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青年作家中,谁的作品可读?
456 个回答
70后作家
徐则臣:第一个拿茅奖的70后作家。看过《耶路撒冷》《北上》。《北上》虽然拿了茅奖,但远不如《耶路撒冷》,就像是一篇命题作文,结构没有新意,文章生硬干瘪刻意,几个故事的拼贴。《耶路撒冷》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70后群像,结构和《云图》类似,12345654321,故事虽然臃肿,但还是很不错的。推荐《耶路撒冷》《跑步穿过中关村》
阿乙:70后作家里技巧最高的一位,比徐则臣还要高上一截。中短篇水准良莠不齐,很有早起余华之感,有几篇挺喜欢。《下面,我该干些什么》完全就是罪与罚+局外人,内核空虚,写得很差。《早上九点叫醒我》可以看出阿乙想要转变,但并不算成功,炫目的技巧、黏稠的叙事、佶屈聱牙的语言、平淡乏味的故事,实在是没有读下去的欲望。阿乙心里一直住着一个拉斯科尔尼科夫。推荐《模范青年》《意外杀人事件》
(阿乙长篇新作《未婚妻》:追忆瑞昌似水年华,确实是几句话就能说完的故事,正如阿乙自己在书中所说,这是一本“抓小放大”的小说,“把细枝末节呈现得详详细细”。阿乙的文字密度一如既往的大,随性的意识流,语言黏稠而生硬,大量引用《追忆似水年华》提及《尤利西斯》,福克纳、欧亨利、爱伦坡……旁征博引,艾国柱似乎要把他的毕生所学都展示出来。优美的翻译腔+瑞昌方言,属实是不伦不类。大量伪注释看的人很累,在注释里讲故事扯犊子。不如《早上九点叫醒我》,阿乙真的要成小说的技工了。)
曹寇:徐则臣、阿乙、曹寇,我心中70后最强的三位作家。朱文封笔之后,幸好还有曹寇。文笔极好,功力极深,但是和朱文一样,写着无聊平庸的生活,让人不是很喜欢。可惜曹寇唯一一本长篇写得一般。
路内:路内的功力挺深,但太过重复,无非就是工厂那些事,看多了就审美疲劳了。除了《云中人》(转型之作,一股村上味,文学、音乐、咖啡、女人、梦……简直不要太像)在及格线以下,其他作品都可以一读。有几本文青气很重。新作《关于告别的一切》,路内手把手教学怎么把200页的小说水到400页。推荐《少年巴比伦》
石一枫:《借命而生》两个男人大半辈子借命而生,最后在奥运之夜的漫天烟火下和解。中篇《地球之眼》很完美。新作《入魂枪》写电子竞技,但石一枫显然对此并不十分了解,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写的还是老一套的东西,毫无新意。推荐《借命而生》《地球之眼》
葛亮:说句大实话,葛亮水平真不行。不过,我还挺喜欢他的。《北鸢》讲民国故事,很有韵味,语言很漂亮,工于精巧,故事拖沓。双线叙事,文笙、仁桢,卢家、冯家,两个家族的故事。越往后看越有味道,岁月浮沉,只有那纸鸢还在天上飞。有肉无骨,有形无魂,无甚新意的传统小说,但就是喜欢。新作《燕食记》,期望能拿茅奖(感觉葛亮长得和朱亚文有点像(?

