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200076
【提案人】高建彬、张海燕(新闻界)
【理由】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交通拥挤和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
一是地面用地越来越少:在龙岗发展过程中,建造了诸多写字楼、产业园,导致地面越来越少公共空间供市民使用,加上私家汽车总量不断上升,交通状况令人堪忧。
二是城中村空间不足:在城中村,密密麻麻的握手楼几乎占用了所有空地,村内道路拓宽难上加难,更谈不上公共空间、各类文体设施、活动区域、停车场等配套。超高的容积率让城中村旧改困难重重,人口及车辆持续增加造成交通更加拥堵,导致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
当前,城市综合体建筑逐渐向着绿色、人文、智能、一体化的综合方向发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充分发挥交通的集疏运能力、提高城市交通的便利性,解决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显得日益迫切。建议通过分析境内外的城市综合体功能开发的案例,研究不同开发模式的异同点、适应条件和应用情况,有效指导城市综合体的一体化规划和一体化建设。
【办法】
一、打通二层,上天,云端行走
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体,在寸土寸金的地理位置上充分发挥连廊作用,行人在空中通道可行至地铁站、商场及其他综合体,既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又纾解了地面交通压力。此外,香港上水地铁站、旺角站等与各居民楼、各商业中心的空中连廊等同样发挥了同等作用。
福田区正在打造的中轴云客厅,将从莲花山下北中轴二层平台到市民中心南区公园、皇庭广场及中心城屋顶平台,形成大范围空中连廊,丰富人文内涵,活化公共空间。
建议借鉴香港和福田区的做法,由政府主导,全盘协调,兼顾内外实用性和美观性进行统一规划、重点打造,对新建CBD、大型商业集中区以及人流密集等区域,强制要求所有建筑的二楼必须空置。同一开发商则要求其建设空中走廊;非同一开发商,则由政府主导建设连接各个区域的人行走廊和空中花园。
(一)对已建成的人流、车流密集城区,由政府回购或以商业开发的形式对部分建筑二楼进行改造,建成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一体化的商业步行街及空中走廊。道路两边居民楼前加建二层玻璃栈道,既不影响采光,又能遮风挡雨,还能分流地面行人,使其与各空中连廊以及道路人行天桥相连接,形成四通八达的空中走廊。
星河ico和天虹超市以及万科广场和世贸中心都位于龙岗中心区,人流、车流密集,商业繁华。尤其是万科广场门前龙翔大道由西向东方向转弯德政路处,往往因为川流不息的行人过马路阻碍车辆通过而造成范围拥堵。针对此类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贯穿天桥。在万科广场、世贸中心及公安分局门前架起天桥,从空中贯通,相互连接。二是打通地下。打通两个商业综合体的地下空间,使其相互贯通,另可接驳附近吉祥地铁站、公交站和万科天誉楼盘,形成集交通、购物、出行、停车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综合公共配套体系,缓解路面压力。
(二)加建过街天桥,方便人员通行,同时要保证配套,安装上下扶梯,人流密集处需多部扶梯同时运行,另外建设遮阳挡雨棚,使行人无论艳阳或风雨,都可以通过天桥和空中走廊轻松到达每栋楼宇,真正实现人车分流。
二、拓展空间,入地,再造一座城
(一)目前的地下空间大多是以空地开挖建成,如果实现技术突破,可以在城中村开发大片地下空间。如通过盾构机缓慢推进,随挖随建,确保地面建筑不受影响,一方面,可解决停车位问题,加强图书馆、活动中心、美食街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可增加人行通道,缓解地面交通问题。
(二)如果此类技术不够成熟,则利用盾构机技术,对地面无建筑的地下区域(如道路、空地、公园、山下等)进行开发,把地下变成四通八达的行人通道、车辆行驶通道以及停车场,还可建成各类商业步行街、餐饮娱乐场所,大幅度减少地面停车和行人活动空间,让地面交通更畅顺。
(三)对相邻的地下停车场进行地下连通,避免由于停车位不足造成的地面交通流量增加。
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提升车辆通行效率
(一)红绿灯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交通影响很大。要学习日本在交通方面,特别是红绿灯设置的做法,打造“聪明”的红绿灯智能指挥系统。
(二)对城区主要停车场进行智能化改造,原则上谁收费、谁改造,每个车位要有指示灯显示,以便快捷的找到车位,大大提高停车场的通行效率;在入口处提供车位信息,减少车辆在地面兜圈找车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面交的影响。
(三)对各个停车场的车位等信息进行联网,在主要交通路段设置大显示屏,提供附近停车场车位信息,引导车辆有序进入停车场,减少地面违规停车,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保持道路畅顺。
结合龙岗中心城交通枢纽及周边情况,建议采用“站城融合”的上盖开发模式,在项目开发区域内用一体化布置城市功能和交通功能,增设步行换乘通道,形成开敞、连续的城市公共空间并倡导公共交通出行以缓解枢纽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如果能通过打通云端让行人“上天”和拓展地下空间让车辆“入地”等多种方式进行人车分流,相信地面交通拥堵问题会得到极大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