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临事件之后

翟天临事件之后

记者 丁捷 实习记者 黄蕙昭
学术界公信力坍塌,最大输家并非翟天临

“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 一事以当事人的博士学位和其导师的博导资格双双被撤销告终,但追问并未停止。

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发布最新的调查进展,翟天临被撤销博士学位。而在三天前,北京大学发布声明称,同意光华学院作出对翟天临退站处理意见。这也意味着,一周之内,“不知知网”的“翟博士”相继失去了博士学位和入读博士后的资格。

两所高校在声明中均承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北京电影学院表示,翟天临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存在“较为突出的学术不规范、学术不端情况”。而北京大学同样表示“确定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校方还披露了翟天被招聘为博士后的过程,承认学校在博士后管理中确有漏洞。

事件缘由是在那条翟天临高调晒出拿到北京大学博士后录取通知书的微博,并配文“新的旅程,小翟要加油!”翟天临恐怕没想到,所谓新的征程,便是一场轰动全国的论文打假。半个月内,他毁掉的不仅是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学霸”人设,受波及的除了其北电博士生导师陈浥外,还有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调查结果称,在翟天临进站材料审核、面试和录用过程中,合作导师、面试小组和光华管理学院存在学术把关不严、实质性审核不足的问题。因此,校方决定“对该合作导师作出停止招募博士后的处理,对面试小组成员给予严肃批评。”

轰动一时的翟天临事件发展至此,似乎已经告上一个段落,但目前仍有诸多疑点尚待查清。这起事件中,公众质疑的,不仅是演员的虚荣和侥幸,而是事件暴露的中国学术圈的沉疴宿疾,背后剑指期刊有偿发表论文、高校人才选拔、学术懒政等问题。

例如,就《广电时评》而言,一篇不到3000字的博士期刊论文,是如何通过杂志社的“三审三校”制度?重复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刊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有偿行为?就北京电影学院而言,翟天临从招录到毕业的整个培养环节中,哪一环出现了问题?近4成重复率的硕士论文如何通过答辩前后的双重检测?答辩委员会成员是否需要担责?学院的学术管理及审核机制是否存在漏洞?师生私德不正、裙带关系普遍等现象是否存在?就北京大学而言,人才选拔、审核机制的漏洞如何形成的?今后又该如何预防?

以上这些疑点,官方尚未给予明确调查结果。北京电影学院称,“其他相关问题的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结果尚不得而知。

“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伤害的不仅是翟天临本人的演艺生涯、两所知名高校的学风良知及招考名誉。除翟天临外,中国高校究竟还存在多少通过类似不正当方式入读的硕博士?他们的特权从何而来?暗箱操作买卖学历的风气为何屡禁不止?当人们对教育公平产生习惯性怀疑,谁将成为最大输家?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获取博士学位并不轻松,不仅需要修满课程学分、发表若干篇核心期刊、完成导师的科研项目,还需完成近10万字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但这依旧挡不住博士人数规模的上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3-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五年内读博人数增长了19%。截至2017年,在校博士已突破36万,招生人数高达8万。

而延迟毕业率同样水涨船高。五年内,预计博士毕业生数量增长了15%,2017年达到16.9万人。自2015年起,超过65%的博士未如期毕业。其中,倒在“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两座大山面前的,不仅是翟天临,还有众多博士在读生。如果部分明星、官员、商业权贵各显神通就能获取高学历,并以此牟利的话,这无疑是对教育公平的沉重打击。

除此之外,翟天临学术不端一事,还引发公众对于“艺术院校是否需要开设理论型博士学位”的讨论。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退休教授谢飞表示,20世纪9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提出开设博士学位教学时,他当时就提出反对,表示“艺术专业中,艺术硕士一般就是最高学位,西方大学也很少设置博士学位。”

北京电影学院一名在读博士对此表示赞同。他坦言,“在国外,艺术类专业是没有博士学位的,他们最高的学位就是硕士,而且是专业硕士。但在中国,设置了这个博士的学位点。”此外,他认为,文史理工科的博士需要完整的学术方法论,这并不适用于艺术院校博士。

媒体人梁文道在《翟天临事件:中国特色的“学术不端”》一文中发表评论,“学习表演和研究表演是两回事。如果达到博士阶段,就不仅要求表演好,而是能够通过研究表演而发明一套表演方法理论,但研究做得好并不代表表演就一定好。”由此,他追问,表演这样的实践性的内容该如何评判为好?

更多翟天临的文章,请看:

编辑于 2020-02-08 00:28