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活出价值

医学的本质与温度(四)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4

三、为什么说现代医学应该增加人文关怀?

“技术至上论”的种种负面影响,会让医学失去温度,让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疏远,还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道德危机,那么,针对这些现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作者韩启德认为,关键在于医学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把现代医学的属性归结为三个方面,分别是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首先是科学属性,顾名思义,医学本质上是一门科学,现代医学发展至今,主要靠的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属性,这也不难理解,说的是医学和社会整体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医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社会资本驱动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医学技术的发展也要顾及社会伦理。这两个属性都比较好理解。以下作者重点讨论了医学的人文属性。

今天,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在医学治疗的客观效果上,但医学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医学的价值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标准。客观标准体现在医学能治愈越来越多的疾病,但另一方面,人们对医学价值的判断,并不总是客观的。

比如,20世纪以前的医生,很多都是病人的熟人或朋友,医生行医时,经常是先和病人家属拉拉家常,再去给病人诊病,最后才开出病人所喜欢的药物。之所以开病人喜欢的药,是因为医生知道,他们的处方不一定有效果,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坐下来倾听病人的病痛,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同时病人也很清楚,医生并不总能创造奇迹、起死回生。所以,虽然当时医学的客观疗效有限,但人们对医生反而很支持、很尊敬。

相比之下,现代医学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就遇到了困境。《剑桥医学史》的作者罗伊·波特说过:“在西方世界,人们从没活得这么久,医学也从没这么成就斐然,但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没像今天这样让人们强烈怀疑和不满。”而这一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多医疗工作者忽视了医学的人文属性,他们把目光过多地放在客观疗效上,而忽视了病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就算能治好更多种类的疾病,病人的满意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

医学的人文属性要求,医生既要治病,又要治心。作者告诉我们,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恐惧就容易导致癌症,癌症也会引起恐惧,很多癌症病人不发现则已,一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就很容易因为心理压力而很快去世。

作者曾经做过乡村医生,虽然那时医疗条件跟不上,但他通过安慰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他认为其中的原因是,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而伤痛都是主观的感受,所以如果能在主观上给病人以关爱和照顾,那就会事半功倍。所以,他特别推崇一句话:“医生的工作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在医学界还有一种说法:在康复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是不治自愈的,有三分之一是去看了医生,但不是医生看好了病,而是病人觉得看了医生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康复的,仅有最后的三分之一是医生治好的。作者觉得这种说法虽然不算准确,但大致意思没错。

这可不是作者的主观臆断,实际上,心理效应对人体的影响,在医学界是得到公认的,最典型的就是安慰剂效应。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研发一款疫苗,不管是采取什么技术路线,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所有疫苗在上市之前,都需要经过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在实验工作人员和被试者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被试者分为两组,也就是所谓的“双盲”,其中一组接种试验疫苗,另一组接种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安慰剂,然后对照两组被试者的生理表现,由此才能判断出一款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比如医药上市前为什么一定要“双盲”实验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心理效应的存在,很可能会对被试者造成心理暗示,从而表现在生理上,就算被试者打的是生理盐水,只要他觉得是疫苗,就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影响。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医生都不能忽视心理效应对病人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行医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但现在的情况往往是,很多医生只重视技术,而忽视和病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如作者书中讲的:经常有医生看病连头都不抬,问病人一句哪里不舒服,然后就开出一大堆检查单或者药方,没有任何温度可言。医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体建立新的平衡,减轻病人的痛苦,很显然,如果摆脱了人文属性,缺少了人文关怀,这个目的是很难达到的。

既然医学需要人文关怀,那么,现代医学该如何保证人文关怀呢?通过梳理作者的观点,可以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社会观念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豁达的疾病观和生死观。人来自大自然,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会生病、衰老和死亡。虽然医学希望人们免除病痛,延长寿命,但大自然在生命诞生之初,就为它埋下了死亡的种子,疾病和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所以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都需要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生死观,不应不计代价地过度医疗,牺牲太多生命中其他有意义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医学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尽可能多的帮助和慰藉,否则就只能收获痛苦与失望。

其次是医疗程序方面,应该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所谓价值医疗,就是病人认可的有价值的医疗,这个价值不在于理论有多深奥,设备有多高级,而在于病人的切身感受。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医学的价值既有客观标准,也有来自病人的主观标准,医疗程序中,如果一切治疗都由医生和仪器说了算,病人就会丧失自己的主体地位,这与医学的根本目的相违背。所以作者认为,不管什么医疗模式,医疗决策都应该在病人知情的前提下进行,病人都应该是决策的最后拍板人。

最后是医学教育方面,作者呼吁要加强医学的人文教育。他认为,加强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虽然现代医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如果缺乏人文,就容易坠入技术主义的陷阱,所以学校的有意识培养、老师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极为重要。韩启德本人也一直在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做着努力,比如,他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推出叙事医学项目,让临床专业的学生写两份病历,一份是常规的医学病历,一份是人文病历,用来记述病人患病以后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把病人看作“人”,而不是“病”,真正学会以人为本。

结 语

在评价医生的时候,我们常说“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尤其在疫情这样的灾难时刻,医护人员表现出的献身精神常常令人动容。中山大学医学院的门口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可以说,医生从来不是一项普通的职业,医学也从来不是一般的科学,它关乎人的生命健康,更关乎世道人心,所以,我们才会对医生的道德品质有比一般人更高的要求。

发布于 2021-07-19 09:55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活出价值

    重新定义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及时间的价值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