魏微:十年沉淀,新作《烟霞里》还行,一部属于70后的伪传记,一个人的编年史。改革开放的一代,时代浪潮下的普通人家,小人物与大时代的直接对话。结构精致,文风淡雅,行文流畅。田庄这样一个普通人,在魏微的笔下鲜活而生动。这是属于70后的《平凡的世界》,这是一句赞扬,也同样是一种批评。
鲁敏:强烈推荐《金色河流》:这才是70后作家该有的水准。多声部、内心独白、元叙事……技巧精湛。徐则臣、阿乙、鲁敏的技术都很高超,较之另外二者,鲁敏胜在语言情节之流畅。金色奔流,一部当代“人世间”,远超魏微新作《烟霞里》,媲美徐则臣《耶路撒冷》。(看到书里提到克隆、数字生命,莫名想到德里罗,中国当代什么时候能出一个把现代文明、后工业时代、未来预言写这么好的作家
朱山坡:挺不错的70后作家,推荐《风暴预警期》,这本比《蛋镇电影院》好。《米格尔街》般精巧,用短篇的形式来写长篇,但不影响整篇文章的连贯性完整性,一个个人物小传,构成了一幅蛋镇众生相。非线性叙事,倒叙、插叙、回放,旁逸斜出,先抛出悬念,再往回慢慢讲。魔幻色彩浓厚,对现实的扭曲变形,充斥着荒诞、离奇的情节,以此书写人物的偏执与病态。
黄孝阳:70后先锋小说家,可惜英年早逝。推荐《众生·设计师》:很实验的写作,想象力的狂飙,过去、现在、未来,黄孝阳把时间放在股掌之间肆意把玩。死亡之后灵魂出窍,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从高维俯瞰众生,肆意窥探他人内心。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设计感很强,毫无节制的狂想曲,天马行空的文字,泥沙俱下,什么废话都往里倒。第一部分太喜欢了,但第二部分后面有点垮,三个叙述层次,在最后的超超叙述中沦为科幻小说。

海飞:优秀的谍战小说家。推荐《苏州河》:短小精悍的谍战小说,悬疑味很重,暗流涌动,寥寥数万字就写出了一篇好剧本。文笔流畅,故事好看。在这么小的篇幅里,还不断闪回,全力塑造陈宝山这个人物,也是不易。中篇《麻雀》改编的电视剧也很不错,我阿婆看了好多遍。

梁鸿:非虚构极好,三本“梁庄”。虚构小说似乎走的是先锋的路子,不喜欢。《四象》没看完:自诩先锋,实则难以卒读。四个已死之人,多角度叙事,凌乱、幻觉。文字花哨但不流畅。
张楚:推荐《七根孔雀羽毛》:很不错,举重若轻,叙事流畅,构思巧妙。“有些秘密,除了它是秘密外,什么都不是。”七根孔雀羽毛究竟有何秘密,也许根本就没有。
朱岳:后浪编辑兼作家,后浪那套“华语文学”大功一件(可惜轻型纸,搞得我都不想收藏),港台、马华作家,看到华语文学更多可能性。朱岳的小说挺有意思的,脑洞大开,不过也有很多看不懂的自嗨之作。吹爆《写作计划》,推荐每个想写小说的人都看看。推荐《写作计划》《说部之乱》《迷宫制造大师》《原路追踪》《词隐》
李娟:喜欢娟姨的人很多,但我对散文真的不感兴趣。《冬牧场》这样的非虚构长篇散文还好,《我的阿勒特》这种散文集真的看不进去。(娟姨热度好大,下面回答就说了一个李娟就四百多赞,羡慕哦
鲁毅:看过小说集《梁金山》:形式大于内容,显而易见的先锋,为了实验而实验,玩得很花很炫,虽然并没有全看懂,但我很喜欢,看的时候屡屡想到格里耶。当然,问题太多了,缺点太多了,故事很差,很拉胯,或者说,根本没有故事,琐碎凌乱,不推荐。鲁毅更大的贡献在于他是法国新小说在中国的力推和出版者,曾与陈侗策划出版以法国新小说为主的“午夜文丛”。

霍香结:他的三本长篇(《灵的编年史》《铜座全集》《日冕》)我都翻过,仅限于翻过,因为多看一页就会睡着。无比实验,可读性基本没有。能力有限,不多评价。

乔叶:《宝水》在读。
之前我一直以为阿迪契和阿契贝一样是老一辈的作家,没想到是70后,《紫木槿》《半轮黄日》堪称完美的小说。最近还在看英国70后作家扎迪·史密斯的《白牙》,太牛逼了,24岁处女作,恐怖如斯。反观中国当代那些年近半百的70后作家,又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作品?
80后作家
双雪涛:80后翘楚,有实力的,但也有限,说句不好听的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平原上的摩西》这篇确实好,多角度叙事,构思巧妙,结尾震撼到我了,小斐只是为了赴一场只有她记得的约。可惜高开低走,双雪涛至今没能写出超越这篇的文章。反倒是我当初最不看好的班宇,在“缓步”上升。《缓步》相较于《猎人》,班宇的去东北化要比双雪涛更成功。双雪涛的文青味也很重,尤其是《飞行家》那本集子。还是希望双雪涛能写一部高水准的长篇。推荐《平原上的摩西》《跷跷板》

