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晚,男团成长类综艺《创造营2021》(下文简称《创4》)总决赛落幕。节目成员成团出道,团名“INTO1”,刘宇、赞多、力丸、米卡等11人首跳成团曲《INTO1》,引燃全场。
“出道养成系”综艺并不新颖,但当多档同类型节目于2021年陆续上线,《创4》便以“国际化”为特色打造独家卖点。当一袭水袖遇上西装劲舞,当蒙古民族舞遇上方言小调,当中文歌曲遇上夏威夷唱腔......勇敢追梦的少年尽兴成长,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也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INTO1”成团夜官博截图。(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01 碰撞 · 多元文化擦出火花
“刘宇和赞多,他们俩freestyle的跳舞片段真的‘出圈’了!刘宇的中国风和赞多的街舞风融合得特别好,有种审美上的愉悦。”
《创4》的忠实粉丝霓凰口中的舞蹈片段来自节目的第二期,这段视频在b站点击量已达159万。
随着现场音乐,中国训练生刘宇身着汉服,用中国传统舞蹈诠释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而日本训练生赞多即兴创作街舞片段,卡点满分、动作帅气,两人的互动也让网友大呼:“过瘾!”“嗑到了!”
在《创4》第二期中,训练生赞多和刘宇的舞蹈对决。(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2021年的《创造营》邀请多国成员参与录制,节目剪辑以文化交流为故事线。正如《创4》的slogan“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闯”,这群少年通过野营互动游戏熟悉彼此,学习彼此国家的语言,学习不同民族的舞蹈……
刘宇和赞多的舞蹈表演是中华文化与潮流街舞“神仙级”融合的呈现。除此之外,日本训练生力丸加试的独舞曲目《China》因其巧妙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元素获一致好评;在《创4》第三次公演中,中国风舞台《璧》让众多网友直呼:“绝了!”“好炸!”这些创意给节目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也展现了文化交融与创新的力量。
在《创4》第三次公演中,中国风舞台《璧》讲述了鸿门宴的故事。(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综艺节目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文化,也给观众带来主动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动力。
日美混血训练生米卡、和马因其颜值与实力俘获了一批粉丝,也为节目带来浓郁的异域风情。“米卡、和马的精彩表演,会让我想去听、去学英文歌曲。”霓凰并非个例,观众小艾也有相同的感受:“我的确感受到了日文歌、泰文歌的魅力,也会为了寻找物料主动的去看一些泰剧。”
中国外文局评论道:“《创造营2021》可以说是‘Z世代中外青年交流’的一次成功探索,节目样式很具创新性。首先,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展示,精彩纷呈,让人感觉到各国文化在这个舞台上是平等的,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其次,节目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及青年文化的元素,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新尝试。”
可以说,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融,在交融中引领” ,既丰富了互联网时代文化输出的内涵,也为更多观众搭建了接触多元文化的桥梁,通过选取有价值而又新鲜有趣的文化交融点,展现年轻一代包容、开放的理念。
《创4》中,国际学院高卿尘向中国学员邵明明学习弹古筝。(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02 争议 · 综艺节目难除旧疾
事实上,尽管节目好评如潮,关于《创造营2021》主打“文化交流”特色的动机不乏争议。综艺节目有其自身需要遵循的传播逻辑,兼具文化交流互鉴的效益有时显得困难。
举例来说,在一些观众看来,节目为吸引眼球,存在恶意剪辑之嫌。作为一名资深“秀粉”,小马这样评价道:“比如,前两期节目中,实力强劲的外国选手和表现较差的中国选手被剪辑在一起,在微博上引发很大争议。”不仅如此,还有粉丝发现,该节目海外版的字幕对部分涉及中国文化的语句缺少翻译,也存在将“中国文化”译为“东洋文化”等细节错误。
而对于选手而言,离开母国的原因也并不都是那样美丽。“他们来参加节目也只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平台和机会可以提供给他们。他们在这个节目中的经历,比如说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更多的也是能够赢得观众的认同感,很难保证说是因为真正地认可这个文化。”《创4》的观众牛牛补充道。
《创4》日语版翻译存在的细节错误。“东洋服装”现已订正为“中国风服装”。(图片来源:豆瓣)
背井离乡总有不得已,比起追梦者,这些来自国外的训练生的身份更像在陌生土地上打拼的异乡人。
高光之下,也不过凡胎肉体——而在秀场上,法则即快感。在厂商建构的拟态现实里,观众期待叙事,期待付出,期待成果,偏好即时的满足,偏好近在眼前的可望可追可喜可悲。生活在镜头下的选手们,若想拥有最好的机会、最中心的位置,就难免需要迎合与取悦。
总的来说,在团综选秀层出不穷、审美疲劳已常态的市场中,开辟新颖的国际化男团蓝海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产品战略。但归根结底,作为一档商业综艺,《创造营2021》终究难以摆脱利益的纠葛,如此种种,让人不禁为《创4》主打文化交流的诚意打上问号。
03 展望 · “文”“娱”同行,未来可期
2021年的《创造营》不禁让人思考:对于电视或网络节目而言,如何兼顾启迪意义与传播效益?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前路究竟在何方?
在平衡文化与娱乐方面,有一些综艺节目值得借鉴。观众五界分享了自己看过的“又快乐又学得到东西”的节目《非正式会谈》。这档被称为“文化交流脱口秀”的节目豆瓣均分高达9.1,主要形式是在三位中国主持人的指引下,十余位外国嘉宾坐在一起,介绍自己的国家或针对给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美式耿直,英式幽默,法式民族自信,西方的家庭自由,中东的社会传统,越南的贫富差距,阿根廷的经济衰退……在五界看来,书本里的概念在真实的讨论中鲜活了起来,使其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启迪观众思考了值得探讨的文化议题。
《非正式会谈》第六季嘉宾。(图片来源:豆瓣)
而浏览那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我们亦能从中获得启示。《非正式会谈》中异域风韵跨山海而来的那一刻思绪;《国家宝藏》中文博珍宝穿越千年如见斯人的一瞬恍惚;《经典咏流传》中笔墨与音韵共同流淌的一刹悸动……不强求传道授业解惑,而能让观众透过显像管与发声器,脱离日常的恍然,与无法言说的美、宏大与崇高相遇,感受米尔佐夫所说的“电视的崇高感”,文化类节目的功效就在于此。关于美、关于生命的种种碎片,也自然融汇成一个群体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在这一点上,综艺类节目可以吸纳所长。
就《创4》而言,打造文化交流这一特色过程中的颠簸与坎坷,或许会引来争议与批评,但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长道上,以电视或网络节目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其传播与输出,是不可或缺的会场。在审美与文明的迭代、跃升之间,文化性与娱乐性的融会贯通,是始终如一的道路。
巴别塔倒下的世界,仍有童话。远眺的人群已然出现,荆棘正披,此路已开,我们可以期待更圆满的未来。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