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父亲骤然离世,海伦·麦克唐纳回忆“当时我再也不想当人……我想停止那一切,飞离那一切,我想变成其他生物”
。
一位写出传世亚瑟王传奇的潦倒作家——
1951年,因写作亚瑟王传奇而不朽的英国幻想作家T.H.怀特先于其知名作品写作了《苍鹰》一书,他想摆脱人类的软弱,就这么搁浅在一个野蛮绝望的世界。麦克唐纳重拾这本儿时读物,正如怀特,她也想要抛弃俗事,也想跟他一样遁入荒野。
有些伤口,永远不会愈合——
麦克唐纳训练自己的老鹰时,有个小空间突然打开了,就像树叶间的某个空隙,让她瞥见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此人遍体鳞伤,他的苍鹰也已伤痕累累,而她能清楚看到他们俩。苍鹰,自由野性的象征。她开始日日活在鹰的世界,离开人群投入荒野天际。
他们放飞手中的鹰,期望那条被驯鹰人称为“爱”的线,永不消失——
人的双手不能只拿来当作老鹰的栖木,必须与他人紧握——悲痛正因为有爱而不会永远消失。
她终于能够重返人群,回到正常的世界。
……苍鹰离开了,天空恢复安静……
我望着它离去,迷失在自己的回忆中。仍是小女孩的我,手指绕着东德进口望远镜的系绳。我觉得很无聊。我才九岁。爸爸站在我身边。我们在找雀鹰。那是个七月午后,它们的巢在附近。我们期待着难得一见的画面:鸟儿滑翔扫过松树林顶时,如潜舰余波般的摇曳树影;鹰眼锐利的黄色光芒;深绿松针间的黑白条纹鸟腹,或是萨里天空中的极速黑点。阳光在松树间投下不规则的阴影,在这橙红和黑色的光影与林木之间的幽暗处紧盯寻觅,一开始似乎很有趣。但当你九岁时,等待简直要人命。我穿了橡胶靴的脚踢着篱笆。全身扭动,烦躁无比。长叹一声,用手指摇晃篱笆。爸爸看见我这模样,似乎有点恼怒,却也觉得好笑,然后他对我解释了耐心。他要我谨记于心:当你很想很想看到一样东西,有时就得维持不动,一直待在同个地点;牢牢记住自己有多想看到的心意,并保持耐心。对我来说,这段话根本是说教,才不是什么建议,我完全不懂他说这番话的用意。
海伦·麦克唐纳
你学到了。今天,我心想,我不再九岁,并且不再感到无聊,我很有耐心地等待,鹰果然出现了。我慢慢起身,腿因为坐了太久有些发麻,我发现自己顺手抓了一小把石蕊,这浅灰绿色的地衣在地球任何角落都能生存。这也是耐心的功劳。如果将石蕊留在暗处,冷冻也好,干燥也好,它都不会凋零,只会静静蛰伏,等待对自己有利的时机。狠角色。我在手心掂掂它,几乎没有重量。我一时兴起,将这份从大自然偷来的娇小纪念品塞进夹克内袋,带着回家,毕竟它也陪我目睹了苍鹰。我将它放在电话旁的架上。三周后,当妈妈来电话时,我就紧盯着这株石蕊,她说爸爸去世了。
接到妈妈的电话时,海伦正准备和好朋友出门吃晚饭。
“喂?”对方一时没有开口。是我妈妈,她只不过说了这句话:“圣托马斯医院刚才打给我。”我马上会意:爸爸过世了。我知道他死了,是因为妈妈在那句话之后的停顿,而且我从来没有听过她那样说话的声音。死了。……我们都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或该做什么,如今我们只知道,我、我妈妈及我弟弟曾经紧抓不放的世界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我放下话筒,钥匙还在手上。在这个我已经不熟悉的世界……
《以女儿之名》电影剧照
海伦坚持如常出门用餐,“而且都订位了,当然要去啊!”餐点上桌后,她却一口都没吃,服务员送上一盘巧克力布朗尼作为慰问:布朗尼上头的冰激凌球插着一小株薄荷。海伦盯着这薄荷茎的切面,“难以置信,它再也长不大了”,就像三天前她看到的爸爸手臂上的伤口:
你受伤了!