郑执:《生吞》国产推理,勉强及格线吧,可以一看,改编的剧《胆小鬼》很差。《仙症》开头结尾两篇不错,《森中有林》基本可以和《平原上的摩西》齐平。
班宇:同质化严重,建议把铁西三剑客的小说混一起出一本书。《冬泳》《逍遥游》挺烂的,两本集子里就最后一篇还可以。新作《缓步》评价倒不错,水准隐隐超过东北文艺复兴其余几人,要是双雪涛还像《猎人》那样写的话确实是要不如班宇了。
蒋峰:你敢相信这是一个80后作家?太惊艳了,祖师爷赏饭吃的天才选手。同样是80后作家,蒋峰长篇的水准比双雪涛还高一个郑执,铁西三剑客没有蒋峰实在是意难平。在处女作《唯以不永伤》中,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结构、语言、故事、叙事、情感……都无懈可击。《白色流淌一片》前四章堪称完美,只可惜后面两章全垮了。新作《江湖之远》我也很喜欢,武侠小说。推荐《白色流淌一片》《维以不永伤》《江湖之远》

陆源:又一个让人惊艳的80后宝藏作家,但同样也让人失望。推荐《祖先的爱情》:陆源翻译过舒尔茨,难怪他的语言那么迤逦瑰丽。想象和修辞的堆砌,弥漫着南洋的烟瘴。舒尔茨+马尔克斯+童伟格+黄锦树+张贵兴。野心很大,精致,却又有史诗气。很结实饱满的叙事,不给读者一点喘息的机会,凌乱、繁冗,毫无章法的视角转换,注定这本书只能慢慢读。大概能理解他所谓的回形针结构,但属实没必要,徒增阅读难度。总的来说,是一次挫败的阅读体验,权当锻炼语感了。
王威廉:《野未来》我很喜欢,科幻现实主义。对当下的看法,对未来的思考,嵌套于当下的未来。既有《行星》这样比较硬核的科幻,也有《潜居》这样不像科幻的软科幻,都能看出作者对未来的思索。
林棹:如果你看过她的小说,你一定很难相信她是一个80后作家。很有灵性。但是可惜,她的《潮汐图》我没有读下去,粤方言(大量生僻字+看不懂的词语)太不友好了,同样是方言小说,读《繁花》时就不会有这种方言阻碍阅读的感觉。我进入不了林棹的南方世界。
张怡微:推荐她的短篇小说,太对味了,笔法老练,相较于情节,氛围更加迷人,有点张爱玲+白先勇+王安忆的感觉,续上了海派世情小说的文脉。喜欢这本甚至要超过《台北人》。推荐《樱桃青衣》

90后作家
陈春成:90后作家。《夜晚的潜水艇》2021年宝珀文学奖首奖(格非看到博尔赫斯就走不动路了是吧)。氛围感很强,节奏感很好,想象力奇诡,但总感觉差一口气。
周于旸:《马孔多在下雨》入围了宝珀文学奖,但写得确实不太行,比陈春成还要差一点。作者写的时候和我一样,也是大二,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或许也就只能这样写作了。文字华丽而空洞,内容怪诞而虚幻。

