
黑褐,黑,尚润
|
净,有茎
|
陈香纯正
|
陈,醇正
|
红,明亮
|
褐,黑褐,稍硬,明亮
|
2.理化指标:
(1)特级至一级,含梗≤3.0%,水浸出物(干态)≥33.5%。
(2)二级至三级,含梗≤6.5%,水浸出物(干态)≥30.0%。
(3)四级,含梗≤10.0%,水浸出物(干态)≥28.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1-2]
六堡茶
专用标志使用
六堡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六堡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指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