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
汉语文字
收藏
0 有用+1
0
中文名
拼    音
lì;dài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VII
仓    颉
LE
郑    码
XBKV
笔    顺
横折、横、横、竖钩、点、提、撇、捺
字    级
一级 [1] (编号:1035)
平水韵
隸:去声八霁;隶:去声十一队 [5]
总笔画
8+0
四角码
5090₉
统一码
96B6
注音字母
ㄌㄧˋ
造字法
隶: 会意字 ;隸: 形声字
字形结构
合体字,独体结构
异体字
*隷、𣜩、𥛓、𥻊、𥻳、*𨽻、𨽹、𨽾、𨾁、𨾀( *是《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中的异体字

文字源流

【甲组】“隶(dài)”字形演变流程图 [2]
简体的“隶”本是会意字,春秋金文作甲组图1,是动词,应读为dài,手持牛尾,表示赶上并逮住牲畜。此即“逮(dài)”之初文。战国时继承春秋象形意味浓重的写法成为当时的主流,玺印文字作图5,显然是追术艺术性而使“构件A”成为特定的符号。小篆使尾由手下握至手中,贴在牛尾两边的毛离开牛尾,作甲组图6,削弱了象形性,也非主流写法,但被《说文》所采纳而成为主流写法。隶变后楷书作隶,主要是笔势变化。 [2]
【乙组】“隶(隸)”字形演变流程图 [2]
奴隶的隶,繁体作“隸”,是形声字,右部的“隶(dài)”作形旁,因放牧牛马者为仆役,所以用此作形旁;左部的“柰(nài)”指一种落叶小乔木,在“隸”字中表声(隸与柰同为 舌音 )。隶变后楷书作“隸”(隶定作“𨾀”)。随着字形简化,声旁“柰”被去掉了,与表示追及的“隶(dài)”成为同形字。隶变时,形旁“隶(dài)”本手持牛尾,牛尾讹作米,遂成乙组图14、图15等字,并俗体。 [2]
《说文解字》还收录了一个异体字作乙组图1。字形以“ ”为声;声旁祟为会意字,从出从示,出是脚离某地之象,示是祭祀神主之象,出示结合会“神祸”之意。祟于此字中表声。“𨾀”与“隸”为重文异体,“𨾀”为小篆,“隸”为古文,二者之别在于声旁之作“祟”与“柰”。小篆隶隶定后楷书作隶。隶变时,声旁祟的构件出讹作土,最后楷书作“隷”(祟的构件出讹作士,非土)。“隸”又简化为“隶”。作为异体,隶与隸之别仅在构件作木与出,作木为原初形体,作出为后代讹变(士又为出之讹)。 [2]
“隸”本义指奴隶,即为奴隶主奴役的人,在这意义上又可引申为动词性的奴役、役使。奴隶归属于奴隶主,故“隸”又引申为“附属”,如“隶属”一词,是从属于谁,受谁管辖的意思。 [6]
“隶(隸)”也是汉字形体之一的“隶书”的简称。隶书的得名,晋人卫恒的《 四体书势 》认为,隶书的由来是因为秦朝建立后曾采用秦篆字作为标准字,但是篆字难写,当时便让“隶人”(即胥吏)来抄写奏章报告,所以后人称其为“隶书”。还有一说,在 李斯 创立小篆的同时,一位叫 程邈 的狱吏因冒犯秦始皇,被关在监牢里。他平时就喜欢研究文字,当时身在狱中整天没事干,便开始捉摸,怎样能使字变得好写好认。于是,他把字分为几类,有一类去掉重复的笔画,变得简单;有一类把偏旁部首进行统一,变得有规律;在写法上,程邈把诘屈的笔画变成平直的,把圆转的部位改成方折,变得好写多了。于是一种崭新的字体诞生了。由于当时管狱中的犯人叫“徒隶”,这种书体就被叫做“隶书”。 [7]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被奴役的人;奴隶。
slave;servant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西晋‧潘岳《 马汧督诔 》:“狄隶可颁,况曰家仆。”
仆隶
特指奴隶中的一个等级。
《左传‧昭公七年》:“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罪人。
《周礼‧秋官‧司隶》:“掌五隶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
指低贱的人。
汉·班固《述韩英彭卢吴传》:“信(韩信)惟饿隶,布(英布)实黥徒。”
唐·韩愈《 送灵师 》诗:“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
衙役;差役。
唐·唐彦谦《 宿田家 》诗:“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
隶卒; 皂隶
汉字字体的一种。即隶书。由篆书演化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
clerical script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乃李斯删籀而秦篆兴,程邈造隶而古文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
秦隶 汉隶 古隶 ;今隶
(Lì)姓氏用字。
动词
役使。
《荀子‧议兵》:“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
《国语‧鲁语下》:“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隶也,又何谒焉?”
附属;属于。
be subordinate to;
belong to
《后汉书‧冯异传》:“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 》二:“华人虽同隶一国,而言语多相扞格。”
隶属
追随;跟随。
唐·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 》:“臣适执笔隶太史,奉明命,其可以辞。”
唐·柳宗元《 小石潭记 》:“同遊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动词
通“肄”。查阅;考察。
examine;
review;
inspect
《史记‧酷吏列传》:“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
《汉书‧酷吏传‧义纵》“隶”作“肄”,颜师古注:“李奇曰:‘肄,阅也。’师古曰:‘肄,音弋二反。’”
通“肄”。研习;研究。
study;
research;
consider
《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 》:“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迺令群臣习隶,会十月。”(一本作“肄”)。
清·周亮工《书影》卷四:“庚寅在南都,与诸同人隶七夕事,凡数十则,以为无以加矣。”
dài
动词
及;捕获。后作“逮”。
catch;capture
章炳麟《 新方言 ·释言》:“《说文》:‘隶,及也。’案,从后持尾,谓追及禽获之。遘时言捕曰逮,《汉书·王莽传》:‘逮治党与’。正此隶字。今谓捕得为隶住。”

