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制这门学科在初中阶段有什么实际意义?
21 个回答
我上学的时候学的还是《思想品德》,8年过去了,回头看一看自己曾经接受过得教育,觉得应当总结一下了。
我们先来看看《道德与法治》的编者怎么说
看到没,这是一门融合了伦理道德,心理学,法学,政治与国情的综合课程。其中七年级以伦理道德和心理学为主,八年级是法学,九年级则是政治与国情。我们分开说。
先来看看七年级的课本
七年级教材的主题是“关注生命的成长”,理论上没问题,给孩子做一个小升初的衔接,但是实际教学中往往是被孩子们集体抵制的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是现在的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比十年前的早了好几年,世界观的形成也比之前早了很多,体现为孩子们普遍早熟。
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小学就有qq号,但是经常和同学网上聊天,逛贴吧是初中才开始的。现在的初中生小学的时候就拿着平板在班群聊的不亦乐乎,假期也会跟朋友一起打王者,吃鸡,刷抖音。他们很早就开始接触成年人的价值观,因此到七年级还要给孩子们强行灌输这些与网络上主流价值观不合的内容,当然会激发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价值观的普及到现在的小学四年级应该就没啥用了,那应该给早熟的孩子们教些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八年级的课本。
孩子们早就已经开始在网络上接触社会了,因此课本的内容就转向“社会的规则”,讲清楚义务和权力,让未成年人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络公民。
这一部分内容在台湾和澳门都叫做《公民》,个人认为是最符合孩子心理年龄的一部分。结合他们日常中见到的事物,来进行讨论和辨析,让他们在网上和别人争论的时候不至于靠骂人取得胜利。教材上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
这一部分结合生活与网络实际的内容才应当是教学的重点,让初中生能够在网络上争论的时候学会先调查,经过换位思考;不变成盲目的小粉红,双标狗,张口闭口nmsl。培养新一代合格的网民就需要增加八年级教材的内容。
但是好景不长,我们来看看九年级的教材
九年级教材就突然拐了弯,编者觉得15岁的孩子们已经足够成熟,能够理解中国的政治架构和共产党取得的辉煌成就,希望与高中内容做衔接。让八年级的理性思辨最后又回到了熟悉的硬背模式。
“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网络上的唯一体验就是因为敏感言论被删帖,青少年对他们和国家的联系没有切身的体会,又谈何理解呢?这一部分内容直到高中仍然困惑着学生们,因为要了解这些内容需要在脑海中构建唯物主义的社会经济模型,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后再用这个模型去解释国家的制度和选择。
综上所述,跳过七年级,学好八年级,九年级就看《睡前消息》,这也是网上唯一的政论类节目了,提前了解社会不公和钱能决定很多事情的残酷现实。
以上
这门课程曾经出现过不同的名字,以前叫政治,后来叫思想政治,又叫思想品德,现在又叫道德与法制。但无论换成什么名字,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
将青少年培养成符合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期望的社会人。
答主目前还是初二的学生,理论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社会学有一个概念叫“社会化”,指的就是人从一个只满足自己原始欲望的自然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益处的社会人。
社会化的方式有很多种,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庭教育,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对我们的一生都有影响;媒体报道、文学作品、电视、电影等都是价值观的灌输手段,而政治课程,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但也是一个“正路”的部分。
——简单而言,这门课程就是“教你做人”。
但又有一个疑问: 既然是教学生做人,那为什么不在生活上去教,而要采用背诵-考试-评分这样死板和笨拙的方式来做呢?
相信这个疑问也是答主想要问的。
我认为原因有二:
1.我们当前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能让我们用更灵活的方法进行洗脑,并能精准地测量洗脑效果;
2.在初高中阶段,把那些连在表面上都不肯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青少年,以考试的形式识别出来,排除出高等教育系统之外。
重点说说第二个。
答主认为怎样的人是最可怕、对社会危害最大的?
A.有知识有技能,且道德高尚的
B.没知识没技能,但道德高尚的
C.没知识没技能,道德也低下的
D.有知识有技能,但道德低下的
社会最需要的是A类人,B类虽然说不上能做多大贡献,但毕竟也是人群中的绝大部分,也能维持社会和谐稳定;C类看似危害不少,但缺乏知识和技能,终究掀不起多大浪,但D类人,则是最容易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的,所以答案毫无疑问,是D。
避免出现D类人,有什么方法呢?
很简单,一是全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二是采取把道德水平低下者识别出来,不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
所以方案就很明显了,一是从小学到大学,全面普及思想道德教育,二是用中考和高考的方式,将不愿意——哪怕只是在表面上——认同这套价值体系的青少年,排除在能接受下一阶段学习的范围之外。
那么,那些只是表面上(语言、行动上)认同主流价值观,内心(思想)上不认同的人,无法在这个系统上识别出来,怎么办?
——你都已经在语言和行为上认可了,谁还管你的内心思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