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昪

漫谈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昪

小邵谈历史

说到南唐的历史,相信绝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那位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而作为五代十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南唐这个割据江淮的小王朝历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后主李煜。三世传39年,极胜之时据有35个州,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南唐39年的历史,放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长河之中,并不十分的引人注目,因为无论就其版图的广辖,人口的多寡,传世的久在,都无法和历代强盛的统一王朝相比。所以正统的旧史学家比如薛居正,欧阳修在前后两部五代史当中将南唐列入僭伪、世家之列。非正统的旧史家,比如马令,路由,在两部南唐书当中虽然有意推崇,但仍不免缩手缩脚。好在近代以来,人们对南唐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北拒晋、汉、周。南威粤、闵、楚,独霸一方,虎视中原,即便是在北宋统一之后南唐故地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代纷争,十国扰攘、分合之际、巨变之时,南唐承上启下,对当时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割据淮南的吴王杨行密去世之后,他的近臣徐温和张颢支持杨行密的长子杨渥继承吴王之位。不久之后,徐温和张颢又合谋杀死了杨渥。拥立其弟杨隆演继吴王位。继而徐温又除掉了张颢,吴国开始由徐温独掌大权,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大致位置在今天江苏连云港西一带,徐温早年贩盐为盗。而后跟随杨行密自合肥起兵,虽未常有战功,但善于计谋。徐温虽然夺得了吴国的军政大权,但是地位却并非十分的稳固。原本跟随杨行密出生入死的一些吴国勋臣旧将,对靠着阴谋起家的徐温十分的不满。天佑九年,公元912年,阳春三月的吴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宣州观察使李遇,镇南节度使刘威以及輋州观察使陶雅等人。由于痛恨徐温的专权,不仅拒不朝见,而且密谋要除掉徐温。徐温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派亲信徐玠到宣州,想要游说宣州观察使李遇。李遇慑于徐温的权势,本来已经答应入朝觐见。但是徐玠这个人酒后坏事,烂醉之际对李遇说:“君言入谒是良图也,不耳, 则为反矣。哥们我跟你说哈,你入朝就对了,如果不去,就会被视作谋反。李遇一听这话,当场就怒了。回敬道,君言遇返,且杀吴王者谁也?吴王指的就是杨行密的长子杨渥。都是千年的狐狸,说什么聊斋呀,你说我谋反,那杨渥到底是谁杀的呢。徐玠的出使宣告失败,回到广陵复命。

徐温得报之后立即派出时任时任黑云都指挥使柴在用前往宣州用武力解决争端,宣州城攻打李遇的战事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时候,徐温抓了李遇的小儿子来劝降。李遇看见幼子在城下哀嚎求生,不忍再战,开城投了降,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徐温下令将李遇全族尽数诛灭。

南唐烈祖李昪就是在这种形式下,登上了吴国的政治舞台。他本是权臣徐温的养子,在剿灭李遇的过程李昪中出兵助战有功,徐温将其提拔为升州刺史。升州就是今天江苏的南京,三国的东吴,后来的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都曾相继建都于此。李昪就任升州刺史之后,大力选拔人才去贪用廉,雄心勃勃修明政教。又对升州城进行了修整和扩建。历时五年,升州面貌大变,居民繁富,城池坚固。李昪在升州招贤纳士。这对于徐温而言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尽管对李昪这位养子很是赏识。但是光赏识没有用那毕竟不是亲生的。在李昪任升州刺史的期间。徐温给自己加官进爵,封齐国公,出镇润州(今江苏镇江),他跑到润州遥控,让他的长子徐知训坐镇广陵辅政名义上是辅佐杨隆演。实际上,是徐温父子二人联手,里应外合,更加稳固的把控朝政,徐温这一手玩得很是高明。不仅如此,他还在巡幸升州的期间,看到李昪把升州治理的不错,担心他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直接釜底抽薪把李昪改任为润州团练使。

