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认真的分析||许豪杰和他的恋童癖

今早许豪杰被曝出微博账号被封,同时微博内容全部被清空,网络上一片叫好,原因就是他早早被扒皮的恋童癖
许豪杰是为何人?90后搞笑自媒体博主, 《超级演说家》 季军,因为他惯于自我介绍“我是许豪杰,这是我第xx次创业”,所以被称作“创业大神”“创业之神”
而恋童癖又是什么?是以未成年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病理性性偏好。
恋童癖者在特定情况下甚至会从癖好转变为性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威胁、强奸幼童!可谁能保证心里暗暗作祟的欲望和旷日持久的压抑不会爆发?
创建大尺度恋童癖网站、巧舌如簧为自己的恋童癖开解、在网络上公然贩卖儿童贴身物品,许豪杰种种令人作呕的行为都应该付出应有的代价!
许豪杰的相关事件已经在走法律程序,但是许豪杰事件又将恋童癖摆在公众视野。一个“许豪杰”倒下,谁能保证不会有千千万万个“许豪杰”在暗处觊觎着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们?正应了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有了许豪杰这种对孩子满是觊觎的恶狼,谁还敢保证地下没有大量的从事交易的色情人员?浮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已经如此令人寒心,又怎能去想水下的恐怖?
恋童癖催生出来的色情行业的危害性不可想象,当恶魔将魔爪伸向毫无还手能力的孩子的时候,作为大人,作为家长,难道就没有责任?
而关于恋童癖和性侵儿童,我有以下几点话想要说:
1、家长往往是最大的纵容者和罪魁祸首
在我国,家长在麻将桌上、牌场上、赌桌上尽情挥霍,情到深处甚至忘记孩子的存在,又或者急于打发走孩子,“给你百八十块钱,自己出去玩”的情况时有出现。家长们对年龄尚小的孩子过于放松或者轻视了孩子安全的重要性,这往往是藏在暗处的嫌疑人们的狂欢
家长们下意识地高估了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好坏判断,低估了周围环境的安全性,最终酿成大祸
而与此同时,朋友圈“晒娃”甚至都会成为滋养恋童癖者的温床,从性向往到性实施,有时候仅仅需要家长们的助推而已
当你手指一滑,随便在微信上添加好友或者参加各种没有公信力的微信号的晒娃活动时,你的孩子可能早已经变成犯罪分子谈判桌上的一枚筹码或者各类儿童情色网站上的封面人物,而家长们不自知的天真和不作防备的态度可能会断送你们的孩子一生,造成终生都磨灭不了的阴影

(图为许豪杰关注的人的相关博文)
可以看到,这些孩子们正值幼年,甚至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可能只是一颗糖,又或者是一个玩具,都可以诱惑这些没有防备的孩子!
毫不客气的说,家长的不作为和不防备都可能会造成孩子们的悲剧!
2、恋童癖≠同性恋
在众多色情网站上,除了一些激情四射的动作画面的视频之外,还会有强行逼迫儿童或者引诱儿童进行性交或者从事性服务的行为发生,这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大多也会有同性行为的发生
在相关报道中有一句话我十分赞同 ,“同性恋和恋童癖并不一样,同性恋是对一个完整的个体产生长期爱恋的行为,而恋童癖仅仅是爱上了一个个体的某一个部分”,也就是说,恋童换谁都可以,只要是儿童!何其可怕?何其恐怖?!
在许豪杰的微博以及ins关注上面,出现了清一色的男同性性交的视频,甚至将男孩摆在公共平台上进行喊话之类的交易行为
太多的此类视频以及事件的发生都会让公众对同性恋这一群体造成不可挽回的偏颇的印象。但是,其中男性性侵女童或者女性胁迫男童进行性行为的事件也是时有发生的,公众的注意力不应该放在同性恋这一群体上,而是在事情暴露出来的第一时间,对恋童这一概念有所关注以及防备
在这种情况下,同性恋不应该变成随意指摘或者被揣测为恋童癖的源头,更不应该背上“就是同性恋才会有恋童癖”的锅
3、现阶段的儿童性教育不可避免
在各种儿童性侵事件的发生背后,追根溯源,殊途同归,往往是孩子的安全意识工作不到位、孩子的性教育没有落实到位
在中国往往崇尚含蓄和知廉耻,性教育变成了人人避讳的一个话题,提倡儿童性教育的人也变成了公众眼中的“色鬼”“宣扬不道德行为的人”,而这也最终成为孩子入虎穴,见虎子,却不知身处何处的悲哀
前段时间的“儿童性教育到底应不应该”的讨论甚嚣尘上,不论结果怎样,性教育已经被放在了公众视线之内,可能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接受还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但是 我们对于孩子的管教却不能“慢慢来”,在种种事件发生之后,家长们更应该注意对孩子关于性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换一种语言,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来告诉孩子
4、对恋童癖要有所了解
恋童癖分为三种类型: 固定型 、 回归型 和 攻击型 ,这三种类型的攻击性依次增强
固定型:这一类人对成人不感兴趣,如果对孩子提起性趣则是先建立友谊,后实施性行为。其中多是邻居家、朋友乃至亲戚的孩子!
回归型:这类人在社交、恋爱上与常人无异,甚至是已婚人士,但是当精神上受到压力或者刺激时,便有了不成熟的性表达方式,也就是对儿童的性幻想甚至性行为!
攻击型:这类人的心理及其变态,处于各种原因会对儿童的某些器官进行蹂躏,通过畸形、变态的性行为发泄自己的感情!
5、恋童癖的原因
恋童癖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甚至性格缺陷,大都是因为生活工作压力大、与同年龄层恋爱过程中受到打击后转而对儿童产生性想法、家庭不和谐等等,但是都会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及时发现、杜绝与这种人的交往,同时建议具有或者有趋势成为恋童癖的人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说一句,恋童在学界已经慢慢成为公认的天生的“取向”,但是它所催生的色情行业和不正当交易确实违法、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应该坚决杜绝、抵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及时发现、杜绝与恋童癖的任何来往才是家长们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