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tions under the same roof had being the major type of family in Taiwan; however, now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are tending to liv e by themselves. As the result, that impacts the caring system of the aged at home as we did traditionall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is change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olicy and alternative housings respond to in current aged society. So far, the alter native housings for the aged are nursing homes ran by NGOs or NPOs, individual apartments for the aged, and senior housing communities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 company. All above are designed and fitted for the healthy elderly only, not for the need s of the aged with handicap from slight to heavy level. Since the demands of social welfare for the aged, especially senior living housing, are skyrocketing, the government begins to invest social rented housing for those aged, homeless, lower SES groups, and other minorities by the housing act of 2011.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also learn from outside to promote alternative housing types, such as aged to aged housing, mixed age housing, and housing co operatives for the aged. Do these alternatives work as well in Taiwan in terms of culture of "home as final destination"? Are these alternatives compensatable in the housing market for the aged? By digging into the policies and the strategies of senior living housing in Taiwan, I overview all available materia ls, including news media, journal articles and websites, to answer questions above.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positive possibility of these alternative housing strategies fitted the demands of our elderly in Taiwan.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背景與研究議題 5
第二章 研究方法 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篩選原則 9
第三節 研究實施步驟 11
第三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高齡社會衍生的相關議題 14
第二節 國外高齡者住宅政策與型態之演進 20
第三節 國內外共同居住模式現況 45
第四章 臺灣高齡者住宅發展可行性研究 60
第一節 臺灣老人住宅政策發展研究 60
第二節 臺灣高齡住宅的演進 64
第三節 我國高齡者共居模式之可行性研究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參考文獻 80
一、研究論文
張淑琳(2008)。從共享經濟模式探討共居之行為意圖—以玖樓共居公寓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陳倩如(2017)。我國老人住居安養模式之可行性探討—以共居模式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黃千桓(2015)。無殼老鍋牛的生活實況—從一棟出租公寓看老年屋者的居住狀況與問題。國立臺灣大學阵朵與城鄉研究所。
蔡宛螢(2009)。民間參與老人住宅建設之法令分析:以裁併學校改建為例。中央大學建築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書籍
朱柔若(譯)(200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肖琪(2016)。活躍老化。2016兩岸社會福利研討會。225-236。
呂以榮、張誼方、曾秀雲、江亮演、鄭淑子(2018)。居住安排、生活環境與資源。老人與家庭:高齡與超高齡社會議題。臺北市:雙葉書廊。
林美伶(2006)。空巢共居之探討。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5期。
紀金山(2016)。臺灣老人住宅服務與創新模式:日本經驗的啟發。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十卷 第三期,1-60。
范光中、許永河(2010)。臺灣老誌,第5卷 第3期,149-168。
徐立忠(1983)。高齡化社會與老人福利。臺北市:臺灣商務書館。
翁福居、林財源(2004)。失智概念認知調查與老人團體照護模式之探討。身心障礙研究季刊,2卷1期,56-67。
張桂霖(2013)。老人居住安排滿意與否之改變,住宅學報,第二十二卷 第一期,56-80。
莊秀美(2000)。對應失智老人之照護服務:以日本型團體家屋為例。社區發展季刊,90,292-302。
陳淑美、楊奕權(2014)。臺灣老人遷移、住宅權屬決策與經濟狀況之研究。物業管理學報,第五卷 第一期,61-76。
陳雪慧、張美美、張芯平(2019)。青銀共居不孤單。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七卷 第一期,102-105。
陳靜宜、陳彥中(2014)。影響高齡者生活獨立能力之多層次分析。物業管理學報,第五卷 第一期,27-40。
曾思瑜(2002),瑞典‧英國‧日本高齡者住宅與入居設施體系統比較研究。科技學刊,第11卷 第一期,45-62。
