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科书(1978年版)

中学化学教科书(1978年版)

【作者声明】

本文所有文字均为作者原创,所有图片均为作者本人真实拍摄或制作。

版权所有,仅供阅读欣赏,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引用、抄袭、截图、模仿、翻译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请尊重作者劳动成果,谢谢合作。


这一次我们向大家介绍1978-1980年间出版的中学化学教科书(以下统称为1978年版),包括《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 化学 全一册》以及《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 化学 第一册/第二册》三本书。可能有朋友注意到了,这次我们并没有将初中和高中的内容分开介绍,原因在于这三本书内容是连贯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封面的设计与当时的 数学 物理 等科目不一样,三本化学教科书封面风格迥异,甚至高中第一册封面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都没有了,甚是奇怪。初中全一册的封面图案背景是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照片,主图是圆底烧瓶、烧杯、量筒等玻璃仪器;高中第一册的封面图案背景是电子近似能级图,主图是p能级的原子轨道;高中第二册的封面图案背景是五个试管,主图是正戊烷的球棍模型。

这三本书版权信息如下:

整套教材中初中全一册有一页彩图,高中第二册有两页彩图:

而元素周期表并不是每本书都有,而是只在高中第一册后面才附有一张。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现在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后面的元素周期表,还是沿用当年的设计,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接下来我们再通过目录来大致看一下这三本书有哪些内容。

初中全一册:

高中第一册:

高中第二册:

可以看到,1978年版中学化学教科书的三册系统性非常强。

初中化学只有五章,在“氧 分子和原子”、“氢 分子的形成”两章中,从空气、氧气、水、氢引入,将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合价等概念全部讲完,然后用一章来讲溶液,直接开始讲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以及酸碱盐、化学肥料。在后面两章中,顺便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高中化学第一册有六章,从氧族元素开始,继续初中化学的元素化学部分。然后是物质的量(当时教科书上没有这一说法,使用“摩尔”来表述)与反应热,然后就开始讲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了。在此之后继续讲氮族元素、化学反应速率(当时教科书采用“速度”这一说法)与化学平衡,最后讲碳族元素和胶体。

高中化学第二册有七章,先对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后用一章来讲镁、铝两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再用一章讲过渡元素,将金属的性质与冶炼部分完善,并引入配合物(当时教科书采用“络合物”的说法)的概念和知识。后面四章就是有机化学的内容了。


接下来再选一些比较值得鉴赏的内容展示。

1978年,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中学的物理和化学教科书的绪言部分都写得十分振奋人心,现在读起来仍能让人体会到那份爱国的热情:

启普发生器,现在基本上都是在练习册上看到的:

初中化学有必要介绍一些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直接讲电子云:

“ppm”浓度:

初中全一册讲酸碱盐引入电离的概念,用的是现在高中讲离子反应的预备知识,这个图应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我们用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对比:

像“酸的分类和命名”这样的内容现在都是靠老师在课堂上补充:

初中就已经用上了滴定管:

当时高中没有“物质的量”这一说法,直接用“摩尔”的表述:

反应热和燃烧热也不是以千焦计,而是以千卡计:

在高中第一册的“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章中,包含了现在的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能级”的概念也在这里提出,而且还有像图3-5这样的近似能级图:

讲完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式,再讲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一气呵成:

这套教科书在讲元素化学的时候,非常注重工业上的应用,这与当时的工业发展需要密不可分:

金刚石也可以为国争光:

高中第二册,电离度与电离常数,理论性很强:

“克当量”、“当量浓度”,这样的概念大概已经很少使用了:

这三本书里很多图都还能在若干年后的大纲版、新课标等版本中见到,例如高中第二册讲电解原理,又发现一张经典插图,我们拿出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化学反应原理)对比:

又是十分熟悉的内容,马上就能想到这也是人教版2004年版新课标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第二章的内容:

配合物(这套教科书使用“络合物”的说法):

过渡元素:

高中第二册的有机化学,因为有了高中第一册物质结构的坚实基础,有机化学一开始就可以结合物质结构的知识而讲得非常清晰:

