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保护月来了,豆瓣这分怎么打?

国产电影保护月来了,豆瓣这分怎么打?

6 年前
作为一个社区网站而存在的豆瓣从2005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2年。熟悉豆瓣的人都知道,豆瓣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并供用户对其标记评分评论。
随着注册用户越来越多,豆瓣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去豆瓣看相关评价,已经成为不少人选择书影音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但另一方面,豆瓣很多时候又常常没来由的处于舆论中心,尤其是电影评分,每隔那么一段时间,豆瓣总会被贴上“豆瓣用户不待见国产片”的标签。
今天圈圈就想来仔细说说,豆瓣评分对国产电影真的“不公允”吗?


一、主旋律没错,但把主旋律拍坏了就不太好了吧


近期,随着主旋律电影《血战湘江》的上映,豆瓣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原因无他,《血战湘江》在豆瓣评分低的可怜,只有3.5分,被共青团点名。



于是,一场批评豆瓣对国产主旋律电影评分不公允的潮流又重来一次。然而,我们都知道,个体样本不具备普遍性,也不可能代表整体。通过《血战湘江》的豆瓣评分低而得出豆瓣用户攻击国产主旋律电影这一结论,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主观武断。



主旋律没有错,但把主旋律拍成枯燥无味又缺乏说服力的电影就不太好了。


古今中外,成功的主旋律电影并不少,国外有《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国内有《集结号》、《东京审判》,这些主旋律都是让人印象深刻,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双赢的影史经典。电视剧方面,《亮剑》豆瓣评分8.9分,《战长沙》豆瓣评分9.1分,《红色》豆瓣评分9.1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往近了说,去年十一档的票房冠军《湄公河行动》豆瓣电影评分8.0分,徐克导演的电影,根据经典样板戏改编而来的电影《智取威虎山》豆瓣评分7.7分,这都是实打实的国产主旋律电影,豆瓣评分也给出了绝对的认可。




为什么同样是国产主旋律电影,有的可以赢得人们的赞赏,有的会被人所诟病?圈圈认为主要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是否用心打磨了剧本,深入挖掘了人物,是否讲好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电影这门艺术形态,最本质还在于人,不仅要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可以树立起来,电影的制作者也需要把心态摆正,用匠人的精神去拍好一部电影。


该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应得的,大家从不会吝啬夸赞,而作为一部拍坏的主旋律电影,豆瓣用户不仅会拍砖,而且还会提出颇具参考的点评和意见。这样做,无非也还是希望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可以多出精品,多出佳作。


二、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公允,豆瓣评论看重的不是明星效应,而更多的是影片质量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种声音之外,还有关于豆瓣的另一种不友好的声音也常常会出现。


那就是所谓的豆瓣用户“不待见国产电影”。



比如,去年年底上映的《长城》以及后来上映的《李雷和韩梅梅》。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长城》上映期间,有人质疑豆瓣评分对国产电影评分不公允,但是圈圈看了《路边野餐》、《幸运是我》、《罗曼蒂克消亡史》、《七月与安生》等等,这些国产片评分如下:《路边野餐》豆瓣7.7分,《幸运是我》豆瓣7.9分,《罗曼蒂克消亡史》豆瓣7.7分,《七月与安生》豆瓣7.6分。


肯定也会有人说,这都是过去的电影,不具有当下性。


圈圈再带着大家看看今年暑期档热映的几部国产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如何。



《绣春刀2:修罗战场》豆瓣评分7.7分,《闪光少女》豆瓣评分7.3分,《大护法》豆瓣评分8.1分,甚至是极其小众的文艺电影《冈仁波齐》豆瓣评分高达7.7分,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豆瓣评分也是高达8.2分。



其实,除了《绣春刀2:修罗战场》之外,剩下的几部电影都没有十分量级的明星和大制作与投入,但依然可以得到豆瓣用户的认可,整体而言,豆瓣用户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公允,他们看重的不是明星效应,而更多的是影片质量,这说明什么?说明豆瓣用户整体电影素养高啊。



三、豆瓣上,谁在为一部电影打分?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豆瓣评分其实忽视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那就是,豆瓣是一个为用户搭建的平台,而豆瓣用户才是为电影打分的实体。


豆瓣的最大价值在于用户,这才是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因为所有的豆瓣评分都是豆瓣用户评分的综合再换算,而并非豆瓣这一载体简单的一个数据显示。豆瓣评分首先是用户打分,其次才是人们所看到的豆瓣评分。



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


在现阶段的各类影视网站中,豆瓣是商业属性比较低的一个网站。


也正因如此,豆瓣用户对一部电影的评分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相对公允的,因为用户的打分并不会过多的牵涉商业营销方面的因素。


另一方面,说“豆瓣不待见国产电影”似乎还有另一层空间可供解读。


那就是:在对非国产电影上,豆瓣似乎就一味地在赞扬。


但事实又不是这样的。



许多人有“进口片普遍比国产片好看”的固定印象,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进口片在上映之前就经过了层层筛选,而国产片几乎不分优劣全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如此一来,国产片自然“显得不受待见”。


今年上映的《变形金刚》系列的最新一部《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在豆瓣的评分只有4.9分,阿汤哥主演的《新木乃伊》豆瓣评分4.8分,《独立日2:卷土重来》和《极限特工3:终极回归》稍微好点,但也只有5.7分。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说“豆瓣用户不待见国产电影”也是有失偏颇。


四、批评豆瓣电影的背后是商业化因素


但为什么每过一段时间,豆瓣评分都会被莫名地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呢?


