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地震云”,首先提出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也不是气象学者,而是曾经担任过日本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48年6月28日的7.2级地震,并且在地震前两天看到奈良天空中出现了一条白间黑的毛卷丝绳状的带形奇特云,好像把天空分成两半似的。他预感到地震将要来临, 并向当时的县知事野村万作了报告。第二天果然发生了地震。此后, 每当发现这种云, 他就预报将要发生地震, 并称这种云为“地震云”。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通常认为地震云可以呈现红、橙、黄、青、紫、灰、白、黑等各种颜色。它们一般出现在凌晨或傍晚。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并不多。日本的键田忠三郎于1948年开始研究地震云,并首先利用地震进行地震预测;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吕大炯在1980年第3期《科学通报》上发表研究文章,指出地震云有三种类型:一是走向垂于震中方位的稻草绳状或条带状云;二是焦点位于震中上空的辐射状云;三是肋骨状云。
有文章这样描述“地震云”: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对于“地震云”的生成机制,虽然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作为气象学者,我们认为生成云的机制是: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要生成云,就要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有四种方式可以达到:一是对流作用,对流作用产生上升的热气流,它可以形成积云,如果它上升的足够高,则形成积雨云。二是锋面系统,当前进的暖气流滑到冷气流的上部时,或当前进的冷气流插入暖气流时,云就形成了。三是气团的辐合,有时当气团在表面辐合时,一个低压区开始形成,它会推动气流上升,从而形成云。四是地势抬升,当流动的气团越过山脉而抬升时,云也会产生。
对看云预报地震是否有科学根据的问题, 日本地震学界与民间分歧是很大的。据报道,1978年3月日本地震预知联络委员会(研究地震预报的最高机构)在气象厅召开的例会上,地震专家们肯定地说“ 奈良市长键田看云预报地震的方法是无稽之谈”,“这种不科学的情报只会扰乱人心, 引起社会上的混乱”。在研究了“地震云”照片后,他们一致认为, 仅仅根据云的丝绸状就同地震前兆联系起来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有的人说“地震云”显然是卷云。该会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荻原尊礼说“要是做个统计就可了解, 云和地震的关系纯属偶然, 过去也有许多像这种人一样把与地震毫不相干的现象联系起来预报地震”。日本著名地震学者力武常次也持否定的态度。
但是,针对上述批评,键田市长说“要是学者做出地震预报就好了,不作预报的人批评报了地震的人是没有道理的。我预报了小笠原地震、东海地震、大船渡地震、伊豆地震、中国唐山地震”,都在一、二天前就做了预报。我还打算今后要预报会使奈良受到破坏的地震。我希望学者更谦虚地进行研究,有不同看法的人可请到奈良面谈”。
可见,关于“地震云”的争论是相当激烈的。
我们认为,对于所谓“地震云”,要认真观察,实地分析,积累起丰富的科学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长期不懈,努力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是否有“地震云”目前还是一个谜。
作为一位气象工作者,我们就能够找到的“地震云”图片进行了分析,认为第一种“稻草绳状或条带状云”类似于气象上高云中的卷云类,其云底高度在6~8千米,云中温度在-20~-27摄氏度,卷云的丝状物由冰晶组成,由于高空风很强烈,一条云有可能被拉得很长,云丝的飘向即是高空风向。
第二种 “焦点位于震中上空的辐射状云”,根据提供的“地震云”图片,我们认为类似于气象上辐辏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时,高空多显示有很强的气流波动,高空大气层结不稳定,在气流上升的地方形成绳状云,在气流下沉的地方,显现蓝色天空,多在早晨展示成多条高积云呈辐辏状,随后变薄消散。
第三种肋骨状的云,这是比较标准的透光高积云,这种云出现的在2.5~5千米高度。出现这种云时,高空多显示有很强的气流波动,高空大气层结不稳定,在气流上升的地方形成绳状云,在气流下沉的地方,显现蓝色天空。
实际上,第二种和第三种“地震云”,根据描述和获得的图片分析,均为气象上的透光高积云,云状显条形整齐排列,像粗大的绳子或肋骨般排于天空。辐射状和肋骨状高积云,其实是同一种云,只是因为观测者的视角不同,正如你立于跑道的一端,看到的跑道由宽变窄,跑道从远处向你呈辐射状而来的;如果你立于跑道的一侧,想想看到的跑道会是什么样子?再想象如果跑道升空,你立于跑道下向上观看跑道,又会是什么样子?看到肋骨状高积云是因为我们位于云的下面,看到辐射状高积云,是因为我们立于云的前方。
“地震云可以呈现红、橙、黄、青、紫、灰、白、黑等各种颜色,它们一般出现在凌晨或傍晚”。我们知道,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因此,白天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在早晚,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或在地平线以下,它们就透射出来,更容易让人看到。另外,云团是不均匀的,厚的地方就显黑,薄的地方就显灰或白。这就是为什么“地震云”可以呈现红、橙、黄、青、紫、灰、白、黑等各种颜色。
“地震云”是否存在?键田忠三郎等研究的“地震云”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发表的文章上,因为图片质量差,不很清楚,很难解释。就我们能够找到的所谓“地震云”均为气象上很平常的卷云和透光高积云,或者是两种云同时存在于天空中。
(来源: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责任编辑:赖敏)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承办: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中国气象报社 协办: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气象服务热线:400-6000-121 中国气象局总机:68406114 网站值班电话:010-68409797 13716130286(8:00-17:00)
Email:zgqx_cma@cma.gov.cn
纠错热线:010-68406868 纠错邮箱:qxbjc@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