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需要我们去传承的中国传统手工艺?

云南的乌铜走银、北京张广义老人家的修笔店、惠山泥人…许多手工艺正在消亡,因为没有继承的对象,有哪些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学习的手工艺?
关注者
65
被浏览
46,999

20 个回答

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漆器的使用痕迹,漆器温润端庄、肃穆天然,秦汉时更被视为贵族专用器具。后来漆器和漆在中国式微,剔红戗金的漆器多被深锁于藏馆,成为束之高阁的非遗手工艺品。把漆器重新带回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现在任晓东在做的事情。

佛家庄里的冥冥缘分

任晓东的工作室在陕西长安的佛家庄,你很难想象如此乡土的关中农村里竟然藏着一片世外桃源。1989 年,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与摄影师史蒂芬·约翰逊一起,来到了中国秦岭的终南山,寻找中国当代的隐士,并写下了《空谷幽兰》。这本外国人写的书,让终南山走进世人的视野,也让很多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佛家庄就在终南山下,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它不是一个村庄,它是一个小庄园。很早以前,它是村里的火神庙,后来被改为村里的小学,小学搬迁后,由法清师父在原来学校的地基上修建而成。佛家庄坐北朝南,大门向西,积土为山,积水为潭,山虽不高,翠竹掩映,山亭与树木相映,欲露而藏,长廊曲折有法,抑扬顿挫。

任晓东因与佛像结缘而结识了宋庄主,入住佛家庄,便有了南山漆庐。庄内有一池碧水,每到盛夏,莲花朵朵,端庄温婉,茎干长到丈余,总能使人想到韩愈的「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诗句来。任晓东在漆庐髹漆之余,以残漆与水墨和之,在素白的宣纸上皴擦点染,倒有些润泽氤氲之气、水乳交融之感。

和这座庄子一墙之隔,有一条古代的人工水渠,唤作「漆渠」,据说是秦朝修建阿房宫时,为了方便从终南山运送建筑材料和漆料而修建的。任晓东搬来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条水渠存在,在漆渠旁边做漆器,冥冥中也是种缘分。

蒙尘已久的秦岭生漆

漆器和陶瓷、水墨一样,主要生产地集中在亚洲区域,任晓东说这是因为西方人不理解漆这个材料。大漆是大自然的宝贵赐予,晋代崔豹所撰《古今注·卷下·草木第六》记载:「漆树,以钢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用竹管收集漆液的办法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国汉中地区仍在使用,现在多用树叶、贝壳、胶纸收集漆液。漆树需要生长十年才可进行采集,一年采割时间满打满算也就 90 天时间,且伏天割漆效果最好。一颗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大约能割出 10 公斤生漆。

割漆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因此也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交往,锡伯族传统弓箭历经了多次变迁升华,起初用于射猎、军事的弓箭逐渐演化为民间竞技的工具,又再演化为现代射箭体育运动器材、收藏艺术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制作传统弓箭的人越来越少了。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现今约有 19 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及新疆察布查尔地区。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被称为箭乡,源于该县的锡伯族人以精绝射箭技艺驰名于世。

锡伯族弓箭起源于何时?经历怎样的发展?当今传承如何?请看——

锡伯族及其弓箭源说

远古时期,锡伯族人依靠渔猎为生,他们使用弓箭、长矛、木棒以及线网猎兽捕鱼。「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撒围,踏遍千万山,猎夫凯歌回。」这首古老的锡伯族民歌,是他们狩猎生活的生动写照。隆冬时节,锡伯人骑骏马,带猎犬,进苇湖,他们发出「嗾嗾嗾」的攻击信号,于是众猎犬纷纷窜进苇湖深处,当这些凶猛的家伙探到野猪时,便马上向主人狂吠「通报情况」。听到猎犬的叫声,猎人们立即纵马驰骋,对准野猪发射弓箭、飞掷钢叉。

因长期狩猎,锡伯族人不仅强悍骁勇,而且个个喜爱弓箭,成年人几乎都有百步穿杨的绝活,所以锡伯族以「骑射民族」著称。

史学界公认,锡伯族由东胡、鲜卑、室韦等部落氏族演变而来。

据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东胡族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之一。西汉时期司马迁(公元前 1 45~公元前 90 年)撰写的《史记》对东胡族人记载: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力士能贯弓,尽为甲骑。」由此可见,锡伯族弓箭在西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就已存在。

鲜卑族起源于东胡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之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秦汉时期,东胡族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化为两部,分别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各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与乌桓族、匈奴族相似。

南北朝时期北齐人魏收(公元 507~572 年)撰写的《魏书》中对鲜卑族人记载:「俗善骑射,以战死为荣,特产角端弓。」这段话的意思是:「鲜卑族人的习俗是善于骑马射箭,视战死为荣誉,他们的特产是角端弓。」

角端弓也称为复合角弓,是指用野牛、原羊等野兽的犄角制成弓梢的一种弓。这种弓制作精良,威力强大,制弓的技术和材料为当时其他民族所不具备,鲜卑人以此为豪。

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室韦原系蒙古语音译,为「森林」之意。其用作族称时,意为「林中人」。史学界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室韦是「鲜卑」的同名异译或别称。有关室韦族人的记载首见于汉朝时期的文献,室韦族人主要生活在嫩江、绰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其始于 5 世纪的北魏时期,在金朝前期的 11 世纪,史书上已无室韦族活动的记事。室韦族的存在时间大约为 6 个世纪,其间,约在 10 世纪初期,因累遭契丹人袭击以及被契丹人征服等原因,室韦族的一些部落西迁南徙,采用了新的称号,逐步与其他民族融合、消失。

唐朝中期以后的文献中,又将室韦称作「达怛」。室韦-达怛人是东胡族人的后裔,是蒙古族人的先民。后晋时期刘眗(公元 887~946 年)等人主持编写的《旧唐书》记载:「室韦兵器有角弓桔矢,尤善射」,此处的桔矢,是指用长白山区的桔木制作的箭杆。

典籍文献中最早出现锡伯族名称的记载是发生在 1593 年的九部之战,这场战争亦称为古勒山(今辽宁新宾县上夹乡古楼村西北)之战、九部联军伐满洲。在九部之战中,后来成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击溃包括锡伯族部落在内的 9 个部落的联盟。此战的胜利,是努尔哈赤军事实力由弱变强的转机。在现存的清朝档案和历史文献《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太祖实录》中,对九部之战的内容描述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