这一改变可是把李昪气的够呛。他心想着,我叫您一声爸爸,可是也不能这么玩啊。润州久经战乱,人烟稀少。您是尽挑着热乎的吃了,可也不能就这么着随便喂我一口冷饭呢。于是李昪向徐温请求去往更加富庶的宣州去任职,但是徐温坚决不许。父子俩各怀心腹事,又都不方便说明白。正当李昪迟疑不定,无计可施之际。他的谋士宋齐丘私下找到了他说,“三郎骄纵,败在朝夕,润州去广陵隔一水耳,此天授也”。三郎就是指徐温的长子徐知训,从润州到广陵只有一水之隔,距离上要比升州近得多。徐知训一直目中无人,早晚出事,从润州可以直接出兵广陵,名正言顺的去控制局面。这真是天赐良机,我们从后来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宋齐丘送的不是气球,他送的是一条金玉良言,锦囊妙计。李昪听了宋齐丘的一番话,好似醍醐灌顶,即日就启程赶赴润州。

人在广陵的徐知训,被其父安插在杨隆演的身边。可是徐知训严重缺乏政治头脑,这个二货青年仗着他父亲的权势,干了很多件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事。自辅政以来,常常是骄横自私,甚至对吴主杨隆演,也毫无君臣之礼。一起看戏的时候一时兴起,就让杨隆演和他一起演戏。这徐知训的自己扮演参军,让杨龙眼扮作他的童仆,扎着小辫子,穿着破布的衣裳,跟在身后。两个人相约一起泛舟出游,徐知训用弹弓打杨隆演幸好被侍从拦下,没有打中。又一起相约去赏花,徐志俊酒后悖慢,直接把杨龙演给吓哭了,杨隆演找了个机会离席而去。徐志训追赶不及就打死了杨隆演的亲信。对国主尚且如此,对朝中的大臣就更加肆无忌惮,威武军节度使李德诚家里有家妓数十人,徐知训得知以后就向他索要,李德成委婉的推脱说,我家里的那些家妓。岁数都太大了,有的都是孩子他娘了。哪能让他们去侍奉贵人呢?等我物色到更年轻更漂亮的。一定尽献给徐大人。二货青年徐知训一听李德诚拒绝自己,当着使者的面暴跳如雷。大怒的说:我杀李德诚易如反掌,总有一天。我会连他妻子一并据为己有。

徐知训这个大话说的还是太早。因为在不久之后,他就被大将朱瑾设计击杀在了府中,徐知训死了,在润州观察时局的李昪。终于等到了机会,得报以后,李昪迅速过江,进入广陵控制局面。徐知训是徐温唯一的一个年长的儿子,徐知训被害,徐温也在听到消息后立刻由升州赶回了广陵。徐温首先怀疑干儿子李昪也有参与,由于担心危及自己的地位。徐知训曾几次三番想要杀掉李昪,徐温对此十分清楚。李昪刚到了润州没多久,朱瑾就杀了徐知训,李昪又反应极为迅速,第一时间带兵过江进入广陵,这些全都让徐温满腹狐疑。

可是他赶到的时候首犯朱瑾已经自杀,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李昪有所图谋,除此以外,更蹊跷的是,徐温在徐知训生前的住所发现了一个秘密所在。里面画着徐温和徐知训的几个弟弟全部被绑缚受刑。画中还有徐知训本人衮冕正座,徐温看见以后当场唾骂:狗死迟矣。这些画不见得就是徐知训所为或许是李昪所为也未可知。但这些发现却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徐温对李昪的怀疑,考虑到剩下的几个儿子全都幼弱。徐温于是以李昪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督军副使,接替徐知训留在广陵辅政。正像之前宋齐丘判断的那样,李昪以退为进,顺势成为了徐知训被害之后的最大赢家。十余年的养子生涯让李昪练就了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惊人的忍耐力,前者得益于其养父徐温的熏陶,后者归功于长期寄人篱下的磨砺。在广陵辅政之后李昪深刻吸取了徐知训的教训,“事吴王尽恭,接士大夫以谦 御众以宽,约身以俭。求贤才纳规谏、杜请托”只几年的光景,士民悉然归心,虽宿将悍夫无不归服。这个时候的李昪,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仅其本人能力超群,而且掌握着一定的实力,这个时候李昪早已不满仰他人鼻息,充当养父权臣徐温的爪牙。

