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考研院校排名及考研难度分析
故事其实并没有多么传奇,故事背后往往是眼泪堆积的。意外的腿伤,持续高强度的突击复习,寒冬中深夜三点在走廊的徘徊,0.2的失之交臂......上天是公平的,经历相应的痛苦总会换来相应的收获,我得到了一个还不错的结果,你也一样,坚持下去,你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一、专业介绍
力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旨在培养掌握工程科学基础理论、工程力学分析方法与先进实验手段,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力学又称经典力学,是研究通常尺寸的物体在受力下的形变,以及速度远低于光速的运动过程的一门自然科学。力学是物理学、天文学和许多工程学的基础,机械、建筑、航天器和船舰等的合理设计都必须以经典力学为基本依据。
机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机械运动亦即力学运动,是物质在时间、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包括移动、转动、流动、变形、振动、波动、扩散等。而平衡或静止,则是其中的特殊情况。物质运动的其他形式还有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及其内部的运动和化学运动等。
力是物质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械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静止和运动状态不变,则意味着各作用力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因此,力学可以说是力和(机械)运动的科学。
目前开设理学下设力学专业考研的学校一共有5所,如下图:
国内开设工学下设力学考研的院校共有112所,如下图:
毋庸置疑,其中最好的肯定是北京大学,其次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最后就是太原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北大的力学在国内是一流的,所学的数学和其他学校不大一样,是理科的力学班,里面有很多力学大家。
二、专业难度
考研难度取决于学校、专业热度和个人实力,力学专业相对来说不算是大热门,好一些学校竞争会大一些,另外,如果是本专业就是相关专业的话,考的难度也会比跨专业的低一些的。除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外还至少需要掌握许多微分方程知识和张江量的表示方法。需要很好的数理基础才行。数学要求确实非常高,高数线代到了研究生课程非常浮云。
但那毕竟是基础。我的数学还算可以,所以学课程的时候都还行,但是很糟糕的是感觉用不出来。我记得上学期自己没日没夜地啃掉了实变函数,高代,泛函,变分,微分几何也啃了一点。虽然上课的时候看起来自己很牛逼,老师要证明推导什么的都让我去做,但是真的到了接任务或者考试的时候就觉得完全使不上劲。总感觉空有一身数学却无处下手。自学的和老师教出来的底子完全不同。
总之,单纯考上的话,难度是不高的。关键是考上以后,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再给大家发一下考区的划分,大家看一下自己属于哪个区域的考生,这也是和你考研难度挂钩的。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一区系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
二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三、就业前景
学理工的人都知道,力学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力学不好学,学得好的人必定能够在工程领域中游刃有余,无论在哪一行,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船舶、水利、化工,都可以一点即通,是最为典型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
大家不要以为力学垃圾,对力学的偏见主要是学力学的人比较少,没有人了解它。当然,它的难度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如果学好了力学。机械,土木上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好多院士都是学力学出身。
力学的就业率是百分之百,可能有的本科生嫌工资不是很高,那是因为他没有学好,在大学里选择了力学,就意味这你不可能象其他很多专业的学生那样有很多的空闲时间支配,学力学是很辛苦的,但如果你的力学功底扎实的话,本科生可以当做研究生用,当然薪水也是多多的拉
正是因为力学的难度等原因,在80年代力学的学生都是从全校选出的尖子,但随着专业选择的自由化,力学因为人少和难度的原因被大家遗忘,但工业界是不可能遗忘力学的,在重工,在航天航空,在建设工地,甚至在微软,在英特儿,在手机,力学都在不为人知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能很多人以为力学过时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科技前沿阵地,都有力学的影子,比如,汽车碰撞分析,生物医学,航空技术,以及导弹,计算机芯片等等。
世上没有不可攀登的高峰,只要你努力,力学也不难,而且很有意思,力学与计算机结合以后,将会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下图是工作专业对口百分比,如下图:
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67.89%,可见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根据调查,目前工作总的满意度为92.64%,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对工作内容的满意度最高,为92.85%。从均值来看,均处于3.14分及以上(5分制),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水平之间。可见大家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四、学校排名
理学下设力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 | 学校名称 | 评估结果 |
1 | 北京大学 | A+ |
2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B+ |
3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B+ |
4 | 太原科技大学 | C+ |
5 | 湖北工业大学 | C+ |
北大力学系的实力没得说,而且老师的方向都跟计算机交叉,还有叉院那边的博导。力学是所有工学的基础学科,涵盖面很广,就业的话,很多方面都可以要力学的毕业生,但是哪个领域都有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所以大家在把本学科学好的同时,再对某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擅长,就业就更容易了。
工学下设力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 | 学校名称 | 评估结果 |
1 | 北京大学 | A+ |
2 | 清华大学 | A+ |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4 | 西安交通大学 | A |
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A- |
6 | 天津大学 | A- |
7 | 大连理工大学 | A- |
8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A- |
9 | 北京理工大学 | B+ |
10 | 同济大学 | B+ |
11 | 上海交通大学 | B+ |
12 | 上海大学 | B+ |
13 | 浙江大学 | B+ |
1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B+ |
15 | 华中科技大学 | B+ |
16 | 西北工业大学 | B+ |
17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18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B |
19 | 南京理工大学 | B |
20 | 中国矿业大学 | B |
21 | 河海大学 | B |
22 | 西南交通大学 | B |
23 | 兰州大学 | B |
24 | 国防科技大学 | B |
25 | 北京工业大学 | B- |
26 | 北京科技大学 | B- |
27 | 东南大学 | B- |
28 | 武汉理工大学 | B- |
29 | 湖南大学 | B- |
30 | 中山大学 | B- |
31 | 四川大学 | B- |
32 | 重庆大学 | B- |
33 | 太原理工大学 | C+ |
34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C+ |
35 | 复旦大学 | C+ |
36 | 武汉大学 | C+ |
37 | 湘潭大学 | C+ |
38 | 暨南大学 | C+ |
39 | 华南理工大学 | C+ |
40 | 昆明理工大学 | C+ |
41 | 中国石油大学 | C+ |
42 | 东北大学 | C |
43 | 吉林大学 | C |
44 | 江苏大学 | C |
45 | 山东大学 | C |
46 | 郑州大学 | C |
47 | 中南大学 | C |
48 | 宁波大学 | C |
49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C- |
50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C- |
51 | 大连交通大学 | C- |
52 | 燕山大学 | C- |
53 | 合肥工业大学 | C- |
54 | 厦门大学 | C- |
55 | 南昌大学 | C- |
56 | 长安大学 | C- |