古籍释义

【戌集中】【隶部】 隶(dài)
(dài)《唐韵》徒耐切。《 集韵 》待戴切,并音代。《说文》:及也。从又,从尾省。
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玉篇》:亦作逮。《集韵》:或作𨽿。
(yì)又《广韵》《集韵》《韵会》羊至切。《正韵》以智切,并音肄。义同。
又《广韵》:本也。
(shì)又《集韵》神至切,音示。《方言》:馀也,秦晋之闲曰隶。○按今扬子《方言》本作𨽹。
(duì)又《集韵》徒对切,音队。从后及之也。
又一曰与也。
(dì)又大计切。音第。狐子也。○按《尔雅·释兽》:貍子𧳙。《释文》:音曳,《集韵》作隶,音大计切,未知何据。
(dài)又荡亥切,音殆。与迨、𨽿、逮同。 [15]
【戌集中】【隶部】 隸
(lì)《唐韵》《集韵》并郎计切,音丽。《说文》:附著也。《后汉·冯异传》:部分诸将,各有配隶。注:隶,属也。
又《孔融传》:皆隶名而已。
又《史记·酷吏传》: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注:隶,阅也。
又《广韵》:仆隶。《集韵》:贱称也。《左传·隐五年》:皁隶之事。注: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又《桓二年》:士有隶子弟。注:士卑,自以其子弟为仆隶。《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仪礼·既夕》:隶人涅厕。注:隶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晋语》:其犹隶农也。注:隶,今之徒也。
又官名。《周礼·夏官》:隶仆掌五寝之扫除粪洒之事。
又《秋官》:司隶掌五隶之灋: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
又《前汉·百官公卿表》:司隶校尉周官。
又《后汉·律历志》:隶首作数。注:《博物记》曰:隶首,黄帝之臣。一说隶首,善算者也。
又《正字通》:姓也。汉隶延之。又隶书。《晋书·卫恒传》: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按隶书,诸说不一。或云秦后旴阳变小篆为隶书。或言程邈狱中所造。韵会辨之颇当,盖古之隶,即今之真书行书也。周兴嗣《千字文》、杜藁《锺隶》。萧子云云:论草隶法,逸少不及元常,子敬不及逸少。任玠《五体序》云:隶则羲、献、锺、庾、欧、虞、颜、柳。孙过庭《书谱》曰:元常精于隶,伯英工于草,逸少兼之,此皆以真行书为隶也。欧阳修《集古录》始误以八分书为隶。《书苑》云:蔡琰言: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於是为八分书。任玠亦云:八分酌乎篆隶之闲,则隶之非八分可知。《唐六典》云:校书郞正字,所掌字体有五,一古文,二大篆,皆不用。三小篆,印玺旗旛用之。四八分,石经碑刻用之。五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用之。据此,益可信隶即今之楷书。《正字通》:云:东魏《大觉寺碑》题曰:隶书,今楷字也。亦其一证。
(lì)又《集韵》力智切,音荔。附也。
(lì)又《类篇》力结切,音捩。仆也。
《说文》本作𨾀。《广韵》:俗作𥛬。《韵会》《正韵》作𨽾,非。 [15]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楷体)
隶字书写笔顺
“肀”,中间横笔两端出头。“彐”,居上居中,下横在横中线。亅(竖钩)穿过“彐”写在竖中线左侧。末四笔点、提和撇、捺分写竖中线左右。 [3]