徐温眼见养子李昪逐步做大。委派其次子徐知寻来到润州,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徐知寻增长阅历和政治才干。二是从润州对李昪加以监视和控制,徐温的亲信也同样意识到了形势的危急。一个是尚书右仆射严可求,一个是早前酒后误事的徐玠。这两个人屡次建议徐温把徐知寻派去广陵将李昪替换出局。但是遭到了徐温夫人陈氏的强烈反对:说李昪自我家贫贱时养之,奈何富贵而弃之。这么一个理由对于徐温而言,可以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如果让二儿子徐知寻接替李昪,他到底能不能胜任。徐温心中没底,一时间拿不准主意,可是又禁不住严可求等人的反复劝说。徐温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要撤换李昪,但是这个时候要换下李昪就好比赛场上竟正进行到紧要关头,主教练要求关键球员下场休息,就算场上球员同意。球迷们也不会答应。所以这个事必须要讲究策略。杨隆演在920年病逝,这个时候吴王已经换成了杨溥。徐温准备亲自率领诸藩镇节度使入朝,请杨浦面南背北登基称帝。但是临行前徐温本人突然病倒,只能派徐知寻奉表入朝劝进,同时借这个机会代替李昪执政。李昪闻讯以后自知当下羽翼未丰,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和徐温正面对抗,只能忍痛连夜写好了表章请求前往洪州出任刺史。几年的辛苦又将再次拱手让人。然而就在徐知寻抵达了广陵劝进的事将行未行,李昪收拾好行装,表章当奏未奏之时,突然从升州传来了徐温病逝的消息,自此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徐知寻听说老爹死了,不敢在广陵耽搁连夜就跑回了升州。李昪则一下子从容的许多,仍旧在广陵辅政。在这一年的11月(公元927年)李昪上奏请吴王杨溥称帝,自己则加拜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浔阳公。徐知寻和他的兄长一样,过度自信却又无才无德只知一味的专横跋扈而不懂得收买人心掌控局面,这就导致徐温死后树倒猢狲散,原有的亲党一大半改换门庭转投了李昪,没走的旧僚故吏情知徐知寻必败,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徐知寻对自己的几个弟弟同样刻薄寡恩,导致徐知诲,徐知谏也是首鼠两端频频向李昪示好。为了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徐知寻身边的亲信周廷望建议捐宝货以结朝中勋旧老臣,徐知寻采纳了这项建议。派周廷望前往广陵上下活动,收买人心。周廷望到了广陵以后,假意投靠李昪摸清了底系回报徐知寻,徐知寻马上采取行动,以为养父服丧为由召李昪前往升州,准备在升州一举剪除后患。

李昪用脚趾头也能猜到,只要是去了升州,就不会再有什么好果子吃了。于是假称吴主杨溥不许。我很想去给爸爸服丧,但是皇帝不让。你看这事搞的,皇帝不单单是不让我过去。他还让你徐知寻前来广陵,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最近有人举报老弟,你有不臣之举。说是钱镠那边最近送给老弟你一些金玉马鞍器皿什么的,上面有龙凤图案的装饰。说是你不小心给用了,过来广陵解释解释就行了.虽说是在一个乱世,但是杨溥已经称帝,僭越这种事同样是非比寻常的。无奈之下徐志寻只好硬着头皮前往广陵。临行之际周廷望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公有往日而无还日。希望徐知寻改变主意,但是徐知寻坚决不从。到了广陵之后哥俩还打了一番嘴仗,徐知寻责问李昪说:老爹没了大哥你身为人子却不去服丧守灵,你这样做合适吗?李昪则反问徐知寻:你备好宝剑等着我,我怎么敢去。况且兄弟你身为人臣,却行僭越之事。你觉得你这样合适吗?徐知寻就这样被暂时留在了广陵。又以不臣之罪夺取兵权,徐氏一族的势力自此一蹶不振。

