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各街道、镇,区府属各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如遇问题,请径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11月12日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新作为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年)》,对全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意义重大。依据《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中共广州开发区工委关于制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形成《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深深关怀和殷殷嘱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制造业发展,先后出台了“金镶玉”、IAB、工业互联网、民营及中小企业、5G、新基建等政策文件,创新驱动持续加速,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十三五”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制造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十四五”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全区紧密围绕经济发展总目标,全面推进稳增长、优服务、调结构、促转型,制造业综合实力实现跨越提升。发展规模全国领先。全区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市第一,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8000亿元大关,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前三甲。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先进制造业成为支撑全区制造业增长的关键力量,2020年实现高技术产品产值3774.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55%;企业经营绩效表现突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9.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3.12、2.87、2.21个百分点。投资动力持续强劲。“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1%,202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3亿元,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38.2亿元,两项指标居全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稳居国家级经开区前三名,占全省的比例达10%。项目支撑能力强化。引进GE、龙沙、正威等优质重大项目700多个,乐金OLED、粤芯、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300多个重点项目投产,IAB、NEM等新兴产业项目数量占制造业总引进项目数量的比重超过70%,总投资超1400亿元,荣获“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

(二)产业引领迈出新步伐

“十三五”期间,全区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了“3+3+5”现代产业体系。“3+3”主导产业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形成汽车、电子、能源等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等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80%,支柱效应明显。视源电子液晶显示主控板卡、瑞仪背光模组等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第一。IAB、NEM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突显。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50%以上,以乐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广石化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提升,集成电路实现“从0到1”的突破,粤芯建成全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装备),拥有8家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约占全省20%;百济神州二期、诺诚健华一期等项目建成,生物医药产值约占广州市60%,聚集超2000家企业,加速打造全球顶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金发科技为代表的新型高分子材料产业稳居全球龙头地位,拥有各类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80多个。产业空间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强化“四区四中心”战略支撑,国务院批复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省委深改委印发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黄埔港启动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广州国际生物岛聚集全国高端生物医药研发产业集群,湾区半导体产业园、中国新材料CID(中央创新区)、翟洞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安全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加快建设,形成“智谷氢谷药谷美谷纳米谷”五谷丰登产业发展新局面。

(三)企业活力展示新气象

“十三五”期间,尤其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以来,全区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建设,企业发展活力迸发。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显著提高,从2015年的758家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1117家,拥有千亿级企业1家、500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15家。聚焦IAB、NEM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新组建十大区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作用更加突出。获批“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会见的12家民营及中小企业牢记“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殷殷嘱托,坚持“心无旁骛创新创造”,加快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替代步伐,突破了一批“卡脖子”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技术。洁特生物打破国际技术和品牌垄断,实现生物实验室耗材进口替代,成为国内实验室耗材科创板第一股;昊志机电自主研发的谐波减速器产品打破国外巨头垄断,成为全球电主轴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初步构建。构建“小微—两高四新—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梯度培育链条,成功获批国家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发展特色载体示范园区,拥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两高四新”企业23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8家。

(四)创新能力铸就新引擎

“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创新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创新实力稳居前列。科技创新实力蝉联全国经开区第一名,广州科学城“双创”基地连续2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科技投入翻了近6倍,占GDP的比重由3.7%稳步提高到4.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稳固。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科技孵化器集群,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10家、增长3.1倍,总量居全国经开区首位。拥有上市公司63家、增长80%,总量居全市第一位。6家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总数占全市的83%。技术创新资源集聚成势。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成功创建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印刷及柔性显示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3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启动建设cps离散制造数字化创新中心、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等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太赫兹等13个中科院项目落地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全省2/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电磁屏蔽膜、高能量密度膜电极、高端装备关键密封件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新冠疫情防控技术取得突破,全区核酸检测试剂盒供应量超全国4成,检测能力占全省的90%。创新生态日益完善。首创以人才为核心的招商4.0新模式,引进钟南山、施一公等战略性科学家91名,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099人,居全市第一。

(五)数字赋能带来新机遇

“十三五”期间,全区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四大区域绘就顶级蓝图。统筹布局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科学城)、通信网络国际数字枢纽(知识城)、生物安全智慧岛(生物岛)等“新基建”四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构建新一代国际数字枢纽,率先开通华南唯一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累计解析量和二级节点接入数量全国第一。累计建成5G基站近4300座,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落地建设超100个数字新基建项目。融合进程加速推进。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5G第一示范区,集聚了5G核心器件、5G网络设备、5G终端设备等产业链核心环节龙头及相关企业90多家,产值突破200亿元,其中京信通信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9年稳居前三位,全盛威、程星通信在射频芯片、毫米波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两大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在区内正式挂牌。产业数字化转型由单点应用向连续协同演进,累计开展“机器换人”项目119个,打造数字化工厂超60个,建立了国内首条非标智能制造装备柔性装配生产线;集聚统信、麒麟、飞腾信息、龙芯中科等50多家信创企业,形成“芯片+软件+云生态”的安全可控信创产业集群。

(六)绿色发展干出新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出台了“绿色低碳10条”等系列政策,加快建设绿色创新平台,稳步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成效得到广泛认可。绿色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形成“1+18”产学研一体化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7家国家级、76家省级和94家市级研发机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绿色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基本构建完成。绿色制造有序推进。企业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产业形成规模,2020年绿色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推广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率先实现公交电动化,建成充电桩2894个、加氢站5个。获批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连续四年荣获“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称号,成功创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圆满完成“十三五”节能目标。严格落实能源双控和清洁生产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7.6%。

(七)发展环境展示新面貌

“十三五”期间,全区创造性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加强政策创新,高质量改革取得成效。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全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营商环境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经开区第一名,获评“2020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佳产业园区”第一名、“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12345”审批服务体系、“秒批”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复制推广。建设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集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300余家,发行全国首支纯专利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保险。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创新出台“金镶玉”“民营及中小企业18条”“高端生物制药8条”“新基建10条”等系列政策,“一门式”政策兑现改革入选“2020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在全省率先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建立政企互动机制,政策服务的精准性持续提高。

(八)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全区高层次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成功打造开放型合作高地。加快布局“双城”联动。与深圳前海、宝安合作进一步深化,广州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联动进一步加强。深度参与“广深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等建设。全面融入“双区”建设。启动建设广州科学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与澳门共建穗澳知识合作先行示范区,与香港共建穗港智造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一区三园”建设全面提速。全力参与“一带一路”。知识城中新合作一期圆满完成,启动中新二期高层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中以智能制造和生物产业培育、中欧区域政策交流、中国-沙特吉赞产业聚集区等园区建设。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世界进入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交织叠加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制造业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省制造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处于充满挑战、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制造业进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重构,要求全区制造业转换发展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方面,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3D打印、工业互联网等柔性制造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的柔性程度,导致制造配套能力、技术创新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此消彼长。制造业将向我国、美国等创新活跃的国家集聚,以专业化分工为主的日本、德国由于适应能力慢存在被削弱产业竞争力的可能性。全区必须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国际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外资驱动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高端机器人等新科技发展和应用带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深入演进,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日渐弱化,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制造业回流,跨国公司加速调整战略资本布局,削弱了我国制造业吸引力。从全区实际看,全区制造业外资外贸占比较大,自欧美进出口频繁,光刻胶、芯片等关键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发动机等区内配套零部件也基本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为主,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面临“削供”甚至“断供”风险。

——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纵深推进,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要求全区制造业打造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前沿阵地。一方面,新发展格局构建对全区打造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带来新机遇。主要表现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孕育全区发展新动能。我国人口数量超过全球发达经济体的总和,广东常住人口超过1.1亿人,消费潜力巨大。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美元,广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美元,消费能力强劲。庞大的内需市场将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动能。另一方面,区域竞争加剧削弱了全区对制造业高端要素的吸引力。近年来,各地主动破题要素配置、供需适配等问题,纷纷出台要素、营商等重点领域改革政策和建立“链长制”制度,更加重视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和先进制造工艺的招商引资,全区招引先进资本、先进要素、先进工艺的难度加大。同时,土地等资源要素更趋紧张,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全区产业工人住房成本、生活成本、通勤距离增加,影响人才稳定性。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求全区把握产业空间布局和区域协同发展新形势。一方面,全省加速产业布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活力。为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广东省重点布局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等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出台了“1+20”战略性产业集群政策文件。同时,区域协同发展动能增加。广东积极承担大湾区建设主体责任,携手港澳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以同等力度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双区”驱动效应将充分释放。另一方面,区域间产业同质化给全区产业链竞争力带来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深港河套等粤港澳重要地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佛山、惠州等周边城市及白云、增城等市区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区汽车制造、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存在企业外迁风险,产业链竞争力下降风险加大。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已经进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全球竞争新优势的攻关期。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充分利用国内强大内需市场、先进基础设施网络、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地、“双区”驱动、“双城”联动等有利条件,把已经形成的创新优势、增长动力优势、营商环境优势、对外开放优势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三、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发展、安全”为底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牵引,加快建设“数智黄埔”,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现代产业标杆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湾区国际产业创新中心先行区、具有特色优势的资源集约利用示范区,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勇当尖兵,在全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中争当标兵。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质效为先。坚持创新在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畅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创新,营造充满活力的制造业创新生态。保障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推进数字赋能,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效益稳步提升。

——强链固链、安全高效。坚持制造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以国内需求为主导,全力服务新发展格局,下大力气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高效性。

——培优扶强、融通发展。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统筹企业培育与主导产业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支撑点。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中小企业创新组织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试验田优势,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打造更多具有全国标志性引领性意义的改革品牌,在国家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创建上当先锋。以开放促改革,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中作示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奋力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现代产业标杆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选增量、提质存量,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打造新兴产业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实施黄埔制造万亿计划,打造万亿级产业体系,筑牢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汽车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美妆大健康八大产业“顶梁柱”。力争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维持在7%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500家,形成具有发展新优势的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湾区国际产业创新中心先行区。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引进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创新服务平台,在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建成湾区国际产业创新中心先行区。力争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规模以上工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1.8件,制造业上市企业数达80家。

——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资源集约利用示范区。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工业领域用能效率明显提升,工业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坚持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相统筹,促进土地增量集约利用和存量提质增效,领跑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削减任务完成比率均完成市下达任务。

表1  “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完成

2025年目标

属性

综合

质效

(3项)

1

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5

7

预期性

2

规上企业数

1117

1500

预期性

3

制造业上市企业数

52

80

预期性

创新

发展

(2项)

4

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38

5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工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

0.97

1.8

预期性

智能

绿色

(3项)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0

25

预期性

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率

%

20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8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削减任务完成比率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企业

培育

(2项)

9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

32

100

预期性

10

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

7

15

预期性

四、新发展,有效构建“一轴三支、四区协同”的空间格局

北以知识城为载体,南以生物岛为终端,构建产业发展驱动轴,构建“科学城-永和”“科学城-云埔”“科学城-西区”三条支线,充分发挥科学城、知识城、黄埔港、生物岛“四区四中心”主战场作用,瞄准重点产业,合理布局,推动形成“一轴三支、四区协同”的新发展格局。