这背后其实更多的还是商业化因素使然。


我们都知道,电影的评分会影响到人们是否会选择看这部电影。毕竟在当今时代,对观众而言,在乎的不是那几十元一张的电影票,而是为观看一部电影所付出的时间。性价比就因此成了人们选择是否为一部电影买单的主要考量因素。


对于没看过这些电影的观众而言,选择从哪里来,当然是需要一定的数据来做参考,这个参考标准其实就是所谓的评分以及看过用户对这部电影所做的评价。虽然比起排片率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影响因素。但很多时候,口碑确实可以成为一部电影逆袭的重要砝码。



比如,2015年暑期档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靠着豆瓣口碑的持续发酵(这部电影豆瓣评分也是高达8.2分),最终逆袭获得9.56亿的票房成绩。此外,和前者类似,今年上映的在豆瓣评分获得8.2高分的动画电影《大护法》现在票房收入也已经突破5000万票房。即使是更为小众的文艺电影《冈仁波齐》也是在豆瓣好口碑的加持之下获得了破亿元的票房。再往前,2016年,从未获得过任何奖项小众电影《驴得水》(豆瓣评分8.3分)后来也是获得1.72亿票房。


《驴得水》,豆瓣评分8.3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豆瓣从来没有放过任何一部好的国产电影。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豆瓣评分对这些电影的票房成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再多说一点,豆瓣评分在对国产电影新人导演的支持和鼓励上也是有目共睹的。


比如,导演忻钰坤导演的处女作《心迷宫》在豆瓣评分高达8.6分,另一位新人导演路阳的处女作《绣春刀》豆瓣评分也达到了7.5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好口碑,他们随后的作品才会更引得人们的关注,也就有了《绣春刀2:修罗战场》,可喜的是,这部续集依然得到豆瓣用户的认可。


《绣春刀2:修罗战场》,豆瓣评分7.6



可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忽视了豆瓣在推动国产佳片上的作用,反而将自己电影的票房上的不成功归结于豆瓣评分低。所以,很多时候,当豆瓣被说对国产电影评分不公允的时候,不用猜,这背后肯定更多的还是商业的原因。《长城》是这样,《李雷和韩梅梅》也是这样:当一部电影的票房不如意的时候,或者说未达到片方的预期的时候,豆瓣对国产电影不公允的声音就会出现。之后呢,我觉得还会有,只要这种畸形的思维存在,那豆瓣还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票房差更多要考虑的是自己当初为何不把电影拍好,而不是一味的去找别的原因。


所以,这个锅,豆瓣不背。



五、接受赞扬也要学会接受批评


互联网的精神在于分享,用户将自己喜欢的电影分享给更多的人,然后会有更多的人去留意这些电影,用户去影响用户,更多人去影响更多人,这才是豆瓣评分最大的意义所在。也只有这样,中国的导演才会将更多的心思花在对电影品质的打造之上,中国的电影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奇怪的是,很多人常常误以为如果没有了豆瓣对自己电影差评的话,自己的电影票房就会更好一点,这就好比是那个捂住自己耳朵去盗取铃铛的窃贼一样,无非只是一种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这也就是作家韩松落所说的“屋子里的大象”式的思维:一件坏事,只要不讲出来,就等于没有发生过,只要不讲出来,它的伤害程度就会减轻。其实,不讲出来的伤害,要大过讲出来的一切伤害。



就像《人民日报》评论说的那样,说到底,一部电影的品质,既不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也不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所以,那些说豆瓣评分影响自己电影票房的电影制作者而言,与其跟网友较劲,真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或者水平。事实上,一些电影能逆袭,一些电影不被市场认可,这其实反而是中国观众越加成熟的表现。



豆瓣评分在对国产片的表达上起到的作用无非只是真实反映了中国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态度,对于品质好的国产电影,豆瓣从来不会错过,对于品质差的国产电影,豆瓣的评分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中国观众的一种“爱之深,责之切”情感反应。于情于理,都是希望中国电影的发展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


如果每个中国导演都用心去做电影,让越来越多的国产好口碑佳作出现在大银幕和市场中,这何尝不是中国观众和豆瓣所期待看到的呢?


文|方枪枪


关注影视圈杂志的知乎专栏: 影圈视界

——————————————

影视圈微信ID:circlemag

公众号搜索关注:影视圈Magazine

创刊于1994年——《影视圈》,专业做媒体

编辑于 2017-07-29 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