后来的徐知寻出任过润州镇海军节度使,在润州终日宴饮,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但李昪对他却仍然不放心,有一次李昪将徐知寻召回扬州,酒席宴间他端起一个酒杯倒满酒赐给徐知寻并说,喝了这杯酒我祝兄弟能活1000岁。徐知寻担心这酒里有毒于是呢另外拿了一支酒杯把酒一分为二。反过来献给李昪,说哥俩一起喝了这杯酒愿与大哥各享500岁。李昪的脸色刷一下就变了,左右环顾就是不肯接着半杯酒,徐知寻端着这个酒杯,毫不退让,就在这个十分尴尬的紧要关头,有一个名叫申渐高的伶人上前去打圆场,并且把这两只酒杯拿过来同时一饮而下。喝了酒之后把酒杯直接揣进怀里转身离场而去,李昪秘密派人送去解药但是迟了一步,申渐高已经脑溃而亡。这是记载在资质通鉴当中一段故事,由此也不难看出李昪在养父徐温过世之后,对徐氏实际上是仍然很是猜忌。后来的徐氏兄弟当中先后有三个人,徐知寻,徐知晦,徐知谏全都死在了洪州,似乎都不是善终。这些恐怕和李昪的猜忌不无关系,

李昪篡吴是经过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从吴王以下一直到当地的百姓,李昪一律怀柔,以此争取当地势力的好感。他的养父徐温早年之所以篡吴失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得到当地势力的支持,这对李昪而言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启示。李昪在同杨氏旧臣的周旋当中,深刻的感受到要让这些当地人不反对自己已经是十分不易,想让这些老臣真心拥护自己基本上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要取代吴国这样一个地方政权,并且稳固的统治又必须得到土著势力的积极支持。于是李昪开始把眼光转向了江淮,特别是江南一带那些地位不高的土著小人物,洪州的宋齐丘,歙州的查文辉、建州游简言、广陵的陈觉和冯延巳都是在李昪辅政之际投于门下,由其一手扶持起来的。这些人同属土著势力但是在吴国政权当中并无一席之地,李昪的出现刚好给这些人一次平步青云的良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南唐政权当中的重要人物。李昪自己作为一个侨寓人士,在怀柔江淮土著势力的同时,不仅大力提拔吴国原有的北方人士,还特别重视招揽新近南下的贤才。这一时期北方士人当中比较有名的,比如高密孙晟,北海韩熙载,河北的高越、高远,大批的侨寓人士聚集在李昪的周围确实加强了他的实力。这两派人成为李昪的私人势力的两大侧翼,明眼人都的出,杨吴政权将亡,李昪行西汉王莽之事,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眼看着自家江山即将被他人占有,杨氏子孙当中,有没有人能够挺身而出呢?还真有,吴帝杨溥是个比较懦弱的人物,终其一生在吴国政治舞台上都扮演着被人玩弄于鼓掌的傀儡角色,但是杨溥的三哥杨濛性格刚烈且素有才气,徐温掌权的时候他就常常自叹我国家竟被他人所有。等到李昪辅政之后,杨氏的一些旧臣宿将想要推举杨濛为主,但是遭到了李昪的强烈打击,杨濛被以藏匿亡命、擅造兵器为由,降为历阳郡公,幽禁在了和州。等到吴氏将亡的时候,杨濛杀掉看守逃到了庐州,想要投奔镇守那里的老将周本,周本想要保全杨濛,但是周本的儿子周弘祚不同意,用计抓了杨濛送于广陵李昪得报,遣使在采石杀了杨濛并追废其为悖逆庶人。杨濛死后杨氏老臣人人自危,从此不再有大规模的抵制行动,李昪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加快了篡吴的步伐,为了掩人耳目,他像他的养父徐温一样请求归老升州,到了升州以后扩建城池营造宫城,

公元935年,吴帝杨溥加拜李昪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以升润宣等十州为齐国。李昪接受了兵马大元帅和齐王的封号,但是辞掉了尚父、大丞相等虚衔。正式建立齐国,立宗庙置百官。公元937年。吴帝命江夏王杨林奉吴国玺绶,来到升州,正式禅位给李昪。李昪改元升元,国号大齐,定都金陵。到了升元三年李昪改国号为大唐,史称南唐。至于吴帝杨溥,尽管深明时势,但是像很多失位君主一样,下场十分凄惨,先是被幽禁,而后在升元二年被杀,年仅38岁。杨氏的一族老小在后来因为宋齐丘的建议,举族被囚禁在泰州,到了南唐元宗李璟朝时,全部被杀。一代明主杨行密的后人从此全部消亡殆尽,令人唏嘘