王陌书:后浪出了两本。《新千年幻想》不知所云,有点质疑朱岳老师的眼光。《幽灵备忘录》结构精巧,内容空洞,看个目录就可以结束的那种。
杨知寒:很漂亮的一位女作家。《一团坚冰》待读。
不是我对90后作家太苛刻,看看人家萨莉·鲁尼,写的当然是不够好的,我也很不喜欢,但绝对值得当代作家学习,我愿称之为当代文学的范本。
00后作家
看过一本10个00后作家的小说集,叫《九个太阳》。看完有点后悔,语言翻译腔严重,空洞虚浮的文字。靠想象力写文没问题,毕竟是00后,经历有限,我也处在这个困境,但我觉得还能写得更好。还有几篇,说好听点像散文,说难听点像是初中生作文。不是不能写平庸无趣的生活,但至少要写成朱文、曹寇那样才拿得出手。当然,也有好的,郭旭的《密会》我很喜欢,甚至品出了点《城市与狗》的味道,不过我觉得能写得更好(比如把学生和老师的密会穿插在一起写

还有田耳、盛可以、孙频、周嘉宁、阿丁、弋舟、付秀莹、马笑泉、九头马等好多作家,再看再评。
因为我自己是辽宁人,所以总是要对家乡的作者多些偏爱。可读的青年作家不少,但我最喜欢的有三。
双雪涛、班宇、郑执。
这三人都是沈阳人,我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经历,有相当多重合的地方,所以读他们的作品,总是格外亲切。当然,他们本身的写作实力,也确实非常强,对比别人容易引战,比我肯定是绰绰有余。
三人中,我最先知道的是双雪涛,最爱的也是双雪涛。17年,我与他同参加一个奖项评选,颁奖仪式上见过面。预选阶段,我看了长篇以外的所有作品。其中中篇小说奖预选作品里,《平原上的摩西》最为我记忆深刻。果然,双雪涛后来依此获奖。
双雪涛爱用短句,叙事节奏快,笔锋奇诡苍劲,也热衷于写奇人。他的作品比其他两人更充满想象力,也更浪漫。但他最厉害的能力,在于可以在极长跨度的时间里,用寥寥几笔的描写,使人物丰满,依附于时间,却不依赖于时间。
曾经我与朋友有过关于如何塑造鲜活人物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最浪费时间也是效果最好的人物塑造方法,是不拘泥于小说事件发生的时间段、去想象角色的整个人生,从他的出生到死亡,想象每个事件的细节。这种方法很浪费时间,甚至可以说有点笨,但会用的人,都是真正沉得下心写作的人,我猜双雪涛就是。
《刺杀小说家》上映后,双雪涛的名气逐渐出圈,去年的《猎人》二度入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最终赢得决选。《平原上的摩西》今年年底也要上映,估计双雪涛要脱离小众作者的身份了,可喜可贺。
18年,双雪涛入选了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那是第一届,朋友圈不少作者都在发。有一位进了预选却没进决选的作者进入我的视线——依靠《生吞》入围的郑执。
与双雪涛相同,郑执也喜欢用短句,或许对故事的把控上,郑执不如双雪涛,但私以为,叙事节奏上,郑执还要更胜一筹,《生吞》尤是如此。作为一部悬疑小说,《生吞》没有故弄玄虚,有的只是干净利落的环环相扣,书封推荐语称《生吞》是中国的《白夜行》,但我实际阅读下来,《生吞》的情感色彩要浓烈的多,这或许也是因为主角少男少女的青春触动了我的记忆。
但郑执的笔是冰冷的,比双雪涛笔下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物,他笔下的人物被磨的更麻木些、更伤痛些,尤其死亡,总是会让人憋了口气。相比之下,真正让我把他与双雪涛并列的是他后来的《仙症》。《仙症》更成熟一些,也相对轻松了些,这篇曾在盲选中击败了阎连科,合集成书后其中其他故事的品质也非常高,《森中有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仙症》也使他今年再次入选了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并成功进入决选,当然,本届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孙频的《以鸟兽之名》、张忌的《南货店》、周恺的《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水平同样不在下风,到底花落谁家,还是很值得期待的(之所以没在答案里推荐他们,更多的还是我对于老乡的偏爱吧哈哈哈哈)。
对了,《生吞》也要变成电影了,叫《胆小鬼》。
同样是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我认识了班宇。在他入围之前,因为易烊千玺的晒书,《冬泳》就已经畅销了一阵儿,这是他的第一本书,有这样的成绩,非常厉害。那时我就听说了他的名字,但真正读他这本书,还是在19年底他入了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决选之后(最后惜败于黄昱宁的《八部半》)。读过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人就是我之前关注过的“坦克手贝吉塔”。
在此之前,我曾看过他的《打你总在下雨天》,非常有意思,巧的是,班宇也爱写短句,仔细想想,我也爱写短句,不知是不是东北作者的通病。这篇小说后来也被收录进了《冬泳》,当然相比冬泳中收录的其他作品,显然是有些逊色了,由此能看出这几年里班宇提高的很快,脑子里有东西,手熟了,作品自然就好看了。
《枪墓》和《盘锦豹子》是我最喜欢的。班宇真实,他的作品东北风最足、戏剧性最强、也最市井,作为一个东北人,读他的小说就像在读我自己的故事。他写普通人、写小人物,没什么传奇色彩,但你就是能在其中感受到那些不经意间露出的光华,并为此唏嘘赞叹。
巧的是,班宇的《逍遥游》前不久也官宣了电影,也祝他前程似锦。
我认识很多作家,也想推荐更多人,但他们大多转行了,不写了。实话实说,国内青年作家的生存条件确实不怎么样。
当今出版圈,一本书如果能卖五万本,就算是小畅销了。一位新人作者,大概能从其中获得多少收益呢?十几万——注意,这是小畅销的水准,大多数小众作者的版税甚至只有几千。
我的编辑总说,如果再早十几年,他会帮我把书卖好多好多。互联网时代,大家接受的有意思的东西越来越多,花钱买书、买杂志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更新频率、成本等条件限制下,传统出版路线的青年作家在商业价值上,更是要比网文作者要低,这都是枷锁。
我打破枷锁的办法是努力运营自己,在社交平台多写点东西,积攒更多的读者,总算能靠写作活下去。偶尔能遇到自己的书被明星推荐、拿个奖,能过的好些。但更多的作者仍被枷锁拷着。
幸运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专注于扶持青年作家的奖项出现。例如上面说的双雪涛、郑执、班宇都入围过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就是由瑞士高级制表品牌宝珀和理想国共同发起的发掘青年作家的奖项,第一年举办时我还不怎么关注,如今几乎已经成为作家圈里大家都眼馋奖了,第二年开始,我的朋友圈就总要被刷屏。
原因很简单:奖金高当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足够公正。
光这一点,我作为一个作者,就有足够的理由吹爆它了。