8adaee29dfa8f729c301d6c0623a1d2.png

图1  “一轴三支、四区协同”的空间格局

(一)构建“一轴三支”空间支撑

1.打造产业发展驱动“轴”

以“知识城-科学城-生物岛”为主线,构建产业发展驱动轴,引导产业链协同,促进价值链攀升。加速北部牵引,以知识城建设为依托,带动知识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助力中部成核,以科学城扩容提质为依托,带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南部聚焦,以生物岛、黄埔港为依托,聚焦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

2.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支”

以永和先进制造业组团、云埔先进制造业组团和西区先进制造业组团为三个支点,构建“科学城-永和”智能转型和现代制造支线、“科学城-云埔”功能升级和集群发展支线、“科学城-西区”港澳合作和成果转化支线三条支线,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科学城-永和”智能转型和现代制造支线。以永和先进制造业组团为支点,重点推动汽车零部件、健康食品、新材料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积极布局集成电路产业。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园(翟洞片区)、现代制造基地建设。

专栏1:产业载体布局(永和先进制造业组团)

1.智能制造产业园(翟洞片区):园区重点发展方向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产业,将持续推动立景创新等项目建设,拟布局华星光电、视源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

2.现代制造基地: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汽车零部件、高端食品饮料、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的落地实施,促进片区产业高端发展,带动片区整体提升。

“科学城-云埔”功能升级和集群发展支线。以云埔先进制造业组团为支点,推动穗港合作建设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等平台,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打造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推动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创新港、湾区氢谷、穗港智造合作区(科技创新合作园区)建设。

专栏2:产业载体布局(云埔先进制造业组团)

1.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高端装备制造,以广州数控、达意隆、瑞松科技、弘亚数控、发那科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

2.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中试,将持续推动利德曼、赛纳生物、美时医疗、恒诺康、雷德生物等项目建设。

3.湾区氢谷: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打造集氢能研发、检测、生产、制造全产业链的氢能产业集聚地,已布局黄埔氢能创新创业中心、雄川氢能湾区氢能孵化中心、泰罗斯、广州开发区氢丰氢能源创新中心、氢丰氢能院士工作站(省级)、中德氢能源研究院(市级)。

4.穗港智造合作区(科技创新合作园区):以云埔工业区为主体,面积1170万平方米,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建设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科技金融和人力资源等功能性服务平台,打造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学城-西区”港澳合作和成果转化支线。以西区先进制造业组团为支点,推动整体规划、成片开发。重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升日用化工、食品饮料两大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制造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支柱产业,加快建设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大湾区现代装备制造汇、联东人工智能谷。

专栏3:产业载体布局(西区先进制造业组团)

1.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以西区为主体,面积1910万平方米,重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及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日用化工、食品饮料两大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制造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支柱产业。

2.大湾区现代装备制造汇:园区将重点建设机器人采购中心、国际工程机械中心、再制造中心、双创园。

3.联东人工智能谷:园区将建成科技类产业聚集园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二)优化“四区协同”产业布局

1.知识城高站位打造技术创新集聚区

以知识城为中心,打造“创新黄埔”策源地,突出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并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大科学装置区、中试验证和应用推广示范区、科教创新区“三区”建设,推进湾区半导体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医疗器械和中医药装备制造园等九大园区载体建设。

专栏4:产业载体布局(科技创新集聚区)

1.知识城大科学装置启动区: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建设大科学装置区,拟建设航空轮胎制造大科学装置。

2.知识城中试验证转化先行启动区: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建设中试验证和应用推广示范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园,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转化自主研发成果,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

3.知识城科教创新区: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布局大中型科研院所、研究院、研究生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已在建,拟引入广州大学黄埔研究生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

4.湾区半导体产业园: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集成电路制造、封装、设计、新能源和新材料,将持续推动安凯微电子产业园、广丰半导体封测项目、创维智慧研发制造基地建设,推动粤芯二期、三期建设。

5.知识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检验检测,将持续推动硕贝德5G产业总部项目、广电运通新一代AI智能设备产业基地项目、小鹏汽车智造创新中心项目、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南方)基地项目、中国联通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等项目建设,拟布局高新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6.知识城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高端生物医药研发及制造,将持续推动建设康方药业有限公司知识城新厂、昭衍(广州)新药评价中心项目、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诺诚健华、恒瑞医药、绿叶集团、康方生物、康融东方等项目建设,拟布局安进、创胜、复宏汉霖、岸迈双特异性抗体药、GE生物工艺试剂工厂等项目。

7.医疗器械和中医药装备制造园: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高性能医疗器械、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中医药制造,布局中医药弱磁大科学设施和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

8.中国纳米谷: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纳米科技产业,聚焦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打造纳米智能技术科技园、纳米生命与健康技术科技园、纳米创新能源与环境科技园、纳米超级复合材料科技园等四大专业园中园,汇聚国内外一流的纳米科技人才团队和高端项目。

9.智能制造创新园: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战略级未来产业及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小鹏汽车为核心,引进一批补链强链重点项目。

2.科学城高标准打造智造发展引领区

以科学城为中心,纵深推进“黄埔智造”,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引导创新资源向智能化、数字化领域汇聚,引导龙头企业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加强工业数据、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各类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全产业链高技术化、现代化、安全化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新型显示之都核心园区、现代氢能产业园、中国新材料CID(中央创新区)等重点园区。

专栏5:产业载体平台布局(先进制造业提升区)

1.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园区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打造“1+9+N”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世界新型显示之都核心园区: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新型显示,将以乐金、创维等为核心打造产业集聚区,持续推进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建设。

3.现代氢能产业园: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为氢燃料电池系统、整车制造、化工制氢、电解水制氢、分布式氢能源站,拟布局现代汽车氢能源电池系统、广州供电局氢能研究院和分布式氢能源站、广石化制氢中心等项目。

4.中国新材料CID(中央创新区):园区重点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新材料产业,力争突破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填补国内品种空白;推动中游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高端新材料产品规模化;发展下游高端新材料产品,加快推广高端新材料产品应用。同时,与周边“氢能产业园”双园协同,推动氢能产业链绿色高效发展。

3.黄埔港高效率打造高质量发展支撑区

以黄埔港为核心,全力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应用,促进制造业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专栏6:产业载体布局(高质量发展支撑区)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为发展方向,构建信创全产业生态,发展智能传感、流量经济、游戏软件等特色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成为赋能知识城数字产业的“加速器”和科学城产业数字化的“新引擎”,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标杆,将持续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总部园区、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软件CBD总部、国机智能园区一期、新松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2a77175742ec3abe2cb35358153bd64.png

图2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主要产业布局

4.生物岛高质量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

聚焦生物岛,坚持“做精主业”,重点布局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产业。加大开放合作力度,主动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落户,加快广州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形成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干细胞、基因测序与检测四大产业格局。

专栏7:产业载体布局(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

1.广州实验室:采取“核心+基地+网络”模式,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总部,围绕呼吸疾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领域,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公关。

2.生物岛实验室:立足国际化、高起点,面向国家和广东省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瞄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研究,布局再生医学前沿基础研究、临床创新研究、生物信息、生物安全研究以及高端生物医疗器械耗材研发五大科研方向,打造再生医学与健康前沿研究基地、临床应用基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3.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将通过整合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资源,聚焦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打造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注册报批及市场准入的一体化创新平台,加快推动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创新中心通过在港澳、北美、欧洲等设置离岸研发中心,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在广东迅速实现产业化,推动广东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的升级发展。

五、新征程,加快建设万亿制造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五”时期,全区以打造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以八大支柱产业为依托,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两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材料、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汽车、美妆大健康两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超前布局量子通信、脑科学与类脑、光通信与太赫兹等未来产业。以全产业链发展为重点,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打造两大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1.做优做强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通信设备、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原材料、基础工艺、核心零部件、生产设备、控制软件等重点环节,提升智能传感、导航、射频等芯片的设计能力,加强对彩色光刻胶、金属掩膜板、驱动IC、机蒸镀材料等关键材料和设备进行系统性攻关,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完善产业链协同。继续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能力,通过企业招商、项目引进的方式补齐滤波器、高端传感器、工业软件等产业链短板。加快载体建设。持续推进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广州创维、视源、乐金、硕贝德等项目建设,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之区。

——新型显示。重点发展印刷显示、OLED及Micro-LED、4K/8K超高清显示、量子点等产业。依托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加大柔性TFT背板、柔性显示驱动与模组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引进培育一批领军企业,补齐新型显示材料、靶材等短板。探索“5G+超高清”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汽车、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中的应用,支持开展超高清节目内容制作,推进5G应用于超高清视频传输,实现超高清视频与5G的协同发展。加快乐金光电、视源科技、华星光电、广州创维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世界新型显示之都。

——新一代信息通信设备。重点发展光交换、基带、中高射频、图像处理等高端半导体元器件和基于5G技术的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终端产品。加大“5G传输与组网”等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毫米波元器件、滤波器、通信模块、关键测试仪器等5G核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5G商用和应用场景,构建繁荣产业生态,前瞻性开展6G网络技术研究。推动视源、创维、硕贝德5G产业总部等项目建设。

——智能传感器。积极布局物联网(IoT)、微机电系统(MEMS)、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等领域,支持MEMS传感器芯片等专用芯片、SIP系统等重点产品的研发制造,提升核心芯片自主化水平。加快建设奥松电子MEMS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等重点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工业软件。重点发展一批工业设计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加大创新应用推广,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聚焦CAD/CAM、CAE、EDA等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一批重大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坚持应用牵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布局一批数字模拟仿真、数控装置、全自动柔性生产线、智能测量仪表、可编程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等嵌入式软件,发展ERP、SCM等生产管理类软件。以中国软件CBD为载体,推动麒麟、飞腾、统信、盘缠等重点企业发展,打造“芯片-系统-应用”产业生态。

专栏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

1.广州创维智能产业创新基地超高清显示科技产业园: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投资41亿元,建设超高清智能彩电产业基地,达产产值240亿元。

2.广州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用地面积54.3万平方米,先行投资建设t9项目,总投资350亿元,主要生产和销售中小尺寸高附加值IT显示屏等,建成后玻璃基板投片量预计18万张/月。

3.视源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项目用地面积6.7万平方米,投资总额40亿元,建设工业4.0智能主板卡生产基地、智能交互整机生产基地等项目。

2.培育发展世界级生物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

抢抓生物科技发展趋势,持续推动高端生物药、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高端医疗设备、体外诊断、现代中药等领域做大做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药创制、高端器械和装备、前沿诊疗技术等领域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虚拟药物筛选、基因组学研究、委托合同研发生产机构(CDMO)等新模式推广力度,推动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医养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开展提升产品品质行动。鼓励企业开展“质量对标”活动,稳步提高产品品质,持续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依托广州生物安全创新研究院等平台打造综合性生物安全科技高地。发挥医学检测技术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生物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加快百济神州、诺诚健华、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生物安全之谷。

