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不要命的汉堡包  ·  sql ...·  11 月前    · 
稳重的钥匙  ·  JavaScript ...·  2 年前    · 
欢乐的打火机  ·  解决 Unable to get ...·  2 年前    · 

李小寧 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民生問題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所面臨的、不可回避的重要的課題。中國從上古開始就產生了朴素的民生思想。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歷史變革前后,民生必然是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而新世紀以來,我國政府更是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更加體現出了民生問題的重要性。
李小寧著的《民生論》著眼民生,從史料出發,圍繞“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現代民生理念,對古今中外不同歷史時期的民生思想與實踐做了客觀的梳理。
本書共分八章,分別介紹了中國古代、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等歷史時期的民生思想與實踐,並一並梳理了港澳台地區與世界主要國家的民生思想與實踐。

縱觀古今中外,民生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關於民生問題的研究,也是一個持久的課題。中國從上古開始就產生了朴素的民生思想,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變革,民生必然是眾多思想家與政治家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國政府更是越來越重視民生問題。

中國民生研究院成立七年來,以“研究民生問題,服務改善民生”為宗旨,承擔民生領域的課題研究、專業咨詢與專業培訓﹔已聚集了近百名研究與關注民生的學者、官員共同參與,進行了諸多有益的研究與探索。
李小寧是一名年輕同志,一直擔任中國民生研究院秘書長,以及該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繁忙工作之余鑽研民生問題,對古今中外的民生思想與實踐做了梳理,所著《民生論》對研究民生問題無疑具有參考價值。
是為序。
杜潤生
2015年1月2日

第一章 中國古代的民生

縱觀我國歷史,以民為本的民生思想源遠流長,萌於西周,成於春秋,盛於明清。在我國古代,有遠見卓識的執政者,無不把改善民生視為經世治國的最高境界,以民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民為本的民生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
按照公認的劃分方式,中國古代是指從先秦到鴉片戰爭爆發前的這一段歷史時期。古代“民生”的內涵與當今的“民生”不完全相同,但歸根結底,與人民的生計有關。本章著重梳理的是中國古代的民生思想與民生實踐。

  • 一、中國古代的民生思想
  • (一)老子的民生思想
  • (二)孔子的民生思想
  • (三)墨子的民生思想
  • (四)孟子的民生思想
  • (五)荀子的民生思想
  • 第二章 舊民主主義時期的民生

    舊民主主義時期是指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后至五四運動(1919年)前的這段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列強瓜分中國、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這一時期有兩股新興的勢力,一是代表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一是代表資產階級的中華民國。他們在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在民生發展的歷史長卷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 一、舊民主主義時期的民生思想
  • (一)《天朝田畝制度》
  • (二)《資政新篇》
  • (三)孫中山的民生思想
  • 第三章 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民生

    解決民生問題首先要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初就旗幟鮮明地確定自身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規定為黨的奮斗目標,並指出黨的基本任務是領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堅持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這個目標。之后,隨著共產黨規模的壯大、對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性質認識的加深,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隻有領導廣大人民用革命的力量推翻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真正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才是解決中國近代民生問題的唯一出路。

  • 一、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民生思想
  • (一)建黨到大革命時期:領導民眾“斗爭謀求民生”
  •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從領導民眾“斗爭謀求民生”轉向“政權保障民生”
  • (三)抗日戰爭時期:領導民眾將“斗爭謀求民生”與“政權保障民生”有效結合
  • 第四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生

    新中國是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的。由於連年的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民經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城鎮失業工人從1949年到1951年年均達四百余萬人,失業率高達20%以上,失業工人的生活非常困難”。根據聯合國亞太事務委員會的統計,1949年我國的人均國民收入隻有27美元,不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遠遠低於當時整個亞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另外,由於舊中國長期受封建制度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到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文盲人口已佔總人口的80%,學齡兒童入學率僅佔20%。也就是說當時中國的6億人口,文盲就佔了4億多。經濟、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是擺在以毛澤東為領導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並從就業、教育、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體現出了符合實際的民生思想。

  •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生思想
  • (一)確立“為人民服務”的民生理念
  • (二)重視並著力解決就業問題
  • (三)實行合理的收入分配
  •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生實踐
  • (一)進行土地改革,解決了民生發展的重要問題
  • (二)恢復經濟發展,提供民生發展的物質保障
  • (三)頒布系列法律法規,奠定了民生法律基礎
  • 第五章 改革開放后的民生

    關注民生、改善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后,我國新一代領導人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提出了獨具特色的理論,並積極實踐,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的民生發展。

  • 一、改革開放后的民生思想
  • 二、改革開放后的民生實踐
  • (二)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和保障就業
  • (三)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