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脍炙人口的《水浒传》,将宋徽宗统治末年发生的一场农民起义描写得淋漓尽致。书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故事情节惊险感人,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被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然而,这部巨著的作者究竟是谁,却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现在流行的各种《水浒传》版本上作者的名字都有“施耐庵”这三个字,那么,《水浒传》真的施耐庵写的吗?这个施耐庵是什么人,他又为什么要写《水浒传》?
最早提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的人,是明代的胡应麟,许多后人的著作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施耐庵(1296~1371),字耐庵,号子安,江苏兴化人。他是中国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据说他才华横溢,对所读之书过目不忘。
当时,民间的说书艺人很多,从小就十分喜欢听书的施耐庵,在那些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学习到了不少道理。尤其是在那些充斥了民间英雄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故事中,施耐庵明白了官逼民反,决心长大之后做一个好官,造福一方百姓。
但是,志向远大、学问出众的他在仕途上却不顺利,一直到二十九岁时才考中举人,到三十五岁时才考上进士,被元朝廷任命到钱塘县做了一个小官。走上官场后,施耐庵才真正明白了朝廷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也深深地明白了这一切并不是他一个小人物所能改变的。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难道还不能独善其身吗?失去了做官的兴致后,在任上只呆了两年的施耐庵就找了个借口,辞官回到家乡。
官是不当了,那么,今后赋闲在家中又该做些什么呢?于是,他开始了《水浒传》的创作。
其时,元朝的统治已经是摇摇欲坠,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听说了施耐庵的才干,就亲自登门拜访,想请施耐庵出山助自己一臂之力。但经历过一段黑暗官场生涯的施耐庵,早对做官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就以母亲年老无人照应为理由婉言拒绝了张士诚。
后来,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求贤若渴,到处收罗天下名士以成大业。由于施耐庵和刘伯温曾经是同窗好友,因此,刘伯温就向朱元璋推荐施耐庵,说他的聪明才智远远胜过自己。朱元璋马上叫刘伯温拿着自己的亲笔书信去请施耐庵,但是施耐庵老早就出门躲避去了。刘伯温白跑了几趟,无奈之下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这样,施耐庵深居简出,闭门谢客,终于心无旁骛地完成了这部古典名著。事情到此,似乎再无可疑,《水浒传》确是施耐庵所作无疑。
但是,后代人对这部书仍有很多的疑问。现在通行的《水浒传》的版本作者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有的只写施耐庵著,有的写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有的书干脆空着著者一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有一种意见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共同写成的,而罗贯中正是施耐庵的学生。不可否认,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但它的缺漏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在这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对半,没有那么凑巧。在清代,也有人提出了施、罗二人分工的说法,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但这仅仅是凭空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也有人提出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这种说法还比较让人信服,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
也有人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因为罗贯中写的另一部小说中有二十一篇赞词,而《水浒传》中就引用了其中的十五篇。人们以此认为两书的作者应是同一个人。这种说法恐怕也是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毫无争议。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同。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除了施耐庵和罗贯中的争议之外,还有人认为这本书根本不是元末明初的作品,而是明代中叶成书,是明代的官员郭勋组织门人编写的。他们坚持的理由是书中的许多地名是明代才有的,元末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或写出来,这说明作者只能是明代改地名之后的某个文人,既不可能是施耐庵,也不可能是罗贯中,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明初。
至于使用“施耐庵”这个名字,则只是后人的杜撰,不可能是真名,而罗贯中也是被硬拉进来的。以明朝特务机构网罗之严密,像《水浒传》这样倡导人们起来反抗的书,作者大概也不敢署上真名吧?但是这种说法缺乏材料的佐证,学术界仍有很大争论。
总之,文学巨著《水浒传》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