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回到了明朝中后期,此时的明政府在经济上,尤其在财政方面已经陷入了僵局,即使后期有张居正这样的大臣在极力挽救,但由于没有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利益,所以体制桎梏依然没有打开,官僚队伍的纪律依然是那么懒散,甚至最重要的开源节流没有实施到位,财政困难日趋严重。
当年的李自成,究竟是时代的一位英雄,还是历史民族罪人呢?很多人的看法不一,甚至有一些人会根据一些野史作出主观判断,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想要更好地了解李自成,得结合李自成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进行评判。
当年的李自成,究竟是时代的一位英雄,还是历史民族罪人呢?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
一、明政府陷入僵局。
时间回到了明朝中后期,此时的明政府在经济上,尤其在财政方面已经陷入了僵局,即使后期有张居正这样的大臣在极力挽救,但由于没有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利益,所以体制桎梏依然没有打开,官僚队伍的纪律依然是那么懒散,甚至最重要的开源节流没有实施到位,财政困难日趋严重。
纵观历史,此时明朝出现的财政问题,其实和昔日的两汉、唐宋时期碰到的困难都差不多,无非体现在土地过于集中,到处都是兼并的情况。不过兼并的主体区别于其他朝代,他们不是姻亲外戚,也不是门阀氏族,而是朱家的皇室子孙。身处要职的张居正,始终是外姓,面对着朱家的皇室子孙,根本无力破局,即使有再多的想法,也无计可施,所以并非张居正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无法推行新政,可见当时的他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尴尬位置。
掠夺土地在明朝末年非常普遍,朱明皇室贵族对此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状态,他们已经不顾苍生百姓的死活,一心只想着将天下的良田全部瓜分完毕。于是,全国的土地高度集中起来,导致大批的耕农换了身份,变成了佃户和奴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耕农变成了佃户,他们的收入和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但有一些百姓庆幸的是,自己还可以因此躲避国家的赋役,算起来也并非坏事。不过对于国家而言,赋役没有收到,反而是肥了宗藩,而损失了国家收入。
掠夺土地在明朝末年非常普遍,朱明皇室贵族对此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状态
二、李自成等人的崛起。
后来,辽东局势紧张,军费严重不支,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国库亏空,只能通过加税的方式来缓解军费的开支压力。于是这种经济负担就落在了那些自耕农的身上。正在这个时候,国内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饿死的人到处都是。人为灾害加上自然灾难一起,逼着无数人无路可走,于是农民运动再次上演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底层人员开始活跃在明末的历史舞台上。
可以说,李自成的崛起,并非他的能力最强,而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下的必然产物,即使不是李自成,也有“张自成”、“陈自成”等这样的人物出现,因为对于当时濒临死亡的农民阶级来说,不站出来,只有死路一条,站出来的话,或许还有一丝活路,而且这是当时农民阶级唯一的“生路”。
与传统的农民起义不一样的是,李自成运动对后世的影响前所未有,因为正是这场影响力较大的运动,间接地将关外后金政权(异族女真人所建)引入了华夏之地,将明朝直接予以了直接性的毁灭,后金政权就是后来由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正是这种情况,被一些人认为李自成就是民族罪人。
李自成是流寇出身,他自然做不到高筑墙、广积粮,他过早地称王,却没有长远的目光,他极具破坏力,推翻了明朝政府,然而,他却没有能力建立新秩序,走一步算一步的李自成,最终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辽东局势局势图。
三、明朝灭亡扣在李自成身上有失公允。
综上所述,大家非常明白,如果将明朝的灭亡,以及清军的入关,全部扣在李自成的头上,那是有失客观公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明朝亡于其自身。有人说,泱泱明朝,曾几何时多么辉煌,结果却被一盘散沙的流寇所灭,太遗憾了。真的是遗憾吗?回归历史,明朝后期的社会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政治无力,国家如同一盘散沙,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全部变成了弱势,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经进入了病入膏肓的状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集权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则是明朝政府没有及时与时俱进,没有采用新政来促成政体升级。于是,在明末就爆发了一连串的系统性风险。李自成为什么能够聚众百万?只因喊了一句口号:均田免赋。别小看这四个字,对于百姓来说,这四个字就是他们活下来的动力。有人说李自成会忽悠人,口才好,其实不然,因为这四个字背后折射的是偌大的一个帝国在农业上的崩塌,长期以来的土地兼并,已经激烈到农民根本难承其重的地步。
吴三桂与清军合作,打开山海关
四、清军入关,明军根本无法抵挡。
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一场山海关之战,导致了清军入关。此时的李自成没有给吴三桂后勤补给,处于经济孤立的吴三桂根本无法与装备精良的清军对战。在紧张的局势下,为求自保,吴三桂只能与清军合作,打开山海关,将清军顺利引入,最终击溃了李自成。这场山海关之战,暴露出了一个大问题。虽然一直以来,明朝的辽东戍边战斗力非常强,但明末政府的财政拮据,明军的后勤补给不到位,对付李自成这样的草寇之流都没有办法,更何况准备良久的清军呢。按这样的推断,即使当年吴三桂不与清军合作,没有强大后勤保障的这支军队想要做好辽东防御确实是难于持久的。
李自成是时代英雄还是民族罪人,当下来讲都没有纠结的必要,全靠每个人的主观评判,作为淘尽历史浪花中的一朵,我们需要的是总结历史,洞察利弊得失,而非纠结于谁是谁非。
即使当年吴三桂不与清军合作,没有强大后勤保障的这支军队想要做好辽东防御确实是难于持久的。
五、假如历史有“如果”。
如果当年李自成能够致力于解决土地问题,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建立统一战线扩大统治基础或许不会输得那么快,那么惨。
作为后来者的女真人似乎更懂把握历史趋势,借助汉人力量完成了统一,恢复了明末混乱的社会状况,重构了稳定的秩序,并释放出了种种针对于土地的“新朝红利”,把明末的顽瘴痼疾土地兼并问题基本解决,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进步和人口“大爆发”。
明朝的灭亡和清军的入关与李自成之间并没有较大的联系。换言之,没有李自成明朝一样会灭亡,会有政权更替,只是形式不同,时间不同而已。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参考资料:
《李自成》——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22-4-3
《李自成是英雄还是罪人?杀死他的人为何是农民?你听听曹操怎么说》——姜子说书,引用时间2022-4-3
《被《三国演义》丑化的三大武将,本来是一代名将却被描写成窝囊废 》——心灵旅行,引用时间2022-4-3
2022-04-11
阅读
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