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寧 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民生問題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所面臨的、不可回避的重要的課題。中國從上古開始就產生了朴素的民生思想。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歷史變革前后,民生必然是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而新世紀以來,我國政府更是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更加體現出了民生問題的重要性。
李小寧著的《民生論》著眼民生,從史料出發,圍繞“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現代民生理念,對古今中外不同歷史時期的民生思想與實踐做了客觀的梳理。
本書共分八章,分別介紹了中國古代、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等歷史時期的民生思想與實踐,並一並梳理了港澳台地區與世界主要國家的民生思想與實踐。
縱觀古今中外,民生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關於民生問題的研究,也是一個持久的課題。中國從上古開始就產生了朴素的民生思想,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變革,民生必然是眾多思想家與政治家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國政府更是越來越重視民生問題。
中國民生研究院成立七年來,以“研究民生問題,服務改善民生”為宗旨,承擔民生領域的課題研究、專業咨詢與專業培訓﹔已聚集了近百名研究與關注民生的學者、官員共同參與,進行了諸多有益的研究與探索。
李小寧是一名年輕同志,一直擔任中國民生研究院秘書長,以及該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繁忙工作之余鑽研民生問題,對古今中外的民生思想與實踐做了梳理,所著《民生論》對研究民生問題無疑具有參考價值。
是為序。
杜潤生
2015年1月2日
第一章 中國古代的民生
縱觀我國歷史,以民為本的民生思想源遠流長,萌於西周,成於春秋,盛於明清。在我國古代,有遠見卓識的執政者,無不把改善民生視為經世治國的最高境界,以民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民為本的民生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
按照公認的劃分方式,中國古代是指從先秦到鴉片戰爭爆發前的這一段歷史時期。古代“民生”的內涵與當今的“民生”不完全相同,但歸根結底,與人民的生計有關。本章著重梳理的是中國古代的民生思想與民生實踐。
一、中國古代的民生思想
(一)老子的民生思想
(二)孔子的民生思想
(三)墨子的民生思想
(四)孟子的民生思想
(五)荀子的民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