——高端生物药。重点发展抗体药物、酶诊断和治疗试剂、开放靶向药物、蛋白质工程药物与多肽类药物、核酸药物等领域。推广应用生物芯片,加大新靶点、新结构、新功能的抗体、蛋白及多肽、细胞治疗等技术突破力度,瞄准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研发一批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依托广州国际生物岛价值创新园、知识城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广州绿叶生物制药产业园等载体,加快推进百济神州研发中心、安普泽生物医药总部、恒瑞医药等项目建设。建立安全可控有效的肿瘤微创消融精准治疗研发应用体系。

——基因工程药物与新型疫苗制造。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为重点,推动基于基因组学、免疫组学的癌症组学类技术,支持新型治疗性干细胞技术与制品等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聚焦基因检测,开展个性化精准医学检测试点。加快推进知识城疫苗产业园项目,支持达博生物、锐博生物等重点企业研发创新,重点推进腺病毒疫苗、核酸疫苗、合胞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呼吸相关疾病疫苗的研发生产。

——高端医疗设备。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水平发展,聚焦诊断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等领域,重点发展医用诊断设备、微创外科、介入治疗装备及器械等诊断治疗设备和骨科、心血管植入类耗材。基于3D生物打印技术,支持迈普生物等企业在心肺组织和瓣膜等组织修复产品、再生型人工器官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

——体外诊断。关注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遗传疾病等领域,重点发展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基因诊断试剂和设备。推动医学检验、卫生检测等检验体系建设,推动POCT诊断、单/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筛查诊断等技术突破。

——现代中药。鼓励用于治疗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新品种开发和生产,依托香雪制药加速开发抗病毒口服液等中药大品种、中药制剂,促进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推进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专栏9:生物技术产业重点项目

1.百济神州研发中心:项目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是百济神州设立的全球第二个研发中心,拟投资3.5亿元,专注于新型生物药物及其它新一代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开发。

2.诺诚健华药品生产基地:项目位于知识城,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拟投资21亿元,建设有动力中心、生产车间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

3.洁特生物增资扩产项目:项目位于永和,用地面积2.3万平方米,拟投资3亿元,用于实验室耗材产品扩产及科技孵化器建设,达产后产值10亿元。

(二)培育壮大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打造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重点聚焦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和生产设备及零部件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瞻性布局前沿性、基础性研究,瞄准特色工艺、SOI材料和IDM模式三大方向,补齐封装测试等薄弱环节,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探索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粤芯半导体为核心,推动晶圆制造产能提升;支持芯片设计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封测企业拓展封测形式、扩大产能,扩大设备材料等配套产业,谋划打造集“设计—制造—封测—配套”于一体的湾区半导体产业园。强化项目支撑作用。加快推动粤芯二三期、光掩模、深南电路广州封装基板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区。

——芯片设计。大力依托区内昂宝、高云、慧智微、润芯、泰斗微等龙头设计企业,重点突破物联网、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射频前端、传感器、北斗导航、电源管理、数字音视频、数字电视和光电集成电路等领域。

——晶圆制造。发挥粤芯项目核心引擎作用,加快推进第二、三期建设和第四、五期规划筹建,通过与视源电子、智芯微电子、广汽集团、华大智造等企业合作,在消费电子、工业电子、汽车电子、生物芯片等领域达成深层而稳固的上下游产业联盟,在高端模拟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封装测试。协同推进区内风华芯电、华微、飞虹微等封测企业发展,推进与国内封测头部企业通富微电达成合作共识,布局落户华南总部及高端封测项目。

专栏10:集成电路产业重点项目

1.粤芯半导体项目:项目位于知识城,用地面积14万平方米,一期投资52亿元,采用90nm-180nm工艺,重点在12英寸生产线上建立模拟芯片制造基础;二期投资65亿元,在一期工艺基础上延伸进入55nm-90nm工艺;三期计划投资250亿元,采用40nm-55nm工艺,推动高端模拟芯片制造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2.面向半导体应用的光掩模项目:项目位于知识城,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投资30.7亿元,打造中国本土光掩模商业化公司,填补半导体产业链空白。

3.深南电路广州封装基板项目:项目位于知识城,用地面积约14.3万平方米,投资61.4亿元,建设FCBGA封装基板生产基地,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

2.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推动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以精细化工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加快关键工艺创新。集中力量在第三代半导体、5G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全面提升产品性能、使用效果和质量稳定性。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先进材料产业化工艺创新,加大智能化改造、安全环保改造力度,促进紧凑化、连续化和高效化生产。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等终端产品需求,充分发挥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作用,建设一批新材料产业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实现材料与终端产品在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推进。加快载体项目建设。推动中国新材料CID(中央创新区)、中国纳米谷等产业园建设,加快烯湾科技、广石化绿色转型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中国新材料产业高地。

——精细化工材料。合理布局聚苯乙烯、MS树脂、聚丙烯、环氧丙烷、PMMA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产能,支持广石化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鹿山新材料、广州聚合等骨干企业,推进功能性聚烯烃热熔胶、环保型环氧树脂、发泡聚丙烯珠粒线等领域发展。

——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大尺寸晶圆、光刻胶、掩膜版、靶材等集成电路材料,热延迟材料、电子墨水、PI薄膜/玻璃片、非晶硅等新型显示材料,高频基板材料、射频介质材料、微波介质陶瓷等5G用材料。支持乐金、电气硝子等企业发展,重点推进新型LGF结构背光模组领域发展。

——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发展可降解支架材料、手术缝合线、导管材料、栓塞材料、3D打印材料等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生物玻璃、氧化物及羟基磷灰石、分子量可控的日化级乙氧基化物等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支持迈普生物、洁特生物等企业发展。

——新能源材料。瞄准锂离子电池,重点突破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四大核心材料,支持广东省精细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州市精细化学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发展,支持天赐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实现技术攻关。

——先进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强、高韧、高抗疲劳的中厚板和板(型)材,鼓励生产高端汽车等交通车辆车体用板材、车体模块零部件等产品。

专栏11: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1.广州石化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项目:项目位于石化路,投资150亿元,采取渣油加氢-催化裂解(催化裂化)联合工艺,新建6套装置,停用11套老旧装置,建设智慧工厂,实施安全环保提升措施。

2.烯湾科技碳纳米管纤维材料制造基地项目:项目位于湾区半导体产业园内,投资6亿元,建设碳纳米管纤维材料制造基地,后续将建设配套的研发、检验、仓储等辅助设施与原材料成品应用转化中心,达产可实现产值15亿元。

3.高端轮胎中试基地:依托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与广州工控集团合作建设高端轮胎中试基地。

3.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绿色能源产业集群

推动能源品种多元化,加快清洁电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重点培育现代氢能产业。打造绿色能源产业生态。提升创新能力,在海上风电、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建成一批创新平台,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推广成熟使用的绿色能源装备和产品,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牵引,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等基础设施网络,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的新型产业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以打造湾区“氢谷”、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为牵引,重点建设西门子智能变压器、现代汽车氢能源、集中式光伏发电等项目,打造国际绿色能源集聚区。

——清洁电力能源。加快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持续优化推进燃煤电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支持建设一批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依托恒运集团、粤华发电等重点企业,推进天然气发电、气代煤等项目建设。加快西门子智能变压器项目建设,打造集上游电源控制端、中游特高压传输线路与设备、下游配电设备于一体的特高压产业链。

——现代氢能。建设湾区“氢谷”,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打造现代氢能完整产业链。在低铂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金属双极板、膜电极、电堆系统、氢气储运装备、电解水制氢装备等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加氢站。推进现代汽车氢能源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氢能产业生态。

专栏12:绿色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1.西门子智能变压器项目:项目位于永和,占地约3.6万平方米,投资3.6亿元,项目将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结合西门子自身优势,打造数字化智能变压器工厂并强化干式变压器全球研发中心,新工厂建成后,广州西门子的产能将提升一倍。

2.现代汽车氢能源项目:项目位于现代氢能产业园内,现代汽车集团投资85亿元,建设年产量为10万台的氢能源电池项目基地。

3.广东粤华发电公司(黄埔电厂)气代煤发电项目:用地面积4万平方米,投资15.8亿元,新建一台660MW天然气发电机组。

4.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设备和工业激光设备等四大“强基型工业装备”,加强汽车高端制造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加大高速高精、多轴联动、复合加工、精度保持、实时监测、可靠稳定性增长等方向技术攻关,加快高性能伺服器、精密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自主发展。支持5G与高端装备深度融合。推动高端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强化系统集成,培育一批高端智能装备基础服务商。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整体设计能力、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高端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运营、智能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应用,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强化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动穗港智造合作区和黄埔智能装备价值创新园重点载体建设,推进高新兴智能制造基地、新一代AI智能设备产业基地、瑞松科技总部建设,打造中国高端装备示范区。

——机器人。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和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装备及核心零部件。围绕电子信息、家具、家电、高端医疗等行业的装备(硬件)系统集成、应用系统集成,实现主要集成应用软件的自主开发。加快推进新松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瑞松科技总部等项目建设。

——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专用制造设备、超声激光绿色机床及高端数控系统,大力发展高速高精度电主轴、丝杆、直线导轨、刀具、密封等关键零部件。支持广州数控、弘亚数控、昊志机电等重点企业发展。

——增材制造设备。推动发展大尺寸3D打印设备、液态金属喷墨打印设备、非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设备等整机产品。突破精度控制技术、多加工单元集成技术等关键技术,高精度传感器、高精密工业控制器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在高质量高稳定性、微纳结构等领域攻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

——工业激光设备。瞄准激光薄片晶体、高功率激光切割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补齐产业链空白。重点发展工业级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纳米激光器和光放大器等,突破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器件结构设计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

——汽车高端制造装备及零部件。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汽车自动化生产系统、汽车白车身焊装柔性自动化生产、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和产品。围绕明珞汽车装备、昊志机电、瑞松北斗等汽车高端装备领航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汽车高端装备中小企业。

专栏13:高端装备产业重点项目

1.高新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拟投资20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基地,用于集团AR、机器人等新业务研发生产,并统一承接全集团产品的生产制造及部分原材料采购业务。

2.新一代AI智能设备产业基地(广电运通):项目位于知识城,用地面积6.6万平方米,拟投资17亿元,建设全球智能设备产业城板块、金融信息科技运营中心板块、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暨成果转化基地,达产产值88亿元。

3.瑞松科技总部:项目位于科学城,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拟投资4.2亿元,项目共三期,一期包含5栋钢结构厂房,二期含培训中心和机器人本体车间各1栋,三期含1栋研发生产大楼,主要产品为机器人智能技术及高端智能装备。

(三)巩固提升两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1.打造全球先进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合理布局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鼓励传统燃油车向节能方向发展,提高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比重,鼓励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发展,抢占智能网联汽车制高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轻量化技术、先进整车控制技术、高比能量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汽车用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发动机和动力电池等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车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聚焦智能驾驶系统、软件架构、基础软件平台、数据工厂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重点企业,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支持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和技术水平。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小鹏汽车智造创新中心、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在建项目尽快达产,形成覆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市场应用、信息安全”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中国智能汽车之城。