南唐代吴做的不动声色在当时并未引起非议与混乱,这种情况在五代十国时期是比较少见的,你说是刚好顺应了时代潮流也好,说是受大环境影响也罢。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李昪的话运筹帷幄,对吴国的军臣百姓上下打点,笼络的很是周全。那么李昪究竟花了多少时间才完成的吴唐禅代呢?如果从徐知训被杀李昪辅政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公元937年受禅建国,前后长达20年之久。于是有史书称之为花费20年时间,内谋其家,外谋其国。劳心役虑,数倍于三国曹氏,西晋司马氏,可以说是老谋深算,极富忍耐力。因此李昪很顺利的完成了受禅过程。

然而就在已经称帝一年多时间,想要复兴李唐的时候,李昪却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这位自称是唐氏苗裔的皇帝,竟然无法确认自己的祖先。经过大臣们的反复商议,挑来选去,最后选中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当远祖,又随意编排了十代世系,总算了结了这一桩公案。聪明的南唐史官十分巧妙的将这一经过如实记录下来。但是了1000多年的时间,历史这滚滚不息的长河早已冲淡了史书的墨痕,仅从幸存遗留的残篇断简之中,究竟还能找出多少真相,谁也无法说清。现存有关李昪家事的文献记载,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根据李昪自己的选择说他是宪宗子建王李恪的的后人;有的说他是玄宗子永王李璘的苗裔;有的称其为唐之宗室,但是没有指明是谁的后代,也有史料称他的父亲叫李荣,祖父名李志,但是从有关记载来看大多都是来自传闻,而且含有猜测的成分。可信度不高。结合文献记载中编造世系的情况来看,这些说法全都值得怀疑。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则完全推翻了他与李唐宗室有关系的说法,他称李昪世本微贱,根本不是什么唐氏苗裔,可是由于同样缺乏根据,这一结论未免有些草率。

那么李昪到底是谁的后人?现在看来最合乎逻辑的,是《十国纪年》当中的说法:李昪少孤而遭遇乱世。莫知其祖系,很小的时候他就成了孤儿,又恰逢乱世,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谁的后人。也可以断定的是,李昪既不是唐氏的苗裔。也不姓李,他生于海州就是今天的江苏连云港,大概六岁的时候成了孤儿。流落到了豪州为杨行密所虏,因杨氏家中的兄弟不能容纳。杨行密的将其送给了徐温被收为义子。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六岁的孤儿,而且天性聪慧,他可能不记得自己的远祖,但是不太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更不可能忘记原来的姓氏,那么他又何苦非要冒充李氏呢?从李昪辅政吴帝开始前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谶语,或许可以作为一种解释。这句谶语叫做东海鲤鱼飞上天,东海就是海州,鲤鱼可以代表李氏。这是会有海州李氏登基称帝的意思,古代的谶语应验有两种情况,一是处于某种需要自己编造传播借以迷惑视听。二是谶语先出而后有人借机附会。那么东海里鱼飞上天的谶语出现在李昪得势之前,东海与李昪地望相符,至于鲤和李则是后来的事情,而且在五代十国乱世中,能借李唐正朔的名字,登基称帝,改朝换代,对于普通老百姓更容易被接受。这大概就是李昪之所以冒称唐氏后裔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唐升元四年的十月李昪从金陵出发,来到东都扬州。这一年李昪已经53岁,自从被掳为养子,寄养徐氏门下以来40余年间,从看别人眼色生活的螟蛉之子到开创基业的一国之君,几十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已经鬓发如霜的李昪流下了感怀的眼泪。在扬州住了一个多月以后,李昪返回了金陵。因为年龄的原因,李昪的脾气逐渐变得十分的古怪,急躁易怒。这种变化固然与它忧虑国家前途有关,但是更为重要的则是因为李昪开始大量的服用丹砂,他和那个时代很多专制君主一样不可能摆脱宗教迷信的影响,那么到了升元七年的二月,李昪疽发于背但是秘而不宣,偷偷找来太医诊治,同时听政如故。不久以后李昪病危长子李璟入宫侍疾病,李昪向他交代后事叮咛再三。对他说德昌宫储存戎器具,金箔700余万,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以保社稷,不可袭炀皇之迹,恃食阻兵自取覆亡。苟能守吾言,汝为孝子,百姓谓汝为贤君矣。又咬破李璟的手指,特别强调。说他日北方当有事,勿忘吾言,此时李昪十分后悔服用丹砂造成的恶果。因此有告诫李璟,吾服金石,欲求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为戒,当天夜里里便崩于升元殿中,终年56岁。谥曰光文素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同年的11月,葬于永陵。

