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海燕(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自古伤心唯远别”,离愁别恨是人类易感情绪。在这一情绪的驱动下,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送别方式,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等。其中,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这一关联可从训诂角度考察。《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依依,犹殷殷;依、殷古同声。依依犹殷殷,殷亦盛也。”今人注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对应。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与“依依”相对,从词性看,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是动词依恋之义。从词义看,“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庾信《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杨柳之“依依”与“摇落”相对,亦可见其为茂盛之义。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霸(或作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代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折柳赠别在唐代依然盛行,诗歌中随处可见,唐王之涣《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孟郊《折杨柳》:“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都描写的是因为别离时折柳之习俗,柳条几被折尽。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古代除了折柳赠别,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李白《折杨柳》:“……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行人羁于远方,折柳相寄,与“留”无关,可见“柳”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唐代卢肇《杨柳枝》:“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描写的是征人归来后得到杨柳枝之赠,亦可见非挽留之意。《乐府诗集》卷二十五载梁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描写的是远行者折杨柳枝,亦可见非挽留之意,而是离情难舍。二是认为与柳树的生命力有关,柳树易栽种,随插随活,故用以祝愿行人适应他乡生活。清禇人获《坚瓠广集》卷四:“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事实上,古人赠别时,并非“必于柳”,亦可赠他物,比如在唐诗中也可见赠松枝者,如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杨柳青青满路垂,赠行惟折古松枝。”亦可见赠桂枝者,李白《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会稽》:“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且除了远行送别,其他情境之下也有折柳之说,如诗中也将女子喻为“柳”,将男子追逐爱恋她叫作“攀折”。韩翃《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白居易《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些语境下并非利用柳树的生命力来表达祝福意蕴。这两种说法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虽然论者提及颇多,但查古代文献,却少见痕迹,没有明证,故难采信。
唐代诗人雍陶为官简州阳安时,曾因折柳送别事而改桥名为“折柳”,一时传为佳话,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如五代何光远《鉴诫录》:“雍使君陶典阳安日,送客至桥,离情未已。揖让既久,欲更前车。客将曰:‘此处呼为情尽桥,向来送迎,至此礼毕。’陶下马,命笔题其桥楹,改为‘折柳’。”按该事,则“折柳”意味着“情未尽”。柳与“情”似乎关联密切。考察唐宋诗词的情况,可以发现人们言及“柳”,更多其实是取意于它的枝条和叶子的“青”,从而谐“情”之音。柳树是北方常见的、发芽最早而落叶最晚的树种之一,柳枝青翠时间最长,适合寄情之需,诗歌中有明证说明人们借柳之“青”传达情意。刘禹锡《纥那曲词》:“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白居易《杨柳枝词》:“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均直接点明了由杨柳之“青青”而引出人之“情”。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王维《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白居易《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这些写离情别恨之诗,提到的都是杨柳之“青”,利用柳色来寄托别“情”。
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柳”可用来寄寓别情之外的其他感情。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出现了“青青”,出现了“晴”,其意都指向了“情”,此“情”为男女爱情。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所见“杨柳色”,即青色,指向的“情”亦是男女之情。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寄寓的是思乡之情。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寄寓的是朋友之情。
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可以用“柳”之外的其他植物寄寓别情。如草之色亦“青”,同样可谐“情”音。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郑谷《曲江春草》:“花落江堤簇暖烟,雨余草色远相连。香轮莫辗青青破,留与愁人一醉眠。”“松”枝常青,故亦被折下用来寄托别情。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唐曹邺《古相送》:“行人卜去期,白发根已出。执君青松枝,空数别来日。”两句诗中均提及松枝之“青”。而前文所举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杨柳青青满路垂,赠行惟折古松枝”尤能体现这一特点,虽有杨柳,不及古松之常青,故弃柳枝而折松枝赠与行者。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1日 13版)
黄本立
汪承灏
孙鑫
顾玉东
郭爱克
李德平
汪懋华
黄旭华
裴荣富
高镇同
王正国
邢球痕
施仲衡
田昭武
叶铭汉
周光召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孙钧
朱起鹤
朱伯芳
胡和生
盛志勇
王子才
肖序常
徐承恩
曹春晓
王明庥
秦裕琨
汪忠镐
钟万勰
袁权
韩大匡
潘镜芙
郑光美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唐孝炎
汪承灏
孙鑫
顾玉东
朱森元
石学敏
温俊峰
冯叔瑜
郭爱克
陆道培
李德平
汪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