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culture by conducting a case study of Yeh-Chin Taiwanese Opera Theater. This article not only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culture, but also explores the Inheriting Youth,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nd Permanent Promotion, allowing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culture to showcase in an international stage and become a must-see cultural drama for international tourists visiting Taiwan.
Facilitat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ith Taiwanese opera stars, we have collected data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to look into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aiwanese opera.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ture relevance of Yeh-Chin Taiwanese Opera Theater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s the youthfuliz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ermanent promotion of Taiwanese opera.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
First, the uniqueness of Taiwanese opera in the agricultural era no longer exists, under a diversified entertaining environment as such. Second, the only way for Taiwanese opera to attract the young audience i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artistic body. The foundation is that there are artistic elements that young people love, and young people are the basis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youthfu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rings vitality to Taiwanese opera, wherea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elps enhance the essence of art and implant popular elements. The permanent promotion of Taiwanese opera is for Chines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remember the loyalty, filial piety, ethics and justice of their ancestors and become the best citizens.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platform " Yeh-Chin Taiwanese Opera Theater " is a living fountain of Taiwanese opera.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way to popularize this innovation that is based on ballet, adding the popular elements of hip-hop and rap to the singing tunes of Taiwanese opera shall be further discussed, and in turn let all the Taiwanese opera groups perform together to achieve the success of artistic transformation.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臺灣歌仔戲曲文化演變 8
第二節 葉青歌仔戲劇館之發展歷程 10
第三節 臺灣歌仔戲之文化傳承、年輕化 17
第四節 臺灣歌仔戲之創新歷程 21
第五節 臺灣歌仔戲之推廣歷程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訪談 30
第三節 訪談內容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5
第一節 臺灣歌仔戲曲文化傳承、年輕化 39
第二節 臺灣歌仔戲曲創新、技術化 43
第三節 臺灣歌仔戲曲推廣、永久化 46
第四節 葉青歌仔戲劇館未來的相關性 48
第五節 小結 53
第五章 結論 5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4
第二節 管理意涵 55
第三節 研究限制/未來研究方向 56
參考文獻 57
表目錄
表2-1 葉青電視歌仔戲目錄 11
表2-2 舞台劇 15
表2-3 獲獎 15
表2-4 推廣(表演團體表) 25
表3-1 深度訪談 31
表3-2 焦點團體訪談 31
表3-3 訪談主要七個面向 32
表4-1 臺灣歌仔戲之文化傳承年輕化 39
表4-2 創立歌仔戲曲高中之必須性 40
表4-3 私立歌仔戲曲高中招生方案 40
表4-4 建教生學費預備基金分析 41
表4-5 實習演出費用分析 42
表4-6 臺灣歌仔戲之創新技術化 43
表4-7 臺灣歌仔戲推廣永久化 46
表4-8 推廣方案分析 47
表4-9 葉青歌仔戲劇館未來相關性 48
表4-10 學生(演員)管理流程 51
圖目錄
圖1-1 研究步驟圖 7
圖3-1 研究架構圖 29
圖3-2 人深度訪談葉青經歷 32
圖3-3 名人深度訪談石惠君經歷 33
圖3-4 名人深度訪談慧深法師經歷 33
圖4-1 慧深法師、梅花書院訪談照 35
圖4-2 石惠君、戲曲學院學生訪談照 36
圖4-3 葉青、李秘書、許業務長訪談照 37
