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齐门漆雕是沈丘赵德营齐氏家族祖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沈丘齐姓原为漆雕氏,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吴国漆雕职业,属于以职业取姓。漆雕,是古代油漆装饰工的称谓,周朝吴国开国国君姬太伯的后代中有一支擅长制作漆器,并以此作为自己氏族部落的名称,称漆雕氏,属于从吴国公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平民化的姓氏群体。春秋时期,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就有吴王姬太伯的后裔子孙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史称漆雕氏三贤,世传堂号 “三贤堂”。后来,漆雕氏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漆氏。到了明代,大多数漆姓人不再从事漆匠这一行,而匠人在崇尚“耕读传家”的封建社会里是低人一等的,由于“漆”“齐”同音,于是漆姓人就改漆姓为齐姓。据《沈丘县姓氏人口表》统计,今沈丘齐姓人3502人,百分之八十五的齐姓人居住在赵德营镇大齐营村和小齐营村。

沈丘齐姓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中漆雕开的后裔。漆雕开,字子若,又称子开、子诺,春秋末年蔡国人。秦国时曾把蔡、沈二国之地置为三川郡。汉代时改为汝南郡(上蔡西北)。东晋移治悬瓠城(今汝南)。隋、唐、宋称蔡州(曾名豫州)。元改设汝宁府,时沈丘属汝宁府颍州,今汝南、沈丘一带是齐(漆)姓的郡望地,有堂号曰“汝南堂”(“蔡州堂”)、“豫州堂”。《史记》记载漆雕开曾随孔子学习《尚书》,漆雕开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为人谦和而有自尊,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他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他比孔子小十一岁,孔子如兄弟般待他。那时孔子学生和墨子常有辩论,有一次墨子说,漆雕开是个残疾。孔子则说,他品德上一点都不残。可见漆雕开在孔子心中的地位。漆雕开有学问,能办事。《孔子家语·弟子解》说他“习《尚书》,不乐仕。”有一次孔子叫他去做官,言“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他回答说“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愿做官。孔子听后很高兴。《论语·公冶长》亦有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韩非子·显学》把他列为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漆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舆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漆雕子”。漆雕开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其为论有理,深得后人赏阅。

沈丘齐门漆雕工艺与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沈丘地处吴、楚交叉地域,今留福镇境内的吴沟古时称吴江,北杨集乡有文物保护单位吴王姬僚墓,均说明古时沈丘与吴国的渊源,吴国后裔漆雕氏迁徙沈、蔡定居是很正常的,更何况有漆雕开这样的历史名人为证。春秋时齐(漆)氏匠人就开始在堆起平面漆胎上剔刻黑红两色花纹,用生漆加工调制成各种颜色漆,装饰各种器皿的外层,制造出许多精美的用品,如文房四宝、乐器,军事上的兵器,以及建筑装饰,生活用具,书写文字等方面。到了唐代,齐(漆)氏匠人又增加了磨漆、勾填、玉石镶嵌,彩绘等工艺和艺术器皿。并把漆雕艺术推高一层。制作出“剔红”工艺,用朱红色大漆髹涂在不同的胎体上,可达30余层,在漆层勾画纹样和图样,在上面雕刻,形成高低凹凸、远近深浅的层次感,产生出雕塑般的艺术视觉。到了宋代,齐门雕漆传入皇宫,内府制作的雕漆增加了盒、盘、手镯、瓶、扇坠等种类。内胎大多用黄金白银。元代雕漆艺术流传到江浙,题材受江浙文化影响,表现文人生活和意趣的作品增多,释放出江南工匠的文化心态和艺术修养。

漆雕工艺的成熟期是在明代。雕漆制品开始向顶床、几椅、妆台方面发展,分剔红、剔绿、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不同颜色。明中期以后,题材扩展到山水、花鸟鱼虫、人物楼阁、龙凤饰兽。而到了清康乾时期,漆雕艺术一别明代风格,追求艺术上的细腻和画面真实感,增加了漆层厚度,雕层空间加大,锦纹精细,内容多样丰富,刻工讲究,繁琐堆砌,意境近远有度。今齐门漆雕工艺的传承人齐金生的祖上曾是北京宫廷漆雕名匠,清道光年间齐金生的高祖齐茂员回到家乡沈丘,以木工油漆谋生,继而把宫廷漆雕技艺带到民间。他为地方士绅衿商们打造家具时,用雕漆技艺装饰,其造型庄重,纹饰考究,形态典雅,色泽广阔。大户人家纷纷请齐茂员为其打造装饰家具,一时名噪乡里,享誉颍、陈二州,逐渐形成齐门流派。到了齐金生的曾祖父齐永斋,把齐门漆雕推向鼎盛,周口山陕会馆专请齐永斋打造家具,府、州、县衙也请其做工。齐永斋收徒传艺,生意越做越大,齐门雕漆成为当地一块有名的招牌。后齐永斋把这门祖传手艺又传子齐风兴。新中国成立后,齐门漆雕技艺由齐风兴的儿子齐安邦继承。“文革”中这门祖传技艺被当作“四旧”破除。至改革开放后,齐安邦重操旧业,并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即今第五代传承人齐金生。

