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尸骨被吊起来黑水直流,这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其陵墓曾被光明正大的盗掘过却是真的。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自洛阳返回开封,途中经过巩县(今河南巩义)时,前去祭拜自己的父亲,事后非常感慨,感叹人生苦短,不知未来归处,于是,搭弓向西北方向射了一箭,并将箭头落下的地方定为自己的陵墓,这就是永昌陵的由来。

看似随意地选择陵墓位置,实际上也寄托了赵匡胤落叶归根的想法,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作为开国皇帝,他的陵墓也颇具规模,但很不幸的,其陵墓曾遭到光明正大的盗掘。

为什么说是光明正大呢?是因为盗挖永昌陵的,正是原北宋的一个朝廷命官,此人在北宋末年投靠金人后,组建“淘沙官”,包括赵匡胤的永昌陵在被的北宋皇陵就是被他以官方为名,光明正大的奉命进行挖掘。

而赵匡胤尸骨被吊起来,口中黑水直流这个说法,则是出自元代学者盛如梓所编撰的《庶斋老学丛谈》一书中,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叫做“朱漆脸”的盗墓贼,进入永昌陵寻宝,为取下赵匡胤腰上的玉带,把其尸骨吊起来的情节。

因此,赵匡胤的尸骨究竟有没有被吊起来黑水直流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但曾经被盗掘过则是真实的,在目前已知的各朝代的皇陵中,恐怕应该就属北宋的皇陵最为破败,地面仅剩几座残缺不全的石像生,以及几个长满杂草的封土堆,终日与之相伴的,则是附近居民的庄稼地,一代开国帝王的陵墓沦落至此,令人不胜唏嘘。


北宋皇陵之所以堂而皇之的被盗,还得从一个叫做刘豫的人说起。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本着“重文轻武”的原则,进行了包括“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收权行动,在他之后,整个北宋均对于武将颇为压制,如果是太平盛世,倒也问题不大,但在北宋末年金国人的入侵,就让北宋尝到了恶果。

在面对金人入侵时,北宋军队由于积弱已久,再加上朝中大多数文臣均患有“金人恐惧症”,因此,金国人势如破竹一般,很快就打下北宋的不少区域。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人兵临济南城下,守城的是济南知府刘豫,这个刘豫,就是在历史中昙花一现的“伪齐”政权的皇帝,而正是他在位期间,盗掘了北宋的皇陵。

刘豫祖籍河北,其祖上世代均为农民,不过刘豫自小就刻苦攻读,再加上北宋年间科举制度比较完善,因此在其成年后,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朝廷命官。


虽然学习不错,但刘豫此人品行不太好,曾经就因为偷盗过同学的白金盂、纱衣而被惩治,在其当了官后,这个毛病被朝中的谏官攻击,不过宋徽宗并没有治他得罪,反而任命他为殿中侍御史。

公元1128年,刘豫被调任为济南知府,当时的济南,盗贼横行,贪图享受的刘豫本不愿意去,但奈何朝廷强压,因此他就对此心怀怨恨,闷闷不乐的前往济南上任。

而在同年,金人南下打到了济南城,在先期抵抗失败的情况下,刘豫萌生反叛之意,但守城大将关胜执意抗金,最终两人争执不下,刘豫将关胜杀害,带着济南府官员,大开城门,向金人投降。

投降之后,金人看刘豫此人“孺子可教”,就将黄河以南的大片区域,全部交由刘豫统领,并在公元1130年,扶持刘豫做了华北伪政府的皇帝,史称“伪齐”。

从一个祖上种田的庄稼汉,到如今的皇帝,虽然刘豫知道自己只是金人的傀儡,但好歹也是个皇帝,因此就开始了他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纸醉金迷是需要银子的,同时,作为金人的傀儡,每年还要向金国上缴一定数额的岁贡,因此,刘豫的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这怎么能够满足他的享乐梦想呢?


所以,刘豫对于如何捞钱这个事情,每天是想破了脑袋,虽然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不断地增加赋税,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正当他发愁的时候,属下报告了一起盗墓案件,经过审讯,共缴获各类珍宝好几件,这个收获,让刘豫有了新的发财门路。

于是,一支名为“淘沙官”的机构由此成立,表面上,这些淘沙官的工作是负责找寻金矿,实际上都是干着盗墓的勾当,而当时在巩义境内的北宋皇陵,就成为了刘豫眼中的白花花的银子。

疯狂的盗墓行动,就在刘豫的授意下展开,为了保密,刘豫任命自己的儿子刘麟为淘沙官负责人,目标就是整个河南地区的宋代皇陵,在这种目的性明确的盗墓行动中,北宋的皇陵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包括皇陵、王陵、后妃墓、功臣墓被挖掘一空,墓中但凡值钱的东西,包括首饰,衣物,甚至用来防腐的水银,全部都遭到洗劫。