——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为方向,重点加快电池、电机、电控及氢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部件和电池再回收的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化和产业化。加大整车企业项目建设力度,重点加快推动小鹏汽车智造创新中心、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鼓励广汽本田等传统车企发展纯电动汽车,加快氢燃料电池车型研发和产业化。

——智能网联汽车。紧抓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面向车规级芯片、电子集成系统、车载智能终端、信息安全等关键领域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重点企业。依托5G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现有道路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改造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燃油车。推动传统燃油车轻量化发展。依托广汽本田,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提高单车价值量;积极向个性化定制、整体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发展;推进先进燃油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研发生产,重点发展动力总成、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轻量化部件等高端零部件。

专栏14:汽车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1.小鹏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项目位于知识城,投资总额约110亿元,拟建设新能源汽车试验室、自动驾驶试验室、研发大楼、整车总装车间、车身车间、冲压车间、涂装车间、试车跑道及相关生活配套设施等。

2.宝能动力电池研发及生产基地、宝能汽车研究院:项目位于知识城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芯片园区,用地面积28.1万平方米,投资102.2亿元,开展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和新型汽车研发,达产可实现产值86亿元。

2.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美妆大健康产业集群

瞄准“高端、健康、个性”等重点方向,发展美妆产品、营养保健食品、饮料和茶等。强化质量品牌管理。深入推进质量国际比对提升专项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生产流通体系。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创新生产工艺,实施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创新快速迭代和高效率柔性生产。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建设“南方美谷”产业园,加快推进宝洁、丸美、益海等重点项目,打造全国美妆大健康重镇。

——美妆产品。紧盯功能性、天然和中药成分、轻医美三大消费趋势,鼓励丸美、宝洁、环亚、捷通日化等龙头企业重点开发美白、抗皱、补水、祛斑、头部健康等功能性产品。推动生物技术与美妆产品加速融合,重点研发寡肽原液、玻尿原液、藻类基因提取物、仙人掌提取物等畅销产品。

——营养保健食品。针对产品多样化、消费群体年轻化等市场特征,依托健合(中国)、安利、美赞臣、箭牌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针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的营养剂、迎合青少年的奶制品以及面向中青年群体的保健品,开发一批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和便利食品。

——饮料和茶。以功能化、个性化、健康化等为导向,鼓励太古可口可乐、统一、康师傅、屈臣氏等头部企业重点发展果蔬汁、高蛋白等新型特色功能饮料,做优做强碳酸型饮料、茶饮料和包装饮用水等。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研发推广差异化产品,强化迎合青少年人群的产品包装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中青年人群品牌忠诚度和消费习惯;推出一批适宜老年人的低糖产品。

专栏15:美妆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1.宝洁新智造中心:位于知识城,投资6亿元,建设集信息中枢调度、生产线智能改造、电商定制化柔性生产及快速分拨功能为一体的新智造中心。

2.丸美高端洗护及彩妆项目:项目位于云埔街,用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投资1.3亿元,主要从事化妆品制造、生物技术开发。

3.益海嘉里湾区新制造基地项目:项目位于西区金博物流园,拟投资30亿元,建设130万吨/年的大豆压榨、中央厨房、消费者体验馆等项目。

(四)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落实国家重要任务,加强前沿领域战略部署,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为支撑,加强前沿领域战略部署,谋划布局量子通信、脑科学与类脑、光通信与太赫兹等一批引领型未来产业,以技术迭代推动“换道超车”。

——量子通信。鼓励开展量子信道产品、量子通信网络管理系统、量子变化应用产品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支持量子通信技术和产品在安全信息等领域应用推广。培育和引入一批量子通信产业核心技术企业,推动发展量子通信产业链。

——脑科学与类脑。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动,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前沿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医学研究。规划建设脑科学与类脑专业科技园、产业园,培育脑科学与类脑产业链。

——光通信与太赫兹。加强在安检和无损检测方向的技术应用突破,逐步发展太赫兹通信。引导开展太赫兹通信领域技术攻关和应用产品试验,推动军用太赫兹技术民用化,争创国家级太赫兹通信应用示范区。

六、新奋斗,全面塑造制造业国际国内的合作竞争优势

(一)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聚焦产业基础薄弱环节,加强协同创新,完善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推广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创新生态,夯实产业基础能力。

1.构建开放型系统创新网络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创新资源,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新型显示材料、IGBT芯片、伺服电机等产业基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动力学、慧眼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强化纳米国家科学中心、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等N个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能力,建设“1+1+3+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印刷及柔性显示、先进高分子材料等3大国家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中国黄埔数字智造云平台、国家信创通用适配平台等3大平台,以及中国工业互联网中心、广州微纳元器件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4大中心。发挥“大院大所”作用,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广州大学黄埔研究生院、自动化所等建设,深化与清华、北大、港大、港中大等院校合作,鼓励区内龙头企业主动与区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与深圳前海、宝安、光明合作,探索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模式。加速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与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共建穗莞合作先导区。发挥湾顶明珠区位优势,探索建立“科学装置+专业公司+区域共享”机制。

2.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

高水平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省市工信部门以及7所部属高校等重点单位的联系,加快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落地。引进德国史太白、剑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技术转移平台。鼓励金发科技、视源电子、迈普医疗等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技术转化平台,开展实验室技术、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和新产品试制,推动先进技术应用。健全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推广体系。聚焦八大产业基础领域,支持企业提高关键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自主化程度,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探索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制度,支持新材料及零部件首批次、软件首版次、装备首台套应用,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互购创新产品,探索建立基础产品市场应用迭代机制,为重大创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优化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园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服务等全链条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等平台基础上,采取省市区三级共建的方式,建设黄埔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打造“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

3.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人才“虹吸效应”。扩大钟南山、施一公等战略科学家团队影响力,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以才引才,为各类人才提供“保姆式”“全天候”“一站式”服务,为天下英才留在黄埔提供保障。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广学校和企业“双元”培养模式。加强政产学研人员交流和培训,培养一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工人,实施技术劳动力职业再教育。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以创新型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铸就一批支撑产业升级的“黄埔工匠”。

(二)实施强链补链工程,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立足全区制造业优势,推进实施产业链“双链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锻长补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加强与国家、省、市重大战略任务的统筹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健全产业链保障机制

建立良性的工作推进机制。打通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汽车制造等八大产业链,每个集群建立以产业链“链长制”为主的组织领导架构,实施“一名链长一个链主企业一个产业链联盟一张产业链架构图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一套扶持政策”的链长制“六个一”工作机制。明确“双链制”工作责任。选定一名区领导“挂帅”一条产业链链长,协调化解产业链上下游各种矛盾,保障企业发展要素;选定一个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加快促进产业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

2.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

锻造控链长板。支持金发科技、广州数控等现有本土领军企业加强全球化布局,积极开展全球创新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链主企业”。锻造技术长板。坚持“整机带动、应用牵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优势行业,精准识别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的“拳头产品”,培育一批本土企业或引进国内龙头企业落户,打造形成“杀手锏”优势。锻造规模长板。在汽车制造、美妆大健康等传统产业和中低端制造环节,重点发展产品代工与先进制造为一体的生产模式,推动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巩固现有规模优势。

3.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在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关键“卡脖子”领域,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区内研发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在短板领域实现一批国产技术突破。补齐产品空白短板。组织开展八大产业链图谱梳理,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分级分类布局核心环节,聚焦技术发展路线,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对目前国内空白产品,引导企业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总部经济、工业研发、先进制造等制造业先进要素持续扎根区内,提高产业链根植性。补齐抗风险短板。搭建适应于弹性生产的产业链信息监测与物资调配平台,摸清现有产能分布与潜在产能开发情况,实现可视化动态监测,加强紧急情况下的需求预测,提高产业链在应急状态下的供应能力。

4.激发内需牵引带动作用

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深度融入国内市场,将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宝洁、安利、蓝月亮等龙头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生产线改造,引导企业围绕装备互联、过程控制等开展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物流系统,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大新基建投资。聚焦5G基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重点领域,引导制造业投资重点投向5G滤波器、光模块、基站FGPA、新型工业软件、区块链、集成电路、充电桩与智能电网结合等重点领域。

(三)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推动高水平融合发展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为主要方向,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生产、研发、设计、制造、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加速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1.提升数字产业化能级

升级提速“新基建”。统筹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部署应用,建设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低时延边缘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加速推进中国软件CBD、中国智能网联国家创新中心、纳米谷、E-Park等重点园区的5G、NB-IoT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培优产业生态。重点发展5G天线及配套、5G器件、通信模组、功率放大器、电磁屏蔽膜等基础领域。围绕重点产业,前瞻性布局量子通信、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虚拟工业设计、虚拟数字人等未来产业,形成集“硬件+软件+服务”为一体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2.释放产业数字化能量

推动数字化改造。推进智能网关、窄带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无线网络等技术应用,实施“智造”“上云”“赋能”三大计划,大力支持海格通信北斗产业园、京信首批省级5G智慧工厂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明珞汽车、新松机器人、智光、昊志等企业建设一批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无人工厂。“十四五”期间,推动1000个以上的数字化改造项目,打造100个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广新制造模式。引导企业打通消费与生产、供应与制造、产品与服务间的数据流和业务流,加快创新资源在线汇聚和共享,培育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产业链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加大应用推广力度。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探索“分级分类、先行先试、规模复制”的数字化应用推进路径,开展企业数字化改造需求普查,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服务,引进培育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团队,建立数字化转型资源池,力争实现全区“四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3.提高数字化治理能力

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国家级研究机构,开展网络数据安全领域新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评测评估、安全保障、应用示范,探讨构建数字经济时代治理体系,推动创新发展与监管安全生产的动态平衡。优化数字治理手段。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全区统一数据开放平台持续完善,基于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加强对重点产业的运行监测工作,力争做到风险警示、科学分析和实施处置。加强数字赋能督导。通过数据开放平台建设,依托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精准算法,强化对企业开展自查、协查和检查情况的动态监督。

4.提速数据价值化进程

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化。推进建设全区统一的数据采集标注和数据资源平台,鼓励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运营商等通过平台共享数据,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存储。探索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数据质量评估监督、响应和流程改善方案,积极应用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形成数据质量监督管理闭环。推动工业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打通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控制、管理、运营等多源数据一体化集成。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市场体系。推动建设数据资源市场,研究制定数据流通交易规则,引导培育数据资源交易市场,支持重点企业参与工业数据资源交易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工业数据交易流通试点,研发并率先形成工业数据交易规则体系。

(四)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企业融通发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推动广州科学城“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建设,系统性推进企业培育,构建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激发企业活力,加快创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载体,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

1.系统推进企业培育

加强优质企业机制设计。统筹企业培育与八大产业发展,构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两高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线培育体系。推动有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向“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分行业、分类型构建优质企业库,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和点对点精准服务。强化优质企业培育与重点工作统筹衔接。统筹推进优质企业培育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工作的有效衔接。积极宣传推广优质企业典型经验,进一步提升全区对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申报组织的积极性。