第一代:齐茂员(1841-1906)

第二代:齐永斋(1863-1931)

第三代:齐风兴(1893-1960)

第四代:齐安邦(1932-2011)

第五代:齐金生(1970-      )

第六代:蒋怀伟、陈永丽、杨丽娜。

沈丘齐门漆雕从上古时期的漆雕工匠,发展到当今精彩绝伦的雕漆艺术,形成一门独特的传世绝艺,其制作工具以刻刀、磨具为主,用料有木材、土漆、合灰、彩箔等。齐门漆雕的胎胚一般选用赵德营的土榆树,根据刻品样式,加工成各种形态的胎胚,然后在胎胚上着漆。齐氏漆雕有两种漆料和着漆方式。一是用生漆在木胎经过五十以上至九十九道不等工序,有规律、逐层次地把漆刷积到一定的厚度,亦称“别厚”,然后由人工用刀在漆层上剔刻。二是用漆和灰调制着刷,由生漆、骨灰、石灰、砖灰、瓦灰以相应比例调和,也可用新鲜猪血加适量生石灰搅拌,再加入细瓦灰浆灰与土漆调和,涂在木胎上雕刻,亦称“刻灰”。品种有瓶、罐、盒、盘、壶、茶具、家具、文具、挂屏以及首饰珠子等。

雕漆主要工序分设计、制胎、作地、光漆、画工、雕刻、推光、打磨、作里等,在漆板上雕刻以刺、剔、片、勾、锦为主,用刀断面,使层层漆纹回旋生动,流转自如,回钩云纹,致广大而精微的独特意境,展现出雅淡、柔润之风,正可谓“壁立千仞,精鹜八极”。在漆灰盘上雕刻,分刻、铲、批、作、贴、绘等六大程序,刻以贴切流畅,铲以平整顺畅,批细灰以分均整平,作以细腻平滑,贴箔装饰以富丽堂皇,绘以多姿多彩,绚丽夺目。呈现的作品多以飞禽、鸟兽、花果、人物、山水及楼台亭阁。

齐门漆雕体现的是传统手工技艺,原生古朴,选料考究,土漆生灰多层着漆,雕刻以剔为主,以刀代笔,刀工细腻,锦纹多样,古雅大方。其次是工序考究,每日涂漆两层,涂层可达百层。土漆颜色以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有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品类。有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工序,各工序技艺严谨。具有制造的手工性,雕刻的复杂性,技巧的专门性和艺术的独特性特征。其漆器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不变形、不变质等天然特性,漆具造型大方,胎型规矩,韵味柔和,以润透体。有乡人赞曰:“如胶似漆情谊深,细琢精雕手艺高。”

沈丘齐门漆雕有三种主要价值:一是历史文化价值,通过齐门雕漆可以管窥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液的民族,漆器及其制作工艺是我国传统工艺艺术宝库中的组成部分。齐门漆雕有90多个种类,题材丰富,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彰显出典雅庄重的艺术性,对当代人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和美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展现中原文化创造力的突出价值和维系中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传承性的重要作用。二是学术价值,齐门漆雕的史脉和文脉,佐证了中国漆雕技艺渊源发展中工艺美术及理论的结合和完善,体现了历史悠久的髹涂工艺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具有见证中原文明、中华文明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三是观赏和实用价值。漆画以花鸟山水、古刹殿亭、神仙仕女、历史故事居多,绚丽多姿,加之刻工的艺术性,使齐氏漆器溢彩流光,精美绝伦,红黑辉映,雍容华贵。雕漆又多为家具、屏风、瓶罐盒盘、文房四宝等,有其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漆雕漆工艺自春秋始,已有2500多年历史。自齐茂员在沈丘创“齐门漆雕”,已达170余年,现传至第六代。第五代传人齐金生秉承祖业,致力于齐氏漆雕的挖掘、传承和传播,成立了漆艺有限公司,收徒传艺,及门弟达20余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齐门漆雕在沈丘得到传承与发展,但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加之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齐门雕漆所处原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和改变,加之“文革”期间,齐门雕漆的艺谱、艺诀,用具等实物遭到损毁流失,齐门雕漆用品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在弱化。由于雕漆工艺手工制作要求难度较大,使雕漆工艺的继承与发展遭遇瓶颈。生产周期长、技工工资低、劳动强度大,让大多年轻人不愿将此作为一个长期的谋生手段。从而造成收徒难、传承难,濒危状况令人担忧。

2013年,传承人齐金生在付井镇投资1000万元,建立齐门漆雕研究基地,成立了大唐云雕漆艺有限公司。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对齐门漆雕进行抢救性的发掘整理,相关内容已编入《齐门漆雕工艺》汇编。成立了齐门漆雕项目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传承人,并筹划在付井镇建立齐门漆雕研究基地展示馆。旨在通过传承保护进一步展现齐门漆雕对中国传统漆艺所作出的贡献及社会影响。2016年7月,周口市人民政府以《齐门漆器髹饰技艺》项目名称,公布齐门漆雕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倪胜章)

老槐树上的大铁钟 阅读伴我一生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