清华大学力学专业是非常不错的,早在2009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以99分名列第一。它力学系拥有非常强的实力,那个被称为“固体力学现象”,就是在国内百篇优秀论文评选中,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的获奖论文近年始终占据半壁江山。为了更好的培养拔尖力学人才,该校今年首先开创了钱学森力学班,通过高考面向多个省份招生,这些考生入学以后将会享受到特殊的精耕细作的教育和培养,包括班主任的选拔,选择在业内非常具有水平和知名度的教授担任班主任,每门课的任课教师,包括这个班级日常管理、这个班级国外交流的机会、这个班级读硕士的机会,都将给予特殊考虑。
理学下设力学专业部分院校分数线
年份 | 地区 | 院校名称 | 院系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总分 | 政治/科目一 | 外语/科目二 | 科目三 | 科目四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理学院 | 77200 | 力学 | 288 | 40 | 40 | 60 | 60 |
2020年 | 山西 | 太原科技大学 | 应用科学学院 | 77200 | 力学 | |||||
2020年 | 山西 | 太原科技大学 | 应用科学学院 | 77200 | 力学 | |||||
2020年 | 山西 | 太原科技大学 | 应用科学学院 | 77200 | 力学 | |||||
2020年 | 山西 | 太原科技大学 | 应用科学学院 | 77200 | 力学 | |||||
2020年 | 北京市 | 北京大学 | 工学院 | 77204 | 工程力学 | |||||
2020年 | 北京市 | 北京大学 | 工学院 | 77203 | 流体力学 | |||||
2020年 | 北京市 | 北京大学 | 工学院 | 77202 | 固体力学 | |||||
2020年 | 北京市 | 北京大学 | 工学院 | 77201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工学下设力学专业部分院校分数线
年份 | 地区 | 院校名称 | 院系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总分 | 政治/科目一 | 外语/科目二 | 科目三 | 科目四 |
2020年 | 河南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土木与交通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河南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土木与交通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河南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土木与交通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四川 | 西南交通大学 | 力学与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四川 | 西南交通大学 | 力学与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四川 | 西南交通大学 | 力学与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四川 | 西南交通大学 | 力学与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四川 | 西南交通大学 | 力学与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四川 | 西南交通大学 | 力学与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湖南 | 湘潭大学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湖南 | 湘潭大学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湖南 | 湘潭大学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湖南 | 湘潭大学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湖南 | 湘潭大学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湖北 | 武汉大学 | 水利水电学院 | 80103 | 流体力学 | |||||
2020年 | 河南 | 河南科技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河南 | 河南科技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河南 | 河南科技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河南 | 河南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河南 | 河南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河南 | 河南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河南 | 河南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河南 | 河南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山东 | 青岛理工大学 | 理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山东 | 青岛理工大学 | 理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山东 | 青岛理工大学 | 理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江苏 | 江苏科技大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江苏 | 江苏科技大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江苏 | 江苏科技大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江苏 | 江苏科技大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80104 | 工程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江苏 | 江苏科技大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80103 | 流体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江苏 | 江苏科技大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80103 | 流体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江苏 | 江苏科技大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80103 | 流体力学 | 264 | 37 | 37 | 55 | 55 |
2020年 | 上海市 | 东华大学 | 理学院 | 80102 | 固体力学 | 300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上海市 | 东华大学 | 理学院 | 80102 | 固体力学 | 300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上海市 | 东华大学 | 理学院 | 80102 | 固体力学 | 300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建筑大学 | 理学院 | 0801Z1 | 计算力学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建筑大学 | 理学院 | 0801Z1 | 计算力学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建筑大学 | 理学院 | 0801Z1 | 计算力学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建筑大学 | 理学院 | 80101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建筑大学 | 理学院 | 80101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建筑大学 | 理学院 | 80101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264 | 37 | 37 | 56 | 56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建筑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建筑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辽宁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航空宇航学院 | 80100 | 力学 | 288 | 40 | 40 | 60 | 60 |
2020年 | 北京市 | 北京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北京市 | 北京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北京市 | 北京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2020年 | 北京市 | 北京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 80100 | 力学 | 254 | 34 | 34 | 51 | 51 |
其实理学中的力学专业侧重理论研究,一般是指如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可供选择的学校也就那么几个,能找到的分数线也寥寥无几,所以没有什么好说的。理学中的力学与工学中的力学,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工科以应用为主要目的,实践上来的多一些;而理科则是理论上更深一些,虽然也有如应用数学等等学科,但不如工科应用广泛!
需要资料的话,可以私聊或评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