2.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培育产业链控制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行业,支持创新实力强的中坚企业进一步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做大做强。推动现有产业链领军企业加强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全球行业标准制定,有效带动国内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行业的企业走单项冠军发展道路,鼓励儒兴科技、泰斗微等单项冠军企业进一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动国产替代。形成活跃的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群。重点培育高新产业园内的中小微企业,支持处于成长期内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对现有238家“两高四新”企业和6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到2025年,力争实现单项冠军和“小巨人”数量倍增。

3.促进企业融通发展

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等领域,推动视源、粤芯、广汽本田等龙头企业打造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供应体系。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化渠道,实现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融通大中小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共性技术、设计、生产经营等环节资源共享,建设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逐步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打造一批融通发展典型示范和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新增1家产值1000亿级企业,2家500亿级企业,10家百亿级企业,制造业上市企业突破80家。

(五)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强化内生动力支撑

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黄埔制造向黄埔创造转变、黄埔速度向黄埔质量转变、黄埔产品向黄埔品牌转变。

1.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保障

加强企业质量能力建设。强化企业质量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质量投入,在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加快数控技术、智能装备和绿色制造技术应用。推进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落实关键岗位质量责任,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推广应用科学质量管理工具、模式、方法。推动产品国际质量比对提升。大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逐步缩小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差距。聚焦高端装备、美妆大健康等重点领域开展质量国际比对提升活动,强化“政产学研检用”六方融合工作机制,对标国际,瞄准短板,解决卡脖子问题,全面提升装备质量整体水平。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问诊治病”活动,推进质量问题“清零行动”。聚焦涉疫物资、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严厉查处无证和违法违规认证行为,加强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3C强制性认证获证企业的监管。

2.推动品牌培育保护提升

加强品牌培育。深入开展“星级品牌认证—卓越标杆—政府质量奖”梯次培育,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和世界一流制造业品牌,打造“品质黄埔”。推广“湾区制造”、第三方品牌认证申报培育工作,树立质量标杆,促进黄埔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数量不断增加。鼓励优势产业集群参与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创建工作,引导企业品牌集群式发展。推动品牌示范。支持举办“南方美谷·彩妆行业技术创新大会”“广州智能装备(机器人)质量提升大会”等系列质量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质量月系列活动,支持企业深入开展品牌创建活动。

3.强化标准支撑引领作用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出台黄埔区标准化战略“十四五”规划,推动各行业建设与区域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发挥广州市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主力军作用,形成国际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标准”范本。开展对标达标活动,鼓励文冲船厂、香雪制药等企业主导或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先进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改革标准供给体系,推动消费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加快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推动具有国际化优势的单位参与国际标准联盟、湾区标准联盟。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等支柱产业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和全国行业标准“领跑者”。探索标准、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融合新路径,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完善标准服务体系。做好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增强标准国际化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标准化专家工作室”。广泛开展“标准+”行动,不断完善先进标准体系,推进智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国家试点创建,打造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检验检测服务和标准化引领示范区。

(六)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强工业设计引领作用,提高认证认可计量检测服务水平,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有序发展相关金融服务,实现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1.提升工业设计服务水平

搭建工业设计协同平台。持续推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设计)建设,充分发挥毅昌科技、广电运通、海格通信、视睿电子等4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作用,搭建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研发团队,重点推进工业设计技术集成创新中心和工业设计服务支持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孵化器。强化设计引领。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工业设计由产品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建设贯穿全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带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探索推广众包、众创、众设等新模式,深化设计在企业战略、产品合规、品牌策划、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推进设计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工业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程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美妆大健康等行业的服务支撑能力。依托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企业通过创新设计提升传统工艺装备,推进工艺装备由通用向专用、由单机向连线、由机械化向自动化的持续升级。

2.提高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

推进专业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建设。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建设,科学统筹规划国家质检中心、省级授权质检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指导完成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和国家空气净化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资质认定工作。发展面向制造业全过程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鼓励达安基因等有条件的企业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强化产业认证认可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引导企业释放服务需求,培育一批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打造集研发设计孵化、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制修订、培训配套于一体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3.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加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面向制造业企业开发科研仪器设备和试验的能力。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大对专业人才、仓储物流、数据分析等资源的开放力度。探索建设共享工厂。推动制造能力共享,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制造工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推动创新能力共享。围绕中小企业、创业企业灵活多样、低成本的创新需求,推动龙头企业、创新平台整合分散闲置的创新资源,实现社会多元化智力资源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共享。扩展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能力共享,探索实现对需求方的弹性匹配、动态共享。

(七)实施绿色生态工程,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积极落实国家、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1.加快工业绿色改造

加快用能结构优化。大力推行清洁能源,发挥风电、气代煤、氢能、分布式储能等项目在制造业深度脱碳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清洁能源供给比例。加快绿色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推动高效节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CCUS(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节能设备、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制造业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施绿色改造行动计划。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耦合,持续推动企业间、产业链间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完善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实施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双控”目标考核,推动工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能效之星”产品。开展典型示范应用。组织一批绿色制造技术改造重点示范项目,推进电力、石油与化工、钢铁、建材等高能耗企业节能技术与装备应用,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系统节能等节能改造。

2.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打造绿色供应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美妆大健康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开发绿色产品。组织开展绿色设计试点示范,优先以新材料、美妆大健康等行业为突破口,鼓励应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推动更多产品进入绿色产品目录,引导绿色生产。创建绿色工厂。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原则,加快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建设改造厂房,合理布局厂区能量流、物质流路径,分行业创建绿色工厂。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设一批绿色工厂。

3.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推进产业绿色协同发展。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制造、绿色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培育嵌入式专业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打造资源高效循环化利用、企业生态化集聚布局、产业链条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共享化建设的大型综合性绿色园区,促进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针对煤电固废、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充分发掘再生资源潜在效益,进一步优化各类废弃产品拆解、分选回收和配送等环节,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和利用价值。

(八)实施土地保障工程,强化关键要素供给

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衔接,强化用地支撑,推动存量土地提质增效,促进增量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工业用地管理,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1.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

用好工业产业区块。认真落实《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办法》精神,严格保护全区101.48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区块,组织开展用地管理、规划优化、产业发展、监督评估等工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全区工业用地集聚布局,探索以地换地、以地换房、以房换房、设施共享、统一运营等方式,推动工业产业区块外的零散工业用地、二级控制线内功能转型用地逐步向工业产业区块内集聚。保障重大工业项目新增用地需求。统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购置,导入“组卷快、审核快、批复快”项目用地审批体系,保障重大制造项目用地规模指标和年度指标,满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争取国家、省用地指标倾斜。推进城市更新赋能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区内城市更新工作从房地产化向产城融合转变,采用土地置换、规模挪腾、拆旧复垦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空间,加强旧城镇、旧村庄改造中的产业功能导入,协议明确产业企业类型、数量和经济效益等具体要求。

2.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鼓励企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消防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旧区改造、内部土地整理、开发建设地下空间等途径挖掘存量工业用地潜力。鼓励通过加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等方式提升存量用地利用效率,力争打造百余个总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的特色产业园。探索以产权分割、出租运营等方式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连片改造、产业导向、功能提升、共建共享”改造示范。促进增量集约利用。完善村级工业园转型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和助力,通过实施“三个一批”(淘汰关停一批、功能转换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有序推进38个村级工业园转型,打造夏园、南湾、姬堂等一批村级工业园功能转换示范项目,形成主导产业集群的配套园。推进京广协同创新中心等摩天工坊建设,推动产业空间从“分散低效”向“集聚集约”转变。强化指标导向。发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挥棒”作用,以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等指标为导向,引导企业主动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创新工业用地方式

创新供地方式。以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备制度,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留用地统筹区建设、城市更新等多元化供地方式。大力推广“火村加速器”成功模式,利用村集体自留地加快建设一批具备企业孵化、加速、规模化“一站式成长”的生态和智慧型企业加速器,推进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等新型工地模式。落实“产业定制地”供应模式、工业用地带方案出让。提前实施区域环评、土地平整、土壤质量调查等前期开发工作,实现“即拍即用”。严格落实产业监管制度。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工业用地(含新型产业用地M0及M1/B29)监管制度,实施“项目准入-用地供应-分割转让-供后监管-退出机制”全链条管理。

专栏16:土地保障

1.工业产业区块:全区划定工业产业区块:总面积10148.52万平方米,其中一级控制线面积7978.66万平方米,二级控制线面积2169.86万平方米。全区重点片区工业产业区块划定面积如下:科学城(萝岗街、联和街)范围内工业产业区块划定总面积为1079.79万平方米,占全区10.6%。其中,一级控制线面积1065.38万平方米,二级控制线面积14.42万平方米;知识城范围内工业产业区块划定总面积为1641.42万平方米,占全区16.2%。其中,一级控制线面积1563.54万平方米(10个区块),二级控制线面积77.88万平方米(3个区块);永和范围内工业产业区块划定总面积为1390.62万平方米,占全区13.7%。其中,一级控制线面积1027.6万平方米(3个区块),二级控制线面积363.02万平方米(2个区块);西区(夏港)范围内工业产业区块划定总面积为1223.15万平方米,占全区12%。其中,一级控制线面积1037.09万平方米(1个区块),二级控制线面积186.06万平方米(5个区块);云埔范围内工业产业区块划定总面积为2421万平方米,占全区23.9%。其中,一级控制线面积2006万平方米,二级控制线面积415万平方米。

2.村级工业园:截止到2020年底,全区共有38个村级工业园,总占地面积193.4万平方米。其中,改造提升类7个,占地面积约43.4万平方米;功能转换类31个,占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九)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工程,形成发展合力

加快推动与国际规则有效衔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争取国家和省市授权改革,健全政策体系,着力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水平。

1.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争创国家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以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引领,对标世界银行和发达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把营商环境的“世界规则”转化为“黄埔规则”。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4.0版落地应用,进一步擦亮“黄埔Smile”营商品牌。深化商事登记“跨境通”服务。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综合试点,全面推广“带规划方案出让土地”“智能秒批”等创新举措,推行更多项目适用“拿地即动工”审批模式,探索综合许可改革,将行业经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信息集成到企业链码,加载到营业执照上。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点。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健全共同竞争审查机制。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先行推动数据市场化配置,推进政企数据跨层级、跨系统交换共享。探索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基础性制度,打造集原始数据采集、清洗、标注、交付于一体的国家级数据集散地,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完善政务服务。深入实施投资项目“全信任筹建”,推行“信用+监管”模式,创建信用经济试验区,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健全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和领导挂点联系企业家服务机制,奋力打造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2.优化发展政策环境

建设集成高效的政策体系。动态调整“金镶玉”2.0版等系列产业政策,推动形成更具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资本注入、投资奖补、贷款贴息、政府产业基金投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补贴等方式,加快壮大八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成长性好、技术领先的成长型企业。完善政策执行传导机制。打造便利化营商环境,探索“免申即享”等政策兑现服务,完善“无接触兑现”“替你跑”服务,变“企业追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政策从“纸上”落实到“地上”。加强现有产业政策的定期梳理、评估和检讨,强化需求反馈机制、政策传导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打通宏观政策到微观执行的传导渠道,推动各项便民惠企措施真正落地落实,让营商环境再造“黄埔新优势”。探索自贸区、自贸港政策联动发展。推动知识城争取更多自贸区、自贸港政策,发挥国家级功能区优势,探索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探索开展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对外贸易试点,提升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服务水平。