圖4-4 傳統歌仔戲身段舞蹈 狄玫授權使用傳統歌仔戲身段舞蹈(身段示範圖) 44
圖4-5 以芭蕾舞為基礎的中國舞蹈(示範圖) 45
圖4-6 葉青歌仔戲劇館設計圖、動工圖 48
圖4-7 聲光背景5G示範圖 49
圖4-8 黃帝戰蚩尤 49
圖4-9 葉青歌仔戲劇館年收入預算 52
王梅玲(2012),焦點團體訪談,國家教育研究院,圖書館學與資訊學大辭典。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8),葉青歌仔戲目錄。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8),舞台劇。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8),獲獎。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9),私立歌仔戲曲高中招生方案。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9),建教生學費預備基金分析。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9),陳永明-戲劇館編劇黃帝戰蚩尤演出特色。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9),實習演出費用分析。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9),蔣建元-戲劇館武術指導黃帝戰蚩尤演出特色。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9),學生(演員)管理流程。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19),戲劇館年收入預算。
台灣葉青歌仔戲劇館文化藝術傳承協會(2020),傳統歌仔戲身段舞蹈:黃帝戰蚩尤,海燕出版社。
台灣戲曲中心(2019),楊乃武與小白菜,出處:https://event.culture.tw/XCT/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90021&request_locale=tw。
民視新聞網(2019):唐美雲歌仔戲團推「千年渡日蛇」,出處: https://www.google.com.tw/am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19226W0017/am。
自由副刊(2012),台灣語有句"新例無設、舊例無滅,出處:https://www.google.com.tw/amp/s/ent.ltn.com.tw/amp/news/paper/566209
吳立萍、董逸華、蔡亞倫(2006),《戲說人生》,臺北: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
每日頭條(2018),蘇燕蓉當家花旦,出處:https://www.google.com.tw/amp/s/kknews.cc/culture/z5o3n3a.amp。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6),蘭陽戲劇團,出處: https://www.ilccb.gov.tw/cp.aspx?n=836A736BF70F644B。
林宏聰(2007),歌仔戲喜見年輕高材生傳承,出處:http://mypaper.m.pchome.com.tw/2lairrol/post/1300620461。
林明德(1993),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林信鋒(1999),「有線電視」,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發行、台灣書店印行 。
林茂賢(2006),電視歌仔戲畫面的創新技術(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台北市:衛出版。
金惠康(2004),文化的定義,北京:外語教學語研究出版社。
約瑟夫.奈伊(2006),強調了「柔性權力」的重要,出處:遠流出版。
翁桂堂(2017),黃松洛杉磯報道(傳承傳統文化 青年人任重道遠),南加新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6),傳統演藝術團體基礎慨況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戲,出處:https://stat.moc.gov.tw/Research_Download.aspx?idno=1095。
康皓鈞(2018),何謂創新?出處:https://tpu.thinkpower.com.tw/tpu/articleDetails/1110。
教育部建教合作資訊網(2015),建教合作,出處:https://www.hc.edu.tw/edub/upload/201502030929257060.pdf。
換日線(2016),什麼是臺灣文化(第三文化小孩),出處:https://www.google.com.tw/amp/s/crossing.cw.com.tw/amp/article/7125。
曾永義(1993),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童玩日報(2019),安琪歌仔戲發揚傳統文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愛德華,泰勒(2005),文化的定義《原始文化》翻譯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新華網(2019),台灣舉辦承功新秀舞台,出處:http://m.xinhuanet.com/2019-09/25/c_1125040131.htm。
楊忠衡(2013),創新技術之樂器,出處:Muzlk 雜誌 。
楊馥菱(2002),「歌仔戲史」,台北市:星辰出版有限公司。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37卷,第4期,第17-23頁。
劉鐘元(1989),「河洛歌子戲團簡介」,台北市:劉鐘元製作公司印製。
蔡亞倫(2006),「戲說人生」,台北:慈濟傳播文化志業。
蔡㝢昌(2016),推廣定義(地方武術文化推廣策略之研究-以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藍立春、邱重銘(2008),文化的定義,國立台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報,2期117頁。
蘇俊憲、林燕輝(2005),訪談注事項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55-82。
蘋果日報(2017),楊麗花歌仔戲傳承新戲遴選。
蘋果即時(2017),國寶復出夠猛!楊麗花獲文化部7420萬補助,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20170802/2NLM6IIVXW73BEMPUCATAH6G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