硝基化合物、胺、酰胺:

高中第二册的最后还有非常详细的土壤知识的附录:

每本书后面都附有溶解性表,或许是偏重实际应用的缘故,比现在的高中教科书后面的溶解性表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这套1978年版的中学化学教科书内容其实是很充实的,而且系统性非常强,从而有一定的难度,后来的“甲种本”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到2003年,人教大纲版(包括试验修订本)高中化学教科书成了内容最少最浅显的一版(除去文科生用的必修第二册,理科仅有必修第一册、必修加选修第二、三册),许多具有理论深度的内容都被删掉了。2004年新课标将化学按必修两册+选修六册的模块化编写,虽然必修模块的系统性与元素化学的要求略有降低,但选修模块系统性强且有理论深度,总体的内容丰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编写质量也是非常不错。而2019年版弥补了2004年版新课标的不足,将元素化学内容加强,成为了一套更完善的高中化学教科书。


对2004年版(2007年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教科书仍然存在错误理解的,建议 仔细学习、深入研究 对比2002年版大纲版与2007年版(非2004年版)人教新课标这两套高中化学教科书, 包括正文、资料卡片、实验、“学与问”、“科学探究”、习题、归纳整理等等每一细节内容 ,而不是脱离实际内容空谈臆想。此外,教科书内容改成什么样子和教科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课程标准的规定使然,而且高考也是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来命题的。 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来编写,课程标准怎样规定,教科书就怎样编。有些人在大肆错误地批判教科书之前连这一基本关系都没有弄清楚,本质在于批判的对象就已经错了,让教科书、人教社背上了黑锅。 高中化学的理论性与系统性远不如数学、物理,一味鼓吹老教材的教学模式,企图开历史倒车,过分强调所谓的系统性,也有悖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与学习规律,不符合当今的教育要求。这里我们的目的是分享1978年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不是谈论新课标如何,更不欢迎这类评论。

这种认为2004年版新课标化学教科书“乱”的论调由来已久,归根结底是一些老师没有仔细研究新课标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仍然使用大纲版化学教学大纲的思想教学,主要批判必修两册的元素化学部分和反应原理、有机化学部分,而且还有一个十分荒唐的观点,将大纲版以及之前的必修内容与新课标的必修部分作等同,在这里必须作一点澄清说明。以大纲版为例,文科用的必修教科书共两册,是两年的内容,而新课标的必修也是两册,只有一年的内容。诚然,新课标对于元素化学的要求是降低的,在《化学1·必修》的第三章、第四章全部讲完;至于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则是在《化学2·必修》的第一章中完善。元素化学的重点是围绕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即使是本文介绍的1978年版,一直到大纲版,也没有将同一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作为重点来讲,而是作一个总结性质的延伸介绍。新课标元素化学要求降低是将一些非重点内容的元素去掉了(例如磷),在“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章中整理出主族元素递变规律,对元素化学部分进行拔高。反应原理、有机化学的内容偏难,在必修部分为了照顾文科生,把这一部分进行了弱化,反应原理部分仅提出一些概念,而有机化学部分也只讲一些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新课标高中化学的重点在选修部分,理科生按照《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三本书来学习,这三本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却是非常强的,将以往越改版越少的内容一次性恢复,让习惯大纲版化学的人感到措手不及,于是出现了各种对新课标化学的歪曲批判与指责。有些地区还会再加一本《化学与技术》或《实验化学》,前者以化学工业应用为主,后者则是分析化学的引入。对于文科生来说学习的基础也是在必修部分,文科生不需要学习太难的理论,所以给文科生在高二一般是选修《化学与生活》这本书,从书名就能知道其难易程度。我本人在中学阶段是认真学完了大纲版理科的三册与新课标的必修加选修八册教科书的,对这两套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但这些批判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的人,是否又知道人教版的2004年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在2005年修订过1次,在2007年作了极大的改动,真正有问题的是最早的2004年第1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呢?

彩蛋:

和初中数学第一册一样,初中化学第一册于1978年2月出版,因此也有二简字版本:

编辑于 2020-10-20 09:59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