与很多更“商业”的文学奖项不同,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文学”属性更强。因为鼓励多类型,入围的作品甚至不依靠推荐,众多入围作品都是作者自由投稿的。这样的奖项,本身就是理想主义的——宝珀选择与理想国合作办这个奖,其实就可见端倪。理想国在作者圈内算得上是口碑最好的几家出版公司之一,他们出版的书籍很多真的是不考虑商业价值,甚至说理想国是出版最多“纯文学”的出版机构也不为过。尤其近几年,在版号紧缺的大环境下,理想国这样不盯着“卖”的,很可贵。历届评委我有不少也接触过,比如苏童老师,一方面,他们作为作家本身的写作水平与鉴赏水平有相当的高度,另一方面,他们对待作品,也有着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虔诚。
之前几届决选时,曾出现过评委、作者之间因为奖项归属问题有过文人意气的争执。我参与过不少奖项,绝大多数奖项会提前通知作者获奖的信息,但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不会,包括评委在内,颁奖前都是茫然的,作者也是来了才知道结果。赛前人气较高的作家满怀希望的来了,结果失望而归也很正常。写作者都是自负的,总会有所不满,但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公正性,由此也可见一斑。
有读过入围初选、决选作品的人就会知道,文学需要这样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拿了奖受到的瞩目也更多一些,版权卖出去了,作为一个作家,苦日子也就差不多熬出头了。搞写作的,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但谁又不想生活的好些呢?
还是衷心的希望,越来越多青年作家能被关注到,能坚持自己的写作理想吧。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不买一本我的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