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李昪都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物。他善弄权术控御臣下,周密慎查,但又敦厚慈恕,待人以诚,不失温良仁爱之心。受禅之时李昪曾和宋齐丘产生矛盾,但是继位之后仍拜宋齐丘为相。后来宋齐丘罢相发怒不肯朝见,李昪特意派自己的儿子李景遂前去慰问,又专门摆下酒席宴请宋齐丘。酒酣之际,宋齐丘大发牢骚说陛下开创基业,臣之力也,奈何忘之。言外之意你能有今天我可是有功劳的。李昪听到这话是当场发飙说,公当年以门客的身份依附于我,现在位列三公够可以的了,你在外边说我嘴尖好像勾践。难与共享乐,你说说是不是你说的。宋齐丘听后也是毫不示弱。我承认那都是我说的,我当门客的时候,陛下也还只是个裨将呢,现如今大可以杀了我。这场宴会最终就在两个人的争吵中不欢而散。第二天李昪酒醒之后特意写了一封手诏向宋齐丘道歉说,朕之脾性子嵩(宋齐丘的字)平昔所知,少相亲,老相怨,可乎?哎呀,我这个臭脾气啊,你应该知道的,年轻的时候要好,老了老了互相埋怨。何苦呢,这一段有趣的历史被人记录了下来,时至今日。有幸能够展现于世人,与此同时呢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李昪对于下属,老友一般的真诚。

李昪谦抑恭俭善于克制自己,堪称臣民的表率,但又有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往往在受到意外的刺激时,容易失去理智,做出超乎常情的举动。比如在和后晋的战败以后,不肯接受被遣返的战俘,连司马光在评论的时候都说,受而怒其将以谢敌,吊士卒而抚之。斯可以,何必弃民以自资敌国乎。李昪继位之后每日是亲理朝政,兢兢业业,竭尽全力毫不懈怠。虽为帝王之尊,却仍旧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常穿草鞋不讲排场,他的书案有一个捧烛铁人,是过去杨氏马厩里的旧物。常在左右服侍都是一些年老丑陋的宫人,这种节俭是自然流露的举动,绝非故作姿态。

李昪这个人,素蒙壮志,以天下为己任,有一统寰宇,建立千秋基业的心胸。却又很不自信,终究只能以保境安民为满足。马氏南唐书评价他,烈祖之起,虽无雄才大略,而深沉宽裕,本于天性,幸而适逢中原扰攘之际。故数年之间有足观者。陆氏南唐书评价他在位七年,兵不妄动,境内赖以休息。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者之风。凭借南唐的国力,李昪称帝后,要平定南方并没有大问题,但自幼饱尝战乱的李昪,不忍心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与民休息,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被大臣冯延巳讽刺为“田舍翁”毫无进取志向。 李昪却说: 吾少长军旅,民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

李昪虽然是一个割据的皇帝,性格上也不无缺点,但是自他执掌政权以来。内则政宽行平,外则邻邦敦睦。对江淮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结合其前后的过往,我们不得不说里面是在那个时代极为难得的一位明主。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咏灯》李昪传世唯一作品

发布于 2023-05-28 16:07 ・IP 属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