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金人南下制造北宋皇室的靖康之祸,其实面对这次南伐,金国内部也有着争议,其中最大的矛盾点在于对汉人国土的“统治方法”问题。彼时的金人毁灭北宋,其实也只是有着一定的利益要求,几番权衡,便扶持当时的北宋大臣“张邦昌”建立“大楚”政权,立为帝,表面是汉人政权接替赵宋的延续,但本质是金人想要用汉人张邦昌进行过渡,因此,后世所称的伪楚政权成立。
在张邦昌被金人胁迫称帝之时,北宋残留的有生皇室力量被后来的宋高宗赵构带领着寻找回归的时机。张邦昌十分清楚赵宋气数未尽,因为在汴京受困之时,宋钦宗的勤王之令并没有唤来大元帅赵构的救援,所以赵宋还是保存了很大的军事力量。而金人也知道张邦昌的担忧,可面对“政府崩溃,皇室被俘”这样令人惶恐的北宋汴京臣民而言,新政府的上台刻不容缓。
一、为护万民,张邦昌被迫登基
张邦昌在后世被称为北宋奸臣,最大的根源还是在于他在北宋皇室被俘后,不仅没有以身殉国,还反而还大众信息匮乏的情况下,了解到张邦昌要被金人立为皇帝,因此,张邦昌被认为是北宋灭亡的根源逆臣贼子。可在客观的事实上,张邦昌虽然出自蔡京的主和派系,但他并没有在金人入京后,立即倒戈金人,一直在最大程度维护赵宋的江山利益,金人也是看重张邦昌的忠心,于是便要扶持他为伪楚皇帝,以此瓦解汴京汉民的戒备心。
但在一开始,张邦昌是强烈抗拒登基为帝的,这里面可以三个主要因素,限制了金人在提出扶持张邦昌时却被他屡次拒绝:
(1):厌恶金人,张邦昌本为北宋朝廷的高级官员,被金人打破了地位和利益的他也是极为敌视金人的傀儡行为。
(2):忠于民族,虽然张邦昌以主和的消极态度成为北宋太宰,但从民族角度而言,他并没有背叛民族,因此在面对着破坏汉民族利益的“伪楚”皇帝之位面前他没有失去本心。 (3):坚信赵构会带领朝廷的有生力量回归,一旦成为金朝附庸势力,张邦昌将面临赵宋的讨伐,代价高昂。
可是金人也明白张邦昌所想,但奈何金人内部政治完全没有统治先进农耕社会的经验,一旦拖延时间,金人将会被汉民族的起义军所阻击,面对多方局势,金人也放出狠话,张邦昌一旦再不接受登基,就屠杀汴京城的百姓:
“ 金人趣劝进,邦昌始欲引决,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适金人奉册宝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僣号大楚,拟都金陵 ”。
以一城百姓之命运相威胁,此时就连汉人内部也在恳求张邦昌登基,迫于现实的无奈,张邦昌只好背负天下骂名登基成为伪帝,金人也因此劝进成功,伪楚政权算是彻底落实好,金人便掠夺走大量财富北上归国。

二、谦虚谨慎的“伪楚皇帝”
张邦昌为帝后,他并没有因此迷失自己,反而是保持了一定的“人臣”尺度,例如在百官上朝时,他要求不用跪拜,并没有自称为朕,但对于国家事务,却是兢兢业业在处理,这般作风实则和他在当太宰之时相去不远。金人带着宋徽宗,宋钦宗北上后,他还以臣子之礼跪拜,想必彼时的他也是极为无奈,徽、钦两帝的懦弱铸成这般局面,他更是只能目送皇帝被俘虏屈辱地带走。
可即便是金人走了,赵宋的皇家成员几乎都不在了,张邦昌也依旧保持了理智,其实这与他的性格和过去有着很大的关系。早在钦宗登基时,宋钦宗对张邦昌极为敌视,多次想要用手段除去他。而与此同时,年轻的赵构还对金朝保持着愤怒的态度,主动提出作为人质去金国谈判,而宋钦宗又派出张邦昌和金人相谈割地事宜,他们两人便因此有了交集,因此基于张邦昌谨慎的个性,还有他和赵构之间的情谊还有对赵构的了解,他清楚只要保证了底线,那么未来在内部斗争中存活下来的几率就会提高。
金人留下伪楚和张邦昌,就是为了直接和间接地摸索管理中原和南方王朝的经验和方法,所以 并没有对张邦昌谨慎过分的行为进行追责。公元1127年四月,赵构带领宋朝班子返京,张邦昌立即公告天下,归还江山给赵宋。宋高宗在一开始对于张邦昌的忠诚还是极为受用的,当时回归的宋朝官员喊着要打杀张邦昌的不在少数,但是都被宋高宗一人拦下,最终被贬为地方节度副使。

三、皇家之争,终难逃一死
看似宋高宗即位后十分包容张邦昌,但在实际上,宋高宗对于一个曾经坐过自己的位子的臣子来说,其实也早已生出杀心。因为不论如何,这都是正统之争,张邦昌曾经做过汴京城的主人,以后一旦有人造反,张邦昌不论是愿意和不愿意,也会成为颠覆赵宋的重要底牌。
因此,宋高宗也在张邦昌的行为中寻找漏洞,意欲除掉张邦昌以绝后患,那么在除掉张邦昌的一系列事件和逻辑中,宋高宗表现的态度都是“以猜测”为主,而不是以“事实为主”,这和后来莫须有杀死岳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公元1127年下旬,让出皇帝位的张邦昌还未能幸免多久,又因为早年宋徽宗赏赐给张邦昌的妃子李氏供出所谓的“罪名”。李氏是宋徽宗曾经的妃子,后来又成为了伪楚的“皇后”,而是在实际上,宋高宗抓住李氏,在史料上记载并没有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罪名是什么,仅以“诏数张邦昌”这个借口除掉赐死张邦昌,而诏数,既没有具体的数量,也没有具体的罪状,张邦昌最终难逃死劫。
其实从后来岳飞的莫须有罪名上来看,由此可见赵构早已经处心积虑想要杀死张邦昌,这也是宋高宗由主战逐渐转变为主和派的一个过程标志。从国家的大是大非上来说,张邦昌不仅无过,甚至有着巨大的功劳,他的存在,让汴京居民逃过了杀劫,也在一定时间内稳定赵宋江山,但他也只是无奈,无奈处在争权夺利的乱世,处在一个君主无比积弱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