3.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深化拓展国际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实施跨国兼并收购,主动开展全球化布局。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资金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引导外资企业重点布局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结算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引进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工艺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升对国际高端企业的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加快“走出去”升级速度,促进从“物”的输出到“服务”“知识”“标准”和“模式”输出的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城在开发运营模式、技术标准、认证检测、管理流程、管理服务等方面国际化。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新一轮“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示范区、中国-沙特吉赞产业集聚区建设,深化中新、中以、中沙、中乌在先进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深度融入“大湾区”“双区”建设。积极对接香港、澳门,不断深化穗港澳全面合作,健全产业协同发展体系、产业链安全协调机制,推进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加强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探索与深圳宝安、前海开展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化广清一体化,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探索与珠海横琴开展制造业区域合作,推动环珠三角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七、新使命,强化规划实施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

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指导、督促制造业发展总体工作,聚焦“九大重点工程”,完善部门协调联动,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要素向八大支柱产业倾斜,引导项目顺利落地,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统筹协调政府部门,整合有效资源、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推进。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强化政策兑现服务,确保国家和省、市各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企业和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产业相关政策,使政策红利最大化。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一套专项产业支持政策体系。优化财税政策,在“十三五”工业投资1600亿元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财政投资撬动社会参与,实现工业投资超3000亿元。推动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保险资金等金融工具,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三)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加强与省市部门对接,主动了解有关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争取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重大科学装置等落户,共同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任务。贯彻落实以产业链“链长制”为主的组织领导架构,认真执行“六个一”工作机制,瞄准重点产业链关键任务,整合有效资源,进一步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工作合力。鼓励头部企业牵头建立集群促进组织,充分发挥商(协)会在规划研究、标准制定、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整体运转效率。

(四)强化动态评估机制

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建立评价结果信息互通制度,对制造业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积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确保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附件1

名词解释

1.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3.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4.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一种形式,用协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需求为导向,打造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从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跨界型、协同型新型创新载体。

5.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通过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等方式赋予物品唯一身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核心包括标识编码、标识解析系统和标识数据服务。

6.国家顶级节点:我国工业互联网重要基础服务设施,标识解析体系的核心枢纽,为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标识注册和解析服务。

7.氮化镓:氮化镓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GaN,是氮和镓的化合物,是一种直接能隙(direct bandgap)的半导体。

8.OLED: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OLED)。OLED属于一种电流型的有机发光器件,是通过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而致发光的现象,发光强度与注入的电流成正比。OLED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就会发生移动,分别向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注入,迁移到发光层。当二者在发光层相遇时,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发光分子最终产生可见光。

9.Micro-LED:Micro LED是新一代显示技术,比现有的OLED技术亮度更高、发光效率更好、但功耗更低。

10.物联网: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11.微机电系统(MEMS):也叫做微电子机械系统、微系统、微机械等,指尺寸在几毫米乃至更小的高科技装置,是一个独立的智能系统。

12.CMOS图像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固体成像传感器,与CCD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CMOS图像传感器通常由像敏单元阵列、行驱动器、列驱动器、时序控制逻辑、AD转换器、数据总线输出接口、控制接口等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通常都被集成在同一块硅片上。其工作过程一般可分为复位、光电转换、积分、读出几部分。

13.系统级封装: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a Package,简称SIP)并无一定型态,就芯片的排列方式而言,SIP可为多芯片模块(Multi-chipModule;MCM)的平面式2D封装,也可再利用3D封装的结构,以有效缩减封装面积;而其内部接合技术可以是单纯的打线接合(WireBonding),亦可使用覆晶接合(FlipChip),但也可二者混用。除了2D与3D的封装结构外,另一种以多功能性基板整合组件的方式,也可纳入SIP的涵盖范围。此技术主要是将不同组件内藏于多功能基板中,亦可视为是SIP的概念,达到功能整合的目的。不同的芯片排列方式,与不同的内部接合技术搭配,使SIP的封装型态产生多样化的组合,并可依照客户或产品的需求加以客制化或弹性生产。

14.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此软件功能强大、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家居、纺织等诸多行业。

15.CAM:即计算机辅助制造,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把计算机与制造过程和生产设备相联系,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制造过程的计划、管理以及对生产设备的控制与操作的运行,处理产品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数据,控制和处理物料(毛坯和零件等)的流动,对产品进行测试和检验等。

16.CAE:即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指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分析复杂工程和产品的结构力学性能,以及优化结构性能等,把工程(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组织起来,其关键就是将有关的信息集成,使其产生并存在于工程(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17.EDA: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芯片的功能设计、综合、验证、物理设计(包括布局、布线、版图、设计规则检查等)等流程的设计方式。

18.ERP: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19.SCM:是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缩写,译为“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基于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配合供应链中各实体的业务需求,使操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紧密配合,做到各环节无缝链接,形成物流、信息流、单证流、商流和资金流五流合一的管理系统。

20.IDM: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是半导体生态链的一种设计制造模式,即垂直整合制造模式。IDM企业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身。

21.SOI材料:SOI全名为Silicon On Insulator,是指硅晶体管结构在绝缘体之上的意思,为“Si/绝缘体/Si”结构,实现了器件和沉底全介质隔离(采用绝缘性能好的电介质来消除各电子元件之间的相互影响)。SOI晶圆制造的芯片由数百万含晶体管的绝缘区组成,每个绝缘区都与其它绝缘区和其下的体型衬底硅基板互相隔离,这一特点极大地简化了电路的设计。SOI材料具有低功耗、低开启电压、高速、提高集成度、与现有集成电路完全兼容且减少工艺程序等优势。

22.FD-SOI:又称完全耗尽型绝缘体上硅,是一种平面工艺技术,具有减少硅几何尺寸同时简化制造工艺的优点。

23.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级别的半导体颗粒,多为原子或分子结构,这些材料具有限制电子和电子空穴的特性(半导体特性),因而被称为量子点。通过对这种纳米半导体材料施加一定的电场或光压,它们便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光,而发出的光的频率会随着这种半导体的尺寸的改变而变化,因而通过调节这种纳米半导体的尺寸就可以控制其发出的光的颜色。目前有硅量子点、锗量子点、硫化镉量子点、硒化镉量子点、碲化镉量子点等。

24.MS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S)树脂除具有聚苯乙烯良好的加工流动性和低吸湿性外,还兼具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耐候性和优良的光学性能。它的折射率为1.56,透明度与聚苯乙烯相近,是一种透明、无毒的热塑性塑料。MS树脂的冲击强度比聚苯乙烯高,热变形温度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相近,MS树脂与其他高分子树脂的相容性好,是一种很好的改性剂。

25.PMMA: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称做压克力、亚克力(英文Acrylic)或有机玻璃,在台湾称做压加力,在中国香港多称做阿加力胶,具有高透明度,低价格,易于机械加工等优点,是平常经常使用的玻璃替代材料。

26.PI薄膜/玻璃片:是聚酰亚胺产品,具备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耗、耐高温、防腐蚀等特殊性能,可符合轻"薄"短"小之设计要求,是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耐高温的绝缘材料。

27.LGF:即Light Guide Film,导光片,它是在现有普通的双层结构或EMI结构的导电膜上加上一层LGF从而达到良好的光线分布效果。

28.委托合同研发生产机构:即CDMO (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主要是接受制药公司的委托,提供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及优化、配方开发及试生产、临床试验用药、化学或生物合成的原料药生产、中间体制造、制剂生产(如粉剂、针剂)以及包装等服务。

29.POCT诊断: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指在病人旁边进行的临床检测及床边检测(bedside testing),通常不一定是临床检验师来进行。是在采样现场即刻进行分析,省去标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快速得到检验结果的一类新方法。

3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业绩良好、发展潜力和培育价值高、处于成长初期的小企业,通过培育推动其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行业中或本区域的“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31.单项冠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

32.CCUS技术:即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是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新发展趋势,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封存。与CCS相比,该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能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附件2

指标说明

1.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表示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制造业年平均生产总值增长速率。基于2018年以来的月度数据,采用了时间序列、决策树、专家经验等方法,区分基准情景、改善情景、放缓情景进行预测,预计2025年可实现年均增加值增速7%。

2.规上企业数: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按照每年“小升规”企业数量100家测算,预计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将超1500家。

3.规模以上工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由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计算得出,是反映企业创新效率方面的指标。按照有效发明专利量年均6%、主营业务收入1.1万元进行测算,到2025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8件。

4.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报告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根据统计发布数据,2019年度黄埔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38%,“十四五”期间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投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十四五”末比重可以达到5%。

5.制造业上市企业数:即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募集资金的制造业企业数量,体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截至2020年底,我区上市企业达62家,其中制造业上市企业52家,占比约为80%。基于此比例,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2025年我区上市企业将达100家,预计制造业上市企业达80家。

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率:即期末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较期初变动的比率。此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根据工作要求,需要完成市下达任务。

7.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削减任务完成比率:即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削减任务的数量占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削减任务数量的比重。此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根据工作要求,需要完成市下达任务。


附件3

空间布局及工业产业区块图

abc6a8436b1edd426a8b21fe70e8ff3.png

10551fab9f941ca803bcf62bdb26165.png

附件4

重点项目

序号

所属行业

项目名称

建设

阶段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万元)

达产产值

(万元)

1

新一代信息技术

广州创维智能产业创新基地超高清显示科技产业园

新开工

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建设超高清智能彩电产业基地。

410000

/

2

新一代信息技术

广州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

新开工

占地面积54.3万平方米,先行投资建设t9项目,总投资350亿元,主要生产和销售中小尺寸高附加值IT显示屏等,建成后玻璃基板投片量预计18万张/月。

3500000

/

3

新一代信息技术

视源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云埔四路6号,用地面积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建设工业4.0智能主控板卡生产基地、智能交互整机生产基地、显控产品中试研究中心及新材料、新工艺研究中心。

400000

/

4

新一代信息技术

中天仁飞利浦智能设备产业园

新开工

项目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价值创新园区内,用地面积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主要从事全息影像、裸眼3D技术研发及理论创新,集裸眼3D、AR\VR贴合设备、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营运为一体。

300000

700000

5

新一代信息技术

硕贝德5G产业总部及生产基地

新开工

项目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价值创新园区,用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5G产业总部及生产基地,将引进自动化设备,用于生产毫米波雷达、V2X通信模块、TBOX等汽车通信设备、消费电子无线充电发射端与接收端、5G毫米波射频模组产品。

60000

185000

6

新一代信息技术

5G通信射频前端声表面波滤波器

新开工

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纳米创新产业集聚区内,用地面积2.5万平方米,重点研发制造5G通信射频滤波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300000

100000

7

新一代信息技术

宝供智能产业园

新开工

项目位于永和经济区广惠高速以南、沧海二路以东,用地面积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生产智能通讯设备(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

50000

190000

8

新一代信息技术

佳都智慧城市产业基地

续建

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设物联感知前段设备设计和生产中心等。

125000

/

9

新一代信息技术

长视电子智能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广州开发区东区开泰大道以西、东明三路以南,建设用地面积1.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8万平方米。