“麟籍乡兵十余万为皇子府十三军。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宋史》

至于这些皇室成员的尸骨,在刘豫等人的眼中,还没有一块首饰值钱,因此在当时,君王们的尸骨,就像丢垃圾一样,被弃之荒野,无人收理。


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正是在这个时候被刘豫派人挖掘,墓中陪葬的东西全部被带走,但由于当时南宋政府的干涉,赵匡胤的棺椁并没有被打开,并且金兵撤退之后,永昌陵又被重新修缮,毕竟这是开国皇帝,南宋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就是正史中赵匡胤陵墓被盗的记载,作为图财的刘豫,自然不会对赵匡胤的陵墓有什么敬畏之心,打开陵墓后,也是对里面值钱的东西感兴趣,而史料中记载赵匡胤的棺椁并没有被打开,再加上南宋赵构对其重新修缮安葬,因此,这也成为了之后盗墓贼惦记的主要原因。


惦记上永昌陵的,是一个叫做朱漆脸的盗墓贼。

历史上盗墓贼有很多,但能留下性命的,屈指可数,如民国时期的孙殿英,提到他就想起他曾经盗挖过慈禧太后的陵墓,而朱漆脸和孙殿英一样,正是盗挖了永昌陵这样的皇家陵墓,才能在历史中留下名姓。

朱漆脸是南宋年间的人,当时南宋政府是岌岌可危,而金国也被元朝打得找不到北,因此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皇陵根本就是无人过问的存在,这就给朱漆脸下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当时的永昌陵,有官兵把守,不过都是些老弱病残,这对于经验丰富的朱漆脸来说根本不叫事,在踩好点后,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朱漆脸带着人,开始了对永昌陵的挖掘。

朱漆脸的目的和刘豫一样,就是为了财,因此在打了盗洞进入墓室后,将所有值钱的陪葬品全部收入囊中,并且,毫不客气的将赵匡胤的棺椁生生撬开。


根据元代学者盛如梓所编撰的《庶斋老学丛谈》所描述,在打开棺椁后,朱漆脸发现赵匡胤虽然死了上百年的时间,但尸骨保存较为完好,同时由于防腐措施做得很到位,因此,尸骨并没有大面积腐烂,不过这些都不是朱漆脸所关心的,他的目光,已经被赵匡胤腰上的一条玉带牢牢吸引住。

这条玉带,上面镶嵌了不少宝石,并且,玉带本身就是用上好的材料制成,百分百的是宝贝,这个发现,让朱漆脸等人兴奋不已,纷纷开始想办法要将玉带抽出来。

但由于赵匡胤体型肥胖,同时棺椁内空间狭小,几番尝试之下,还是没能成功将玉带取出,为了防止强行取出导致玉带破损,朱漆脸等人一合计,就在棺椁上方打了一个简易的木头架子,准备用绳子将赵匡胤的尸骨吊起来,这样就能方便的取出玉带了。

说干就干,不一会,木头架子搭好,朱漆脸一马当先,抱着赵匡胤的尸骨就开始套绳子,但在他挪动尸骨的同时,突然听见赵匡胤的肚子里“咕噜”一声,随即,赵匡胤的嘴巴张开,照着朱漆脸就是一口黑水喷了过来。


这可把朱漆脸给吓坏了,以为这是毒水,但等了半天,也没有任何不适,更没有毒发身亡的迹象,不过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群盗墓贼心中十分不安,因此,匆忙的收拾东西后,仓皇而逃。

回去之后,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情,朱漆脸脸上被黑水喷住的那块,怎么洗都洗不掉,仿佛是一个印记,因此,他就得了个“朱漆脸”的外号,不久后,南宋政府发现太祖皇帝的陵墓被盗,就连尸体也横遭侮辱,自然是严加查办,查来查去,就查到朱漆脸的身上。

几轮大刑伺候下,朱漆脸老老实实地交代了盗掘永昌陵的经过,这可是大罪,所以在不久后,他就是斩首示众。

这个故事出自元代学者盛如梓所编撰的《庶斋老学丛谈》,故事描写的极为详尽,包括朱漆脸等人的对话以及盗墓行动中的细节,都描写的清清楚楚,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但除了这本书之外,在其他史料里,均无记载,只有刘豫盗掘永昌陵这个事情,因此,这个故事最大的可能,是后人艺术加工而成。


小结:

作为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可以说是居功甚伟,但其立国之初,由于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整个宋朝对外一直是羸弱示人,尤其是北宋末年发生的“靖康之耻”,让后世很多人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赵匡胤,所以,就出现了如“赵匡胤尸体被辱”这种故事,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后人的文人为了发泄对赵匡胤的不满,而进行了文学创作,但无论真假,最起码出了他们心中的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