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表达的技巧主要包括坚定信心,配合恰当的姿态,注意口语修饰,利用悬念手法,根据反应调整内容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进一步提高口头表 达的效果。
坚定信心是成功进行口头表达的基础
在演讲中,信心十足,才能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给职员以力量;才能冷静地应付场内的各种变化;才能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反之,缺乏信心,则会精神紧张,语无伦次,使 演讲失败。增强信心的途径,一是提高认识,消除自卑感;二是熟悉听众的情况;三是认真准备讲稿;四是熟悉会场和扩音等设备情况;五是事前要演练,提前入场,稳定情绪。
语言修辞是口头表达的关键
口头表达主要是用语 言来影响听者,口语修辞的好坏,直接影响听众的情绪。因此,务必在口语修辞上下些功夫。这就要求语脉要连贯,讲话要富于逻辑,推理论证严密;语法要符合规范,要有口语特点,要用 简单句 ;避免 复杂句 ,杜绝病句;词句要精 心修饰,遣词造句要精心安排,口头说明清楚、准确,形象生动。可运用比喻、夸张、 借代 、排比修辞方法,注意运用大众化语言;发音要标准、吐字清楚,简明扼要,声调要有节奏;语言色彩要适合听众特点,这样才具有思想性、逻 辑性、趣味性、启发性,使之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激动人的目的。恰当的姿态、仪表,是口头表达成功的主要方式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穿着、容貌、风度等,所以,演讲时要举止端正,服装整洁,彬彬有礼。仪表是演讲 者给听众的第一印象。通过面部的姿态变化来表达感情,有助于表达,能唤起听众的思想共鸣。目光是表情的最活跃的因素,是传神之物,是 心灵之窗 ,最富有感染力,要学会用眼睛说话,来沟通和听众之间的感情。动作是指身体姿态和手势,动作要自然,要适当,能唤起听者对你的注意,达到预期的目的。 此外,在演讲中利用悬念这种方法,可吸引听者 注意力 ,促使他们想象、思维、推理、判断,加深对演讲的理解。

口头表达能力 区别

1、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象不同。口头语言的对象是听众,说话的针对性比较强,随时都可以了解到受话者的反应。它要求说话的人要边讲述,边观察,边判断,有时还要听取意见,综合分析,十分敏捷地作出相应的回答。这与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文章,让读者去阅读是不同的。
2、口头语言可以借助声音和表情等手段表达复杂的情感。口头语言富有激动性,容易触发受话人的情感。说话人不仅可以用声调和节奏强调最有意义的词,而且可以借助表情、手势、姿态或动作表情达意。口头语言借助这些辅助手段所构成的生动形象的情景和它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书面语言无法达到的。
3、口头语言表达过程短促,不能修改。口头语言从构思、选词到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促。它一旦转化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转瞬即逝,不能修改。这一特点决定了说话人必须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判断准确,要善于调动全部的语言资源,马上找到恰当的词,立刻脱口而出。书面语言就不同了,写文章的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推敲,多次修改。
4、口头语言需要眼和耳同时接受外来信息,有利于活跃思维。书面语言则只诉诸视觉。
5、口头语言使用的范围广、频率高,和书面语言比较起来,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群众性。在日常生活中,口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任何一个人总是要说话的。对于本民族的口头语言,就是不识字的人也都能听懂。而书面语言相对来说,使用的范围就小得多了。

口头表达能力 加强训练

1、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学生的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朗读、背诵除了具有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的作用以外,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并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增加词汇量,学到多种多样的句式,提高口语的 表达能力
要求朗读首先要求发音正确清楚,不漏掉音节,不拖 长尾 韵。要确定适当的语调。句读要分明。要用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表达出诗文的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要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诗文所描绘的景象,因为好的朗读和背诵是以对诗文的深刻理解为基础的。只有学生对诗文的内容历历在目,对诗文的基本思想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朗读背诵时才能表达出符合诗文内容的情感,确定符合诗文内容的语调。学生对诗文的内容理解越深,就越能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获得激情,朗读背诵的表情达意就越好,朗读背诵时才不会高声叫喊或矫揉造作。
1、详细的复述。 即按课文的顺序作清楚、明白、连贯的复述。……详细的复述不一定要作全部课文的复述,教师可指定学生复述某一段落。
2、简要的复述。 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删去那些次要的解释性或描写性的部分,抓住文章中主要的东西来复述。
3、创造性的复述。 “它不仅要求学生 复述课文 的内容,并且要求在复述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见解。”(引自 江苏省教育厅 教材编辑室编《 小学语文教学法 》第68页)例如学完《 最后一课 》以后,要求学生详细复述小弗郎士赶到课堂以后看到的情形(从“平常日子”起,到“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止),就是详细复述。这种复述应该鼓励学生多引用原文,以便丰富学生的词汇,学习课文的句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如学完《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之后,可以要求学生简要复述 刘胡兰 同国民党匪帮英勇斗争、慷慨就义的经过。复述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重点,作有条理的连贯叙述。在学习《卖炭翁》以后,要学生把诗歌改编成故事,适当地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评述,然后再作口头复述。这就是创造性的复述。它可以较多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口语。要求学生详细复述的练习,应该在分析了课文内容,编好复述提纲以后再进行。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对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没有深刻领会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详细地复述,这种说话训练的价值是不大的。