35000

300000

10

集成电路

粤芯半导体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九龙镇凤凰五路28号,用地面积14万平方米,一期投资50亿元,采用90nm-180nm工艺,重点在12英寸生产线上建立模拟芯片制造基础;二期投资65亿元,在一期工艺基础上延伸进入55nm-90nm工艺;三期计划投资185亿元,采用40nm-55nm工艺,推动高端模拟芯片制造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3000000

/

11

集成电路

面向半导体应用的光掩模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打造中国本土光掩模商业化公司,填补半导体产业链空白。

307000

/

12

集成电路

深南电路广州封装基板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用地面积约14.3万平方米,投资61.4亿元,建设FCBGA封装基板生产基地,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

614000

800000

13

集成电路

兴森科技半导体封装产业基地

续建

用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设高密度IC封装基板、半导体测试板和半导体器件及模组生产基地。

300000

/

14

集成电路

昂宝集团研发中心

新开工

项目位于科学城,用地面积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设集成电路相关生产线。

20000

/

15

汽车制造

宝能动力电池研发及生产基地、宝能汽车研究院

新开工

位于知识城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芯片园区,用地面积28.1万平方米,开展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和新型汽车研发。

1022000

860000

16

汽车制造

小鹏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及智造创新中心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广河高速以北、永九快速路两侧,建设新能源汽车试验室、自动驾驶试验室、研发大楼、整车总装车间、冲压车间、涂装车间、试车跑道及相关生活配套设施等。

1100000

1900000

17

新材料

广州石化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石化路,采取渣油加氢-催化裂解(催化裂化)联合工艺,新建6套装置,停用11套老旧装置,建设智慧工厂,实施安全环保提升措施。

1500000

/

18

新材料

鹿山产业园

新开工

该项目位于永和,用地面积为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项目建设以“光电功能膜材配套产业化基地”产业园建设为主。

22000

60000

19

新材料

LG化学信息电子材料项目二期

新开工

项目位于广州开发区东翔路,用地面积8万平方米,主要产品为TFT-LCD、OLED显示材料。

17735

200000

20

新材料

方邦电子

新开工

项目位于开发区东勤路以南,枝山一纵路以西,用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生产电磁屏蔽膜、挠性覆铜板和导电胶等。

50000

200000

21

新材料

全息衍射波导显示器件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纳米创新产业集聚区,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生产全息衍射波导器件,包括大视场角、高光效纳米波导光栅优化设计;高精度、大面积、多深度、多类型的纳米压印光栅模板低成本制备;高精度、低成本波导光栅的纳米压印批量复制技术。

6000

15000

22

新材料

纳米表面处理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纳米创新产业集聚区,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设纳米表面处理项目,开展纳米表面处理柔性纤维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建设纳米结构表面处理生产基地。

60000

/

23

新材料

穗港智造陶氏化学扩建项目

新开工

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在现有的厂房内改造。以异氰酸酯预聚物、扩链剂、表面活性剂等为原料,年生产水性聚氨酯分散体20000吨/年。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年生产水性聚氨酯分散体4000吨/年,二期年生产水性聚氨酯分散体16000吨/年。

7000

/

24

新材料

烯湾科技碳纳米管纤维材料制造基地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集成电路园内,建设碳纳米管纤维材料制造基地,建成后主要生产碳纳米管纤维粉体、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碳纳米管导热/散热膜、碳纳米管纤维复合材料。后续还将建设与之配套的研发、检验、仓储等辅助设施与碳纳米管纤维原材料成品应用转化中心。

60000

150000

25

绿色能源

现代汽车氢能源项目

新开工

现代汽车集团计划积极培育氢能产业,将其发展成为未来新成长事业,投资建设年产量为10万台的氢能源电池项目基地。

700000

/

26

绿色能源

西门子智能变压器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永和,用地约3.6万平方米,项目将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结合西门子自身优势,打造数字化智能变压器工厂并强化干式变压器全球研发中心,新工厂建成后,广州西门子的产能将提升一倍。

35800

120000

27

绿色能源

广州黄埔恒运天然气发电项目

新开工

位于知识城生物安全产业基地,用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设2×460MW天然气热电项目。

246000

/

28

绿色能源

广东粤华发电公司(黄埔电厂)气代煤发电项目

新开工

用地面积4万平方米,新建一台660MW天然气发电机组。

158000

/

29

绿色能源

广东粤华发电公司天然气发电扩建项目

新开工

项目建设用地6万平方米,扩建一台850MW级天然气发电机组。

180000

/

30

绿色能源

恒运集团新建分布式能源站项目

新开工

对包括但不限于知识城北起步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二期、知识城南方医院分布式能源站等,建设完善黄埔各主要片区分布式能源站项目。

500000

/

31

绿色能源

湾区氢谷项目

新开工

项目占地面积约19.2万平方米,包括氢能产业园规划面积17万平方米,开发区交投集团蓝月亮3期地块面积2.2万平方米。

443800

/

32

绿色能源

恒运科技创新产业园

新开工

项目占地8.8万平方米,位于科学城。项目将整合国内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引入新材料、新能源上中下游产业链,开发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的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科创港。

310000

160000

33

绿色能源

联泰能源有限公司天然气项目

新开工

建设天然气直供项目,每年为区内大宗工商业企业直供6亿立方米低成本指标天然气。

30000

168000

34

生物科技

广州诺诚健华药品生产基地建设

续建

项目位于知识城,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建设动力中心、生产车间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

210000

/

35

生物科技

广州绿叶生物制药产业园

续建

建设新试剂生产基地、国际新药CMO基地医疗器械与诊断试剂生产基地。

120000

/

36

生物科技

知识城创新型疫苗生产基地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用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项目将以研发生产新冠疫苗为核心,重点研产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中和抗体等国际先进的创新项目,为疫苗创新企业打造高标准的产业载体。

76900

/

37

生物科技

恒瑞南方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新开工

建设研发、临床试验数据中心(生物岛)和生物药生产基地(知识城)。

300000

/

38

生物科技

昭衍(广州)新药评价中心项目

续建

项目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平台、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评价平台、I期临床基地及临床样本检测服务平台。

110000

110000

39

生物科技

百济神州广州研发中心

续建

项目位于生物岛,用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百济神州继北京研发部门之后设立的全球第二个研发中心,专注于新型生物药物及其它新一代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开发。

50000

/

40

生物科技

欧普康特医

新开工

该项目位于西区,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将建成5.9万平方米专业的FSMP厂房。

35000

35000

41

生物科技

洁特生物增资扩产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斗塘路,用地面积2.2万平方米,用于实验室耗材产品扩产及科技孵化器建设。

30000

100000

42

生物科技

创尔生物一期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九龙工业园内,用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生产医疗器械类产品、胶原蛋白原液产品及化妆品。

27400

110000

43

生物科技

康盛生物二期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九龙工业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生产血液净化系列产品,包括血液透析干粉浓缩液、胆红素吸附产品、炎症因子吸附产品、消毒液等。

70000

90000

44

生物科技

联东数字谷

新开工

本期项目总占地面积为0.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拟新建高端新药原料药GMP中试车间用于新药临床前、临床样品制备及商业化;购置自动节能的研发和中试设备,完善厂区管网、电力、环保、消防等配套工程,实现集团内新药创制全过程。

15000

/

45

生物科技

铂思雅生物制剂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用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是由广州玻思韬控释药业有限公司和Bristol Holding Limited(Samoa)共同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要从事缓控释药物制剂研发和生产。

60000

240000

46

生物科技

心宝药业二期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云埔街,用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用于医药生产研发。

30000

50000

47

生物科技

生物医药摩天工场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九龙工业园内,用地面积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建设以生物医药为产业定位的“摩天工场”式高标准厂房。

46000

83000

48

生物科技

穗港智造冠柏医疗仪器生产基地及总部中心

新开工

项目占地面积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拟建设拥有全国独家专利、核心技术的冠柏血压计及呼吸机、麻醉机的生产基地及建成中国区总部。

28000

135000

49

生物科技

穗港智造安普泽生物医药总部及产业化基地

新开工

项目位于保税区,预计2022年起西妥昔单抗产品正式投产,2023年将进行原地增资扩产。

45000

100000

50

生物科技

百济神州三期

新开工

项目位于知识城,用地面积5849平方米,生产包括百济自主研发的替雷利珠单抗(PD-1)在内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抗癌药。

60000

/

51

高端装备

高新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续建

建设智能制造基地,用于集团AR、机器人等新业务研发生产,并统一承接集团全产品的生产制造及部分原材料采购业务。

200000

/

52

高端装备

新一代AI智能设备产业基地(广电运通)

新建

项目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设全球智能设备产业城板块、金融信息科技运营中心板块、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暨成果转化基地。

170000

/

53

高端装备

瑞松科技总部

续建

项目位于瑞祥路,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项目共三期,一期包含5栋钢结构厂房,二期含培训中心和机器人本体车间各1栋,三期含1栋研发生产大楼,主要产品为机器人智能技术及高端智能装备。

42000

/

54

高端装备

广州卡斯马热成型项目

新开工

项目在广州卡斯马现有厂区内,在一期焊接车间北侧扩建二期冲压车间,引进一条1200T的热成形生产线。

10000

100000

55

高端装备

杰创智能科技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瑞祥路,占地面积约0.98万平方米,将建设集团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包括办生产中心、涉密联测中心、产品试验中心、办公及研制中心。

50000

120000

56

高端装备

广州国际机械人产业园

新开工

拟建设新松亚太总部,建设面向协作/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装备、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智慧物流、智能装备、智慧工厂、智能交通的研发创新、中试与产业化基地等。

80000

220000

57

高端装备

智能卡制造和发行设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永和,占地约2万平方米,通过引进CNC机床、数控激光切割机器等先进的生产设备,建设先进的智能卡制造和发行设备生产线。

15000

160000

58

美妆大健康

玛氏箭牌创新生产项目

续建

项目位于永和,针对现有产品系列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进行提升。

4651

/

59

美妆大健康

益海嘉里湾区新制造基地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西区金博物流园,建设130万吨/年的大豆压榨、中央厨房、消费者体验馆等项目。

300000

/

60

美妆大健康

宝洁新智造中心

新开工

位于知识城,建设集信息中枢调度、生产线智能改造、电商定制化柔性生产及快速分拨功能为一体的新智造中心。

60000

20000

61

美妆大健康

丸美高端洗护及彩妆项目

新开工

项目位于云埔街,用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主要从事化妆品制造、生物技术开发。

13000

/

62

其他

广州开发区智能网联先导区

新开工

项目包括但不限于V2X路侧改造、智能化公交站场建设、智能网联信控优化、区域级城市交通大脑建设以及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监管、智能网联公众出行服务等示范应用,打造自动驾驶测试运营南方基地。

150000

/

63

其他

横沙数字经济产业园

新开工

项目地块位于大沙街道,用地面积10.8万平方米,建设创新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制造区。

250000

/

64

其他

百度面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项目

新开工

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底座、大数据、车路协同三大智能交通AI引擎,开展车辆购置改装等工作。

