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至24日,由中国中东学会、内蒙古民族大学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中东研究中心承办,“世界史学科促进埃及国别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项目支持的“第四届埃及历史和埃及发展”高层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论坛以线下线上方式举行,主会场设在霍林河校区明理楼报告厅。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东海,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埃及驻中国大使馆文化教育科技参赞乌麦伊麦·伽尼姆·吉丹女士先后在论坛开幕上发表致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毕健康,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编辑室主任詹世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副院长金中杰,武汉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以及来自外交部等政府部门、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杂志社、媒体等150余人在线上线下参加。论坛开幕式由我校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王泰主持;闭幕式由我校法学与历史学院院长田明主持。
赵东海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世界史学科是学校最早的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学科在古代埃及史专家刘文鹏教授、世界现代史专家姜桂石教授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扎根祖国北疆,弘扬优良学风,推进学术创新传承。为纪念刘文鹏先生所做的贡献,2021年11月,恰值刘文鹏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学校在他辛勤耕耘了35年的校园隆重举行了刘文鹏先生纪念铜像落成仪式。赵东海表示,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承办世界史研究领域全国性学术会议,如今内蒙古民族大学“刘文鹏学术讲座”、“埃及历史和埃及发展高层学术论坛”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品牌。
开幕式后,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中国前驻沙特和埃及大使吴思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副主编郭子林,中国中东学会顾问王铁铮,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李安山,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复旦大学教授金寿福分别作了题为《中埃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埃及历史与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思考》《埃及现代化探索之路:特点和问题》《交流互鉴视野下的古埃及与周围世界兴衰》《埃及近代改革的历史启示》《中国与非洲哲学史比较研究之体会:以古埃及与中国的“宇宙”概念为例》《区域国别研究视域下的当代埃及学》《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及特征》的主旨报告。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编辑部主任徐再荣主持了主旨报告。
在论坛研讨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海利,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刚,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车效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别区域分社总编辑高明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章远等先后主持了相关分会场的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贾笑冰,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郭丹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教授戴晓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安春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天社,《历史教学》执行编辑王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传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阿拉伯世界研究》编辑部主任李意等先后就相关研讨进行了评议。
闭幕式上,我校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王泰,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李晓东分别作了总结发言。2022年是古埃及象形文字释读成功和埃及学诞生200周年,也是埃及自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的100周年,还是埃及“七月革命”成功70周年。埃及学、埃及历史和埃及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埃新时代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加深对以埃及为代表的中东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了解,为更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多元文明的共存,促进中埃研究学术共同体成长壮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校已举办三届以“埃及历史和埃及发展”为主题的高层学术论坛,本次高层论坛主题为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埃及历史与埃及现代化以及中埃关系,相关议题为古代埃及与中外埃及学的发展、阿拉伯国家产生以来的埃及历史、当代埃及经济社会与转型、埃及安全/对外战略与地区作用、中埃关系与文化交流。论坛将为推进中埃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开展合作,捍卫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坚定朝着新时代构建中埃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作出学术贡献。
论坛现场
赵东海校长致辞
王林聪副会长致辞
罗林主任致辞
乌麦伊麦·伽尼姆·吉丹参赞致辞
闭幕式现场
王泰主任主持开幕式
田明院长主持闭幕式
线上参会部分专家学者合影
主会场与会人员合影
会议现场
科研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