书法欣赏

篆书书法 (3张)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王力系统
l
iei
隶(dài)
董同龢系统
缉/微
d
jəb/jəd
l
iæd
周法高系统
l
ear
隶(dài)
r
iər
隶(dài)
李方桂系统
r
ədh
l
iadh
西汉
东汉
支/祭
iei/iad
支/祭
iei/iad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祭霁
iɑi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祭霁
iæ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l
iei
拟音/王力系统
l
iei
隶(dài)
j
i
拟音/董同龢系统
l
iɛi
隶(dài)
0
jei
拟音/周法高系统
l
iɛi
隶(dài)
0
iɪi
拟音/李方桂系统
l
iei
隶(dài)
ji
i
拟音/陈新雄系统
l
iei
隶(dài)
0
ǐe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隶(dài)
去声
六至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羊至切/音代
0jei
去声
十二霁
四等
次浊
郎计切
liɛi
集韵
隶(dài)
上声
十五海
开口呼
一等
全浊
荡亥切
dɒi
隶(dài)
去声
六至
船/常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神至切
ʥiɪ
隶(dài)
去声
六至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羊至切
0iɪ
隶(dài)
去声
十二霁
开口呼
四等
全浊
大计切
dɛi
隶(dài)
去声
十八队
合口呼
一等
全浊
徒对切
duɒi
隶(dài)
去声
十八代
开口呼
一等
全浊
待戴切
dɒi
去声
五寘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力智切
liɛ
去声
十二霁
开口呼
四等
次浊
郎计切
lɛi
增韵
去声
郎计切
中原音韵
去声
齐微
次浊
li
中州音韵
去声
齐微
郎帝切
洪武正韵
隶(dài)
去声
二寘
次浊
以智切
oie
去声
三霁
次浊
力霁切
li
分韵撮要
阳去
第二威伟畏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li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li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li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ni
35
去声
文读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i
35
去声
白读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i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ɿ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li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li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di
31
阳去
吴语
温州
lei
22
阳去
湘语
长沙
tʰi
45
阴去
湘语
双峰
tʰi
35
阴去
文读
湘语
双峰
di
33
阳去
白读
赣语
南昌
tʰit
21
阳入
客家话
梅县
li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tɐi
22
阳去
粤语
阳江
lɐi
54
阳去
文读
粤语
阳江
tɐi
54
阳去
白读
闽语(闽南语)
厦门
le
33
阳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ti
35
阳上
闽语(闽东语)
福州
la
242
阳去
闽语(闽北语)
建瓯
li
24
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