喔,这个啊,前几天伤到的,忘记发生什么事了,反正就被什么划到。没事,很快就结痂,伤口恢复得很好啊。
就是在这时候,过去的世界朝海伦走近,低语道别,然后瞬间消失。她闯进黑夜。
我得开车回汉普夏,我现在就得出发。因为那伤口不会,永远不会愈合了。
《天伦之旅》电影剧照
爸爸过世四个月后,海伦告诉自己,差不多应该恢复正常了。她散步、工作、沏茶、打扫、料理三餐、忙着写作,只是每当雨滴映照着昏黄的灯光,黑影爬上窗户时,她总会梦见苍鹰在潮湿大气中飞翔的身影。终于,她预订了一只小型苍鹰。
海伦带着装有一沓二十英镑钞票的信封,开车到苏格兰某处码头,见到了她的苍鹰的饲主——手腕上带着被鹰爪抓过的伤。核对好文件,付钱,打开纸箱,给苍鹰戴上头罩,她们一起回家了。
海伦将冰箱冷冻库里塞满鹰食,拔掉电话线,与一只老鹰独居在漆黑房间,老鹰的栖木下铺着一条薄荷绿的防水布,深绿色印花窗帘则将世界拒于千里之外。目标:静止不动,头脑放空,满怀希望。这一阶段叫作观望(watching),目标是让鹰吃下你手中的食物——她终于又有了目标,而且,她终于能好好回忆爸爸了。为了达到目标,你得专注,你得学会隐形,你得让自己不存在于当下。海伦是隐形术的专家,从小她就热爱鸟类,长趴在地上观察蕨类、酸土、昆虫与鸟类,低着头她能隐形无踪,同时还能观察周遭暗流汹涌的平静。
两天的时间里,海伦陪着鹰,观察她的一举一动:
她的小脑袋会像蛇一样从一边缓缓转到另一边,以便对焦远方物体。有一半的时间,她就如让人退避三舍的蛇,由鳞片、玻璃与金属打造而成。但当我看到她身上难以忽略的鸟类特质时,她又变得可亲可爱。她会举起自己一只尖爪,用奇怪的角度搔挠毛茸茸的下颚;有微粒飘到鼻孔时,她也会打喷嚏。
梅布尔,是海伦给她起的名字,来自拉丁语amabilis,是“可爱的、亲爱的”的意思。驯鹰人有个普遍的迷信是鹰的凶残程度会与它的名字呈反比。一只有小玩意儿一样名字的老鹰可能会是杀红眼的猎人,叫喷火战机或杀手的老鹰可能连飞都不想飞。
“梅布尔。”我对她大声说,她也凝视着我。我的嘴形说出这个名字。“梅布尔。”当我把这名字说出口时,我突然顿悟窗外那些购物、走路、骑车、回家、吃饭、恋爱、睡觉与做梦的人——他们全都有名字呢。
海伦曾遇到过一名退役的U2侦察机飞行员。一番交谈后,海伦印象最深刻的并非是他不动声色地讲述的那些精彩绝伦的冒险经历,而是他与无聊沉闷的斗争。九小时的单人飞行任务。十二小时的单人飞行任务。“那不是很可怕吗?” “的确有点孤单。”他回答,“我会看书。”
“T.H.怀特的《永恒之王:亚瑟王传奇》。”他问,“你听说过他吗?他是英国作家。这本书很好看,每次出任务我都会带着,出发与回程时都会拿起来看。”
《X战警:天启》电影剧照
每次我想到U2飞行员在天上飞行时,还在认真阅读一本被美国政治界广泛援引的亚瑟王传说的书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诗人玛丽安·摩尔的一行诗:治愈寂寞的唯有孤独。这位孤独的间谍机飞行员,在五万英尺的高空中镇日阅读《永恒之王》,地球万景尽收眼底,却什么也触碰不着——想到这里,我的心就碎了一点,因为那是何等的孤独啊,也因为我近来的遭遇,更因为,T. H.怀特确实是史上最孤独的人之一。
怀特,正是困扰海伦的一位作家,他的著作《苍鹰》总在打扰着她的视线,她刻意躲避着,但心中总是惴惴不安。海伦八岁时就读过这本书,它与她读过的其他驯鹰书截然不同:书里的驯鹰人似乎对这门技术一窍不通,为什么会有大人写一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事的书?