曾思瑜(2002)。北歐高齡者住宅‧設施政策與體系建構之研究—以瑞典和丹麥為例。建築學報,41,23-42。
曾思瑜(2009)。高齡居住空間規劃與設計。臺中市:華都文化。
曾誰我、馬永川、王彥儒(2016)。高齡獨居者生活社交需求之調查。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4),505-520。
黃富順(2016)。高齡社會發展下,對高齡服務產業及公共服務政策的展望。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四卷 第一期,21-33。
潘中道、胡龍勝(譯)(201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原作者:Ranjit Kumar)。臺北市:學富文化。
三、網站、電子報、雜誌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18.02)。共有財的悲劇讓我們用合作社住宅解決#專文分享。瀏覽日期:2019.06.21。
王亮、李娜人(2012.10)。瑞典人70%的工資用於繳稅。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瀏覽日期:2019.07.26。
王查理(2019.03)。全球高齡化,各國政策分析,臺灣弱點在這裡。愛傳媒。取自https://www.i-media.tw。瀏覽日期:2019.06.15。
王美珍、陳莞欣(2017)。50pluscwgvgovernor。Judson Manor安養中心的雙贏:讓年輕學生免費入住,成為最棒安養院。取自https://50plus.cwgv.com.tw/。瀏覽日期:2019.06.17。
伊佳奇(2018.03)。蓬勃發展的日本高齡住宅,值得臺灣省思(上)。健康遠見。取自https://health.gvm.com.tw。瀏覽日期:2019.03.27。
江睿智(2016.06)。瑞典篇卅他山之石:民營利潤要設限。經濟日報。取自https://vision.udn.com。瀏覽日期:2019.07.26。
吳柏澍(2017)。北歐媽媽育兒團 為什麼我家後門變成前門。Ensit issue 11。2017年5月。瀏覽日期:2018.12.11。
巫瑩慧、林秀玲、林嘉慧(2018.02)。「老年生活應當充滿歡笑!」探索荷蘭兩間終老住宅,發覺不一樣的高齡照護可能。銀髪建築。取自https://www.seinsights.asia。瀏覽日期:2019.05.17。
李偉文(2018.03)。把荷蘭大學生丟入銀髮養護所:每位學生和25位銀髮鄰居變成麻吉。《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瀏覽日期:2019.05.12
周恬弘(2009)。連續照護退休社區(CCRC)。取自http://thchou.blogspot.com。瀏覽日期:2018.12.24
康廷嶽(2017.07)。共享經濟正夯,臺灣政府該拿出積極明確態度。臺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www.tier.org.tw。瀏覽日期:2019.05.13。
張月瑩(2018.09)。不只是「居住」,一起來認識「住宅公用合作社」。取自https://www.hucc-coop.tw。瀏覽日期:2019.06.22。
張凱翔(2016.09)。北市推「包租代管換租公宅」 讓老人住健康公宅。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瀏覽日期:2019.04.13。
陳宛茜(2018.12)。房子只能跟建商買?跟朋友一起蓋「合作住宅」崛起。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瀏覽日期:2019.06.22。
曾慧燕(2008.12)。美國老人公寓頤養天年。世界周刊,取自http://blog.sina.com.tw,瀏覽日期:2018.12.20。
黃芳誼(2016)。美國人口老化問題與影響。臺灣新社會智庫。取自http://taiwansig.tw。瀏覽日期:2019.03.21。
黃齡儀(2017.02)尊嚴優先 瑞典長照以人為本。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瀏覽日期:2019.07.26。
楊佳羚(2013)。打造瑞典最好的老人照顧機構(一)。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第122期。取自https://www.hucc-coop.tw。瀏覽日期:2019.07.26。
鉅亨新聞網。史上首次,日本70歳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華爾街見聞。網址:https://news.cnyes.com。瀏覽日期:2019.03.12.。
劉念慶(2010.04)。什麼是反抵押貸款。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瀏覽日期:2019.04.10。
滕淑芬(2018)。青銀共居 跨代互助 差30歲也能當麻吉室友。遠見2018年5月號。瀏覽日期:2019.05.28。
蔡佳安(2015.11)。德國現場…青銀共居 長輩為青年指迷津。聯合報。取自https://www.seinsights.asia。瀏覽日期:2019.05.21。
蕭婷方(2016.01)。〈台北都會〉獨居銀髮族租屋9成房東搖頭。自由時電子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瀏覽日期:2019.03.14。
戴雅真(2018.08)。老了不孤單,英國熟齡女共居社區。全球中央(中央社駐倫敦記者)。取自https://dq.yam.com。瀏覽日期:2019.05.21。
四、其他
Jon Gresley、林致瑩(2011)。美國Section 8住宅援助計畫—創造低收入家庭可負擔的私人出租住宅,122-137。
Stéphane Robelin(導演)(2011)。六人行不行【喜劇電影】。原發行地:法國。
中華民國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2018.09)。衛生福利部。
美國Judson Manor安養中心。取自https://www.judsonsmartliving.org。瀏覽日期:2019.06.18。
美國高齡者合作社住宅:Village Cooperative。取自https://www.villagecooperative.com/。瀏覽日期:2018.12.23。
美國高齡者住宅:Seniorliving。取自www.seniorliving org。瀏覽日期:2018.12.23。
英國高級合作社社區—OWCH。取自http://www.owch.org.uk。瀏覽日期:2019.05.21。
荷蘭Humanities安養中心。取自https://www.humanitasdeventer.nl。瀏覽日期:2019.06.17。
陳艷秋、林姿吟(2015)。由普查資料探討我國老年人口居住概況。行政院主計總處。
維基百科。共同住宅。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瀏覽日期:2018.12.11。
網谷敏數,Toshikazu Amiya(2019.03)。日本高齡者住宅的過、現況與未來。高齡者住宅國際論壇-迎向2026的機會與挑戰。舉行地點: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