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改写

学生作文只会概述,不善于具体描写,也是一种通病。为此在学完叙事诗或小说以后,在适当增减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述作品的表现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例如把《 木兰诗 》口头改写成故事,或者把文章中的叙述口头改成描写的训练,都属于这一类的练习。下面是一个学生把《凡卡》中的一段叙述“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口头改述成描写的例子:“有一天,凶恶的老板,带着满脸横丝肉,瞪着两只血丝的眼睛,恶狼似的嘴里喷出唾沫 星子 ,大声的骂着,‘你这兔羔子非揍死你不可’。他那鹰爪般的大手抓紧楦头,迎头向我打来。我觉得天昏地转,眼前黑乎乎一片,头重如斗,倒了下去。我好容易醒了过来。我永远摆脱不了连狗也不如的生活!”

口头表达能力 故事梗概

在学过长篇叙事作品以后,让学生用简明的语言,口述原文的故事梗概,如让学生口述《祝福》的故事梗概等。这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作品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都有很大的作用。
创造性的口头作文。要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文题,在限定的时间内,拟定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口头作文,这就是创造性的口头作文。这种作文也可以课前布置,以便学生充分准备,但要防止学生照稿念。作文的时间,一般以五分钟左右为宜。每次要多出几个文题,供学生选择,以免文题单一,其他的学生听起来重复,降低情绪。教师选择的文题要小,内容要集中,要饶有兴味,富于介绍性。例如“向同学介绍一件优美的工艺品”、“介绍一则新闻”、“讲一件新事儿”、“说说我的故乡”、“我的童年趣事”等等。在讲评方式上,教师可以直接讲评,也可以引导学生参加讲评,以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指用词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贴,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但是,想做到以上这几点,是非常不易的,下面问渠心理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提高我们的 语言表达能力
1.巧用图画,形象表达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些图画都具有一定的编排目的,体现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且它们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些插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丰富表达的内容。教学《 为人民服务 》一文时,学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深刻思想内涵的认识比较模糊。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交流课外资料,结合插图了解 张思德 的平凡事迹,并从这些平凡的事迹中体会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比较深刻的道理与形象具体的图画联系在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愿望自然会被唤起,他们语言的表达也就更加丰富具体了。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想象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这种看图说话训练,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口语 表达能力 的培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感悟重点,个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与文本对话,感悟语言,就是要抓住课文中重点部分和关键语句反复涵咏、体会、揣摩、品味。如抓“题眼”,能感悟文章的主旨;抓 中心句 段、过渡句段、重点难点,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布局谋篇的技巧;抓文中比喻、拟人、反问等特殊表达形式的语句,能体会特色表达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差别;抓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形象、准确精妙;抓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能感悟句意,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刻画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及情感变化的线索,能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同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 钓鱼的启示 》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重点的字、词、句,细细感悟,通过诵读悟出作者对大鲈鱼的喜爱,悟到爸爸在道德抉择面前坚决、不容争辩的严肃态度;然后我鼓励学生围绕“放”和“留”的“是”与“非”展开辩论,明白父亲对作者道德实践提出严格要求的重要意义……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对话和思辨,能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体现出个性化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与学生进行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交流,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感受,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
3.形式模仿,迁移表达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训练的迁移点,让学生从文中悟出说写规律,从而使不拘一格、精彩纷呈的语言表达变得有章可循。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借助课文中特殊的语言形式,精心为学生设计说写练习,提高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 鸟的天堂 》一文时,可让学生练习用“起初……后来……接着……”“到处……到处……有的……有的……”句式练习说话,让学生学会 动静结合 地表达,并掌握排比句式的用法。教学《长城》一文时,可让学生按“站在……看着……扶着……很自然地想起……”的句式练习说话,指导学生按“所见—所闻—所感”顺序连贯有序地表达。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我们的训练要体现出层次性和递进性:
从最简单的训练内容,如仿词、造句、换词、仿说句子,到稍难一些的常用句式、 构段方式 仿写 片段的练习,再到模仿整篇文章的结构、叙述说明的方法练习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兴趣提高了,想象丰富了,表达能力实现了由简单的操作到复杂的模拟迁移和创造,提高了语言表现力,实现了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飞跃。
4.想象情境,拓展表达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 知识进化 的源泉。”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生动的故事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它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中隐含着作者的灵性思维,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读说写结合点。教学时,教师应立足文本,创设语言表达的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鼓励思维的创新。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想象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小彼得,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角色互换,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凡卡》一文后,可让学生想象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自己想对凡卡说些什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凡卡》的故事。通过这些拓展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绪能够自由飞翔,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