《苍鹰》的主角是一个年轻男人。本书先于怀特其他的知名作品,当时的他依旧默默无名。它“在描述一位不入流的哲学家所做的努力”,他哀伤地解释,“此人独住森林,厌倦多数的人类,却设法训练非人生物,也就是一只鸟”。自从我童年初次邂逅此书之后,经过了这么多年,我重拾《苍鹰》,终于看到,它不仅是蹩脚糟糕的驯鹰过程。如今的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将它视为经典,因为怀特将驯鹰提升至了形而上的高度。正如《白鲸》或《老人与海》,《苍鹰》是一场人类与动物的文学邂逅,它能回溯到清教徒精神竞赛的古早传统:唯有与神对抗,才有可能取得最终救赎。我现在年岁渐长,阅历更加丰富了,我相信怀特坦承自己的无知,是一种勇敢而非愚蠢的举动。但我依旧对他的行为感到愤愤不平。第一,他的鹰在训练过程中,吃尽他的苦头。第二,由于他将驯鹰描述为人与鸟的激烈拉锯,深深影响了后世对苍鹰与驯鹰的看法。老实说,我讨厌他的论述。我不认为驯鹰是一场战斗,我更知道鹰不是怪物。那个躺在床上的生气小女孩至今仍然余怒未消。
在爸爸过世四个月,海伦再次盯着书桌上这本打开的书时,心里还是这么想的。
此时,我继续读下去,很清楚自己为何好几星期来不断用余光瞄向这本书,而这顿悟令我悸动。我知道自己为何心中愤愤不安,因为,我想训练鹰的欲望并非全源于我自己。有部分,源自怀特。
《以鹰之名》的剧透暂时到此为止。我不想再过多透露海伦最终怎么理解了怀特,她又怎么终于接纳了爸爸已不在,再次学会和这个重新认识了的世界相处。我只想说一句,果然,
真实的经历自有它最重的分量。
审稿并不是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六年前,它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无法把它分到我所读过的任何一个门类中,它既是回忆录,又是自然写作,甚至还有点历史书的样子。就连名字也很奇怪,h is for hawk,h是海伦的名字的首字母,hawk是梅布尔,也是小苍,海伦就是苍鹰?梅布尔也是小苍?但就是这个不循规蹈矩的作者,写出了这么一本真的能毫不顾忌地冲击你内心的作品。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中所言:这本近似野性的美丽之书,告诉我们原来出色的自然书写可以如此揭示我们与野生世界的亲密关系。
它在心头划出鲜血,却可以疗愈人心。
《以鹰之名》
[英] 海伦·麦克唐纳 著
陈佳琳 译
自然写作大师海伦·麦克唐纳代表作
颇负盛名的非虚构文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获奖作品
科斯塔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
2007年,父亲骤然离世的那段日子,海伦·麦克唐纳回忆:“当时我再也不想当人,选择走入小时候本能迷上的苍鹰世界,因为做一个人,我就会感受心里深处那不见底的悲伤和情绪。我想停止那一切,飞离那一切,我想变成其他生物。”
她开始训练世上难驯服的禽鸟:苍鹰,自由野性的象征。日日活在鹰的世界,离开人群投入荒野天际。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儿时熟读的作品《苍鹰》的作者T.H. 怀特重逢,追寻了与自己相同的怀特离群索居、训练苍鹰的过程。
一个骤失父亲的女儿,一位写出传世亚瑟王传奇的潦倒作家, 以鹰的名义,他们相隔百年却遥相呼应——有些伤口,永远不会愈合;以驯鹰的名义,他们放飞手中的鹰,期望那条象征习惯、饥饿、伙伴,被驯鹰人称为“爱”的线,永不消失……
转编自【文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