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唐山市南湖塌陷区竖立起了几个巨墙。这就是后来引起唐山社会争议的收费“哭墙”。
这个墙的建设者是一家民营企业,名为华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华盈集团和香港企业合资,开始以建造地震科技园为名,建设唐山地震纪念墙,2004年3月22日,香港《文汇报》刊出特刊,登载了一整版的《唐山打造地震科普纪念园》的广告。
首先,广告用黑体字说明,在唐山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北华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外资方,于2001年5月18日在河北省第十届经贸洽谈会外资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约,合资在唐山修建唐山市[七二八]地震纪念园区。
在第一部分,广告说明要利用南湖公园废闲地,经过精心的策划、绿化、美化,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艺术方法,在为唐山人民建造装饰出一个既能缅怀祭奠亲人,又能进行游览休闲的公共场所的同时,打造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世界一流的地震科普城,使之成为世界地震史料研究基地。
广告特别说明,旅游业是永久的朝阳产业,大地震给唐山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在地震观光方面,唐山有“垄断性”。
园区的计划如下:
1、建设[唐山地震纪念墙]主墙280米长6米高 墙上将镌刻24万震亡者姓名。
8、国际地震博物馆,地震成因科普馆,地震动态模拟城等
仅从上面的计划看起来,至少从1-6的计划都属于公益项目,但是,在最后,广告介绍到,该项目的经济评估结果表明,项目经济效益较好,建设期和回收期短,内部效益较高,能给投资双方带来较满意的回报。
不难看出,这家公司虽然小心翼翼地把盈利的目的混在公益事业之中,但是,因为是招商的广告,还是不得不亮出底牌,告诉对方这个项目是有利可图的。
2006年,一部分纪念墙和钟鼎建成,人们才知道了这个地震科普园的盈利模式。公司建设的地震纪念墙,镌刻死者名字并非免费,购买一个正面区划需要支付1000元人民币,背面800元,虽然规定全家震亡者,外地和人民解放军的震亡者免费。但是,这座“千八百”的“哭墙”还是在唐山激起了巨大的争论。一方面,有不少人接受条件,付钱将自己的亲人的名字镌刻了上去,这些人认为,和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相比,这里才是自己亲人亡灵的所在,他们在这里可以献花,抚摸亲人的名字寄托哀思,代表性的意见是,和7月28日在街口烧纸相比,这里毕竟有个“固定的地方”。
交通公司的司机李洁对记者说,她们兄弟就为地震去世的母亲刻了纪念板。“我觉得出钱没什么,我们能寄托一下哀思,不用到街口烧纸了。”
反对者则认为,这堵墙本来就不该收费,而且应该由政府建设。这种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是“发死人的财”。而且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经济能力支付这笔款项。因此,这座哭墙实际上撕裂了唐山遗族。
开滦集团的李玉林,当年飞车闯入中南海向党中央报告灾情的人,现在已经是72岁的老人。“像我这样的工人唐山多了,会掏钱刻字去?我家地震死了14口人呢!这件事不应当赚钱,应该是件公益的事。”
政府的态度非常微妙,在建设初期,政府的机关报曾经刊登报道,将纪念墙的建设评价为文明的祭祀活动,表明了支持的态度。但是,时隔不久,政府突然宣布这个纪念墙属于违章建筑,要求予以拆除。
对政府态度的转变,华盈公司先是采取抗争的手段,“王立祥很自信,他不相信墙真的会被拆掉:“上面已经刻了不少地震死难者的名字,如果真拆除,得有多少个家庭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