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民政局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有黄河穿境而过,西依贺兰山,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全市总面积9025.38平方公里,辖三区两县一市,常住人口为219.11万人。近年来,银川市殡葬工作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殡葬改革方针政策和生态兴宁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殡葬改革,大力推进生态殡葬和惠民殡葬,保障人民群众殡葬权益,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银川市共有22家殡葬服务单位,其中回、汉民殡仪馆各1个,殡仪服务中心4个,殡葬服务大厅1座,公墓(陵园)15家(其中公益性公墓6家、经营性公墓9家)。有3家殡葬服务单位是自治区民政系统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有3家公墓被评定为五星级公墓,4家公墓被定为四星级公墓;银川市回民殡仪馆被民政部评为全国首批殡葬改革示范单位,银川松鹤陵园被评为全国生态园林建设示范单位。主要经验做法是:
一、广泛宣传,打造阳光殡葬
近年来,我们认真开展了殡葬宣传进社区、进机关、进殡仪服务单位“三进”活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殡葬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同时,利用每年社会比较关注殡葬工作的清明节、冬至等民俗祭祀节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殡葬事业的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殡葬服务单位的服务措施和内容。在《银川晚报》等媒体设立“文明殡葬、低碳祭扫”专栏,报道银川市殡葬事业发展成就,发布《文明祭祀倡议书》,引导广大市民安全文明祭扫;在丧葬办理上理性支出,抵制非法中介的营销行为,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多年来,由于各类殡葬服务信息能够及时在社会上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全市殡葬行业的透明度,使“文明、阳光”的银川殡葬品牌正在逐步树立。
二、综合治理,倡导文明殡葬
为促进文明城市建设,我们开展了全市治理街巷随意祭扫烧纸等不文明祭祀行为,2014年3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组织开展整治不文明祭祀行为,倡导低碳生态环保祭祀方式的通知》,建立了由宣传、民政、城管、公安、工商、园林、环保、消防、监察以及市辖三区政府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综合治理机制。在民俗祭祀日引导群众定点供烧冥品,以引导代替禁止封堵,以服务代替强制管理,逐步引导广大群众文明殡葬祭理念。各级民政、城管环卫部门以及殡葬管理所在重点祭祀日,委派工作小组对治理不文明祭祀行为工作进行重点督导巡查,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各种措施。市辖三区共划定215个焚烧点,摆放烧纸器皿3120个以上,悬挂宣传和指示标识210余条。每个焚烧点都安排了城管、街道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进行引导,并由环卫工人及时清扫焚烧物品。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工作,大多数市民逐渐形成了到指定地点烧纸的习惯,影响市容市貌的不文明祭祀行为明显减少,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祭祀方式也逐渐为群众所接受。
为治理居民区内搭设灵棚治丧扰民现象,市民政局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了投诉电话,接到对不文明殡葬行为的投诉,殡葬执法人员第一时间派人深入现场,予以规劝和制止。为了方便群众治丧,市民政局将老殡仪馆旧址改造成殡仪服务中心,同时动员各公墓设立治丧场所,提供停灵守灵、遗体告别等殡仪服务,满足群众治丧和祭祀需求。2016年,结合市委部署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管理所积极行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文明祭祀新风尚逐步深入人心。
三、完善政策,实行惠民殡葬
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殡葬需求,在市民政局的积极推动下,2014年7月31日,《银川市惠民殡葬及生态葬奖补办法》正式发布实施。《办法》规定:凡是银川市民亡故后遗体火化的,都给予1000元火化补助;对于城乡低保、五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等五类人员亡故后遗体火葬的,免除遗体接运、火化、冷藏、寄存等1650元基本殡葬服务费。截止2017年6月,共奖励遗体火化逝者亲属6112人,发放奖励金611.2万元;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补助329人,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54.3万元,有效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2017年5月,我市重新修定实施了《银川市惠民殡葬及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助办法》,依法推动建立起了普惠型基本殡葬服务费减免机制,对凡是银川市居民亡故后遗体火化的,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1178元,并对困难家庭的逝者补助500元的骨灰容器。这项措施的出台,确保了全体市民享受基本殡葬服务的权利,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也树立起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决心和能力
。
为稳定殡葬服务市场价格,市民政局联合物价管理部门对各公墓墓位价格进行详细核查,限制墓穴销售利润率,抑制了墓地价格,有效地规范了殡葬市场秩序。为保障困难群众殡葬权益,积极协调和努力推动我市的15家公墓、陵园全部划定了公益性墓区,设定公益性墓型,从99元至2000元的树葬、草坪葬生态性墓型和5000元至20000元的普通墓型,保障了群众丧葬需求。
四、加大投入,推进生态殡葬
为转变传统丧葬习俗,推动节地生态安葬,银川市自2010年起推行以“黄河葬”为主要形式的节地生态安葬活动。2014年7月31日,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银川市惠民殡葬及生态葬奖补办法》,建立起了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制度。为弘扬节地生态安葬先行者的义举,在对逝者家属给予一定奖励外,市民政局会同银川福寿园共同建设了“黄河葬”纪念碑和纪念广场,弘扬节地生态葬逝者的精神。截至今年6月底,928位逝者骨灰撒入了黄河和贺兰山,另有23位逝者实施了树葬、深埋、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共发放奖励金366.2万元。
为进一步倡导殡葬葬式葬法改革,引导群众生态葬理念,我们针对原节地生态安葬奖励办法存在的不足,2017年5月重新修订的《银川市惠民殡葬及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助办法》印发施行,新《办法》调整了生态葬奖补标准,对采取骨灰树葬、深埋、花坛葬者奖补5000元,对骨灰撒散者奖补4000元,对草坪葬奖补2000元,首次制订了对回族等少数民族参加生态节地安葬奖励2000元的政策。对于公墓、陵园划定生态葬墓区、实施生态安葬,给予建设项目资金补助。目前,节地生态安葬宣传引导已初见成效,群众对生态安葬形式接受程度明显提高。
五、编制规划,着眼科学殡葬
以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民政厅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设立殡葬规划用地的意见》为契机,启动了银川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把设立殡葬规划用地纳入全市殡葬事业中长期发展重点规划内容。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的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完善公墓用地手续、健全殡葬服务体系、规范殡葬设施建设和运营、倡导文明节俭治丧,加强殡葬行业监管,全面推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目前,殡葬事业发展规划正在修改和完善阶段,殡葬规划用地设立工作也在按照基本程序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