150000

/


附件5

重点载体

序号

产业载体名称

建设阶段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总投资(万元)

1

中国新材料CID

(中央创新区)

续建

在“三条围”片区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标准厂房,重点发展高端新材料产业。

2018-2028

1500000

2

湾区半导体产业园

续建

项目建设用地1090万平方米,面向集成电路制造、封装、设计等行业,打造广州创“芯”智造园,目前已引进安凯微电子产业园、粤芯12英寸芯片制造、广丰半导体封测等项目。

2018-2026

650000

3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

续建

项目建设用地2500万平方米,推动鱼珠片区数字技术孵化与知识城数字产业化相联动、与科学城产业数字化相驱动,成为赋能知识城数字产业的“加速器”和科学城产业数字化的“新引擎”,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标杆,形成产学研“南北贯通”、全链条内生增长。按照“一核引领、两片联动、三区协同、多园并进”总体思路,构建高端完备的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2020-2026

5000000

4

广州国际生物岛价值创新园

续建

集聚国内外生物技术与健康企业区域总部、运营中心、研发中心和国家新药医疗器械审评分中心,打造成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基地、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2017-2027

1000000

5

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

新开工

项目建设用地13.3万平方米,建设创新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数据中心、工程化中心等科研场地,购置新型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实验设备、特种橡胶加工检测设备等,针对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进行研究突破,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产业创新服务公共平台。

2020-2025

150000

6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智能制造合作园区)

续建

以广州开发区西区为主体,面积1910万平方米,重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及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日用化工、食品饮料两大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制造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支柱产业。

2020-2030

12800000

7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科技创新合作园区)

续建

以广州云埔工业区为主体,面积1170万平方米,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建设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科技金融和人力资源等功能性服务平台,打造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0-2030

15230000

8

黄埔翟洞产业园

续建

在翟洞片区建设标准厂房、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电子信息、芯片设计生产、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9-2030

8000000

9

黄埔智能装备价值创新园

续建

以全国智能装备关键设备、技术供应和研发创新中心为定位,重点发展装备集成、先进控制器、传感器等智能制造核心部件及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生产。

2019-2026

1000000

10

知识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

续建

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检验检测等行业,打造贯穿南北的信息绿谷,塑造高端高质的信息技术产业平台,目前已引进硕贝德5G产业总部项目、广电运通新一代AI智能设备产业基地项目、小鹏汽车智造创新中心项目、鹏博士、万国数据等项目。

2018-2026

1500000

11

知识城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

续建

项目建设用地790万平方米,以高端生物医药研发及制造为核心,构建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区(Value-Park),打造成为世界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集聚区、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发协作示范区、国际创新领军人才汇聚区,目前已引进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诺诚健华、恒瑞医药等优质生物医药项目。

2018-2026

1500000

12

知识城中试验证和应用推广示范区

续建

项目建设用地6.6万平方米,位于永龙大道西侧,开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中试验证。

2020-2027

300000

13

知识城科教创新园区启动区

续建

项目建设用地23万平方米,位于广河高速以北,开放大道以东,拟落户广大黄埔研究生院、西电研究院/研究生院、省环科院等科研院所。

2020-2026

700000

14

新松国际机器人产业园

续建

项目建设用地4.4万平方米,建设新松南方总部基地板块,打造以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及人工智能为核心,集研发、装配、产业集聚、服务平台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价值园区。

2020-2022

80000

15

国机智能产业园

新开工

项目建设用地12万平方米,主要对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现有用地进行开发建设。

2021-2023

150000

16

医疗器械和中医药装备制造园

筹备

项目建设用地210万平方米,打造高性能医疗器械及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科技创新引领园区和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布局中医药弱磁大科学设施和广东省大湾区中医药科技创新联合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2022—2024

264900

17

中国纳米谷

续建

规划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强化纳米科技产业主题,聚焦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开展纳米光电磁器件、纳米传感器、纳机电系统、智能超级测量、人工智能相关纳米器件与设备研发,汇聚国内外一流的纳米科技人才团队和高端项目。

2018-2025

400000

18

智能制造创新园

续建

规划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强化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题,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战略级未来产业及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小鹏汽车为核心,引进一批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推动智能制造技术转化和产业链价值提升。

2021-2025

/


附件6

重点平台

序号

平台名称

建设阶段

建设内容及规模

1

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续建

由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参与单位包括TCL华星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华东电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熊猫)、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心结合印刷及柔性显示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经济性和产品质量,以研发设计、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和行业服务为主要任务,通过人才培养、成果扩散和国际合作等方式,加快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实现我省印刷及柔性显示产业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

2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在建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科技部批复的三大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已建成总部大楼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立足广东、协同港澳,带动全国。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打造“1+9+N”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3

机器人创新中心

续建

由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参与单位包括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国机智能科技、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等。中心采用“合资公司+主要股东”的多元化发展架构,针对行业核心共性技术,成立技术创新机构,聚焦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重点针对广东省机器人产业,聚集资源、聚焦创新,发展成为机器人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高地、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共性支撑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智、金、服”八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重点围绕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质量可靠性技术、相关应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到2023年,力争达到自主研发专利100件以上,专利池专利达到500件以上,加快我省机器人产业链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对接国际先进水平;利用成果转化,开发一批智能、协作机器人,以及物流机器人、行业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协助解决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大力开展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完成8个典型领域(3C、冲压、焊接、打磨、喷涂、电力、养老、金融等),100个机器人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培育2家以上国产机器人top10企业,孵化20家全国单项冠军企业;依托基础支撑平台,为企业提供稳定、有效的检测、标准化等基础支撑服务,服务企业数量100家以上。

4

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

续建

以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包括毅昌科技、秦皇岛天秦装备制造、广东正茂精机、广州华新科智造(华南理工大学)、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民营投资有限公司。中心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充实与轻量化高分子材料研发的各种试验和检测手段,通过跟踪行业技术前沿和研究热点,立足轻量化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和我省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队伍和研究平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我省轻量化高分子材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心主要围绕上述主体研究方向进行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和实验室装备能力建设,从基础设施、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创新多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将本中心初步建设成国际先进的基础性、跨学科、开放式的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平台,成为我国轻量化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基地。

5

广东省cps离散制造数字化创新中心

续建

由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爱普(福建)科技、广州智造家网络科技。主要任务:汇聚数字制造领域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创新资源,针对任何一个实体无法通过其自身资源和力量单独解决的技术障碍,形成合力,快速攻破、打造数字化转型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实现集群发展;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全要素精准加速转化平台,助力成果快速向市场转化;重点加强离散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相关基础通用标准和关键核心标准制修订,积极参与行业、国家、国际标准制定。

6

广东省智能家电创新中心

续建

由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参与单位包括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增创竞争新优势为目标,围绕智能家电薄弱环节,以公司加联盟的形式,整合优势创新资源,联合家电制造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突破传感器、芯片、物联网模块、控制器等核心器件在家电中适用性问题,开展互联互通解决方案、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智能家电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我省建设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争取建设国家级家电产业集群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7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

续建

项目建设用地4万平方米,总投资47.37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20亿元,主要对疾病和衰老过程中的细胞谱系发生机制进行研究。

8

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

新开工

项目建设用地6万平方米,总投资18.05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16.05亿元,中心致力于将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关键材料和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转化到民用航空轮胎和其他高端轮胎领域。

9

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

续建

“十四五”期间总投资8.95亿元,建设再生医学与健康高水平前沿研究基地、临床应用基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高水平人才基地。

10

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新开工

位于生物岛,用地面积0.9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投资4亿元,搭建多个共性基础研究与检测平台,为一系列高性能医疗器械的研发、检测等过程提供服务与支持。

11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新开工

建设21.3万平方米专用科研楼及配套厂房,“十四五”期间投资3亿元,建设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打造太赫兹创新前沿科学平台。

12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

续建

总建设用地11.3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投资38亿元,主要承载国内外高水平纳米科技研发力量、研发成果向粤港澳大湾区转移。

13

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

续建

新增建设用地3.3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投资2亿元,建成高端集成电路测试评估、EDA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两大平台,开展面向新能源汽车、航天等领域的高端核心芯片、微系统模块和等关键技术研发。

14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广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

新开工

“十四五”期间投资3.5亿元,聚焦人工智能、先进计算架构、芯片设计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关键产品开发、研发平台建设。

15

华南生物材料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P3实验室

续建

“十四五”期间投资1亿元,升级改造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一步提高通关平台的检验检测能力,扩大通关范围。

16

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新开工

总建设用地4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投资10.7亿元,瞄准广州市发展装备制造、能源材料、海洋科技需求,聚焦腐蚀防护与控制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17

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基地

续建

项目总建设用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投资6.96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产业科技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

18

中国黄埔数字智造云平台

在建

由航天云网数据研究院(广东)有限公司牵头建设,重点建设面向广东的INDICS“一主四副”平台(基于INDICS平台面向云制造的工业大数据公共开放平台、资产管理与预测性维护平台、工业互联应用平台、数字化智能研发工艺与制造平台、供应链优化与产融结合平台),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19

国家级信创通用适配平台

在建

依托麒麟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广州)和统信通用软硬件(广州)适配测试中心,对信创产业链软硬件厂商的产品进行兼容性测试和发放兼容性认证,方便国内厂商尽快完成对国内自研软硬件的适配工作,加速形成基于安全可靠CPU的设计生产能力和办公系统支撑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

20

大湾区虚拟混合现实实验室

新建

由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牵头建设,面向下一代“三维全息”移动计算平台,汇集创业创新人才“头号玩家”,攻关“光机电算”核心技术,创建世界一流虚拟混合现实实验室,打造虚拟混合现实“雨林生态”体系,培育全球虚拟混合现实“独角兽”企业,建成虚拟混合现实产业高地。

21

中国工业互联网中心

续建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牵头承建,是国家工信部在全国部署的七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中心之一。中心汇聚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建设“数字赛宝服务集成平台”、“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平台”、“软件产业基地”,为工业互联网技术产业化落地提供支持,面向工业互联网产业提供协同技术攻关、应用示范、人才培训、供需精准对接、行业应用推广服务,打造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的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22

广州微纳元器件创新中心

新建

由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建。中心将围绕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应用端布局产业链,建设微纳元器件研发成果产业化“五平台一中心”,打造围绕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电力、医疗健康设备等核心应用的微纳米元器件百亿级产业集群。

23

国际金融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续建

由亚洲脉络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建设云计算及大数据创新产业基地。将建成PUE﹤1.3的绿色大数据中心——亚洲脉络大数据中心,立足广州开发区工业强区基础和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优势,打造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多元融合性数字化平台,提供包括云主机、云空间、云开发、云测试及综合类产品等云计算服务,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与业务深度融合。

24

国际数字枢纽运营中心

在建

依托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和中国信通院在国家、全省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将广州构建成集国家战略数字新基建、数据资源管控新中心、信息互联互通新节点、数字经济融合新引擎、中新国际合作新高地“五位一体”数字经济新格局。

主办:广州开发区管委会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黄埔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联系我们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021号 网站标识码:44011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